《词四首》教学设计
展开《词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
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创意:
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内探文本,整合意象;外联积累,整合意境。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请同学们试着回忆一下,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代诗歌中,有哪些是关于将士戍守边疆、抒发爱国情怀的呢?(两三个同学分享自己能够背诵的相关主题的诗歌)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先一起齐读一下这四首词。
(二)朗读诗词,熟悉诗词
1.初读诗词,纠正字音。
(1)请学生相互听读,标出自己读音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纠正读音,通过板书对重点字音做着重说明。学生纠正读音错误。
2.二读诗词,找准节奏。
教师:我们之前学习的古诗,通常是四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每首诗中,每句的字数通常是固定的。词有被称为“长短句”,板书:相比于诗,词的句式更加丰富。同学们已经纠正了读音,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诗词,试着找一找这几首词中出现了几个字的句子?
教师着重关注学生朗读诗句时的停顿、节奏是否准确。
同学们可以发现,这四首词中出现了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几种句式,并且相互交叉。请几位同学选取几句字数不同、交叉排布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分享。
(可让学生对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句式分别朗读,找准节奏,以学习体味“词”这一文体独特的诗歌形式。)
板书:相比于诗,词的节奏更多样。
(三)细读感悟
说起宋代最有名的词人,非苏轼莫属了。我们先来看《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首词,从题目“密州出猎”中,你能猜到这首诗大致的内容吗?
教师引出苏轼生平。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熙宁四年(1071)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自己申请调离京城。于是苏轼被派任密州太守。《江城子·密州出猎》便是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任密州太守时,冬天和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诗词,我们一起看看这次打猎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1.齐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提问:词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是哪一个字?“狂”。
教师追问:狂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一是狂妄傲慢;二是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三是发疯;四是失去常态,狂乱。你认为哪个符合词人的心境?
2.细读上阕。
(1)行为之狂。
狂体现在行为:“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黄:猎狗;苍:苍鹰。都是凶猛的动物。
苏轼把如此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打猎,很有气势,也体现了自己的勇猛。“牵”和“擎”也体现了凶猛的猎狗和苍鹰很受苏轼的控制。
锦帽貂裘:穿着华美艳丽,很抢眼,很张扬。
千骑:场面盛大,招摇。卷平岗:体现了队伍充满气势。
(2)语气之狂。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权曾“亲骑马射虎”,作者将自己出门打猎与孙权射虎相比,可见其语气之狂。
“为报倾城随太守”:让手下告知全城百姓来观看自己打猎,充满气势与自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苏轼打猎的情景。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试着概括一下这首词上阕的内容。
3.细读下阕。
这次打猎,苏轼的行为和排场足够“狂”了,那么他的内心又是何种心境呢?苏轼为什么要这么狂呢?请同学们细读下阕,探求作者的心境。
“酒酣胸胆尚开张”:微微喝醉的太守依然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借酒助兴。
“鬓微霜,又何妨”:虽然鬓角已微微泛白,却毫不在乎,不服老。
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但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替魏尚向汉文帝辩解,表明魏尚功大于过。汉文帝于是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表明作者虽然政见受到打压,但仍旧渴望皇帝的理解与认可,仍旧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理想抱负,渴求认可。
4.总结。
(1)虽然年纪已经开始衰老,但心态始终未老,仍有少年抱负。(老夫聊发少年狂)
(2)苏轼虽然被排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仍然还有满腔热血以及报国之志。
(3)“狂”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失意文人理想的一种积极表达。是一种精神的进取。
(四)补充小结
1.知识补充。
词分上、下两阙(也叫两片),可以表现不同方面的内容。通常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上、下阕的概念。板书:相比于诗,词的层次更分明。
2.材料补充。
(1)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坡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2)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如柳七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是在表明宋代婉约和豪放两种不同词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苏轼这首词的风格特征。结合感悟,你觉得这首词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气朗读?试着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课堂引入
通过《天净沙·秋思》,引出《渔家傲·秋思》。同学们之前学过一首《秋思》,试着背一背。 教师提问:从题目来看,两首词都是秋思,为什么看起来结构形式大不相同。
引出“词牌名”和“曲牌名”的概念。词和曲都是用来唱的,《天净沙》和《渔家傲》对应着不同的音乐形式。《秋思》是题目,对应着内容情感。
板书:词牌名:音乐曲调
题目:情感内容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作于公元1046年,作者虽被贬谪,但仍旧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胸襟。而就在四年前,范仲淹还在塞外征战。范仲淹与1040至1043年间,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镇守西北边疆。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边塞风景与战场风情。
(三)细读感悟
1. 学生朗读《渔家傲·秋思》。
(1)教师提问:词中描绘出的是什么地点、什么时节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原文回答。
学生快速回顾诗歌,回答:“塞下秋来风景异”。
(2)教师追问: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阕的内容。“塞下秋景”。
(3)教师追问:整首词描写的是塞下秋景。请用一个字概括塞下秋景的特点。“异”
2.细读上阕。
(1)聚焦上半阕,请试着找一找“异”在哪儿?从诗词中搜寻相关字、词、句,进行分享。
地点异:塞下、千嶂、孤城。塞外边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紧闭着城门。
长烟落日。与内地城市繁华的夜晚景象迥然不同。戒备森严。
景物异:衡阳雁去(典故)。秋季北雁南飞,塞外的大雁因为寒冷毫无留恋,径直飞向湖南衡阳回雁峰。表明边塞寒冷至极。气候寒冷。
声音异:四面边声连角起。教师提问:边声包括哪些声音?荒凉紧张。
(2)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信息,把想象中诗词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教师追问:塞下的风景和哪里的风景相比“异”?有哪些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和中原的风景不同。板书:战事紧张、荒僻辽阔、萧瑟苍凉。
2.细读下阕。
(1)教师提问词中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把目光聚焦下半阕,回答、思考。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排解对故乡的思念。
“燕然未勒”典故:东汉窦宪率兵攻打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返。这里说明国家的安全仍然受到侵犯,战士必须担负保卫边境的责任。
“羌管悠悠”:吹奏羌管悠悠的乐声,烘托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
(2)边疆战士以及词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家万里”“归无计”:思念家乡,却又要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难以入睡。一方面战事紧张,另一方面思念家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有家难回。
3.总结概括。
教师通过填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
这首词通过对塞下战场秋景 的描写,烘托出了萧瑟荒凉的环境气氛,表现出了边疆战士 孤单艰苦的生活,抒发出了思乡报国的情感。
4.再读诗词,尝试背诵。
(四)课内对比
1.破阵子细读。
南宋词人辛弃疾同样有一首词描写战场景象。请同学们齐读第三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读完这首词以后,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辛弃疾在二十一岁时,就参与了抗击金朝的战争。此后也一直主张南宋重视军事,训练军队,收复中原。但意见并没有被采纳,并且长期不得任用,闲居了近二十年。这首词作于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的时候。题目中的陈同甫是辛弃疾的好朋友陈亮。陈亮为人豪迈,同样积极主张抗击金朝,而非求和。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但又双双失意。这首词就是作者回忆早年在部队中抗金的经历所作。
(1)教师提问:请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阙的内容。
上阕:回忆战场生活往事
下阕:抒发壮志未酬情绪
(2)教师提问:词中有两个词说明了本首词是在“回忆”过去,你能找出来吗?
“醉里、梦回”
(3)教师追问:作者在梦中回忆到了什么?
自己壮年时抗金的经历以及战场的生活。
(4)教师追问: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的战场风貌。
(5)教师追问:词中的这位壮士为什么要喝酒?《渔家傲·秋思》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词中也有酒出现,请你把它们找出来,谈谈“酒”在这几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什么情绪。
通过酒来抒发内心的抑郁不快、不得志。借酒浇愁。
2.对比阅读。
(1)接下来请同学对比辛弃疾的《破阵子》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看看两首词在景色描绘上、意象选取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季节相同:“塞下秋来风景异”“沙场秋点兵”。
时间相同:“长烟落日孤城闭”“醉里挑灯看剑”。
声音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梦回吹角连营”“五十弦翻塞外声”。
经历相同:“醉里”“浊酒一杯” “将军白发”“可怜白发生”。
(2)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可怜白发生”“将军白发征夫泪”。
(3)那么两首词中的壮士,又有什么不同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壮士对戍守边疆,不能回家更多表现出一种无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中,壮士希望重回疆场,却没有机会。
3.再读诗歌,尝试背诵。
第三课时
(一)课堂引入
一提到豪迈、豪放,人们脑海里大多首先会浮现出男性的形象。但豪放一词并非男性专属。同样,中国的历史上也有不少女中豪杰。同学们知道哪些女中豪杰呢?请和同学们分享。
(二)作家介绍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近代的革命民主革命志士。她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她也是第一批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和封建帝制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她从容就义时,只有32岁。她就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者形象的代表:秋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所作。当时正值八国联军侵华后不久,秋瑾目睹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奋起旧国。秋瑾虽是女儿身,却不甘被婚姻家庭和传统礼教所束缚。本首词便是她挣脱家庭羁绊、走向社会的词作。
(三)细读感悟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满江红·小住京华》。
1.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找一找,词中的那些字句,描绘出了秋瑾女性身份呢?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也暗比自己的心境。
“八年风味”:秋瑾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作本首词时,正好八年。
“蛾眉”:女子细长的眉毛。
“身不得,男儿列”
2.哪些字句又表现出了秋瑾的男儿性情呢?
“殊未屑”:不屑梳妆打扮,描眉画眼。
“心却比,男儿烈”:虽然身为女子,但满心斗志却不输男儿。
“平声肝胆,因人常热”:直接表达出自己炽热的革命热情。为民族忧患而热血沸腾。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将周围阻碍自己的人比作俗子,豪迈直爽。
3.请同学们先试着概括上下阙的内容。
(上阙:女儿身躯,矛盾心情。下阕:男儿情怀,壮志凌云)
4.典故:“四面歌残终破楚”: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志向?(坚定不移,斗志昂扬的革命信念。)
“青衫湿”:词人一片豪情壮志,却为何落泪?(虽满身革命热情,却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苦闷。)
5.再读诗歌,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
我们这几节课学习了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及秋瑾《满江红》四首词。其中《渔家傲·秋思》为范仲淹所作,是宋代词人对豪放词的尝试,开豪放词创作的先声。《江城子》和《破阵子》两首词的作者苏轼、辛弃疾则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满江红》作者秋瑾为近现代革命先驱,是“一代女侠”“女中豪杰”。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上所学,结合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再读一遍这四首词。
这四首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很强,都具有刚劲豪放的特点,大体都可归于豪放派之列。其抒情方式不仅与诗不同,与宋词另一大派别婉约派也大相异趣。我们将豪放词的特点总结一下:
豪放词特点总结:
一、题材内容:视野广阔,多写军情国事。
二、情感情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情感表达多慷慨激昂。
三、风格特征:恢弘雄壮,气势豪放。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作,我们可以了解“词”这一文体的独特特点及独特的抒情表达。又能接触不同文人的独特风格,还能够品味其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和爱国情怀。请同学们最后再读一遍这四首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这四首词背诵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