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之任务群组6 古代诗歌鉴赏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之任务群组6 古代诗歌鉴赏第1页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之任务群组6 古代诗歌鉴赏第2页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之任务群组6 古代诗歌鉴赏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之任务群组6 古代诗歌鉴赏

    展开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诗歌主题:这是一首寄赠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切关怀的情感,同时以昂扬乐观的态度鼓励友人切莫消沉,要自信、达观,要始终对仕途充满自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综合能力。B项,“一衣带水”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倘若二人真的距离不远,则不能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与“一衣带水”的典故无关也并未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
    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的“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三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结合《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这一内容可知,创作此诗时,诗人的好友白居易恰逢遭到贬谪而心情低落,一蹶不振,诗人希望他能够出门游览,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情,这可以算是对友人的一种委婉劝告。最后一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升华了主题,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在对友人进行劝勉。因此,对友人的慰勉是全诗的感情基调,贯穿在整首诗中。所以诗的第二句已包含了委婉劝告的意思。只要结合这三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我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情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是必考内容。
    1.考点方面。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中命题的重点,尤其是对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读懂内容,读懂情感。
    2.形式方面。近两年高考诗歌鉴赏的题型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题型、题量、分值近两年相对稳定。
    3.选材方面。古代诗歌的选材比较稳定,唐、宋诗词为考查重点。
    4.要关注诗歌比较鉴赏题。
    学情分析
    经过一轮复习,我们还有以下短板:(1)理解分析不准确;(2)赏析评价难发散。
    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应将重心放在读懂诗歌、理解其深层意蕴、赏析其表达技巧上。在全面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以上短板。



    快攻 理解分析不准确
    对于古代诗歌类题目,我们答题的最大障碍在于不理解诗歌的内容,不明白诗歌的意思,在“读懂诗歌”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出现了理解有偏差,分析太片面(或拔高)的短板。
    短板1 理解有偏差
    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对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一是句意理解偏差,即对语句意思的理解出现错误;二是延伸意理解偏差,即对语句体现的情感、使用的手法等理解错误。
    诗歌呈现
    燕歌行(节选)
    高适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相关选项
    敌人骑兵深入中原,来势汹汹,像狂风暴雨发动猛攻,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
    错因分析
    “深入中原”理解有误,“边土”即边地,而不是“深入中原”。

    理解准确“两注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下,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答案 C
    解析 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准备寒衣。
    短板2 分析太片面(或拔高)
    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对部分关键语句的分析有时太片面,如情感理解不全面;有时对部分关键语句的分析又过度拔高,即诗歌中本来没有这层意思,而我们在理解时却想当然地赋予诗句这层意思。
    诗歌
    呈现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①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续表

    诗歌
    呈现
      [注] ①罗含:《晋书·罗含传》载:“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相关
    选项
    第四联阐述菊花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金酒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表明想通过捷径摆脱地位卑下的现状。
    错因
    分析
    “表明想通过捷径摆脱地位卑下的现状”属于任意拔高,实际暗含作者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分析到位“三注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点。
    C.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霜叶满阶的情景,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答案 B
    解析 B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点”分析片面。“寒”既有身体的寒冷,也有内心的寒冷,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快攻 赏析评价难发散
    古代诗歌篇幅短小,简洁凝练,强调言近旨远、意在言外。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鉴赏时必须依据诗歌的语言、意象等主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即充分地运用发散思维,通过有限的文字去补充因为语言的高度凝练而在字里行间、意象之间形成的空白,进而感受诗歌语言之外的情韵和意味。
    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对古代诗歌的赏析、评价往往会出现找错答题方向、滥用赏析术语、赏析角度单一等问题的短板。
    短板1 找错答题方向
    有时候,命题者不直接发问,而是采用常规问法的变式问法,用一种比较隐晦的问法进行提问。如果考生不仔细辨别,可能会找错答题方向,出现答非所问的短板。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①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 ①将军指东汉班超,班超因久守边塞,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一封奏章,其中有两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这两支曲子的尾句在表情达意方面各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支架
    思路操作
    第一步:认真审题。
    “尾句”“表情达意方面各有特点”是审题的关键。
    第二步:考虑变式问法。
    “尾句”限定了范围;“表情达意”指明了方向,即要求回答尾句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紧扣曲词进行分析。
    第一首中的“长叹”是直接抒情,叹的是对老百姓的同情;第二首的“兴、亡、苦”很明显是议论,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整合答案
    《怀古》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感情激烈饱满沉郁悲凉。对劳苦大众的历史命运寄予同情,同时讽喻现实,表达作者恤民生、体民苦的思想感情。
    《潼关怀古》以议论作结,点明主旨。既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历朝历代统治者,也表达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对人民疾苦关心之情。

    现场答案 《卖花声·怀古》:对美人自刎的感伤,对将军空老的愤慨,对生灵涂炭的同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宫阙作土的痛心,对百姓的同情。(本题得分:2分。)
    失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分点 首先,没有扣住尾句;其次,不明白“表情达意的特点”的内涵,没有答出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
      
    找准答题方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①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②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 ①锦字:《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善属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寄滔。②元戎:主将。
    诗歌首联历来为人称道,其中“莺啼燕语报新年”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明新春佳节,描绘生机盎然的景象,交代主人公情感触发的原因,巧点题旨“春思”。②与第二句中几千里外的“马邑龙堆”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与颔联的“层城临汉苑”相呼应。③以乐景衬哀情,以热闹美好的春景反衬闺妇思念征夫的寂寞感伤,并自然引发后面的记叙抒情。
    解析 此题重点问的是首联中上句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分析这句话的内涵;结构上,分析其和下面诗句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内容上,这句话写出了新年的情形,新年思人,扣题。结构上,这句话和下面冷清的状态形成了对比,更好地体现主题。手法上,这是乐景,诗歌抒发的却是哀情,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短板2 滥用赏析术语
    鉴赏古代诗歌,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但由于“表达技巧”的含义十分宽泛,很多考生对其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面对此类题目,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干脆乱写一气,导致滥用术语而失分。具体来说,易失分的原因有:审题不全面,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分析原因不具体等。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支架
    思路操作
    第一步:细读题干。
    “语言特色”是答题的关键。
    第二步:入库搜寻。
    看到“语言特色”后,要进入记忆中的资料库,搜寻“语言特色”的所有内容,然后看哪种语言特色适合这首词。
    续表
    思路支架
    思路操作
    第三步:寻找依据。
    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整合答案
    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现场答案 ①语言直白。②运用口语。③色彩鲜明。④运用叠词。(本题得分:2分。)
    失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分点 首先,这是一道6分的题目,分值大,但答案过于简短;其次,直白和口语其实可以合并为一点,二者表述的是同一个意思;最后是滥用术语或用错术语,③不属于语言风格,④判断手法“叠词”错误。最关键的一点,是考生得分意识过于强烈,认为只要多写几点,就能得6分,而没有考虑答案要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①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①杜甫(712-770),《旅夜书怀》大致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开成都去重庆途中。
    这首诗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的典范之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寓情于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②颔联以乐景衬哀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景象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③尾联诗人即景自况。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诗人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喻,深刻地表现了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解析 “情景相生”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即运用“情与景”关系的术语答题。题干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赏析”,即尽可能结合每一联诗歌进行赏析。①首联是写景句,很明显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的孤舟一般寂寞。②颔联是壮阔的景,但表达的是悲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③尾联也写到了景,作者以沙鸥自况,借景抒情,抒发的是漂泊无依的感伤。指出术语后,还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短板3 赏析角度单一
    赏析诗句的表现手法或炼字时,往往只分析其中一点而不顾及其他,造成要点的缺失。诗歌本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但答题时只分析其中一种;炼字也只是孤立地分析这个字的意思,而不能从其含义、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 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支架
    思路操作
    第一步:
    细读题干。
    “颔联”“赏析”“妙处”是题干传达的关键信息。
    第二步:
    细品诗句。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的意思是江面水汽迷蒙船帆显得沉重,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其中有叠词,有突出的动词,有景色,这些都是答题的切入点。
    续表
    思路支架
    思路操作
    第三步:运用
    术语答题。
    找到切入点后,便可运用术语进行答题了。从用词上来看,其中有叠词,增强音韵美;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写景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这是寓情于景;从字眼上来看,有动景,也有静景。指出手法后,还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整合答案
    ①动静结合。“帆来”“鸟去”为动。但“迟”“重”二字化动为静,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表现出离别之时心情沉重,依依不舍之情。②寓情于景。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帆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渲染出昏暗沉重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沉重的心境。③“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

    现场答案 运用了叠词,富有音韵美。(本题得分:1分。)
    失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分点 首先,答案过于单一,6分的题目至少有两个要点,甚至是三个;其次,只出现了术语,而没有结合诗句分析叠词的表达效果。
      
    赏析角度多样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欻③见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 ①本诗作于杜甫栖身成都草堂时。韦偃,唐代画家,善画马。②骅骝:泛指骏马。③欻(xū):忽然。
    诗歌是怎样表现韦偃画马技巧高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作者通过“怜君画无敌”侧面表现韦偃画技无人可比。②颔联,细节刻画写出画家作画过程的轻松、洒脱、迅捷,表现其作画的精湛;笔是“秃笔”,拿笔动作是“戏拈”,画的动作是“扫”,他提起秃笔好像嬉戏一样,不费吹灰之力就画出了千里马。③颈联,直接描写两匹马的生动形象来表现作画水平的高超。一匹马正在低头吃草,另一匹马却昂首长嘶,惟妙惟肖,像这样四蹄可以踏霜雪的良马,毫无疑问是可以日行千里,并能承担重任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怎样”二字是答题的关键,这就要求运用术语答题。首联开门见山地指出画家也十分清楚地知道,杜甫喜欢他所作的画,这是侧面描写。颔联是说画家提起秃笔好像在闹着玩似的,不费吹灰之力,竟一挥而就地画出了千里马,它们形象生动可爱,宛若珍兽麒麟一样,蓦然间就出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扫”和“出”属于细节描写。颈联是对马进行直接描写。确定术语后,还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①。
    [注] ①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生活方式中做出选择。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写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滞不前,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向学。“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 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在个人生活上,梅尧臣的妻子谢氏死后不久,次子又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开篇点题,虽为春昼,却是天色阴沉,云层又低又厚。
    B.“蝶寒”“花冷”运思精巧,借春天典型的物象,言天气之寒。
    C.颈联变换视角,写风吹帘动,片雨降临,再补说春寒。
    D.诗人喜爱自然景物,但因病不能游赏,表达了遗憾之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因病不能游赏,表达了遗憾之情”的分析过于浅表化,结合全诗及注释看,诗人不能游赏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生病,春寒及风雨,因妻儿离世、政治处于低潮而心情抑郁。全诗表达的情感也是多方面的:不能游赏的遗憾、抑郁的心情等。
    4.梅尧臣写诗,主张“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通过“草木虫”来表达情感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渲染压抑、苦闷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悲伤、凄凉的情感基调;②颔联运用移情手法,物人一体,更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情。“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别有意味;③颈联由静景转为动景,一派疾风骤雨加重了诗人内心的悲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以及情感的能力。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氏去世后不久,次子又病逝,这里交代了写作的背景,诗人支持的政治活动处于低潮,家庭又逢变故,且恰是“春寒”时期,此时诗人的心境应是低沉压抑。①首联“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写春日阴云笼罩,薄薄的云层变得越来越浓了,云天雾海,一片迷茫,可以说是春寒料峭,这与诗人的悲伤凄苦的心境是相合的,这是借哀景表达哀情,渲染压抑、苦闷的气氛,奠定全诗悲伤、凄凉的情感基调。②颔联“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愿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其中“不开心”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用花的不开放来写人的不开心,运用移情手法,物人一体,更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情。③颈联“压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由静景转为动景,从不同角度形容春寒,“压树青帘动”是写风,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足见风力之猛;“依山片雨临”是写雨,依傍山丘的阴云霎时送来了阵雨,说明雨势之急。这一派峭寒,推迟了春光的脚步,窒息了大地的生机,使天宇充塞着寥落凄冷的气氛,加重了诗人内心的悲苦。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西吴曲·怀襄阳
    刘过①
    说襄阳、旧事重省。记铜驼巷陌、醉还醒。笑莺花别后,刘郎憔悴萍梗。倦客天涯,还买个、西风轻艇。便欲访,骑马山翁②,问岘首③、那时风景。
    楚王城里,知几度经过,摩挲故宫柳癭。漫吊景④。冷烟衰草凄迷,伤心兴废,赖有阳春古郢⑤。乾坤谁望,陆百里路中原,空老尽英雄,肠断剑锋冷。
    [注] ①刘过:南宋文学家。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②山翁:指山简,西晋名士,喜饮酒,曾在襄阳为官。③岘首:岘首山,羊祜镇襄阳时,勤于治世,后人在岘山上为他立庙建碑。与铜驼巷都在襄阳。④景:同“影”。⑤阳春古郢:郢,楚国的国都;宋玉《对楚王问》中有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一提到襄阳,不免旧事涌上心头,当年在铜驼巷买醉的情景历历在目。
    B.离开襄阳后的萍踪浪影,人生失意,让词人对襄阳生活充满无限怀念。
    C.作者欲故地重游,再访岘首山,是想仿效山简、羊祜二人寄情山水,放诞不羁。
    D.本词风格独特,既有放达俊逸之致,又有哀婉隽永的情蕴,别具感染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仿效山简、羊祜二人寄情山水,放诞不羁”错,根据词下注释“岘首:岘首山,羊祜镇襄阳时,勤于治世,后人在岘山上为他立庙建碑”可知,词人应是也想像羊祜那样为官一方,施展抱负。
    6.词的下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几经楚王故宫,摩挲宫柳,形影相吊,流露了人生失意的落寞;②冷烟衰草间,感伤人事兴废,传达了昔盛今衰的惆怅;③阳春古曲,聊以暖心,抒发了保持超群脱俗情怀的慰藉;④偌大的乾坤,有谁去遥望中原,隐含了对时局苟安的痛心;⑤空老英雄,肠断剑冷,表达了志不得伸、报国无门的怨叹。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词的下阕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要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和词下注释来入手。“摩挲故宫柳癭。漫吊景”指词人几经楚王故宫,摩挲宫柳,形影相吊。再结合“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可知,此时词人心中满含人生失意的落寞之情。“冷烟衰草凄迷,伤心兴废”指的是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人事的兴废让人感伤。词人通过对衰草的描写表达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惆怅。“阳春古郢”运用了宋玉《对楚王问》中的典故。宋玉自比为高雅之乐曲,说明自己情操高尚,与那些鼠目寸光的谗佞小人有天壤之别。此处作者借这一典故表现了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乾坤谁望,陆百里路中原,空老尽英雄,肠断剑锋冷。”偌大的乾坤,有谁去遥望中原,英雄白白老去,肝肠寸断,宝剑冷寂。这几句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和对时局苟安的痛心;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怨叹。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桃李漫山过眼空,也曾恼损杜陵翁。若将玉骨冰姿①比,李蔡②为人在下中。 寻驿使,寄芳容,陇头休放马蹄松。吾家篱落黄昏后,剩有西湖处士③风。
    [注] ①玉骨冰姿:指梅花。②李蔡:李广的族弟,人品在下中,名声远不如李广却位至三公。③西湖处士:北宋林逋,长期隐居西湖,酷爱梅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前两句写漫山桃李盛开,但转瞬凋零,不能持久,这也曾让杜甫烦恼不已。
    B.上阕后两句将桃李和梅花作对比,桃李如同李蔡,是中下之品,衬托梅花的冰清。
    C.下阕前三句写词人寻找驿使,要把信件和梅花寄给相思之人,请她快马加鞭来此共赏美景。
    D.这首咏梅词在写法上另辟蹊径,词人描写梅花时轻形态,重神韵,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词的能力。C.“寄给相思之人,请她快马加鞭来此共赏美景”理解错误,词中没有此意。原词“陇头休放马蹄松”是说让驿使快马加鞭,将“芳容”寄给北方边塞的朋友。陇头,即陇山,借指边塞。
    8.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两句“吾家篱落黄昏后,剩有西湖处士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最后两句意为:我家黄昏后,篱笆旁,颇有如林逋一样的处士之风。②运用典故,以林逋自况,写自己的高洁自守。③同时借物抒怀,借梅花来寄寓自己的高尚情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词重点语句的能力。“吾家篱落黄昏后,剩有西湖处士风”是说自己的家园,剩下的只有林逋的清风,而没有梅花。梅花到哪里去了?梅花开谢了。但是辛弃疾不这么写,他说,是“我”主动将梅花寄走,送给了北方边塞的朋友,“我”还要让驿使快马加鞭!而“我”这里,就剩下空梅花枝以及漫山遍野的桃李。54岁的辛弃疾,年轻时的壮志和抱负,在现实中得不到施展。22岁的他,铁血归宋,想收复国土施展抱负,但是回到南宋之后,朝廷苟且偷安,表面上表彰辛弃疾,实际上不予重用,20年来的官僚生涯,无非是边远地方的安抚使、转运使。志气难伸的辛弃疾,只好自己学陶渊明,经营自家的庄园。这里作者以林逋自况,写自己的高洁自守。辛弃疾写下了大量的梅花诗,比起桃李来,梅花更能够代表辛弃疾品格的高洁,梅花寄托了辛弃疾冰雪落寞的雪藏生涯。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