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周末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周末练第1页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周末练第2页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周末练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周末练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周末练,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周末练·第五周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认同的发生所依赖的都是特定的事实基础,这类事实基础有当下的,也有过往的,过往的即社会记忆。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
    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一方面为个体认同增强了合法性,同时也使群体得以巩固。
    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新闻媒体再现的宏观历史叙事以及30万死亡人数的数字,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共有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但是当我们看到描述这其中个人经历的文字,或通过口述历史直面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时,那种冲击力往往更为强烈。相对于宏大的社会记忆,个体记忆是微小的,但正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整个社会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个体记忆,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脑部记忆,实质上是社会记忆的个体性表现。之所以选择用“个体”这个词,只是为了区别国家或政治意义上权力所建构而生成的社会记忆。
    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而是被重建,即记忆展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过去的重现,而是一种满足于当前社会利益的对过去的重建。当下的利益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记忆进行着选择和建构。建构社会记忆不是最终目的,社会记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
    值得警惕的是,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剥离了个人记忆中过多的个人痕迹,以一种抽象而非具体的面貌呈现,给予了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的空间。如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试图为年轻一代建构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有关侵华战争的社会记忆。这些受权力摆布被建构出的社会记忆往往有悖于历史事实,但是却可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主观判断,形成权力掌控者所期望的社会认同。
    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如知青回忆录等文字,“苦和困顿”是知青述说以往故事的主旋律,但是后来形成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主流的记忆模式。知青群体的优良品质、知青生活的意义感,共同建构出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群体的社会记忆。关于“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建构,很难说这是一个来自外部的经由权力操控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内源性的、自发性的建构。或者说,知青群体出于肯定自我这一朴素的群体利益诉求,通过叙述、文字和聚会等形式构建出“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社会认同。
    (摘编自胡洁《基础、生成与建构:从社会记忆到社会认同》)
    材料二 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发现,“中华民族”事实上就是一个在无数革命先驱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的斗争中显现并逐渐清晰起来的集体身份,是一种为积聚所有社会力量以谋取革命胜利而建构的中国人的“集体的自我身份”,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构建过程与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抗击外侮和共克时艰,促进了中国不同群体之间原发的亲近和认同,凝聚了空前的社会力量,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对这种亲近和认同的记忆,最为集中、最为形象地体现在文艺作品及其所保存、发展和精炼化的语言文字当中。不可否认,这种记忆与叙述延续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北京奥运”开幕式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演出的雄美。
    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闫国疆《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相比,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并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B.个体记忆基于个体的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它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
    C.对于“青春无悔”的主流记忆模式的确立,作者倾向于认为是知青群体为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去建构的。
    D.材料一中“‘我群’和‘他群’”的概念,与材料二中“‘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两者含义是相同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文无据,材料一只是说“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强调过往的社会记忆的影响,但并未否定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的影响。B.“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注意原文中“但是”这种表语意转折的词语,“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属于个体记忆范畴,不是“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D.“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与“我群”和“他群”的概念,都是为区别自己所在群体和其他群体的表达,有相似的地方;但“我们”与“他们”具体指“中华民族”和“外族”,在这一点上含义又有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没有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也就不会有社会认同感的获得,更没有实现群体巩固的可能性。
    B.国家公祭日的事例启示人们,形成社会认同,不但要重视社会记忆的宣传,而且要重视个人记忆的再现。
    C.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是抽象的,虽然这并不必然产生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但仍应该警惕。
    D.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亲近和认同的记忆的文艺作品及其语言文字,利于增强“中华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由材料一可知,“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只是形成社会认同感的微观层面的路径,此外还有其他路径。
    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第4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学者王珂表示:“一个利益群体的领导者选择、组织、重述‘过去’,以创造一个群体的共同传统,来诠释该群体的本质及维系群体的凝聚。”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C.德国学者乌尔夫说过:“机构、组织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能实现他们的任务。它们倾向于根据变化的条件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
    D.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一第4自然段的核心观点是:权力或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会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引导,形成社会认同。A.内容符合材料一第4自然段的中心论点。B.谈的是了解能促成团体的稳定。C.说的是机构、组织自身的改变。D.没有利用权力建构社会记忆的意思。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社会认同,但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论述社会认同形成的一般规律。②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如何建构国家认同。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由“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可知,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论述社会认同形成的一般规律。由“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可知,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如何建构国家认同。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关系的观点,分析下列社会现象。(6分)
    ①清明节全国三分钟默哀鸣笛时刻,武汉一网友驻足解放大道,面对“重启”的家园泪奔,视频被大量转发。
    ②“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我们‘90后’要保护大家。”“90后”的心声收获大量点赞。
    ③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专区,展示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场与真实思考,引发广泛共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武汉网友泪奔,是个体记忆鲜活性和冲击力的体现,视频被大量转发说明其影响并形成了社会认同。②“90后”的心声体现了担当的社会记忆,符合外部期望和本身需要,收获大量点赞说明实现了社会认同。③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专区,是国家层面对人们进行思想引导,形成共同的社会记忆,引发广泛共鸣体现国民认同。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本观点并进行迁移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可知,武汉网友泪奔,是个体记忆鲜活性和冲击力的体现。由材料一“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进而实现社会认同”可知,视频被大量转发说明其影响并形成了社会认同。②由材料一“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可知,“90后”的心声体现了担当的社会记忆,符合外部期望和本身需要,收获大量点赞说明实现了社会认同。③由材料一“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和材料二“‘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可知,央视频道推出“抗疫”纪实专区,是国家层面对人们进行思想引导,形成共同的社会记忆,引发广泛共鸣体现国民认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审讯
    [美]奥拉姆
    他静静地坐在那儿,等着。他的背轻轻地靠在椅背上,摆在桌子上的双手交叉成金字塔的形状。他的眼睛盯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冲透过镜子向里监视的警察微笑着,想要他们看到他的自信和优势。
    侦探马库斯·奎尔坐在桌子对面,仔细打量着这个被拘押的犯罪嫌疑人。那种想要证明自己是最坚强的、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表情,他见过无数次了。每次看到嫌疑人表现出这种妄想的心态,试图把自己当成审讯室的主人时,奎尔都忍不住想笑。
    奎尔侦探知道他们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只有两个字:脆弱。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他们需要空气,他们会流血,骨头会折断。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一点点压力就能使他们崩溃。
    奎尔慢悠悠地看了嫌疑人一眼。这家伙一直没停止笑,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更像是受到刻意控制的笑。
    奎尔打开桌子上的文件夹。
    “请告诉我,瑞恩斯,发生了什么?”
    瑞恩斯耸耸肩,说:“我杀了他。”
    奎尔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你承认杀了亚瑟·格雷森?”
    “我承认。”
    “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瑞恩斯断开与侦探眼神的接触,看向天花板。
    “他毒害人们。”他说。
    “啊……什么?”
    “他掠夺那些不幸的人,从卖给他们的违禁物品中获得利益,而他非常清楚那种东西对那些人意味着什么。他靠着毁掉人们的生活发财,而我鄙视这种对权力的滥用。”他的目光离开天花板,回到侦探身上,仿佛在观察着奎尔的每一个动作。
    奎尔摇晃了一下,发出轻声的嘲笑。
    瑞恩斯接着说下去:“人们身上有种特性,他们会仓促地去进行评判,却不愿意花点时间去理解。他们更注重眼前而忘了过去,他们绝不会问是什么使我……成了社会的异类。我敢保证,此刻他们在想什么是我最好的死法。”
    “你能责怪他们吗?”奎尔问。
    “当然不能。我违反了规则,现在必须面对由此引起的后果。可是你问到过,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我不在乎。”奎尔从椅子上站起来,“老实说,我已经厌倦在这里浪费时间。”
    瑞恩斯搓着双手。
    “可以理解。我只是想请你再听我说几句。请坐,侦探。”瑞恩斯指着侦探的椅子。
    奎尔抿着嘴唇,不情愿地慢慢坐下来。
    “很好。现在,要是我告诉你,亚瑟·格雷森不是唯一的会怎么样呢?”
    侦探立刻屏住了呼吸。
    “唯一什么?”
    “格雷森不是唯一死于我刀下的。”
    “我会说你在撒谎。”
    “随你怎么说,侦探。不过现在,你能不理会那种让一个连环杀手从你手中滑掉的可能性吗?”
    瑞恩斯把双手交叉起来,搭成金字塔形。
    奎尔极力控制住自己的呼吸频率,以确保血压不会升高。
    “好吧,几个?”
    “你认为有几个?”
    “行了,别再跟我玩猜谜游戏了。你为什么要杀他们?”
    “因为他们不肯停止。”
    “停止什么?”
    “停止违法犯罪。”瑞恩斯大笑起来,笑声响得连外面都能听到。
    “这倒有趣,”奎尔冷冷地说,压制着想掌掴这个自鸣得意的家伙的强烈欲望,“听起来你像是个义务警员。”
    “完全正确,侦探。”瑞恩斯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锥子般的目光刺向奎尔。
    “这么说,你的使命是维护公正,哈哈!”奎尔笑道,毫不掩饰轻蔑之情。
    “必须有人这么做。”
    “难道你不知道警察是国家机器的执法者吗?”
    “当然知道。事实上,就在前几天我还遇到了你的一位同事。”
    奎尔心里暖洋洋的快意被一阵冷飕飕的寒意取代。
    “哦,是吗?那是谁呢?”
    “你的搭档,兰德侦探。”
    “什么?”
    奎尔咬紧牙关,看着瑞恩斯,那家伙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
    “恐怕他不能再同你搭档了。”
    “你杀了一名警官?”
    “更正一下,一名腐败的警官。”
    奎尔伸出胳膊,用手指指着瑞恩斯。
    “你……你是个人渣!”
    “哇,我料到你会这么说。毕竟,你与兰德、格雷森一起做事,分享好处。”
    “哼,你是个妄想狂。”奎尔努力保持镇静,可是他放在桌子下的手却禁不住抖动起来。
    “你害怕了吗,奎尔?现在,你那些躲在隔壁监听的同事们正在欣赏你和兰德做坏事的照片。”瑞恩斯再次露出笑容。
    “你胡说!”奎尔听到自己的声音变了调。
    “告诉我,侦探,你是罪犯吗?”
    奎尔感觉到头发都被冷汗湿透了。
    “你怎么知道的?我们做得很隐蔽……”说到一半时他呆住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我是说……不,我是……”他完全乱了阵脚,不得不再次闭嘴。
    奎尔侦探低下头,看着映在光滑金属桌面上自己淡淡的影子。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转过头,看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同事们正在镜后看着他,他想象得出因为他的背叛而出现在他们脸上那震惊和愤怒的表情。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警官奎尔的内心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而真正使他陷入紧张慌乱的则是瑞恩斯提到了格雷森被杀一事。
    B.瑞恩斯以身试法杀死了兰德和格雷森,他鄙视他们这些靠毁掉他人生活发财的人,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为社会铲除坏人,维护社会公正。
    C.瑞恩斯承认自己杀人违法,知道必须为此承担相应后果,但他也心怀不平,抱怨世人只看到自己犯罪的表象,却不过问犯罪背后的原因。
    D.在奎尔对瑞恩斯审讯之前,瑞恩斯已向警方举报了奎尔的违法行为,其他警察也监听了这场审讯,奎尔的罪恶嘴脸已暴露在众人面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而真正使他陷入紧张慌乱的则是瑞恩斯提到了格雷森被杀一事”错误,真正使奎尔陷入紧张慌乱的应是瑞恩斯提到了兰德被杀一事。当瑞恩斯提到兰德被杀时,“奎尔心里暖洋洋的快意被一阵冷飕飕的寒意取代”,继而“咬紧牙关”,表明其内心高度紧张,濒临崩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瑞恩斯微笑着展现“自信和优势”,奎尔打量着对方“忍不住想笑”,开头部分对双方的细节描写相映成趣,传达出两人此时的微妙心理。
    B.“一直没停止笑”“大笑起来”“笑容突然消失了”“再次露出笑容”,文中对瑞恩斯的这些神态描写前后呼应,展现了人物情绪的丰富变化。
    C.文中有两处写到瑞恩斯把双手交叉成金字塔形,描写手法相同而用意有别,前者表现人物紧张中故作镇定,后者表现人物愤怒中有所节制。
    D.“我们做得很隐蔽……”“我是说……不,我是……”,句中的几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非常传神地表现出真相败露后奎尔的慌乱情状。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用意有别……有所节制”错误,根据前后文意可知,两处动作描写表达效果相近,都是表现瑞恩斯的从容自信和对奎尔警官的蔑视。
    8.“审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审讯”本来指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文中又可指犯罪嫌疑人对腐败警察的另一种“审讯”。②从全文主旨上看,“审讯”也可以理解为从正义和道德的角度对邪恶势力的严正“审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首先从本义、浅层字面含义进行理解,“审讯”指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结合后文“‘你害怕了吗,奎尔?现在,你那些躲在隔壁监听的同事们正在欣赏你和兰德做坏事的照片。’瑞恩斯再次露出笑容”“‘你胡说!’奎尔听到自己的声音变了调”“告诉我,侦探,你是罪犯吗”“奎尔感觉到头发都被冷汗湿透了”“你怎么知道的?我们做得很隐蔽”分析可知,“审讯”又可指犯罪嫌疑人对腐败警察的另一种“审讯”。结合“‘他掠夺那些不幸的人,从卖给他们的违禁物品中获得利益,而他非常清楚那种东西对那些人意味着什么。他靠着毁掉人们的生活发财,而我鄙视这种对权力的滥用。’他的目光离开天花板,回到侦探身上,仿佛在观察着奎尔的每一个动作”“奎尔侦探低下头,看着映在光滑金属桌面上自己淡淡的影子。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转过头,看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同事们正在镜后看着他,他想象得出因为他的背叛而出现在他们脸上那震惊和愤怒的表情”分析可知,从全文主旨上看,“审讯”也可以理解为从正义和道德的角度对邪恶势力的严正“审讯”。
    9.这篇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这种写法有哪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物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为紧凑。②人物对话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两位主要人物的行为、性格乃至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他们的对话加以表现的。③人物对话是揭示小说主旨的主要途径。小说张扬正直正义、批判腐败丑恶的主旨是在人物对话中逐步揭示出来的。④凝练生动的对话增强了读者的在场感,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对话描写手法作用的能力。小说的作用题多从情节、人物、主旨、读者四大角度去思考。结合“请告诉我,瑞恩斯,发生了什么”“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很好。现在,要是我告诉你,亚瑟·格雷森不是唯一的会怎么样呢”“好吧,几个”“哦,是吗?那是谁呢”“你的搭档,兰德侦探”“告诉我,侦探,你是罪犯吗”“‘你怎么知道的?我们做得很隐蔽。’说到一半时他呆住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我是说……不,我是……’他完全乱了阵脚,不得不再次闭嘴”可知,小说的情节是在语言描写中徐徐展开并缓缓推进的,人物对话占了大部分篇幅,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结构严谨紧凑。结合“他毒害人们”“‘他掠夺那些不幸的人,从卖给他们的违禁物品中获得利益,而他非常清楚那种东西对那些人意味着什么。他靠着毁掉人们的生活发财,而我鄙视这种对权力的滥用。’他的目光离开天花板,回到侦探身上,仿佛在观察着奎尔的每一个动作”可知,瑞恩斯正直、嫉恶如仇、勇于伸张正义、有担当的性格特点。结合“你怎么知道的?我们做得很隐蔽”“我是说……不,我是……”可知,奎尔是邪恶的,他因罪行被揭露而紧张、害怕,极力掩饰自己的罪行。在本文中,人物对话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两位主要人物的行为、性格乃至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他们的对话加以表现的。结合“更正一下,一名腐败的警官”“哇,我料到你会这么说。毕竟,你与兰德、格雷森一起做事,分享好处”“你害怕了吗,奎尔?现在,你那些躲在隔壁监听的同事们正在欣赏你和兰德做坏事的照片”可知,人物对话揭示了小说伸张正义的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审讯”的反转,在出乎意料的结局中批判腐败丑恶、禁不住诱惑、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结合“我承认”“你为什么要那么做”“他毒害人们”“啊……什么”等语言描写可知,本文语言凝练简洁,生动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富有画面感,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可读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钦上疏谏曰:“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不测之险。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已,朝臣切谏皆不纳。复疏,疏入,不报。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奏未达,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为帝言“张御史几杀臣”。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会梁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钦感愤,西望痛哭。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明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世宗嗣位,出为汉中知府,累官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张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B.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C.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D.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廷臣集议”是“下诏”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且“其行也”作后面几个句子的主语,所以应在“议”后断开,排除A、B两项;“百官扈从”与“六军翼卫”结构一致,所以应在“从”后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御史,在明代是执掌监察的官员,奉命外出巡视关防的御史称为巡关御史。
    B.幸,古代一般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或者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文中指前者。
    C.敕印,指敕符、印信,是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等的凭证。
    D.微服,古代专指封建帝王为避人注目和隐匿身份,改换服装出行或私访。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古代专指封建帝王”错误,也可指有权势或有身份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钦担任重要职务。他进士出身,曾任御史,负责巡视长城居庸关一带的防务,官至太仆卿。
    B.张钦力阻皇帝出关。他违抗君命,命人关闭关门,藏起钥匙,亲自持剑坐在城关下禁止打开关门。
    C.张钦始终坚守职责。因为他不肯妥协,皇帝出关门时多次询问“御史安在”,足见皇帝对他的恼怒。
    D.张钦为官忠心可鉴。他的三次忠谏在京城广泛流传,皇帝从宣府回来没有治罪他,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忠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足见皇帝对他的恼怒”错误,多次询问“御史安在”,表明皇帝担心张钦对他进行阻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劝谏。
    (2)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恶”,厌弃;“纳忠”,接纳忠臣;“烈士”,有节气壮志的人;“极谏”,极力劝谏。(2)“虞”,忧虑;“纵辔”,放开马缰;“观兵绝塞”,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窃”,私下(认为)。
    14.张钦智勇兼备,请简要说明他“智”的具体表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关上城门的同时将钥匙藏起来。②以皇帝出行应有的威仪为借口劝阻其出关。③假装不知使者身份,呵斥使者使诈。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根据“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可知,为了防止皇帝出关,张钦关上城门的同时将钥匙藏起来。根据“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可知,张钦以皇帝出行应有的威仪为借口劝阻皇帝出关。根据“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可知,张钦假装不知使者身份,呵斥使者使诈。
    参考译文
    张钦,字敬之,是顺天府通州人。正德六年中进士,从行人升职到御史,巡察居庸关一带的城关。正德十二年七月,明武宗听信江彬的进言,打算出居庸关到宣府去。张钦上奏疏劝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劝谏。近来,人们议论纷纷,说皇上想度过居庸关,到远方的边塞游历。我猜测陛下不是随意游玩,而是想亲自征讨北方的贼寇。不知道北方贼寇猖獗,只可以派遣将领前往征讨,哪能陛下亲自带军征讨?况且一般人尚且不会看轻自己,陛下怎能用担负宗庙国家重任之身奔赴到不能预测风险的地方。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后来,朝中大臣的恳切劝谏都未被采纳。张钦又上奏疏,奏议呈报后,没有回应。八月初一,皇帝私访到昌平,通报出关的命令非常紧急。张钦命令指挥官孙玺紧闭关门,收取了关门的钥匙藏起来。分守宦官刘嵩想到昌平去进见,张钦阻止他说:“皇上将要出关,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时。关门不开,皇上不能出去,违抗皇上命令,当被处死。如果打开关门,让皇上出关,国家的事情就不可预料了。万一情势有变化,我和你也会被处死。宁可因不开关获死罪,死了也会不朽。”张钦于是背负着敕符、印信,手中持剑坐在城关门下说:“敢说打开关门的人,杀之。”当夜拟写奏章说:“我听说天子如有亲自率兵征战的事情,一定会先约定时间下诏书让朝中大臣们集中商议,皇上出发,有禁军护卫,百官跟从,后面有喧哗的车马和华丽的仪仗。现在安静得什么消息都没有听说,就说‘皇上的车马当日要过关门’,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义出关跟外敌勾结。我请求捉住这个人,依照法律公开处置,不这样的话被处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奏章还没送到,皇帝派来的使者又来了。张钦拔剑呵斥他说:“这是使诈。”使者害怕而返回去,对皇帝说“张御史差点杀了我”。皇帝大怒,回头对朱宁说:“快替我去逮捕杀掉张御史。”正好梁储、蒋冕等人追到沙河,恳请皇帝返回京城。皇帝犹豫未决,张钦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又纷纷进谏,皇帝不得已就从昌平回来了,心中一直闷闷不乐。又过了二十多天,张钦巡视白羊口。皇帝改换衣服隐藏身份从德胜门出来,晚上住宿在民家房舍,于是快速奔驰出关门,多次询问“张御史在哪里”。张钦听说后,追赶他,已经来不及了。想再次上奏疏劝谏,而皇帝派宦官谷大用把守关门,禁止任何人出关。张钦有所感触而激愤,面向西而痛哭。于是京城广泛传播“张御史闭关三疏”的事。第二年,皇帝从宣府回来。到了关门,笑着说:“先前张御史阻止我出关,我现在已经回来了。”但也没有治罪他。明世宗继承君位后,张钦离开京城到汉中做知府,积功升至太仆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题米元晖①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 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这里指画面色彩浅淡迷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晨起步入厅堂,壮阔的自然山水扑面涌来,令诗人胸襟开阔,尘虑顿销。
    B.颔联中“春衣”二字点明了季节,“坐”则表现出鉴赏者以静体动、诚笃专一的状态。
    C.“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承接与补充,让人感受到温润明媚的气息。
    D.本诗风格清雅恬淡,充满自然真性,与米元晖山水画所表达的“平淡天真”两相契合。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A.“壮阔的自然山水扑面涌来”有误,首联的“山水入”指米元晖的山水画映入眼帘;“胸襟开阔,尘虑顿销”有误,诗中并未体现此意。
    16.对于如何欣赏一幅画,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充分调动感官体验。颔联上句运用视觉表现了米元晖山水画里烟山云水的迷离朦胧景象,下句“只恐春衣坐来湿”运用触觉感受云气的深重丰润。(2)充分发挥想象。颈联中“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承接上联“春衣”,想象春季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景象,想象江风春雨中百花飞动温润明媚的情景,为诗人发出感叹铺垫蓄势。(3)知人论世。诗人对米元晖的绘画风格有深入的理解,与他的情感心志契合相融,才会生发出“早晚持竿吾得归”的喟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1)颔联“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冥冥云气深”是视觉描写,写的远景,“湿”是触觉所感,诗人将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用触觉的“春衣湿”,衬托了视觉的“云气深”。故欣赏一幅画,要充分调动感官体验。(2)“只恐春衣坐来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颈联上句“江风吹雨百花飞”,承接上联“春衣”,虚写想象江风春雨中百花飞动温润明媚的情景,以动衬静,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故欣赏一幅画,还需充分发挥想象。(3)颈联下句“早晚持竿吾得归”是表达对百花纷飞时节自己持竿垂钓于江风中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正是因为诗人对米元晖的绘画风格有深入的理解,与他的情感心志契合相融,才会有这样的感慨。故欣赏一幅画,还需知人论世。
    【白话诗歌】
    早晨起来步入厅堂,迎面一幅山水画映入眼帘;古色古香的画面上色彩浅淡迷离,显得神意飞动。目之所及云气浓重一片昏暗,只担心云气会浸湿我的春衣。从江上来的风吹斜细雨,百花随风飞舞;如果我得以归隐,会早晚拿着钓竿垂钓江边。置身于如江南风景般的画境之中,让人想起米元晖(或让人感受到米元晖的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6分)
    【64篇适用省份】
    (1)《离骚》中作者运用反问表达不同志趣的人不能相安共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达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来描写“焚椒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用来描写“宫车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夫孰异道而相安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烟斜雾横 雷霆乍惊
    (3)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60篇适用省份】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学习的文化,荀子在战国时代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在更早的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与四个弟子畅谈未来,其中公西华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的谦虚好学。这种学习与今天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同,更主要地指向品德的修养。宋代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里谈到小事情与品德的关系,还提到喜好也会影响到品德修养,他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的修为是品德修养的一个层面,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更重要的是人应该有家国情怀,时时刻刻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陆游在《书愤》里说:“(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他对早年军旅生活的形象描述,字里行间洋溢着高昂的战斗激情。
    答案 (1)非曰能之 愿学焉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早晨出门的时候,我见炊烟次第从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破土而出,一路向着白云长上去。一根,两根,三根……紧接着全都长出来了,它们一会儿整整齐齐地倒向东边,一会儿不约而同地弯向西边,一会儿直直地向上方飘去。袅袅娜娜,水草一样荡漾在天空的海底。这是村庄最生动的时刻。
    炊烟是村庄的呼吸。只要炊烟在,房屋这棵庄稼就永远不会枯萎。(    )屋里的粮食、蔬菜、种子,锅碗瓢盆,镰刀锄头,枷担犁铧;屋外的猪圈牛舍,柴垛草蓬,猪牛羊,鸡鸭鹅……再穷再苦,都会守着炊烟,把烟熏火燎的日子过下去,过出一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景象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间烟火的呵护,使得房屋在雨打风吹中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B.人间烟火的呵护,使得雨打风吹中的房屋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C.雨打风吹中的房屋在人间烟火的呵护下,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D.在人间烟火的呵护下,房屋在雨打风吹中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的能力。根据后文语境“屋里的……屋外的……”可知,此处是以房屋为主体中心,故前一句主语应是房屋,由此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D项将“人间烟火的呵护”置于状语的位置,突出了烟火的作用,与前文语境“只要炊烟在,房屋这棵庄稼就永远不会枯萎”的意义和句式更加一致,表达也更为自然顺畅。故选D。
    19.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我见炊烟次第从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破土而出,一路向着白云长上去”运用了比拟手法中的拟物,“出”和“长”赋予“炊烟”植物的特点。A.运用了对偶手法,“人”对“月”,“悲欢离合”对“阴晴圆缺”。B.运用了比拟手法中的拟人,“护花”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并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红”指代“花”。C.运用了对偶手法,“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D.运用了比喻手法,弓箭像雷声一样惊鸣。故选B。
    20.从“乡路”“胡同”“小河”中任选一个作为表现对象,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主旨明确,语意完整,句式与原句基本一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再苦再难,都要沿着乡路,把坎坷不平的人生走下去,走出一片山清水秀、人乐年丰的前景来。
    (示例二)再累再烦,都要走进胡同,把光滑曲折的石板路走下来,走进一个远离喧嚣、幽静平和的境界里。
    (示例三)再远再久,都会想起小河,把长存心底的思念铺开来,铺出一片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乡愁来。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再穷再苦,都会守着炊烟,把烟熏火燎的日子过下去,过出一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景象来”的结构是:再……再……,都会……,把……下去,……来。在内容上,“烟熏火燎的日子”和“炊烟”相关,“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景象”就是“把烟熏火燎的日子过下去”的结果。“坎坷不平”和“乡路”相关,“一片山清水秀、人乐年丰的前景”就是走下去的结果。“光滑曲折的石板路”和“胡同”相关,“远离喧嚣、幽静平和”是“胡同”里的境界。“长存心底的思念”和“小河”相关,“一片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乡愁”由“小河”引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逐渐进入数字生活,__①__。有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
    不过,视频通话、上网购物、转发分享等新技术在给老年群体带来便利的同时,__②__。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让他们更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要为他们提供优质方便的数字服务,而这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出台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培训、强化服务等为老人们创设共享互助的老龄化友好数字环境。对一些互联网平台来说,要在应用开发中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和习惯,如研制专门的老人手机APP,既保留基本功能,__③__,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而年轻的家庭成员也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老人,避免亲人被遗忘在数字时代之外。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老年群体也不例外 ②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 ③又操作简单
    解析 本题考查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下文“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可知,此处应强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老年群体的影响,据此可填“老年群体也不例外”;第②空,前文说的是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根据后文“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可知,此处强调新技术带来的不便,据此可填“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第③空,为呼应前句中的“既”,此处应用并列关联词“又”,再根据“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可知,可填“又操作简单”。
    22.请为上面的文字拟两个标题,一个用疑问句,一个用否定句。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数字时代不要遗忘了老年群体
    ②如何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拟写标题的能力。材料共有三段,第一段,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出老年网民比例增大的话题;第二段,提出“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让他们更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的问题,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第三段,主要从“政府部门、社会、家庭”三方提出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综合以上信息,材料主要表达“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时代”的意思。据此,分别用一个否定句和一个疑问句表述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20岁的藏族小伙丁真因为一则短视频火遍全网,成为“新晋顶流”。他没有上过多少学,文化水平不高,但他那清澈的眼神和纯真的笑容打动了众多网友。有人说他帅气俊朗的外表真是太迷人了,有人调侃从他的眼里一看就知道他没有上过学而思和奥数班,也有人说丁真应该去读书,全网都在监督丁真学习,丁真也开始一笔一画地学写字。
    对于网友的评价,你有什么认识与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材料是最近的热点话题。材料先介绍了丁真走红的现象,然后是网友对此的几种评价。
    第一种评价是说他因帅气俊朗的外表而走红,隐含的观点是“颜值即正义”,由此引出“读书无用论”。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实则经不住推敲。看看网红和顶流一夜爆红又很快销声匿迹,就可知外表可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名利,但终究不能长久。要想抓住这份幸运,还得锤炼内功。第二种评价是丁真没有受过后天的雕琢或学习的“折磨”,保持了原生态的纯真而与众不同,引人关注。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值得反思: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从浅层来看,精心雕琢的美,美则美矣,但千篇一律,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只有天然去雕饰,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才是真正的美。从更深层来看,仅有外在的美,而没有内在的灵魂,丁真的走红能持续多久呢?所以丁真应多读书,增长内涵和修养。这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做奥数题、上课外辅导班就是学习读书吗?有多少人沉湎于“学而思和奥数班”,却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内心空虚。所以真正的学习不应只是做题和上辅导班,而是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具有丰盈的灵魂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才是真正的持久的美。第三种评价是建议丁真学习读书。丁真由于单纯而清澈的眼神被人们喜爱,但是他想要走得更远更高,不纯粹被媒体过度消费,就必须读书。一个人就像一本书,因为封皮好看而引起别人的注意,进而让人想去读内容,但是如果内容乏善可陈,只会是读到一半就被丢弃。我们平常人也是如此,考上名牌大学就不用再读书了吗?显然不是。所以本材料强调的不是他的迷人外表和他的幸运,而是他最终选择了读书,这才是一个正确明智的选择。很多网红依赖流量快速变现,获得巨大的财富,但往往昙花一现,很快又被新的流量替代,湮没无闻。丁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踏踏实实学写字,学习文化知识,因为唯有读书,才能增加自身底蕴和内涵,才能使流量持久,转化为终身的财富。这种选择是对社会上的“颜值就是一切”“读书无用论”等论调的否定。作文的任务指令是“对于网友的评价,你有什么认识与看法”,这要求考生针对上面几种评价展开具体分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我们可以谈读书与颜值的关系,读书有哪些作用,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什么是真正的美等问题。
    【参考立意】
    ①颜值诚可贵,才华价更高。
    ②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真正捷径。
    ③选择学习的丁真最美丽。
    ④始于颜值,终于内涵。
    ⑤学习改变容颜,读书丰盈灵魂。
    ⑥真正的学习不是做题,而是读书。
    ⑦丁真,请保持你的质朴与纯净。
    ⑧纯真是最大的财富。
    【优秀例文】
    读书改变命运
    人生中虽有许多选择,但是对于出生于贫困地区的你,没有“阳光”的照射,一旦拥有了学习的机会,就以读书来改变命运。
    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书,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培根也说过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是力量。知识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发展方面,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也是如此。知识不仅是人的精神食粮,更是生存竞争、未来发展的必需品。个人只有拥有了别人没有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因此,勤于读书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其实,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要看你自己怎样去选择。如果你选择了勤劳诚实的汗水,坚忍不拔的毅力,万难不屈的精神,孜孜不倦地读书,你就可以用知识去挑战命运,改变你的未来。
    在当今很多网红依赖流量快速变现,获得巨大的财富,但往往昙花一现,很快又被新的流量替代,湮没无闻。丁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踏踏实实学写字,学习文化知识,因为唯有读书,才能增加自身底蕴和内涵,才能使流量持久,转化为终身的财富。
    未来的社会是具有机遇、挑战和竞争性质的,在每个地方都需要知识,要想在好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就得有硬本领。在将来的社会,有很多地方都需要知识。航天事业需要知识,这样你才能设计出神舟20号、30号、40号……为祖国贡献出你的一份力量。在影视界,也需要知识,如果你是导演,就要用你的知识去创作好的剧本;如果你是演员,就要用你的知识去演绎不一样的角色;如果你是歌星,就要用你的知识唱出美丽的声音;如果你是词曲作家,就要用你的知识去谱出更好的音乐作品。在法律界,如果你是律师,就得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弱者,主持公平正义;如果你是咨询师,就要用你的知识去帮别人解决问题……
    看来,在未来的社会里,要想挑战命运,改变未来,你就必须勤奋读书,热爱学习,始终保持“爱学、勤学、多问”的学风。读书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崇拜别人,不如塑造自己。让自己报效祖国,让中国科技发达,国力强盛……
    现在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今天,刻苦地学习,认真地读书,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未来!

    相关试卷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8周 20分钟天天练•周末练: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8周 20分钟天天练•周末练,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7周 20分钟天天练•周末练: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7周 20分钟天天练•周末练,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6周 20分钟天天练•周末练: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6周 20分钟天天练•周末练,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府一,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