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试题+课件】
【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7周 20分钟天天练•周末练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7周 20分钟天天练•周末练,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周末练·第七周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这就说明了神话的产生,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并不是出于人类头脑里的空想。所以当我们研究神话的起源,古代每一时期的神话所包含的特定意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离开当时人类的现实生活、劳动和斗争而作凭空的推想。
中国神话的“源”,求诸古籍记载,自然最早莫过于属于巫书性质的《山海经》。它实际上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这一段长时间内众多无名氏的作品,初步推断可能是楚地和巴地的人所作,有巫师和文人参与其事。但是追本溯源,还应当推寻到传说中夏禹、伯益那个历史时代。好些神话故事经由那个时代的酋长而兼巫师身份的人物,口头直接传承下来乃是大有可能的。
根据我的研究,万物有灵论时期已是神话的初步发展阶段,《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话,大都属此阶段。但在前万物有灵论时期,即已有萌芽状态的神话产生了。这个时期相当于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所说的蒙昧时期的中级阶段,亦即以生产方式为分期的旧石器时期的中期。这个时期产生的神话,多以动植物为主要描述的对象,尤其着重叙写的是动物,性质和后世的童话、寓言相近。我称这个时期的神话为活物论神话,以别于万物有灵论时期的神话。那时候的人们,刚从动物分离出来不久,还存在着物我混同的原始思维的心理状态,视眼前的万物,不论是动物植物,或山川日月星辰风雨云霞等,都认为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由此而在集体无意识中产生的叙写它们之间或它们与人类交往的故事,就是最早时期的神话——活物论神话。原始的宗教思想萌芽于此,图腾主义也由此而来。但《山海经》中保留的这种神话已经不多了,只还有两三个残片遗存其中,较多的是保留在先秦时代的寓言里。
真正能够称为中国神话之“源”而大略和《山海经》比肩的,乃是汉代初年刘安与其门客同撰的杂家而兼道家思想的《淮南子》。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射日除害、嫦娥奔月),首先比较完整地见于这部书的记录。由于中国神话散碎的特点,其零星片段的资料被记录在各种古籍里,从汉代初年到唐代末年,还络绎不绝。
中国神话的“流”,应当包括历史人物的神话、仙话中的神话、中国化的佛经人物神话、民间流传的神话、后世产生的带有地方志色彩的神话以及神话小说。
比如历史人物的神话。史前时期“著名的”人物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尧、舜、鲧、禹等,他们既具神话人物的身份,又兼历史人物的影子。拿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期来说,殷代的第一个开国帝王成汤和他的贤臣伊尹,他们身上都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从此以下,傅说、姜太公……他们既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而他们身上又各有程度不同的神话因素。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的源与流》)
材料二 神话是先民描述和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或传说。先民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无法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拟神化。神话在本质上传达出了特定时空中的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定理解。
著名的希腊神话,以“卡奥斯—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的神界家族为主线,将众多神、人、英雄的故事编为一体,构成了世界上迄今最庞大的神话系统,并借此编织起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使读者阅读神话之际能尽悉希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奥秘的感悟和认知。
主神是神际关系网络的枢纽或中心,透视主神则是解析神话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严格地说,中国没有统摄众神,使神际关系明确化、条理化的主神,与主神地位约略相当的是《史记》所载远古帝系中的黄帝。黄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是善良和正义的象征,具有明晰可感的伦理示范性。希腊神话有明确的主神——宙斯,但他却毫无美德可言。在中国古代意识中,应受崇拜的首先是品行和道德。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比知识本身更需要得到尊重。在这种民族精神的规约下,上古诸神大都由于不合乎正统伦理尺度而逐渐湮没无闻,以黄帝为首的帝系神话则脱颖而出。希腊神话则具有较高的认知品格,这与希腊精神的基本特征,即对“力”的崇尚和追求相一致。
神话不但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一种构思模式和修辞手段。基于这样的理解,卡夫卡描写人变甲虫的《变形记》、乔伊斯借鉴奥德修斯归乡情节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运用超现实神秘寓言方式写成的《百年孤独》,都有“现代神话”的称谓。
在神话的研究史中,柏拉图被尊为古典神话学的奠基者。欧伊迈罗斯主张神本是曾经造福于人类的伟人,理应受到敬重和崇拜。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即使有人关注神话,也多为取材于异教传说来论证基督教原理,但丁的《神曲》中充斥着希腊罗马神话情节,即为典型一例。得力于现代神话学的诠释,一种新的理论才为世人所知,那便是“神话不再是文明的‘他者’或理性的对立面,而成了文明之根和理性之源”。
(摘编自梁工《西方文论关键词:神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海经》中的神话大多数以动植物为主要描述对象,重点叙写动物,在性质上与后世的童话、寓言相近。
B.对尧、舜、禹、汤、姜太公等我国信史时期实有的历史人物而言,他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了神话的因素。
C.《变形记》等作品被称为“现代神话”,主要是因为传达了特定时空中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定理解。
D.在古典神话学时期和中世纪,人们虽然能认识到神话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但尚不能理解神话对文明的积极作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张冠李戴,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山海经》属于万物有灵论神话,而选项叙述的是活物论神话的特点;B.“对尧、舜、禹……等我国信史时期实有的历史人物”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史前时期‘著名的’人物如伏羲……尧、舜、鲧、禹等”可知,“尧、舜、禹”是史前时期的人物,而非信史时期;C.“传达了特定时空中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定理解”阐述的是神话的本质特征,而非《变形记》等作品被称为“现代神话”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我国神话的主要“源头”之一,《山海经》很可能在传说中的夏禹、伯益时代就初步创作成书了。
B.活物论神话大致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我们要研究这一时期的神话,最好的材料是先秦时代的寓言。
C.袁珂先生认为《淮南子》大略可与《山海经》比肩,主要是基于它成书时间早,保有神话丰富、完整。
D.虽然但丁《神曲》中充斥着希腊罗马神话情节,但其本人对希腊罗马神话虽然关注却并不信奉其宗教。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初步创作成书了”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它是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众多无名氏的作品,在夏禹、伯益时代大有可能是口头传承。
3.下列诗句所运用的典故中,属于历史人物神话的一项是(3分)( )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D.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所谓“历史人物神话”是指“他们既具神话人物的身份,又兼历史人物的影子”。A.说的是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B.诗句运用了舜帝妃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他们都是历史人物。C.说的是南海鲛人与蓝田玉山的典故。D.说的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典故,两人不是历史人物。
4.读完以上材料,小张同学对我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差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打算据此制作一张读书卡片,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表格,每空不超过15个字。(4分)
我国神话
希腊神话
体系
内涵
答案 体系:不成系统,缺少严格意义的主神;系统完整,有明确主神。内涵:尊崇“德”(或伦理规范亦可);追求“力”(或知识、认知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以‘卡奥斯—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的神界家族为主线,将众多神、人、英雄的故事编为一体,构成了世界上迄今最庞大的神话系统,并借此编织起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使读者阅读神话之际能尽悉希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奥秘的感悟和认知”、第三段“主神是神际关系网络的枢纽或中心,透视主神则是解析神话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严格地说,中国没有统摄众神,使神际关系明确化、条理化的主神”等内容可概括为:我国神话不成系统,缺少严格意义的主神;希腊神话系统完整,有明确主神。依据材料二第三段“在中国古代意识中,应受崇拜的首先是品行和道德。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比知识本身更需要得到尊重……上古诸神大都由于不合乎正统伦理尺度而逐渐湮没无闻”“希腊神话则具有较高的认知品格,这与希腊精神的基本特征,即对‘力’的崇尚和追求相一致”可概括为:我国神话尊崇“德”;希腊神话追求“力”。
5.相对于前辈学者袁珂先生,在对神话这一概念的认知上,梁工有怎样的继承和发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继承:①认为神话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想象和幻想的特点;②认为神话与现实有密切的联系。
发展:认识到神话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一种构思模式和修辞手段。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中,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话,表达了神话是一种艺术形式,并不是出于人类头脑里的空想,神话的产生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等观点。材料二第一段中写“先民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无法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拟神化”,说明梁工也认为神话的产生及内容与现实有密切的联系,具有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这是梁工相对于前辈学者袁珂先生,在对神话这一概念的认知上的继承。材料二第四段中还写到“神话不但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一种构思模式和修辞手段”,这是梁工在继承袁珂先生认知基础上的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三个小女孩
季羡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
大约在50年代,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的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
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
80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她最初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妈妈分手为止,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眷恋?
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母亲王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时,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文宏拉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一由它去吧!
第二天是文宏全家回延吉的日子。一大早,文宏就带了未未来向我辞行。文宏是感情极为充沛的人,虽是暂时别离,她恐怕也会受不了。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住自己的感情,满面含笑,“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文宏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间或也滴下两滴。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坐在床边上,一语不发,泪珠仿佛断了线似的流个不停。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臂,伏在我怀里,哭了起来。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不要难过!我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
我遇到了这样三个小女孩,是我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但是人们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是我这“缘”何在?我这“故”又何在呢?佛家讲因缘,我们老百姓讲“缘分”。虽然我不信佛,从来也不迷信,但是我却只能相信“缘分”了。在我走到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之前,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有活力的色彩。
(摘编自季羡林散文集《我这一辈子》)
文本二 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无凭,有文为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经营之迹,昭然可见。
(摘编自季羡林《漫谈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我”与三个小女孩之间“无缘无故的爱”,突出了缘分的妙不可言和“我”对这种感情的珍视。
B.华华从妈妈怀里挣脱,举起手让“我”抱,华华妈妈惊异于孩子的力气之大,而“我”则因孩子对“我”的依恋而感动,两人的心理不尽相同。
C.文章主要写作对象是三个小女孩,但通过对话、心理、细节等描写,读者也能够感受到“我”亲切慈爱的形象特征。
D.“我”之所以喜欢上这三个小女孩,除了彼此投缘外,还因为与她们相处的时光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还因为与她们相处的时光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错误,由原文“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有活力的色彩”可知,是说先“有缘”,再“喜欢”,最后给“我”带来快乐。选项因果倒置。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到“华华儿”“小东西”,与《故乡》中闰土对“我”的称呼由“迅哥儿”变为“老爷”异曲同工,都体现出人物情感的变化。
B.“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后来形成三个成语“口若悬河”“一泻千里”“滔滔不绝”,用来形容人的口才好。
C.“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在文中似贬实褒,《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西江月》也采取这种手法,表面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实则是对宝玉叛逆性格的肯定。
D.欧阳修《醉翁亭记》连用21个“也”,既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抒情意味,也有助于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情,使主题得到充分体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和拓展考查语言文字基础、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一泻千里”并非形容口才好。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现比喻文笔奔放畅达,也泛指直线下降,势头很猛。
8.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优秀的散文大都是作家“简练描摹,煞费苦心”的结果,请以《三个小女孩》为例,分析其具体表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材上,撷取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了朴素的人性之美。②人物刻画上,以简洁的对话,细节性的动作、心理描写为主,真实感人。③语言表达上,叙述简洁流畅,自然朴实,又饱含深情。(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①选材上,由“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文宏拉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等句子可知,文本一撷取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了朴素的人性之美。②人物刻画上,由“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的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等句子可知,文本一以简洁的对话,细节性的动作、心理描写为主,真实感人。③语言表达上,由“大约在50年代,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等句子可知,文本一叙述简洁流畅,自然朴实,又饱含深情。
9.季羡林对一些散文家论调的批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同意。散文家创作不能“松松散散”“随随便便”,应在创作上“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
(示例二)不同意。散文家从散文的特点出发,谈散文本身的外在特征;而季羡林是从散文家创作态度的角度,谈散文家没有一个是“散”的,是“随”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观点,再阐述理由。比如同意季老的观点。文中说“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即散文家创作不能“松松散散”“随随便便”,应在创作上“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如果不同意季老的观点,可以从散文的特点和创作态度的角度出发,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上①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通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 ①上:指汉武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B.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C.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D.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已略通夜郎”的主语是“唐蒙”,两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二岁”是“治道”的时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武帝,以谥号称景帝,暗含臧否之意。
B.苑囿,在汉代是皇帝和诸侯的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转漕,是指转运粮饷,古时陆路上的运输称为“转”,通过水道运输则称为“漕”。
D.节,即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节作为凭证信物。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暗含臧否之意”错误,《史记》以“上”称武帝是因为武帝是当朝皇帝,还没有谥号;以谥号称景帝也是褒扬之意,因此“臧否”的说法错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而改名;他善于著书,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
B.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天子游猎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物,以此劝谏武帝,得到肯定。
C.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
D.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景帝时,他客游梁地,孝王死后,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武帝时,定西夷建功,后又被免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开通边疆道路”错误,结合原文“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可知,“开通边疆道路”的不是司马相如,而是唐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司马相如)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让他做了郎官。
(2)秦朝时曾经开通为郡县,到汉朝兴起才停止;如今假如再开通,给它们设置郡县,会比南夷更好。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卒章,最后一章;因,凭借;风谏,规劝;说,同“悦”,高兴。(2)通,开通;诚,如果、果真;置,设置;愈于南夷,状语后置句。
14.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孝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无法施展才华;梁孝王来朝,司马相如遇到了邹阳、枚乘等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于是辞官“客游梁”。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司马相如“客游梁”的原因,结合原文“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分析,一是因为孝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无法施展才华;二是梁孝王来朝,司马相如遇到了邹阳、枚乘等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于是辞官“客游梁”。
参考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侍奉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梁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梁国。梁孝王让相如和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正赶上梁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武帝读《子虚赋》,认为写得好,就召来相如询问。相如说:“有这件事。但是,这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武帝答应了,并命令尚书给他笔和木简。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言辞,是为了陈述楚国之美;“乌有先生”就是哪有此事,以此为齐国驳难楚国;“无是公”就是没有此人,以阐明做天子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三个人写成文章,用以推演天子和诸侯的苑囿美盛情景。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司马相如)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让他做了郎官。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武帝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相如回来报告,说唐蒙已经掠取并打通了夜郎,趁机开通了通往西南的路,征发巴、蜀士卒,参与徭役的有几万人。用了两年时间修筑道路,道没有修成,士卒有很多死去的,花费以巨万来计算。蜀地百姓和汉朝当权者多说这件事不好。这时邛、筰的君长听说南夷和汉朝交往,得到的赏赐很多,他们大多愿意做汉朝的内臣,请求派遣官吏来管理,和南夷一样。汉武帝拿这件事问司马相如,相如说:“邛、筰靠近蜀地,道路也容易打通;秦朝时曾经开通为郡县,到汉朝兴起才停止;如今假如再开通,给它们设置郡县,会比南夷更好。”汉武帝认为他说的对,于是任命相如为中郎将,拿着符节前去出使。司马相如便平定了西夷,邛、筰的国君都请求做汉朝的内臣。司马相如打通了零关道,回来答复汉武帝,汉武帝非常高兴。这以后有人上奏说相如出使的时候受贿,司马相如失去了官职。过了一年多,朝廷又征召他做了郎官。司马相如口吃却擅长写书,他做了官后,不肯参与公卿国家的大事,常称病闲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示儿
陆游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食尝甘脱粟①,起不待鸣鸡。
萧索园官菜②,酸寒太学齑③。
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鉏④犁。
[注] ①脱粟:粗粮,只脱去谷皮的粗米。②园官菜:典出杜甫《园官送菜》诗,杜甫有感于园吏所送菜多杂野菜,赋诗寄怀。③齑(jī):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出自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形容生活清苦。④鉏(chú):古同“锄”,锄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示儿”即让儿子看之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舐犊情深。
B.“见贤思与齐”运用了《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典故。
C.“园官菜”与“太学齑”相对,代表贫困清苦的生活,彰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
D.这首诗与李商隐的《锦瑟》异曲同工,都运用了很多典故,而且语言典雅清丽。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D.“语言典雅清丽”错误,本诗中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词汇,应为“语言平实”。
16.诗人对儿子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要追慕仁义、贤德之士。告诫儿子要接近仁义之士,向贤德之士看齐。②要生活俭朴。要甘于粗茶淡饭,习于节俭。③要勤于劳动。要鸡鸣即起,勤于农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①“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的意思是,要接近仁义之士,向贤德之士看齐,从中可概括出“要追慕仁义、贤德之士”。②“食尝甘脱粟”的意思是,吃饭要以能吃粗粮为甘美;“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的意思是,像大诗人杜甫那样能够安于吃杂野菜的菜蔬,像文豪韩愈一样能够适应清贫的生活。这几句都是强调生活上不追求奢靡,而要能够安于清贫,俭朴度日,从中可概括出“要生活俭朴”。③“起不待鸣鸡”的意思是,要早起劳作,“未用厌鉏犁”则是要求孩子不能厌恶体力劳动,而应该勤奋劳动,从中可概括出“要勤于劳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64篇适用省份】
(1)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悲秋情感。
答案 (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60篇适用省份】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诗经·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所赠的管箫的喜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一起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2)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3)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活脱脱一副面孔,热辣辣一丝震颤。天府之国,川剧变脸,疾如风快如电,脑袋一转,眼睛一眨,精妙绝伦。
传说最初,人们为了吓跑野兽,用颜料涂抹面部,扮作狰狞之态来防身。后来这种以颜料涂抹面部的仪式走向舞台,成为了一种表演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艺人们研究出了以丝绸为绘画材料的“脸谱”,这便是变脸的雏形,也是变脸走向辉煌的开始。
( )。然而很多人看的是热闹,却不知其中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川剧变脸为了达到观众的观赏需求,更多的是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喜怒哀乐皆在其中。如今游客去了成都,不能不吃的是油辣辣的火锅,不能不看的是活脱脱的变脸,这是当地的风土民俗,也是中华的千年瑰宝。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那么京剧的精华是脸谱
B.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那么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
C.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那么“变”就是川剧的精华,变得丰富多彩,吸人眼球
D.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吸人眼球,那么川剧的精华就是“变”,变得丰富多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陈述重点:“如果……那么……”句式中,“如果”后面的内容表示假设,“那么”后面的内容表示假设的结果,是句子陈述的重点,此处主要是说川剧,故川剧在“那么”后面,两个形容词也应放在最后形容“川剧”,排除A、D两项;②句子对应:与上句“如果京剧的精华是脸谱”句式对应整齐的是“那么川剧的精华就是‘变’”,排除C项;③与后文衔接:“吸人眼球”放在句末,与下面一句“然而很多人看的是热闹”语意衔接紧密。
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D.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疾如风快如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B.“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管弦”是借代的手法,代指音乐;C.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晴云”比作“絮帽”,把“初日”比作“铜钲”;D.“梅妒”“菊羞”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川剧变脸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更多的是借助脸谱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绪。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①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一致的,为“川剧变脸”,后面分句承前省略主语,前面分句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即“川剧变脸不仅仅……”。②搭配不当,“达到”与“需求”动宾搭配不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很多人知道人参果,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开始的。《西游记》第二十四回提到,万寿山五庄观有人参果,又名草还丹,“__①__,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实际上,市场上售卖的人参果,正名叫“香瓜茄”,它同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一样,__②__。这些茄科植物生长旺盛,花芽质量好,果实产量高,果实颜色鲜艳。
香瓜茄当然不是来自五庄观,安第斯山脉的温带区域才是它的老家——哥伦比亚、秘鲁、智利都是它的原始分布区。这种茄科植物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从海滨到海拔3 000米的高山,__③__。只要没有长时间的霜冻,即便是温度降低到-2.5 ℃,它们也能生长。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答: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果子的模样 ②都是茄科植物 ③都能生长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①处,横线前说的是人参果的出处和别名,横线后的“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四肢俱全,五官咸备”是在介绍人参果的样子,故此处应填“果子的模样”之类的内容;②处,前文说“正名叫‘香瓜茄’,它同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一样”,后文说“这些茄科植物”,由此可以推知此处应填“都是茄科植物”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前文“这种茄科植物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从海滨到海拔3 000米的高山”和后文“只要……也能生长”,可以推测此处应填“都能生长”之类的内容。
22.请分别用一个单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人参果的名称来自《西游记》。第二段:市场上的“人参果”是茄科香瓜茄。第三段:香瓜茄不挑剔生长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抓住文段中的主要句子如“很多人知道人参果,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开始的”“人参果,正名叫‘香瓜茄’,它同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一样,都是茄科植物”“这种茄科植物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从海滨到海拔3 000米的高山,都能生长。只要没有长时间的霜冻,即便是温度降低到-2.5 ℃,它们也能生长”,从“名称由来”“植物门类”“生长环境”三个方面思考,抓住核心信息,语意完整,语言流畅,字数不超标,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即将着陆神秘的火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任务一:“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
任务二: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份演讲稿。
任务三:“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以学校团委名义给“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话题的背景叙述。材料记述了从“嫦娥奔月”到“天问一号”,中国人对宇宙太空“求索”的历史。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航天重器的研制,都体现了中国人不断求索的精神,这也为下文的任务背景作了铺垫。第二部分,是任务背景阐述。题目要求考生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在三个任务中选择其一进行写作。这些任务无一例外地都给考生创设了一定的场景,比如任务一,“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1970年,考生写广播稿虽不要求口吻、用词跟当时一致,但要符合当时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任务二,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要注意演讲者的身份——中学生,可以歌颂老一辈航天领军人物,比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的航天精神,号召青年向他们学习。一代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考生可以在行文中列举相关航天科学家的事例。任务三,给“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除了注意书信格式外,当然免不了要歌颂他们的刻苦攻关、团结奋进等精神,还要表达青年学生对他们的仰慕以及要继承发扬他们的这些精神,更好地为建设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等。
【参考立意】
①航天精神——为中国梦插上双翼。
②再创人间奇迹,再谱航天新篇。
③发扬航天精神,让“追天揽月”梦更圆。
【优秀例文】
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今日的《心灵之声》节目如约而至,我是广播员卫红。(紧扣写作任务,凸显广播稿的特色)
今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今天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中国人从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曾经,这只是一种梦想。而如今,在逐步崛起的中国,航天人依靠强大的毅力超越历史,实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航天梦。
说起我们记忆中的“飞天梦”,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嫦娥奔月”、屈原“天问”,也可能会想到古人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如今,我们的“飞天梦”变成了现实。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人员开始了追逐梦想的艰难探索,不断修改设计方案,不断进行技术上的攻坚克难,历时两年多,才有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太空。(具体阐述中国航天精神)
作为有梦想的高中生,我们要始终铭记这辉煌背后的精神,学习这种不断探索和超越、协同攻坚的精神。站在时代的洪流中,应该如何走好未来的航天路呢?(结合时代要求,面向未来,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走好未来的航天路,在成就面前我们不能骄傲,探索的脚步不能停止。(做法一)“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只是我们在“万里长征”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中国的航天之路还很长,我们要继续埋头苦干,不能在成绩面前止步不前。
走好未来的航天路,我们需要继续发扬航天人的伟大精神。(做法二)我们经济水平有限,我们科技设备简陋,我们人才奇缺,但我们有不断探索、勇于超越、协同攻坚的精神。中国航天漫漫征程中,重重困难会像一座座高山,也像翻江倒海的巨浪,挡在我们面前,但我们不怕。有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铺垫,中国未来的航天之路,或许不再那么艰难,但它同样需要我们有一种不断探索和超越、协同攻坚的精神。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将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
作为高中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坎坷,我们要学习航天人的伟大精神,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攻破道道防线。我们也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立志将来为发展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落脚于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能引发共鸣)
同学们,未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祖国过去的规划建设我们未曾参与,未来的航天征程我们不愿错过。同学们,先让我们在努力学习中锤炼自我,成为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新航天人”,再用更多的实际行动参与到自己期待的每一次规划建设中!
本次广播到此结束,祝愿大家有个美好的夜晚!感谢大家的收听!
【名师点评】
本文审题精准,很好地完成了作文给出的具体任务。针对“东方红一号”发射的历史事实和校园广播的应用性情境,作者立足于祖国未来建设者的身份,阐述了“东方红一号”背后的航天精神、这种航天精神对于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走好未来的航天路等。本文文采飞扬,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8周 20分钟天天练•周末练,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6周 20分钟天天练•周末练,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府一,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语文新高考二轮专题天天练之第5周 周末练,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