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社戏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社戏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共3课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社戏》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导语中提到学习目标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体会小说在叙述过程中,融合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主题与材料关系,理解复合型视角叙事的创作特点及作用。《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主人公的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大,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领悟不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设置具体可操作的活动帮助学生领悟。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联系旧知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揣摩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现不合常理处,探求其合乎情理处,感受其人情美、人性美,把握小说的主题。指导学生勾画生动准确的词语、传神的语句、语段等写批注,并给予示例和具体的指导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撮、行辈、撺掇、踊跃”等“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能力与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体会其效果。
4.学习小说的叙事视角,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教前预学:
1.文章篇幅很长,务必认真通读全文,疏解疑难字词,了解所写的内容。
2.给每一自然段标注上序号,概括出每自然段的内容和意思。
3.结合《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语作》)课前预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记忆长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难忘体验,无论它是温馨,还是灰暗,人生经历的书本总是诱人流连追思。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看社戏的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戏,让“我”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关于社戏
1.关于社戏
社,古指土地神。古时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在立春、
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叫做春色和秋社。社日祭祀活动,最早在社稷坛进行,后来改在土地庙举行。到唐宋,社日成为民间的盛大节日,杀猪宰羊,制酒作羮,一片神鸦社鼓,热闹非凡。发展到后来,一面以酒肉供神,一面以演戏来祭社。这样演的戏就是社戏。再后来,社日活动渐趋衰落,祭社活动也被迎神赛会的庙会活动所代替,祭的不仅仅是土地神,而是民间的各种菩萨和神,同时也演戏,这种戏也叫社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鲁迅笔下的社戏,就是指这类戏。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2. 课文《社戏》描绘的就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的民俗,你的家乡是否也有类似的民俗活动?请搜集相关资料,仿照示例,将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生动地介绍给同学。(结合《语作》预学一)
目标导学二:文体知识、作品简介和创作背景
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短、长篇小说三类,文是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因素。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对自然界的景物的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文章写于1922年10月。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
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目标导学三:通读课文,概写事件,理清思路
1.检测预学情况。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把握情节,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仿照“夏夜行船”给这几件事起个恰当的题目。参考“思考探究一”。
(提示:按自然段归纳内容,多个自然段写一件事的,归纳到一起。答案不唯一,可有多种层次划分和短语表达。)
明确:本文的核心事件(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从“事情”角度概括: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归航偷豆 停船吃豆 深夜返航 再谈吃豆(或六一公公送豆)
还可从“时间”角度概括:(画时间轴)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3.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情节详略如何安排?为什么?(把握故事的线索理清本文情节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明确:到赵庄看社戏是本文的线索。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4.“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试用波浪线表示。(笔法曲折,文气摇曳,情节美。)
目标导学四:初部感知鲜活的人物形象
1.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是主要因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人,在课文中,作者描绘了哪些人呢?试给这些人分类一下。
明确:大人们 勤劳、热情、淳朴 有名字的 八公公 六一公公
孩子们 淳朴、热情、善良、友好 有名字的 双喜、阿发、桂生
“我”(迅哥儿 十一二岁) “我”外祖母 “我”的母亲
2.作者描绘了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所濡染的淳朴的人,如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你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呢?请参考示例的格式说话,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理由。(结合《语作》预学二)(建议:双喜是主要人物,且让学生去分析。)
示例:我喜欢( 慈爱 )的外祖母。我从(“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人不早定”,“外祖母也终于察觉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里感受到(外祖母对我的疼爱、理解。)
(三)作业布置
本文有删节,阅读短篇小说《社戏》。(见“课后拓展”材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疏理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初步认识人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文末说“好豆”“好戏”的原因。结合《语文作业本》导学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细读课文,找出“乐”的描写,探究原因。
小说写的是“我”幼时看乡村社戏的故事。“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文末说“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作者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演的是什么戏?真的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 看社戏,可演的是什么戏,课文中也没有说。看的戏也并不好看。
理由: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
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写看的戏不好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文中从“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神态描写中,也从侧面作了烘托。
追问:小说写的是“我”幼时看乡村社戏的故事,充满温馨与乐趣,但
戏其并不让人欢乐,反而让人备受煎熬,为何作者在文末说“真的,一直到
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
2.找出“乐”的描写,仔细品味,分析原因。
(结合《语作》导学一。小组合作交流。分成小组进行,交流之后,小组
代表发言,组员协助,共同完成任务。)
师示范:1、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思考:在你眼里,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村庄? 在迅哥儿的眼里,平桥村是怎样的?探究“乐”的原因。
明确:平桥村:偏僻 、偏小
在迅哥儿儿的眼里:乐土
因为在平桥村他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玩,掘蚯蚓,钓虾,放牛;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得出乐的原因:朴实真挚的友情、和谐质朴的民风
方法指导:读文章的矛盾处
七上《语文作业本》第49页:在鲁迅的文章里,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由于突然而至的情感的喷发,文章中会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句法或表现手法。文学批评家钱利群称这些语句为文学创作的“神来之笔”。要领会这些“神来之笔”的妙处,就要发现其中的不合常理处,探求其合乎情理处。
解读步骤:①发现矛盾:文中人物的做法与生活常理的不合之处。(不合常“理”)②追问原因:为什么会这样?③.联系语境:解释原因,找到合乎情理之处。(合乎“情理”)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研:
文段一: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师作适当引导:读一读:分角色朗读。想一想:找出不合生活常理之处,为什么?找到合乎“人情”之处(合乎情理处)。
明确:双喜心细如发、聪明灵敏。小伙伴们白天已看过,按理说晚上不会再去看,但小伙伴们都愿意陪“我”去看戏。因为小伙伴们知道“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知道“我”没能去看戏的难受,知道“我”心里的苦衷,他们急“我”心中所急,想“我”心中所想,做最大的努力满足“我”最强烈的期待,所以想方设法一同陪“我”去看戏。(乐的原因:朴实真挚的友情)
文段二: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师作适当引导:按生活常理想,“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我”会怎样 ?“我”为什么还“远远地跟着,站着”?
明确:“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一般来说,“我”会不喜欢,
但“我”“远远地跟着,站着”,说明吸引“我”的不是放牛,而是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小伙伴们会想方设法一同陪“我”去看戏,那是多么亲密无间的友情,“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份朴实真挚的友情了。
文段三:“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
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师作适当点拨:“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试作分析: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偷”的是谁家的豆?他们是怎么“偷”的?
明确:“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乐的原因:朴实真挚的友情
文段四:……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
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掉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师作适当点拨:①按生活常理想:“我们”偷用船上的盐和柴,细心的
八公公应该会怎样?“我们”偷六一公公的豆,六一公公会有怎样的表现 ?②他们怎么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么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他们后来的表现如何?为什么?
归纳小结: 八公公借船给"我们”,并不计较“我们”偷用船上的盐和
柴,体现出八公公的宽厚、大方。六一公公并不计较“我们”偷豆,还主动送“我”一大碗体现出六一公公的淳朴、厚道。平桥村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令“我”难以忘怀。乐的原因:和谐质朴的民风
3.赏析品味自然美景:“乐景”的描写。(结合《语作》导学一)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
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师可作适当引导:①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绘出来的呢? ②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传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呢?③写朗读设计,进行朗诵。
方法指导:对景物细致观察,充分调动感官,多角度呈现事物特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比喻。写朗读设计,进行美景美读。
明确:作者描写了碧绿的豆麦,河底的水草,豆麦、水草的清香。调动视觉、嗅觉、触觉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河两岸的景致优美动人,令人迷醉,把戏台比喻成仙境。朦朦胧胧地与天地融为一体,表现出“我”内心的欢乐愉快,对社戏的喜爱。作者这样描写这个像水墨画一样清新优美的江南水乡,正表达了“我”对江南农村美景的挚爱之情。这里是“我”的乐土。乐的原因:温馨甜美的故土风光
美读。写朗读设计:草香、月色、水气,是那样明秀,又是那么轻盈飘逸;“我”对伙伴的纯朴友爱,感到无比亲切。读整句话时语调要轻柔,“扑面”要读得舒缓、轻快,读出内心的得轻缓轻快,读出内心的欢乐愉快。
4.探究归纳文末说“好豆”“好戏”的原因。
明确:“好戏”是“好”在朴实真挚的友情,“好”在和谐质朴的民风,“好”地温馨甜美的故土风光。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那种气氛、那种感觉。这样自由、美好的农村生活让“我”留恋、难忘、向往。那夜的豆,那夜的戏,那夜的景,这一切都成了遥远而温暖的慰藉,使得平桥村成了“我”的精神“乐土”。
目标导学二:拓展对比,探究小说思想感情
1.阅读《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比较课文和节选的文字,填写表格,体会鲁迅寄寓其中的情感与思考。
社戏与京戏的对比
2.仿照示例,品析刻画“我”烦闷甚至恐惧情感的语句,体会鲁迅寄寓其中的情感与思考。(结合《语作》课后拓展)。
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 ——《社戏》删减部分
明确:作者通过对长凳的“狭”与"长”的比较,形象地描绘了空间的狭窄
拥挤。用“刑具”“毛骨悚然”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物如刑具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戏场很喧闹,喤喤的响着,在“我”看来,就更是灾难了,于是作者发出了戏台不适合生存了的深刻领悟了。
3.资料链接: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本文选自《呐喊》。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师归纳小结:钱理群说:“他对戏院的观察和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
会与国民性的认识和发现,因此,由此引发的忧愤,就是格外深广,心灵的震动,也就格外强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从中可体会到鲁迅寄寓其中的情感与思考:在鲁迅的感受中,戏院的环境是嘈杂拥挤的,观众侵占座位,他向旁人询问唱戏的名角却受到冷眼的鄙夷,连戏的内容也都无聊无趣。他讽刺的是现实中人性的虚伪、自私、冷漠。而童年故乡的社戏带给他的是柔美的记忆:美丽温馨的风景、淳朴善良的伙伴、自由快乐的生活。他渴求的是没有礼法束缚、没有思想禁锢、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家园。作者正是借平桥村表达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期望。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优美、人情美、人性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说的主题: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并不在于豆、戏本身,而是在于平桥村的和谐质朴的民风,江南水乡特有的的温馨甜美,古朴的民俗,和小伙伴们结下的真挚友谊,乡间生活的自由空气。“我”怀念的只是看戏前后的那种氛围和感觉,令“我”真正难以忘怀的是那种纯朴,那种天真,那种情绪,那种自由。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平桥村是“我”的精神“乐土”。“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布置作业
1. 完成《语作》导学一、课后拓展。
2.结合“思考探究二、四”,再次研读一遍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社戏》可谓是“诗化小说”,作者运用动人的回忆笔调,奠定它田园
牧歌般的情基调,显示出一种独特隽永的语言风格。语言明澈清新,通过选词炼字完成对情感活动和情绪状态的直观描。在叙述过程中,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儿童视角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童心童真童趣。文章还充分借鉴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故事叙述富有音乐美感 。让我们一起品味小说的语言特点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融合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注意运用儿童视角体会“我”的心理,感受童心童趣。(结合《语作》导学二)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方法:用圈点批注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先写好再交流展示)
示例:片段一 人物描写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批注一:圈点动词进行赏析。
作者通过“望”“跳”“拔”“点”“磕”(填文中的字词)等一连串动词,把大家欢悦欣喜、兴致盎然一去看戏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将这群农家少年率真、能干的特点鲜明地展示了出来。或:作者通过“望”“跳”“拔”“点”“磕”(填文中的字词)等一连串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语文知识回顾: 多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景物描写:调动多感官角度,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 人物描写:动作、语言、心理)、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议论
表现手法:以动衬静、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修辞方法:比喻
练一练,交流展示:片段二 人物描写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
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批注二: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通过对阿发“跳”“摸”的动作描写,“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阿发的憨厚无私、善良淳朴,看出阿发做事干脆、周到。
片段三 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批注三:月夜归航,作者从视觉角度,运用比喻手法,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是侧面描写,间接写船行得迅疾,突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技术的高超,烘托出孩子们此时欢畅愉快的心情。(或:因为与伙伴一起议论看戏,月夜下的景色又是那么静美,“我”的内心满溢幸福。大白鱼的比喻充满童真,表现出“我”内心的喜悦,也表现出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片段四:景物描写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批注四:把“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很符合孩子的心态。内心的愉悦使眼里的山都幻化成了跑动的小兽,因为极度的渴望,明明船行很快,却让人觉得太慢。儿童的眼里充满了幻想,内心追寻真实。以动写静,生动有趣,同时烘托出“我”前往赵庄时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在叙事过程中,景物描写的运用有利于抒发情感,烘托心理。
片段五:景物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批注五: 碧绿的豆麦、水草 ,皎洁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几点红色的火(渔火),四种颜色在一起给人一种鲜艳明丽的感觉,尽管是在晚上。“清香”“香”诉诸于人的嗅觉的,文章中的迅哥儿是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而小男孩却两次说到周围的环境给人的感觉很香,可见他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宛转,悠扬",诉诸于人的听觉,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作者运用写意手法,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在这样诗趣盎然、如梦如幻的境界中,“我”“自失”了,忘我了,“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诗意的美景,人与自然水乳交融,融为一体,表现出“我”的陶醉之情,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隐然可见。
片段六:景物描写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批注六:把戏台比喻成“仙境”“仙山楼阁”,以远山为背景,以月光做渲染,朦朦胧胧地与天地融为一体,这就是赵庄的戏台。虽然戏很无趣,但“我”总怀有念想与不舍。在”回望戏台“时,“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戏台在月光下显得漂渺、朦胧、梦幻、静谧。但梦幻的又何止是戏台呢?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隐然可见。
师小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使文章生动饱满,可以抒发情感,烘托心理。注意联系小说《社戏》前两次看戏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环境描写中还寄托着作者的深情,暗含主旨。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借鉴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感受叙述的音乐美。
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结合《语作》导学二,稍改动,便于学生掌握其节奏美。)课后把填空处相应的章节找出来朗读一下,感受作者的艺术情感。
出发时,大家“一哄的出了门”,“飞一般前进”,表现出一种_紧凑急迫_的节奏,突出大家欢欣与急切的情感状态。这是人物活动的场景,有动作描写,有声音描写,有长句,有短句,画面感极强。看戏途中,大家一路感受美好景致,“沉静”表现了作者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作者的陶醉之情。戏台在月夜中“恍若仙境”,呈现出一种舒缓优美的节奏,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愉悦的幸福感。看戏过程中,大家先是“挤”着、抢着看,继而疲倦得“支撑着”(填文中的词语)看,再到“笑着"(填文中的词语)看小丑表演,最终很扫兴地“喃喃的骂”(文中的词语)着看,由人物心理的张弛变化构成一种时而紧凑时而缓慢的节奏,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人物内心情绪的发展变化。
目标导学二:学习小说的视角特点,品析语句含义,领悟小说主题。(结合《语作》导学三)
1.运用儿童视角体会迅哥儿的心理,感受其童心童真童趣。学生作分析,巩固已学习的知识。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品析:因为与伙伴一起议论看戏,月夜下的景色又是那么静美,“我”的内心满溢幸福。“大白鱼”的比喻充满童真,不但表现出孩童内心的喜悦,而且描摹出夜船飞驰的迷人姿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品析:内心的愉悦使眼里的山都幻化成了跑动的小兽;因为极度的渴望,明明船行很快却让人觉得太慢。儿童的眼里充满了幻想,内心追寻真实,十分可贵。
2.练一练:(学生先作答,完成任务后发言交流。)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品析:看不成戏使“我”内心无比委屈,对社戏的渴望让“我”产生了幻听、
幻视。儿童的真性情充满趣味,更令人产生怜爱之情。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品析:重的心轻松了,身体也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种单纯直观的感受,儿童感受得更为热烈。从看不成戏的沮丧,到能看戏的无比欣喜,儿童稚嫩的表达让人倍感真实动人。
3.作者以儿童视角描绘“理想中的故乡图景”的同时,以成人视角对这片心灵栖息地保持着反思。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读到文字背后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从成人视角来体会小说的创作意图。(结合背景资料,师生共研。)
示例:摘录: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人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儿童视角:这句话写出了小朋友们的热情,写出了村人对我这个小客人的友好,“我”在小村里生活得很幸福。
成人视角:成年的“我”感受到平桥村村民的文化落后状况,“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4.练一练:(学生先作答再交流,共同解析疑惑。)
摘录: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儿童视角:在童年的“我”看来,六一公公是热情憨厚的。
成人视角:成年的“我”体味出他生活的艰辛——饱受轻视,满含心酸。
师小结:学习小说的叙事视角,让我们深刻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鲁迅借“平桥村”表达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期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语作》导学二、三。周末随笔:二选一
1.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以《家乡有风俗》为题,写自己难忘的节日活动等,500字左右。
2.《社戏》写的是迅哥儿的一个儿时夏季夜晚的记忆,充满了对美丽的自然风光,悠闲自由的生活,纯真的人性与热情的人们的无限怀念。那么对于我们,有关美好的怀念也写一下吧。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出示下水作文:《怀念儿时的露天电影》徐月琴)
设计意图
为达成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设计设想:第一课时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情节详略的安排等,并初步了解鲜活的人物形象。第二课时根据《语文作业本》导学一,读文章的矛盾处,设问题细揣摩,品味“乐”的描写,探究文末说“好戏”的原因。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结合《社戏》删节部分,进行对比阅读,领悟作品主旨。第三课时侧重于品味语言。小说用散文的笔法,通过选词炼字完成对情感活动和情绪状态的直观描,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充分借鉴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叙述富有节奏美。在掌握运用儿童视角感受童心童趣的同时,学会从成人视角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读到文字背后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深刻领悟小说的创作意图。为方便线上教学,我作了详细的设计设想,方法、知识指导、答案,我都在教学过程中详尽给出,供大家学习参考。总之,我觉得备教材时心中要有学生,这样便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知识。
次数
地点
剧 目
角 色
环 境
感 受
一
北京戏园
未知
红的绿的
冬冬的响 喤喤的响
嘈杂,拥挤、混乱
二
北京戏园
目连救母
老旦、小旦、花旦、老生等
"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冬冬喤喤的吼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
嘈杂,拥挤、混乱
三
赵庄野外
未知
铁头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等
白篷的航船
乌篷的航船
疏疏朗朗、美妙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检查字词,层次结构,全文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