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课件ppt
展开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诗称“诗史”。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链接材料一: 公元760 年,杜甫流浪到成都,经亲友帮助,耗时几个月,好不容易才在成都浣花溪盖起这间勉强供家人栖身的茅草屋,暂时结束了四处漂泊的苦难生活。761年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而写下此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哪里能得到.安:哪里)
(见xiàn:同”现”)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俄·别林斯基1、“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宋·黄澈)2、“安得”三句,固屋破而思广厦之庇,转说到独破不妨,想见“胞与”意量。(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鉴》卷五。胞与:指以民为同胞,以物为朋友;后以“胞与”指泛爱一切人和物:胞与为怀。)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明了大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好在哪里?
怒号,“怒号”突出风势之大,而且使人如闻秋风咆哮之声;“怒”把秋风拟人化,而且富有感情色彩,突出秋风的无情。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突出受害之重,又与“怒号”相一致。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老”其实不是写年龄,而是写心情,揭示了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何由:即“由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自从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此时作者心境怎样?
夜雨湿屋 忧思难眠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作用是什么?5、“长夜沾湿何由彻” 该如何理解?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具体时间,并渲染了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愁惨暗淡的心境,为下文蓄势。
一语双关,既指何时才能度过这漫长雨夜,挨到天亮;又指国家混乱的政局,人民深重的灾难,何时才是尽头啊。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6、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7、“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怎样的经历和心情?
既写了诗人眼前夜雨屋漏、长夜难眠的处境和切盼雨停和天明的迫切心情,又使人联想到诗人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这样,由风雨飘摇的小家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整个国家,既表现了诗人对个人不辛遭遇的痛苦,更表现了他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诗人由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这是一份2022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二首课件,共59页。
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获奖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杜甫其人,知晓大意,品读探究,第一节赏析,第二节赏析,背景链接,“雨脚如麻”,“冷似铁”,第四节赏析,忧国忧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石壕吏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石壕吏备课ppt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诵读全诗思考,赏析1,赏析2,赏析3,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