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 2课时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6346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诗经》二首 2课时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6346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诗经》二首 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诗经》二首 2课时教案,共5页。
12.《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重点)2.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难点)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关雎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书》《易》《礼》《春秋》并称“五经”。《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句中的“诗”就是《诗经》。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朗读诗歌,读准下列字的音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好逑(hǎoqiú)荇菜(xìnɡ) 寤寐(wùmèi) 芼之(mào)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钟鼓乐之(使动用法。使……快乐。)(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3.用现代汉语翻译《关雎》【交流点拨】关关鸣叫的雎鸠,立在水中的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是好小伙子的好配偶。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捞取。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时时都把你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时时都把你思念。思念悠悠没个完,翻来覆去难成眠。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择取。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弹奏着琴瑟和你交朋友。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都可以挑选。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敲击着钟鼓使你快乐。(二)知识积累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本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2.背景资料《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3.朗诵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三章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三)整体感知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交流点拨】生甲: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产生无限情思,因为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生乙:第二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作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生丙: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3.全诗共5个小节,结构形式是怎样的?【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三、深层阅读,文本探究(一)写法探究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二)内容主旨【交流点拨】《关雎》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四、板书设计,结构图解五、语文积累,拓展延伸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第二课时 蒹葭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啊!这就是《诗经》中《蒹葭》一诗描绘的意境。根据著名作家琼瑶的作品《在水一方》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在水一方》就是根据《蒹葭》改写的。让我们唱着《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胧缥缈。(板书课题)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朗诵诗歌,读准下列注的音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未唏(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2)词类活用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3)古今异义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白露未已(古义:干;今义:已经。)3.用现代汉语翻译《蒹葭》【交流点拨】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站在水中沙洲上。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露水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的那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难登攀。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完。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难又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难又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4.这首诗意境朦胧,画面感非常强,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一下。【交流点拨】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二)整体感知1.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三、深层阅读,文本探究(一)写法探究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二)比较阅读1.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健康。《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2.《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三)内容主旨【交流点拨】《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四、板书设计,结构图解五、语文积累,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2.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教学反思】《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应当能够借助课文的注释,理解《蒹葭》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但两首诗歌的学习的着重点应当不同。在学习《关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优美意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好适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学生争取理解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在学习《蒹葭》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的是“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学习。采取自学的方式,结合第一课时时介绍的“赋、比、兴”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采用了这些表现手法的诗句,进而分析这些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将手法的学习和思想的体悟结合起来。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