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水(jǐ) 石磴(dèng) 徂徕(cú) 郦道元(lì)
B.戊申(wù) 绛皓(jiàng) 膝齐(xī) 姚鼐(nài)
C.若偻(lǚ) 少圜(yuán) 汶水(wén) 摴蒱(chū pú)
D.南麓(lù) 石罅(xià) 须臾(yú) 山巅(diān)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级七千有余
B.石苍黑,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B.石苍黑,多平方,少圜
C.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汶水西流 B.济水东流
C.崖限当道者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
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绛:红色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道皆砌石为磴
B.道中迷雾冰滑
C.僻不当道者
D.道少半,越中岭
7.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D.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8.对下列省略句中省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9.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泰山是我国名山之一,是“五岳”之首,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座山。
B.天干地支可以用来纪年,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本文中“戊申晦,五鼓
”中的“戊申”是用来纪月的。
C.行宫是指我国古代皇帝出外寻访时居住的处所。
D.《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作者为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10.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末一天为“晦”。
B.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D.文章的结尾句“桐城姚鼐记”,是姚鼐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11.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一同登泰山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登上了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画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二、阅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 历:经过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限:界限
C.磴几不可登 磴:石阶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背
1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
③世皆谓之天门云
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A.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相同
B.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不同
C.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不同
D.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相同
14.下列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始循(中谷)以入
B.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山)
C.越中岭,复循西谷(入),遂至其巅
D.苍山负雪,(日)明烛天南
15.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记述了到达泰安和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作者登上山巅,望座座山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苍山负雪”以静衬动,写出了雪之厚。
C.本段运用比喻手法,俯瞰泰安城,汉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
D.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大龙湫记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锦溪而行 循:沿着
B.出寺门里许 许:左右
C.相去数十步 去:离开
D.水涌出石罅 罅:缝隙
17.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
③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④变态稍不及大龙湫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稍”字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稍”字不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稍”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稍”字相同
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
B.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
C.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
D.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
19.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形态的一组是( )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 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 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 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②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2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认为大龙溪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文章对大瀑布的描写,有声势,有变化,或细或粗,或缓或急,连带而下,中间以“或”“如”“忽”等字相接,穷形极态。
D.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答案
一、
1.C “汶”应该读wèn。
2.C A项,“有”同“又”;B项,“圜”同“圆”;D项,“采”同“彩”。
3.D A项,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B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C项,当道,古义:对着道路;今义:路中间,或者是“掌握政权”。
4.D D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他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
5.B 漫:磨灭。
6.D D项,道:走,走路,动词 。其他三项都是名词,路。
7.B B项是一般陈述句;“崖限当道者”是定语后置句 ,“限当道”为“崖”的定语。
8.D 应该是“(树)生(于)石罅,(树)皆平顶
9.B “戊申”是用来纪日的,“戊申晦”意思是“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10.D “桐城”指姚鼐的籍贯。
11.B 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12.B 限:门槛
二、
13.B 第一个“及”是连词,和;第二个“及”是介词,等到 。第一个“云”是语气助词;第二个“云”是名词,云雾。
14.D 应该是“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15.B “苍山负雪”是以动衬静。
16.C 去:距离
17.C 两个“以”都是介词,在。第一个“稍”是副词,逐渐;第二个“稍”是副词,略微,稍微。
18.D
19.A ①写的是锦溪小瀑布,⑤写的是小龙湫,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20.D 此文通篇写景,中间不夹抒情,不发议论。“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文章没有此意。
21.(1)忽然大水流下,声响如雷,忽然被风所阻,屈曲盘旋,横在半空,不再下落。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着悬崖直流,没有这种变化的形态。
参考译文:
距离乐清六十里,有一村庄叫“芙蓉村”,村倚天滨海。我在辛巳年四月三十日,由芙蓉村越过丹芳岭,到达能仁寺。坐了一会,从寺门出来走一里许,有一道泉叫“燕尾泉”。水从大龙湫来,流成锦溪。锦溪的水流到这里从一块巨大的岩石落下,形成小瀑布。这块岩石中间高两边低,水分开从左右两边落下,像燕尾的样子。沿着锦溪走三四里,有一座峰屹立在水中,峰旁无倚傍,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远望似剪刀的样子,叫“剪刀峰”。到峰下行百余步,山峰又变成石帆的模样,张开在空中,叫“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山峰变成石柱的形状,一柱独撑,高出云表,叫“天柱峰”。左右尽是陡峭如削的石壁,奇形怪状,姿态独特,不能尽述。
又行百余步,路似乎到了尽头,忽然又转向另一边,兄到大龙湫,它堪称是天下第一奇观。水从雁湖流出,汇合众溪涧,形成巨大的深潭,潭水又深又黑,无法测量。深潭旁边有一道石栏,石栏中间凹陷,水从凹陷的地方泻下,远望像悬挂着的布,随着风的吹动化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远看,近看,斜看,正面看,形态变幻,各不相同:有时像珠,有时像球,像骤雨,像云,像烟,像雾;有时飘转而中间断开,有时左右分散坠落,有时直下如注,有时屈曲如蛇行。下面是一个深潭,观赏的人每每站在潭外,离瀑布数十步,瀑布的水忽然旋转飞舞,向人飘洒过来,洒落在人的衣襟之上,衣襟尽湿。忽然大水注下,声响如雷,忽然被风所阻,屈曲盘旋,横在半空,不再下落。那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而下,离石壁约一二尺许,下流数丈,就已势远力弱,飘飘蒙蒙,形状顿时起了变化。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是沿着山崖直落,就没有这种变态。潭外有座亭子,叫“忘归亭”;它旁边有座亭子,叫“观不足亭”。龙湫右侧的绝壁,叫“连云障”,连云障上有一个风洞,每逢洞口的树叶飞舞,就是洞中吹出了迅猛的大风。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的灵岩寺。水从石城峰众溪涧流来,汇合在霞障右边,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半截沿崖而落,半截悬空而下,形态的变化比大龙湫稍有不及。小龙湫下边偏西之处,水从石缝涌出,直上二尺许,形状如竖立的剑,望去光亮莹洁而摇动,也是一个奇观。
相传从大龙湫往上走数里,还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也是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从前山上有白云屯聚,云外住着两个僧人,住地偏僻,杏无人迹,现在不晓得这个地方在哪里了:
我性好山水,在游过雁荡山、看过大龙湫之后,就神思恍惚,好像已经乘云驾风,成仙而去。如今追忆那天游览的情景,将它记录下来,无法写得很详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同步测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类,小阅读-课内,非选择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时作业,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非选择类,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