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5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5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5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52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52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52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52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52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共19页。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插秧歌对比芣苢 导,与诗人相遇《诗经》《诗经》是 ,共收录 的诗歌305篇,故又称“ ”。 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三个部分,在艺术手法方面主要采用 的手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三百《风》《雅》《颂》赋比兴杨万里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不仅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读,与诗人相遇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重章复沓采摘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劳动欢乐)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 ji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chú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节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品,与诗人同行1、活动探究(1)你觉得《诗经》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第一小组)(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第二小组)(3)《插秧歌》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第三小组)(4)《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第四小组)(5)结合《插秧歌》说说“诚斋体”的语言特点。(第五小组)2、成果展示(1)你觉得《诗经》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3)《插秧歌》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围绕一个“忙”字来描绘。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来雨势之猛,上下两句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抢插还未结束,种下秧苗也尚未挺拔,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4)《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5)结合《插秧歌》说说“诚斋体”的语言特点。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新、奇、活、快,即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该诗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因而从中也可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该诗所表现的便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比,与诗人同思试从表现手法、劳动场景、表达情感分析两首诗差异,填写下表。重章叠唱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白描、比喻、反衬、对话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形象地表达了劳动的紧张与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悟,与诗人同感谈谈你对劳动的认识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