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杞县高中2023届高三生物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杞县高中2023届高三生物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生物2023届第一次摸底考试
一、选择题
1. 下列化合物均含有C、H、O、N元素的一组是( )
①叶绿素 ②维生素D ③三磷酸腺苷 ④抗利尿激素 ⑤吲哚乙酸 ⑥纤维素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④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和固醇(维生素D、胆固醇和性激素),脂质中除了磷脂,其他脂质的组成元素都为C、H、O。
【详解】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为C、H、O、N、Mg;维生素D的组成元素为C、H、O;三磷酸腺苷的组成元素为C、H、O、N、P;抗利尿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元素为C、H、O、N;吲哚乙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纤维素的组成元素为C、H、O。因此均含有C、H、O、N元素的一组是①③④⑤。
故选B。
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质对细胞的分化、发育和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
B.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高度动态变化的结构
C. 核膜与细胞膜相连是通过高尔基体、线粒体来实现
D.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的可传递信息,有的起催化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例如线粒体通过内膜折叠成嵴扩大内部的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成基粒扩大内部的膜面积,从而为酶的附着提供了位点。
【详解】A、细胞质中的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对细胞的分化、发育和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A正确;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高度动态变化的结构,与细胞的运动、分裂、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等活动有关,B正确;
C、核膜与细胞膜相连是通过内质网来实现的,C错误;
D、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些可传递信息,如受体,有些起催化作用,如酶,D正确。
故选C。
3. 图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部分物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三种转运蛋白的合成场所和功能均不相同
B. 成熟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C. 成熟红细胞吸收Fe2+的速率直接取决于红细胞内氧气的含量
D. 若抑制水通道蛋白活性,成熟红细胞在蒸馏水中破裂的时间会延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的速率与物质的浓度差呈正相关;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既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图示中三种转运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但合成的场所相同,都是核糖体,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
C、红细胞吸收Fe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无氧呼吸提供能量,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细胞的能量来源与氧气含量无关,C错误;
D、若抑制水通道蛋白的活性,成熟红细胞只能通过自由扩散吸收水分,吸水速率下降,其在蒸馏水中破裂的时间会延长,D正确。
故选D。
4. 欲“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多组如图甲、乙的装置并进行了实验。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不同组别甲装置内的缓冲液pH不同,且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匀后再转动玻璃瓶
B. 不同组别乙装置水槽中的清水水温应均相同且适宜,否则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
C. 乙装置量筒内出现的气泡是氧气,气泡的产生速率可反映该实验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D. 各组实验持续反应一段时间后,每组乙装置量筒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一定各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pH,因变量为量筒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无关变量包括温度、反应时间等需保持一致。
【详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缓冲液要设置为不同pH,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匀后再转动玻璃瓶,使酶和底物混合,A正确;
B、乙装置水槽清水的水温应设置相同且适宜,以避免温度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B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故量筒内收集到的气泡是氧气,气泡的产生速率反映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可反映该实验因变量的变化情况,C正确;
D、酶在两种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中的活性可能相同,每组实验经足够时间反应后,有些乙装置中量筒内收集的气体体积可能会相同,另外若各组的过氧化氢都彻底分解,则乙装置中量筒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应相同,D错误。
故选D。
5. 当细胞处于缺氧或无氧状态时,丙酮酸和NADH的代谢会相互关联,其代谢途径之一是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丙酮酸被NADH还原成乳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代谢途径在植物细胞内不能发生
B. 该代谢途径是乳酸菌合成ATP的主要途径
C. 动物细胞中乳酸脱氢酶分布于线粒体基质
D. 细胞内生成的NAD+参与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的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1、无氧呼吸是指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A、某些植物细胞(如玉米胚)无氧呼吸时也能产生乳酸,A错误;
B、上述途径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此阶段不能产生ATP,B错误;
C、乳酸脱氢酶参与乳酸生成,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
D、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的反应会产生NADH,故NAD+可参与该反应,D正确。
故选D。
6. 细胞通常会同时表达抗凋亡蛋白和促凋亡蛋白。Bcl-2蛋白是多种细胞存活的必需因子,磷酸化的Bcl-2蛋白执行具生理功能;胞外的死亡信号激活相应受体后,细胞内Bcl-2蛋白含量降低,而细胞内Bak蛋白和Bax蛋白聚合,开启细胞凋亡的过程。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Bcl-2蛋白为抗凋亡蛋白,癌细胞内Bcl-2蛋白含量较高
B. 效应T细胞可能会促进靶细胞中Bel-2蛋白发生磷酸化
C. 衰老细胞中Bak 基因和Bax因的表达量可能会明显增大
D. 正常细胞中的Bel-2蛋白可能会抑制Bak蛋白和Bax蛋白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由题意可知,Bel-2蛋白是多种细胞存活的必需因子,故属于抗凋亡蛋白,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Bel-2蛋白含量较高以抑制其凋亡,A正确;
B、效应T细胞可促进靶细胞裂解凋亡,磷酸化的Bcel-2蛋白执行抗凋亡功能,因此效应T细胞会抑制靶细胞的Bel-2蛋白发生磷酸化,B错误;
C、Bak蛋白和Bax蛋白属于促调亡蛋白,衰老细胞易发生凋亡,其细胞中Bak基因和Bax基因的表达量可能会明显增大,C正确;
D、正常细胞中的Bcl-2蛋白可能会阻止Bak蛋白和Bax蛋白发挥作用,从而阻止细胞调亡,D正确。
故选B。
7. 下列现象仅会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中的是( )
A. 分裂间期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略降低
B. 细胞分裂末期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
C. 星射线附着在每条染色体着丝点的两侧
D. 分裂间期出现中心粒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分裂前均会适度生长,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略降低,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细胞分裂末期,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从而形成新的细胞壁,B符合题意;
C、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存在星射线附着在每条染色体着丝点两侧的情况.C不符合题意;
D、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图1为某家族的遗传病系谱图,甲、乙内种单基因遗传病中有一种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某生物兴趣小组成员通过对I1、Ⅱ2、Ⅱ3、Ⅲ1个体中控制两种遗传病的相关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得到图2所示的电冰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条带①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条带③代表乙病的致病基因
C. 对Ⅱ1的相关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后所得的条带应该是②和③
D. 若基因型与Ⅱ3相同的女性与Ⅲ2婚配,他们生下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1/6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I3、I4不患甲病,而Ⅱ3患甲病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I3和Ⅱ3可排除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根据I3、I4不患甲病,而Ⅱ3患甲病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I3和Ⅱ3可排除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Ⅰ1既含甲病又含乙病的致病基因,而Ⅱ3只含甲病的致病基因,通过对比分析,条带①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条带③代表乙病的致病基因,B正确;
C、Ⅱ1的基因型为AaXbXb,对Ⅱ1的相关基因进行电泳分离,所得的条带应该是①②和③,C错误;
D、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Ⅲ2是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2/3,即2/3AaXbY,若基因型与Ⅱ3相同的女性与Ⅲ2婚配,则他们生下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2/3×1/2×1/2=1/6,D正确。
故选C。
9. 控制家猫毛色红色的基因M位于X染色体上,与黑色基因m互为等位基因,已知雌猫体细胞的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转录并表达。玳瑁猫(毛色红黑相同)全为雌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M与m最根本的区别是两者的碱基数目不同
B. 玳瑁猫与黑色猫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黑猫雄性约为25%
C. 玳瑁猫能产生XM、Xm两种配子,两者的比例为1:1
D. 毛色基因在雌猫体细胞内具有同等表达机会,但不在同一细胞同时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因此红猫的基因型是XMXM、XMXm、 XMY,黑猫的基因型是XmXm、XmY;已知雌猫体细胞的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转录并表达,因此基因型为XMXm中的X染色体随机失活后,可能会出现红黑相间的雌猫。
【详解】A、等位基因M与m最根本的区别是两者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
B、玳瑁猫(XMXm)与黑色猫(XmY)杂交产生的后代包括1/4XMXm、1/4XmXm、1/4XMY、1/4XmY,其中25%为黑猫雄性,B正确;
C、玳瑁猫能产生XM、Xm”两种配子,两者的比例为1:1,控制毛色配子的比例相当,C正确;
D、雌猫体细胞的两条X染色体转录并表达的机会均等,可知毛色基因在雌猫体细胞内也具有同等表达机会,但不在同一细胞中同时表达,D正确。
故选A。
10. 下图是生物兴趣小组观察某雌性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组织切片时看到的细胞图像,能产生基因型为aB卵细胞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A、图像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为不均等分裂,故能产生基因型为aB卵细胞,A正确;
B、图像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为均等分裂,分裂后的细胞为极体,B错误;
C、图像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为不均等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ab卵细胞,C错误;
D、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故不能得到基因型为aB卵细胞,D错误。
故选A。
11. 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种脱氧核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B. DNA两条单链的嘌呤成基数量与啶嘧碱基数量的比值互为倒数
C. DNA复制时需要模板、解旋酶、RNA聚合的和脱氧核苷酸等物质
D. 以含14N的核苷酸为原料,让15N/15N·DNA复制n次,则子代均为15N/14N-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A错误;
B、DNA两条单链的嘌呤碱基数量与嘧啶碱基数量的比值互为倒数,B正确;
C、DNA复制需要模板、解旋酶、DNA聚合酶、脱氧核苷酸等物质,RNA聚合酶是转录所需的酶,C错误:
D、以含“N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让含“N/“N-DNA复制x次,则子代中少部分为含“N/“N-DNA,大部分为"N/"N-DNA.D错误。
故选B。
12.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染人体肺部细胞引发的疾病。氧氟沙星重要的抗结核药物,尤其是对耐多药结核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氧氟沙星耐药菌酮药的主要机制是gyrA基因在94和90位点发生突变,即RyTA94GAC→GGC和gyrA90GCG -GTG.此外:在25.5%氧氟沙星耐药菌中未发现gyrA基因突变。而是发现其质膜孔蛋白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RyrA94位点的GAC 突变为GGC后会改变基因中嘌呤与嘧啶的比例
B. 氧氟沙星耐药菌的出现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C. 推测25.5%氧氟沙星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可能与膜的通透性升高有关
D. gyrA90GCG-→GTG是结核分枝杆菌拟核区DNA中碱基对发生替换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A、DNA由两条链构成,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基因中嘌呤数始终等于嘧啶数,因此94位点的基因突变为gyrAGAC→GGC不会改变基因中嘌呤与嘧啶的比例,A错误;
B、氧氟沙星耐药菌的出现与抗生素的滥用有关,但相关基因发生突变不是抗生素的作用,抗生素只是选择并保存适应性的变异,B错误;
C、由25.5%氧氟沙星耐药菌的质膜孔蛋白减少可推测这些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可能与膜的通透性降低有关,C错误;
D、gyrA9OGCG→GTG是结核分枝杆菌拟核区DNA中碱基对发生替换所致,D正确。
故选D。
13. 如图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①~⑥表示物质或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部分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表
密码子
氨基酸
UAG
终止密码
AUG、AUA
异亮氨酸
GAU
天冬氨酸
CUA
亮氨酸
A. 肽链②由21种③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
B. 由图可知,④所携带的氨基酸是异亮氨酸
C. ⑤由蛋白质和rRNA构成,其形成与核仁有关
D. 若⑥上.的一个C被A替换,则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共有21种,但其他真核生物则不一定,另外,不是每一种蛋白质都由21种氨基酸组成,A错误;
B、图中①是tRNA,其上的反密码子是UAG,对应的密码子是AUC,据表可知,决定的氨基酸是异亮氨酸,B正确:
C、⑤为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构成,真核生物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C正确;
D、若编码氨基酸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其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14. 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拥有不止1000条腿的马陆(千足虫)。若在一个马陆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aa的个体占20%,且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则该种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10%,60% B. 60%,40% C. 40%,40% D. 60%,60%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该马陆种群中AA个体占40%,aa个体占20%,则Aa个体占40%,自然条件下,a的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20%+1/2×40%=40%,A的基因频率=1-40%=60%,自由交配不影响基因频率,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 科学家发现辣椒素受体(TRPV1)作为一种离子通道,可被高温(>43℃)、化学物质激活,使感受器产生动作电位最终引起机体产生疼痛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辣椒素与TRPV1结合使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产生热辣感
B. 辣椒素和高温激活TRPV1时,TRPV1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C. 高温引起的痛觉信号传递通路中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相互转换
D. 敲除病痛患者体内编码TRPV1的基因是治疗病理性疼痛的最佳手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
2、根据题意可知,辣椒素刺激时,感受器上的TRPV1离子通道被打开,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引发兴奋的产生与传送,最终引起痛觉。
【详解】A、辣椒素与TRPV1结合后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产生热辣感,A正确;
B、辣椒素和高温激活TRPV1时,会使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此时会有大量的钠离子内流,所以辣椒素和高温激活TRPV1时,增加了TRPV1对钠离子的通透性,B正确;
C、在高温引起痛觉的信号传递通路中,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两种形式,且相互转换,C正确;
D、引起病理性疼痛的原因众多,不一定由辣椒素受体激活引起,故敲除病痛患者体内编码TRPV1的基因不是治疗病理性疼痛的最佳手段,D错误。
故选D。
16. 如图是人体免疫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a、b代表两种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为噬细胞,它能吞噬、处理抗原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
B. b是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使其裂解释放出抗原
C. 当该种抗原再次入侵人体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速度快于T细胞
D. 细胞免疫过程中至少需要2种免疫细胞参与才能将抗原彻底清除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细胞中进入了抗原,则a为宿主细胞(靶细胞);b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则b是效应T细胞。
【详解】AB、由图可知,图中a细胞是宿主细胞(靶细胞),b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是效应T细胞,A、B错误;
C、细胞免疫过程中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其速度快于T细胞,C正确;
D、细胞免疫不能彻底消灭抗原,还需要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17. 科研人员解析了植物“顶端弯钩”形成的机制:埋在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后,幼苗需要对抗来自土壤的机械压力,破土而出进行光合生长。一方面幼苗的下胚轴通过快速地向上生长获得破土而出的动力;另一方面下胚轴的顶端会形成“顶端弯钩”结构,脆弱的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弯向下生长。“顶端弯钩”的形成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关,水杨酸(SA,一种植物激素)对“顶端弯钩”的形成也有影响,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破土前,“顶端弯钩”内侧的生长速度比外侧慢
B. 破土后,“顶端弯钩”内侧的生长速度比外侧快
C. SA可能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来影响“顶端弯钩”的形成
D. 可确定“顶端弯钩”形成过程中内侧生长素浓度始终低于外侧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催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2、已知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说明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详解】A、由于种子萌发后,幼苗在破土前顶端会形成“顶端弯钩”结构,因此破土前“顶端弯钩”内侧的生长速度比外侧慢,A正确;
B、而在破土后“顶端弯钩”打开,幼苗得以直立生长,说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速度比内侧慢,B正确;
C、SA处理后的弯曲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小,这说明SA可能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从而影响“顶端弯钩”的形成,C正确;
D、形成“顶端弯钩”的原因可能是“顶端弯钩”内侧生长素浓度低于”顶端弯钩”外侧,外侧生长快;也可能是”顶端弯钩”内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内侧生长引起的,D错误。
故选D。
18. 如图衣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b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时间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则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B. 环境容纳量为K2时,对该种群最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 若b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曲线I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
D.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目,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因此而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A、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A正确;
B、当种群数量为K2时,说明该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B正确;
C、若图示b点表示采取一定有效措施保护野生大熊猫,则大熊猫数量会上升,因此曲线I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
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淘汰的部分个体数,其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19.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五点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 若土壤中大多数小动物不知名,则无法统计其丰富度
C. 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未开灯,会导致调查的丰富度偏低
D. 利用吸虫器采集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并置于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A错误:
B、若土壤中大多数小动物不知名,可以用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需要记为“待鉴定”,B错误;
C、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性,利用该特性采用吸虫器采集小动物,若未打开电灯,则收集到的土壤动物会减少,C正确;
D、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吸虫器进行采集,D错误。
故选C。
20.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22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应大量引入外来物种
B.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C. 进行生物防治可减少农药污染,防治效果持久且稳定
D. 可持续发展最终追求的是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B错误;
C、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群体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变差;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污染,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C正确;
D、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 某课题小组同学为了解昼夜温差对番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不同昼夜温差对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测得昼夜温差对番茄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和气体交换特性的影响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昼夜温差(DIF)/℃
净光合速率μ mol/(m2·s)
气孔导度mmol/(m2·s)
胞间CO2浓度m mol/(mol)
0
5.43
183.5
248.2
6
9.32
207.8
244.5
12
10.10
218.2
219.1
(1)番施幼苗中的叶绿系a和叶绿素b分布在___________上,据表可知昼夜温度组合为26℃/14℃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据图分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物气孔限制是指由于不良环境造成的气孔关闭,进而导致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在晴朗的中午番茄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原因:一是气孔限制增大,引起___________,直接能影响光合作用的迎暗反应阶段,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二是植物的非气孔限制作用,它是指由于植物叶片温度不断升高,导致相关酶的活性___________,最终使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研究发现,导致“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出现这种现象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数据显示提高昼夜温差,可以提高净光合速率,其原因与气孔导度增大有关,此时Ci下降,说明叶肉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棚种植中,通常会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低温度,以增大昼夜温差。结合细胞呼吸分析,该种措施可以达到增产目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②. 昼夜温差12℃,与其他组相比,气孔导度最大,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因此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最高
(2) ①. CO2供应不足 ②. 降低 ③. 减少植物水分的散失,避免植物因失水过多而萎蔫甚至死亡
(3)大量消耗胞间CO2
(4)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提高与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从而产生更多的有机物;晚上适当降低温度,可使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降低,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以及ATP的形成;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固定形成C3,C3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
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据表可知昼夜温度组合为26℃/14℃时,昼夜温差12℃,与其他组相比,气孔导度最大,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因此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最高。
【小问2详解】
在晴朗的中午番茄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气孔限制增大,气孔导度降低,气孔张开程度降低,引起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植物叶片温度不断升高,导致相关酶的活性降低,导致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减弱,最终使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光合午休”现象的生理意义是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小问3详解】
气孔导度增大,叶肉细胞吸收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叶肉细胞吸收胞间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含量升高,导致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小问4详解】
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酶和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来影响绿色植物的有机物的净积累,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减弱呼吸作用,因而适当增.大昼夜温差,能提高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22. 桥本氏甲减是由桥本氏甲状腺炎引起的一种甲状腺功能减退性疾病。发病初期,患者血液中有较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从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甲状腺的自身抗体,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甲状腺储备功能逐渐降低,甲状腺激素分逐减少。下表为某病人的血清检验单。回答下列问题:
科室外科门诊诊断:
检验项目
结果
单位
考值
促甲状腺激素
26.221
↑
ulU/mI
0.27-4.2
游离三碱甲状腺原氨
4.04
pmolL
3.1-6.8
游离甲状腺激素
7.48
↓
pmoVI.
12-22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468.7
↑
IU/mL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2023届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顶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