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第1页
    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第2页
    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第3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文章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阅读:公文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二)上韩丞相书
    苏洵
    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能如汉、唐之际所以待处士者。则京官之与试衔,又何足分多少于其间,而必为彼不为此邪。然其所以区区无厌,复有求于相公者,实以家贫无赀,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赡养,又况忍穷耐老,望而未可得邪。凡人为官,稍可以纾意快志者,至京朝官始有其仿佛耳。自此以下者,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若洵者,计其年岂足以有待邪?今且守选数年,然后得窥尚书省门。又待阙岁余而到任,幸而得免于负犯废放,又守选,又待阙,如此十四五年,谨守以满七八考,又幸而有举主五六人,然后敢望于改官。当此之时,洵盖七十矣。洵久为布衣,无官长拘辖,自觉筋骨疏强,不堪为州县趋走拜伏小吏。相公若别除一官,而幸与之,愿得尽力。就使无补,亦必不至于恣睢漫漶也。今朝廷糊名以取人,保任以得官,苟应格者,虽屠沽不得不与。何者?虽欲爱惜而无由也。
    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尤为有意。至于一官,则反覆迟疑不决者累岁。嗟夫!岂天下之官以洵故冗邪?洵少时自处不甚卑,以为遇时得位,当不卤莽。及长,知取士之难,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实亦有得而足恃。自去岁以来,始复读《易》,作《易传》百余篇。此书若成,则自有《易》以来,未始有也。今也亦不甚恋恋于一官,如必无可推致之理,亦幸明告之,无使其首鼠不决,欲去而迟迟也。世人施恩则望报,苟有以相博,则叩之也易。今洵已潦倒,有二子又皆抗拙如洵,相公岂能施此不报之恩邪?相公往时为洵言,欲为欧阳公言子者数矣,而见辄忘之以为怪。洵诚惧其或有意欲收之也,而复忘之,故忍耻而一言。不宣,洵再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B.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C.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D.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旧时给一定地位的人写信常用“执事”来称呼对方,表示尊敬。
    B.乡党,泛指乡里,相传周朝以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
    C.苑囿,指专属园林,是古代畜养禽兽供王侯贵族、朝中大臣玩乐所用。
    D.待选,古代考中进士后,还须等待吏部授予官职,在此期间称为待选。
    3.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曾经授予苏洵试校书郎的官职,苏洵对此虽然也很重视,但还是觉得俸禄不足以养家,所以才又写了这封信。
    B.苏洵觉得京朝官以下的官吏,身体上要忍受劳累之苦,精神上又备受摧残,跟一些奴仆之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C.苏洵认为,若按照正常的官员晋升程序,到七十岁也未必能当上自己想要的官职,所以希望韩丞相能够提携自己。
    D.苏洵本来想通过学术上的成就来养家,但看到两个儿子难成大器,不禁忧心忡忡,无奈之下亲自出马,求取高官。
    4.把文章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2)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
    5.根据文本一内容说说“气”指的是什么,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养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乞出师札子
    岳飞
    臣伏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实怀捐躯报国、雪复雠耻之心,幸凭社稷威灵,前后粗立薄效。而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数视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抚诸路。臣一介贱微,宠荣超躐①,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军马②,使济恢图。臣实何人,误辱神圣之知如此,敢不昼度夜思,以图报称。
    臣揣敌情,所以立刘豫于河南,而付之齐、秦之地,盖欲荼毒中原生灵,以中国而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养马,观衅乘隙,包藏不浅。臣不及此时禀陛下睿算妙略,以伐其谋,使刘豫父子隔绝,五路叛将还归,两河故地渐复,则金贼诡计日生,它时浸益难图。
    然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复拘臣淹速,使敌莫测臣举措。万一得便可入,则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则刘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至于京东诸郡,陛下付之韩世忠、张俊,亦可便下,臣然后分兵濬、滑,经略两河,刘豫父子断可成擒。如此则大辽有可立之形,金贼有破灭之理,四夷可以平定,为陛下社稷长久无穷之计,实在此举。
    假令汝、颍、陈、蔡坚壁清野,商於、虢略分屯要害,进或无粮可因,攻或难于馈运,臣须敛兵,还保上流。贼定追袭而南,臣俟其来,当率诸将或锉其锐,或待其疲。贼利速战,不得所欲,势必复还。臣当设伏,邀其归路,小入必小胜,大入则大胜,然后徐谋再举。设若贼见上流进兵,并力来侵淮上,或分兵攻犯四川,臣即长驱,捣其巢穴。贼困于奔命,势穷力殚,纵今年未尽平殄,来岁必得所欲。亦不过三二年间,可以尽复故地。陛下还归旧京,或进都襄阳、关中,唯陛下所择也。
    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今臣部曲,远在上流,去朝廷数千里,平时每有粮食不足之忧。是以去秋臣兵深入陕、洛,而在寨卒伍有饥饿闪走,故臣急还,不遂前功。致使贼地陷伪忠义之人旋被屠杀,皆臣之罪。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还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伏惟陛下恕臣狂易,臣无任战汗。取进止。
    (《鄂国金佗稡编》卷一)
    【注】①超躐(liè):越级提拔,迅速升迁。②益臣军马:指命节制刘光世军马事。绍兴七年(1137年),刘光世引疾罢去兵。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
    B.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
    C.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
    D.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
    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屋,茅屋。古代穷人房屋用白茅覆盖,因此得名。后指平民。也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B.社稷,指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C.太尉,中国秦汉时设置的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和“丞相”、“太傅”并称为“三公”。
    D.中国,指中央之国,中原之国。“中央”是相对于周围的四夷的,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靖康巨变后,岳飞被提拔任用,不到十年,官职升到太尉,擢升官阶并列三公高位。
    B.岳飞认为,粘罕因此得到休兵养马的喘息机会,伺隙窥探可乘之机,包藏着不小的祸心。
    C.岳飞建议分派军队占领濬、滑,进军图谋河北、河东两路后,刘豫父子肯定可以擒获。
    D.岳飞估计,不超过两三年时间,就可全部收复国土。皇帝就完全有可能回归故都长安。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定追袭而南,臣俟其来,当率诸将或锉其锐,或待其疲。
    (2)今臣部曲,远在上流,去朝廷数千里,平时每有粮食不足之忧。
    10.在奏札中,岳飞通过分析战争全局提出了战略。这一战略有哪些具体措施?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狱中与诸甥侄书
    范晔
    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自尔以来,转为心化,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尽。至于所通解处,皆自得之于胸怀耳。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①。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既造《后汉》,转得统绪②。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博赡不可及之,整理③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
    吾于音乐,听功④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传矣!
    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
    (有删改)
    注 ①屈曲:比喻参差不一。成理:规律,法度。②转:这里有进一步的意思。统绪:头绪。③整理:编纂《后汉书》时对史料的处理以及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④听功:对音乐的鉴赏识别。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   已:停止
    B.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流:入流
    C.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 挥:弹奏
    D.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   许:值得称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狱中写给诸位甥侄的这封信,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狂衅”反映了作者的叛逆精神。
    B.作者年轻时懒于治学,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自认为缺少才气,写成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
    C.作者认为文章的奥妙在于表达情志,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按照一定的规律传达情性旨趣。
    D.作者精通音乐尤其是雅乐,曾想将自己这方面的才识传授他人,遗憾的是无一人酷似自己,担心要永远失传了。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2)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14.作者认为“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轼于黄鲁直、张文潜辈数子,特先识之耳。始诵其文,盖疑信者相半,久乃自定,翕然称之。轼岂能为之轻重哉?非独轼如此,虽向之前辈亦不过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答毛滂书》① )
    【注】①毛滂:字泽民,曾任杭州法曹、武康令,著有《东堂集》。元祐初年苏轼任翰林学士时,毛滂曾专门写信与苏轼谈论对奖掖后进、擢拔贤能的看法。本文为苏轼的回信。
    15.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
    16.文中的黄鲁直、张文潜本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空白处填入名)
    17.根据材料,概括苏轼关于引荐人才的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 事 修 书 唯 官 高 者 一 人书 职 名 时 景 文 守 郑 州 在 文 忠 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逐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
    1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19.《新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这一系列的史书在体例上属__________,其开山之作是_______;文中欧阳文忠公、宋景文公的本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存心至公,无欲上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查近川太常书
    【明】茅坤
    林卧既久,遂成懒癖。春来读岁书,始知浮生已四十九。因忆解印绶五六年,别兄则又八九年。仆束发来,所深交如兄者能几?荏苒离愁,倏若羽驰如此!向之所欲附兄辈驰驱四方,数按古名贤传记所载当世功业,辄自谓未必不相及,气何盛也!而今何如哉?顷者得兄书,大略并嗟仆日月之如流,林壑之久滞,谓一切书问,不当与中朝之士遂绝。非肉骨心肾之爱,何以及此!嗟乎,兄爱矣!而未之深思也。
    仆尝读韩退之所志《柳子厚墓志铭》,痛子厚一斥不复,以其中朝之士,无援之者。今之人或以是罪子厚气岸过峻,故人不为援。以予思之:他巨人名卿以子厚不能为脂韦滑泽,遂疏而置之,理固然耳;独怪退之于子厚,以文章相颉颃于时,其相知之谊,不为不深!观其于叙子厚以柳易播,其于友朋间,若欲为欷歔而流涕者。退之抑尝光显于朝矣,当是时,退之稍肯出气力谒公卿间,子厚未必穷且死于粤也!退之不能援之于绾带而交之时,而顾吊之于墓草且宿之后,抑过矣!然而子厚,以彼之才且美,使如今之市人撄十金之利者,凫唼蒲伏①以自媚于当世;虽无深交如退之,文章之知如退之,当亦未必终摈且零落,以至于此!子厚宁饮瘴于钴鉧之潭,而不能遣一使于执政者之侧;宁以文章与椎髻卉服之夷相牛马,而不能奴请于二三故知如退之辈者;彼亦中有所自将故也。后之人,宁能尽笑而非之耶!吾故于退之所志子厚墓,未尝不欲移其所以吊子厚者,而诘乎退之也!后世有士,其文章之盛,虽或不逮;而平生所从文武将吏,未尝不怜其能,而悲其罢官之无从者。假令有当世之交如退之,其他所引擢天下之士,踵相接也。其独嗔子厚所不能,而为之耳无闻、目无见乎!抑亦怜其文章不遽在子厚下,故所并声而驰者,将矜其愚,引其不能,而移其所引擢他人者而为之力乎!
    噫!仆至此,亦可投笔而自嘲矣!又何必人之嘲我为也!幸兄共一二知己,度仆生平之交,其文章之深、气力之厚,有如子厚之于退之者乎!脱或过焉,幸以其勿独嗔子厚而少为之巽言而请也!退之苟有知,未必不自悔恨于九原②也已!何如何如!
    【注】①凫唼蒲伏:指在权贵面前唯唯诺诺、伏地而行。②九原:即九泉、黄泉。
    2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痛子厚一斥不复                                 斥:责备
    B.今之人或以是罪子厚气岸过峻             气岸:气概、意气
    C.以文章相颉颃于时                                 颉颃:不相上下
    D.将矜其愚                                               矜:怜悯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近川致信劝说茅坤,虽然已免官闲居,但也不应当长期不与当朝官员书信往来。
    B.作为多年挚友,查近川虽然对茅坤非常关爱,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他的处境和心志。
    C.柳宗元宁可被贬谪至瘴疠之地,与蛮夷之人为伍,也不愿向当朝权贵及故交求助。
    D.当今的士人文才不及柳宗元,却为谋取私制,自媚于当世权贵,故不至于落魄潦倒。
    2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欲附兄辈驰驱四方,数按古名贤传记所载当世功业,辄自谓未必不相及;气何盛也!
    (2)观其于叙子厚以柳易播,其于友朋间,若欲为欷歔而流涕者。
    24.“退之苟有知,未必不自悔恨于九原也已!”请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先生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一变,至皮、陆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
    (节选自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25.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
    26.袁枚的《__________》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旨在倡导“________说”。他的散文代表作《_________》,哀婉真挚,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齐名。
    27.在袁枚看来,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韩文公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
    (节选自归有光《项思尧文集序》)
    2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9.归有光是“_______________ ”(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30.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蒐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
    (节选自戴名世《与刘大山书》)
    [注]①蒐:搜寻。
    3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32.方苞是 (填朝代)散文家,是 派散文的创始人之一。
    3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戴名世和方苞对文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丘长孺书
    袁宏道
    去岁一秦贾至,曾寄丘郎书,书中言小修①被盗事甚悉,长几丈余。来札至,突云无书,丘郎偶忘之耶?抑贾不甘作附书邮邪?可怪!世人无敢不答书者,必如丘郎乃敢不书,然亦真不须书也。何也?他人无书必嗔,嗔必怪,怪必毒,丘郎即不免嗔,然决无毒我理,不须书一。丘郎所喜者,豪侠之客,妖冶之容,山水之胜,病子虽更吴两裁,耳实未闻,眼实未见,口实未谈,顾安得如上事与丘郎描写之,不须书二。所见伊何?案牍比练也。所闻所谈伊何?扎火园也,明见万里也,并实打三十竹皮也。丘郎闻之,亦当为我解否耶?不须书三。夫以三不须与之丘郎,而遇懒一忙二病三之袁仲子,然则蟀鸿之未使,踪迹之靡定,贾人之浮沉,又可勿论矣。
    读来诗,无一字不佳,五七言古及诸绝句,古质苍荐,气韵沉雄,当为诗中第一。五言律不浮次之,七言律又次之。大抵物真则贵,真期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唐自有诗也,不必《选》体也;初、盛、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钱、刘,下追元、白、卢、郑各自有诗也,不必李、杜也。赵宋亦然。陈、欧、苏、黄诸人,有一字袭唐者乎?又有一字相袭者乎?至其不能为唐,殆是气运使然,犹唐之不能为《选》,《选》之不能为汉、魏耳。今之君子,乃欲概天下而唐之,又且以不唐病宋。夫既以不唐病宋矣,何不以不《选》病唐,不汉、魏病《选》,不《三百篇》病汉,不结绳鸟迹病《三百篇》耶?果尔,反不如一张白纸,诗灯一派,扫土而尽矣。夫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必哉?不知此者,决不可观丘郎诗,丘亦不须与观之。
    弟一病数月,上官已许放归矣。过团风幸出一会,弟先速人报知。近作颇有得意处,刻成当呈。
    (选自《锦帆集》,有删改)
    [注]①小修,指袁中道,作者之弟。
    3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人无书必嗔          嗔:生气
    B.踪迹之靡定             靡:无,不
    C.殆是气运使然          殆:大概
    D.又且以不唐病宋       病:忧虑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高度评价丘长孺寄来的诗稿,认为其诗作文质兼美,气韵雄健,都可称得上一流好诗。
    B.作者认为“真”就是我的面貌不同于你的面貌,如唐代有自己的诗风,诗人各有自己的诗风,不必拘泥于其他诗人的诗风。
    C.从作者致丘长孺的信中可以推断,袁宏道对汉、唐其实并没有偏见,有的只是对当时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的时弊的不满。
    D.作者在信的最后表示,希望自己路过团风镇时,有幸与丘长孺见面,而且对自己近来的作品很有些自鸣得意之处,待刻印成书之后一定呈送给对方。
    3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来札至,突云无书,丘郎偶忘之耶?抑贾不甘作附书邮邪?
    (2)夫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
    37.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然亦真不须书”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2.C
    3.D
    4.(1)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2)不敢奢望能获得像朝廷用来对待贤者才俊那样,可以使他们的志向得以施展、理想得以施行的待遇,只需要稍微胜过现在罢了。
    5.(1)“气”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气质或精神。
    (2)①可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②可以通过结交英雄豪杰、贤士大夫锻炼气魄;③可以通过拜见名流、大家来加强修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然而天下读书人,还对此趋之若鹜,一旦得到就满心欢喜的原因,是他们实在年轻,将对此有所忍耐,以等到将来能称心如意。
    “如不及”作“求之”旳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少年”,是“年轻”的意思,“彼诚少年”是主谓结构,其后应断开,“于此”作“有所忍”的后置状语,“将有所忍于此”中间不能断开,其后应断开,排除B。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苑囿,指专属园林,是古代畜养禽兽供王侯贵族、朝中大臣玩乐所用”错误,“苑囿”应指具有生产、游赏等功能的皇家专属领地,还有“生产”的功能。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看到两个儿子难成大,……无奈之下亲自出马,求取高官”错误,原文是“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苏洵求高官的原因是年纪大了,生活上无所依赖,家产破败;而原文“有二子又皆抗拙如洵”说两个儿子与他一样倔强笨拙,是谦辞。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以为”,认为;“辱”,敬辞,屈尊。

    (2)“所以”,用来……;“但”,只;“差”,略微。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1)由原文“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气可以养而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知,“气”是内在的,可以培养的;
    由原文“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可知,由于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文章“宽厚宏博”“疏荡”,则指人宽大厚重、宏伟博大、疏放不羁、奇伟。
    所以,“气”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气质或精神。

    (2)原文“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太史公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结交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原文“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苏洵也游历名山,慨叹豪杰,并结交贤士大夫。
    可见,可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通过结交英雄豪杰、贤士大夫锻炼气魄。

    原文“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而辙也未之见焉”,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百姓信赖,异族恐惧,作者渴望拜望。
    因此,还可以通过拜见名流、大家来加强修养。

    参考译文:
    (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二)上韩丞相书
    苏洵
    (我)苏洵年纪大了,生活上无所依赖,家产破败,想向相公乞求一个官职。不敢奢望能获得像朝廷用来对待贤者才俊那样,可以使他们的志向得以施展、理想得以施行的待遇,只需要稍微胜过现在罢了。去年承蒙朝廷授予我试校书郎(的职位),(我)也不敢看轻这个职位。(如果说)这是朝廷用人不当,又算是我苏洵侥幸,也不过获得一个京官(的职位),终究不能同汉、唐的时候(朝廷)给予处士(的待遇)相提并论。那么京官与试校书郎,两者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别,何必要做这个不做那个呢?而我之所以这样不满足地再次请求相公,实在是因为家中贫穷没有钱财,得到六七千钱,实在不足以养家,更何况忍受贫穷经受老去,都可望而不可即。凡是为官的人,稍微可以称心如意些的,好像也就是京城的朝官可以做到这一点。从这以下的官员,都是疲劳筋骨,折磨精神,被人役使,与奴仆没有多少差别了。然而天下读书人,还对此趋之若鹜,一旦得到就满心欢喜的原因,是他们实在年轻,将对此有所忍耐,以等到将来能称心如意。而像我苏洵,这把年纪哪里等得到那一天?而今等待被选拔要几年时间,然后才能看见尚书省的大门。又要等候补缺一年多时间才能任命,(如果)有幸没有触犯法律被废黜放逐,还要等待选拔,等待补缺任命,这样的话又要十四五年的时间,谨慎小心地通过七八次考核,还要有幸有五六个推举的人,然后才有希望能晋升调任。到这个时候,我也七十岁了。我苏洵长久以来做百姓,没有被官员约束管辖过,自我感觉筋骨强劲,不愿意做供州县官员驱使的小吏。如果丞相能够另外授予我一个官职,并且有幸真的给了我这个官职,我希望能够尽我所能。即使没有什么益处,也一定不至于放纵暴戾或迷茫不清。如今朝廷把名字盖起来选拔人才,有人担保推荐人才才得到官职,勉强合格的,职业微贱的人不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为什么呢?虽然爱惜但是没有机会呀。
    现在我有幸被诸公了解还算深入,而您尤其认可我。至于为官一事,犹豫不决的有好几年了。唉!难道是天下的官职因为我的缘故才多余吗?我苏洵年少时家境不算差,以为只要遇到机会就能进取功名,自然不会马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知道求取功名的艰难,于是断绝了追求功名的念头,转而专心治学,也确实有收获而使我有所依仗。去年以来,(我)开始重读《易经》,写作《易传》一百多篇。这本书如果写成,那可以说是自从有《周易》以来,从未有过的。今天我也不是很迷恋一个官职,如果你认为也没有什么可以推荐我的理由,也望您能直言相告,不要使我犹豫不决,想放弃又迟迟不能。世上的人施予恩惠则希望得到回报,如果能博取到什么,就是叩头也是容易做到的。而今我苏洵已经潦倒了,两个儿子与我一样倔强笨拙,相公您又怎么可能施以无法得到回报的恩惠呢?相公您以前对我说,多次想要对欧阳修说我儿子的事,见了面又忘却了真是怪事。我确实是担心他或许有意接受他们却又忘记了,所以不怕羞耻的再说一下。不多说了,苏洵再拜。

    6.B
    7.C
    8.D
    9.(1)金兵势必追逐袭击而向南进军,臣等待金兵到来,必当率领各位将领或者挫败敌军的锐气,或者等待敌军疲乏。

    (2)现在我的军队,远在长江上游,距离朝廷几千里路,平时常有粮食匮乏的忧虑。
    10.①不拘时间长短,使敌人莫测我方的举措,得便即入。
    ②诱敌深入截击,先灭敌有生力量,再实现战略意图。
    ③长驱直入,攻其必救,然后消灭疲于奔命的敌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只能依靠陛下您告诫有关部门,广泛储备粮草补给,使我能够专心思考军事计划,不再因忧心军粮而扰乱心思,那么谋划确凿计策周密,必定能有助于完成收复国土的大事。
    “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有司”是“戒敕”的对象,作其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
    “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其方寸”是“乱”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太尉……和‘丞相’、‘太傅’并称为‘三公’”错误。太尉和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长安”错误,应该是“开封”。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进军;“俟”,等待;“锉”,挫败;
    (2)“部曲”,军队;“上流”,长江上游;“去”,距离。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然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复拘臣淹速,使敌莫测臣举措。万一得便可入”可知,不拘时间长短,使敌人莫测我方的举措,得便即入。
    由“贼利速战,不得所欲,势必复还。臣当设伏,邀其归路,小入必小胜,大入则大胜,然后徐谋再举”可知,诱敌深入截击,先灭敌有生力量,再实现战略意图。
    由“设若贼见上流进兵,并力来侵淮上,或分兵攻犯四川,臣即长驱,捣其巢穴。贼困于奔命,势穷力殚,纵今年未尽平殄,来岁必得所欲”可知,长驱直入,攻其必救,然后消灭疲于奔命的敌人。
    参考译文:
    下臣自从靖康年间宋室巨变后,本出身于平民,追随陛下您的军队,真心怀有为国家舍弃生命、洗雪国仇与耻辱的壮心,有幸依靠宋室神灵的庇佑,先后为国家做了一些微薄的效劳。陛下记下了臣的微薄功劳,从布衣百姓提拔任用臣,居然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将臣的官职升到太尉,官阶并列三公高位,对臣的封赐等级等同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待遇,又加赠臣宣抚使的名位。臣原本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蒙受皇上的恩宠越次擢升,超出了应有的限度;现在又承蒙陛下增加军队,以助收复中原的宏图。臣算什么人呢,承蒙陛下神圣的知遇之恩到这种地步,岂敢不日思夜想,去报答陛下的恩宠呢。
    臣揣测敌方军情,他们之所以在河南扶持刘豫,使他统领黄河以北的山东、陕西等地域,是打算残害中原百姓,用中原地区来攻击宋室。粘罕因此得到休兵养马的喘息机会,伺隙窥探可乘之机,包藏着不小的祸心。臣不在这个时候禀告陛下让您圣明决策、高妙谋划,去破坏敌方的阴谋诡计,使得刘豫父子分离,促使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叛变将领回归宋朝,使得河北、河东的失地能逐渐收复,那么金人就会不断使出诡计,到了那时也逐渐很难有所图谋了。
    臣希望陛下您能给臣一些时间,不要给臣限定时间,使得敌军难以猜测到臣的作战计划。倘若万一得手便可以长驱直入,率领军队直逼开封、洛阳,占据河阳、陕州、潼关一带地方,并以此召唤五路叛将反戈,那么刘豫必定会舍弃汴都开封,而向河北逃亡,这样开封周围、陕西失地便可以收复了。至于京东两路所辖诸郡,陛下您可以交付韩世忠、张俊两位将军,也可以率军攻下,臣然后分派军队占领濬、滑,进军图谋河北、河东两路,刘豫父子肯定可以擒获。这样的话,西辽可以兴国,金人能够破灭,四方异族也可以平定,陛下江山社稷长远无穷的大计,确实就在于这一军事举动。
    假如伪齐联合金国在汝州、颍州、陈州、蔡州等地坚壁清野,在商於、虢州、洛阳等地屯兵驻守要塞,我宋军进击就没有粮草可供给养,攻伐又难以运输军粮,那么臣就需收兵,确保长江上游湖北等地的安全。金兵势必追逐袭击而向南进军,臣等待金兵到来,必当率领各位将领或者挫败敌军的锐气,或者等待敌军疲乏。金兵谋利速战速决,却无法实现,必然会卷土重来。臣必定设下伏军,拦截敌军的归路,敌军小入埋伏圈我们就获得小胜,大入就能获得大胜,此后再妥善谋划,进行下一步行动。假设敌军看到我们进兵长江上游,合并军力来侵犯淮河,或者分兵进攻四川路,臣便率军长途挺进,直捣金兵的老巢。敌军受困忙于应付,势衰力尽,即使今年不能彻底消灭,明年也必定能实现我们的军事计划。不超过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全部收复国土了。陛下您回归开封故都,或者进一步迁都襄阳、关中,唯听从陛下的选择定夺。
    臣听说:兴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国内要动用七十万人家的赋役,这难道是小事吗。然而古代命令将领率兵征讨,老百姓不用第二次服役,也不用第二次征收粮食,这是因为谋虑周详而物资充足。如今臣的军队,远在长江上游,距离朝廷几千里路,平时常有粮食匮乏的忧虑。因此,去年秋季我的军队深入陕、洛地区,而在军营中的士兵有因挨饿而逃跑,所以我率军赶紧撤回,未能完成前面的功业。导致沦陷区内效忠国家的人随即被敌军屠杀,这都是我的罪过。如今只能依靠陛下您告诫有关部门,广泛储备粮草补给,使我能够专心思考军事计划,不再因忧心军粮而扰乱心思,那么谋划确凿计策周密,必定能有助于完成收复国土的大事。将来迎回太上皇、宁德皇后的灵柩,奉请皇室亲眷回国,使得祖庙再得安宁,万民一起欢庆,陛下高枕安睡,再无金兵威胁的忧虑,这样臣的志向愿望就完全实现了。然后,臣乞求解甲退职,返回故里,这是臣往日所自夸的宏愿。敬请陛下宽恕我的轻狂,臣不胜惶恐。请陛下裁决。
    11.B
    12.D
    13.(1)我自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曾经跟人谈起,大多数人都不能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个人看法不同的缘故。(2)又想根据某事在书卷中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志向也未能实现。
    14.史料处理和编纂体例有所创新;传论意蕴精深;序论笔势纵横自如;赞文精妙,变幻无穷。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流:虚浮。译文: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文章的言辞就不会虚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精通音乐尤其是雅乐”分析有误,原文为“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意思是“而又以自己所精通的不是雅正之乐为憾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识,懂得;数,方法;多,大多数的人;赏,赏识。
    (2)因,根据;发论,发表议论;正,匡正;意,志向;未果,未能实现。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说到“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注解③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句,作者认为自己在史料处理和编纂体例有所创新;
    原文说到“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作者认为自己所著传论意蕴精深;
    原文说到“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作者认为自己的诸篇序论笔势纵横自如;
    原文说到“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他认为自己所写赞文精妙,变幻无穷。
    参考译文:
    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被当作罪人而被判处死刑。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  
    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文章写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气,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   
    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或急于言情而忽略文彩,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就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的现象。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罢。  
    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班固最负盛名,我所著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处理和编纂体例的创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所以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愧而已。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
    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表达完尽。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  
    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我到底没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
    15.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
    16.     黄庭坚     张耒
    17.(1)被引荐者要名实相副;(2)推荐者应审慎;(3)需要众人的评判。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
    句意是:如今作诗文的人很多,写得好的也不少。不过像你的文章这样闲暇自得、自然清新的却太少了。我很是敬佩,感谢你的赠文,不敢自己独自欣赏,于是推荐给了一些通晓诗文的人。从句式结构看,“为文者至多”与“可喜者亦众”结构一致,且完整,二者之后均需停顿。“然”在句首,表转折并领启整句话,“也”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也”后应停顿。“闲暇自得”与“清美可口”是并列短语,中间应停顿。从内容上看,“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是写我拿到诗文后的做法,先表示敬佩感谢,再说不敢独自欣赏,最后说推荐给精通之人。根据以上分析,正确的句读是: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
    16.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一般包括中外作家作品,古代文化知识,文体知识与类别等。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提示信息。
    审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是人物本名的考查。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成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根据原文提示“轼于黄鲁直、张文潜辈数子,特先识之耳”,结合平时积累可确定答案。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要求勾画关键语句;最后分类整理,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
    本题要求概括“苏轼关于引荐人才的观点”。首先,结合原文语句“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分析,对毛滂代为推荐的请求,苏轼的回答是同意将毛谤的诗文推荐给懂文学的人共同鉴赏,可见,苏轼认为作为推荐者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其次,原文中苏轼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文章的好坏是由文章本身的质量决定的,而不是依靠某个人提携或吹捧就能达到目的的。可见,苏轼认为名实相符,才是做人的根本。还有就是苏轼强调“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他认为至于文章等级的高下,那要交给众人去议论,决不是一个人能够贬低或提高的。文章水平的高低,是社会上的共同认识。结合以上分析,分三点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如今作诗文的人很多,写得好的也不少。不过像你的文章这样闲暇自得、自然清新的却太少了。我很是敬佩,感谢你的赠文,不敢自己独自欣赏,于是推荐给了一些通晓诗文的人。世上只有名实不能假冒。文章也像黄金玉石一样,有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人互相之间推荐,因为这种推荐才能使它们展现于世间,被人们认可。至于品评诗文的价值,要让大家共同来评价,不是一个人能够褒扬或是贬低的。我和黄鲁直、张文潜等数人,只是结交比你早(也都是通过诵读诗文才结交的)。开始品读他们的诗文时,认为好的认为不好的大约各占一半,过了很久自然有了定评,得到大家一致的称赞。我一个人又怎么能轻易地表示抑扬呢?并不是只有我这样,即使从前文坛的前辈,也不过这样吧。
    18.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
    19.     纪传体     《史记》     欧阳修     宋祁
    20.尊重前辈,不改他人之文;尊重他人成果,不掩他人之名。

    【解析】18.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旧例,修撰史书,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宋景文公做郑州知州,职位在欧阳修之下。
    “故事”是“按照旧例”的意思,状语提前,一般在其后断开;
    “修书”中,“书”是宾语,在其后断开;
    “职名”作“书”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守”郑州是指做郑州知州,句中有宾语,在其后断开。
    最终断句为: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
    19.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第一空,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的体例,因此填“纪传体”;
    第二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第三空,欧阳修,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第四空,宋祁,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新唐书》大部分为宋祁所作,前后长达十余年。卒后谥号景文,因此称之为景文公。
    2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从文中来看,“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当时认为一本史书出自两人之手,风格不同,便让欧阳修审察并把文章改归一体,然而欧阳修认为人人有不同见解,何况宋祁是前辈,不应随意修改他的文章,可见他尊重前辈以及他人劳动成果,不修改他人文章。
    本来“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即按照旧例,宋祁官位比他低,本来不能写上名字,但“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与所撰各书之”,可见,欧阳修不愿意掩盖宋祁的功劳,让他署名。
    【点睛】断句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需要平时多朗诵文言文,形成较强的文言语感,完成这类题,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①找名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②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③明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④据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⑤依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译文: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撰写了纪、表、志,宋祁撰写了列传。当时认为宋祁所写过的是过渡性文字,而且同一本史书却出自两个人之手,于是让欧阳修详细审看,好改成同样的风格。欧阳修说:“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何况宋公是前辈。”于是改书这件事就停止了。按照旧例,修书时,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宋景文公做郑州知州,职位在欧阳修之下。欧阳修说:“宋公在修撰史书上出力很久,功夫很深,怎么能掩盖他的名声呢?”于是就在他们所撰写的文章上各自署名。古代的君子,存心极其公道,无欲无求的上人就像这样啊!
    21.A
    22.D
    23.(1)从前(我)想要跟从你们奔走四方,多次查考过古代名人贤者传记所记载的他们当时的功业,总是自认为未必比不上他们,那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啊!
    (2)看他(韩愈)所记叙的子厚(柳宗元)愿意将贬谪地柳州(和刘禹锡)交换为播州,他对于朋友的情感,像是要为此感叹流泪的样子。
    24.韩愈作为知己,没有利用自己在朝廷显赫的地位,拜访权贵为柳宗元说情解脱;现在我的知己则应会同情我免官下野的遭遇,为我出力援引。

    【解析】2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斥”,是斥退、贬谪的意思。句意:痛惜他竟然被贬斥之后没有复官。
    故选A。
    2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当今的士人文才不及柳宗元,却为谋取私制,自媚于当世权贵”错误。原文并未批判当今士人,只是假设柳宗元若能如市人自媚于当世,当不致于落魄潦倒。
    故选D。
    2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向”,从前;“附”,依附,跟从;“驰驱”,指为人奔走效力;“按”,考查;“及”,比得上;“气何盛也”(判断句)。(2)“其”,代词,指韩愈;“所叙”,所记叙的,所记录的;“易”,交换;“于”,对于;“欷歔”,叹息抽泣声,叹息流泪。
    24.本题主要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退之苟有知,未必不自悔恨于九原也已!’请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本题为理解概括题。答案应该从“韩愈”“我的朋友”两个角度理解概括。
    结合“退之抑尝光显于朝矣,当是时,退之稍肯出气力谒公卿间,子厚未必穷且死于粤也”分析,韩愈没有利用自己在朝廷显赫的地位,拜访权贵为柳宗元说情解脱。
    结合“假令有当世之交如退之,其他所引擢天下之士,踵相接也。其独嗔子厚所不能,而为之耳无闻、目无见乎!抑亦怜其文章不遽在子厚下,故所并声而驰者,将矜其愚,引其不能,而移其所引擢他人者而为之力乎”分析,这里作者用假设论证的方式,引后代诗人或许会被有权的朋友援助来批评韩愈未对柳宗元施以援手的做法,委婉地表达希望朋友援助自己的想法。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我闲居已久,于是养成了懒散的癖好。春来翻阅岁月之书,才知浮生已四十九了。于是忆起免官五六年,与您分别则又八九年了。我自束发以来,深交之人像您一样的能有几个呢?连绵不绝的离愁啊,若羽毛纷飞这般飞快地远去了(指离愁缥缈纷乱若羽毛)。我以前曾想要追随你们奔走四方,多次查考古代有名的贤士传记中记载的他们当时的功业,总是认为自己不一定赶不上他们,多么的意气风发啊!如今(曾经的意气)在哪儿呢?近来收到您的信,大体上简要地叙述并且感叹我的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了,长久滞留于林壑之间,认为一切书信音问不应当与朝中官员断绝。不是发自肺腑的关爱怎么会说到这些呢?唉,兄长关心我,但是没深入地考虑我的处境和想法啊。
    我曾经读韩退之所写的《柳子厚墓志铭》,痛惜他竟然被贬斥之后没有复官,凭借他朝官的身份,(居然)没有援助他的人,现在的人或许因此归罪于他气概过于严正,所以他人没有施以援手。但我想,其他有声望的公卿因为子厚不肯做圆滑之事,于是疏远并且抛弃了他,理当如此。只是我对退之对待子厚的(态度)感到奇怪。他们凭文章在当时不相上下,相知的情谊不是不深:看退之记叙的子厚用(贬谪之地)柳州交换播州的事,他对朋友的情谊(很感动),像要做出感叹流泪的样子。而且退之曾在朝廷显荣,在那时,他稍微肯出点力在公卿间谒求,子厚未必会处境困厄并且死于粤地。退之不肯在交往密切之时施以援手,而只是在坟墓前的青草将隔年之后才祭奠子厚(《柳子厚墓志铭》写于柳宗元死后将近一年),错了啊!但是子厚凭借自身的才能,又有美德,如果能像今天谋取微利的市井流俗之人一样,如野鸭进食一般匍匐在地,来向执政者自动献媚,即使没有像退之一样深交的朋友,没有像退之一样了解他文章的知己,应当也不一定最终被抛弃而且飘零流落,以至于到这个地步。子厚宁愿在钴鉧潭边呼吸瘴气,也不肯派一名使者到执政者身边(请求援助);宁愿拿着礼乐法度和梳着椎形发髻穿着草制服装的夷人混在一起(指柳宗元在柳州教化百姓),也不肯像奴隶一样向如退之这样的二三旧友求助,那也是心中有所坚守的缘故啊。后来的人怎能全部嘲笑并且指责他呢?我以前对于退之写的子厚墓志铭,未尝没想过引用他祭奠子厚的文字去诘责他。后代有士人,他文章功力的深厚,虽然或许不及子厚,但是平常他带领的文武官员不曾不怜惜他的才能,而且为他被免官无法带领他们而悲伤。假使让他有像退之这样的当权者朋友,朋友引荐提拔之人,脚跟互相连接着(人多,指这个朋友拥有不小的权力,如韩愈一般),难道仅仅嗔怪如子厚一般的士人(指前面的“士人”)不肯做圆滑之事,就为此耳朵当听不见、眼睛当看不见吗(不帮他)?或许这位朋友(当权者)会怜惜他(士人)的文辞不完全在子厚之下,过去和他(士人)声名并驾而驰的人,(做官风生水起的程度尚且明显地被世人看到听到,这位朋友也许最终不会抛弃他使他沦落,)将会怜惜他的愚直,引导他做他不肯做的事,然后转移引荐提拔他人的精力(到他身上),为他出力呢?
    唉,我到这里也可以放下笔自嘲了啊,又何必让他人嘲笑我呢!幸好我有您在内的一二知己,估量我平时结交的好友,文章功底的深厚,政治实力的雄厚,有像柳子厚和韩退之这样的吗?倘或(能力)有超过他们的,希望不要仅嗔怪如子厚一般愚直的我,而要稍微为我恭顺委婉地请求(权贵对我施以援手)。退之如果有知,不一定不在九泉之下感到悔恨啊!怎么样,怎么样呢?
    25.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
    26.     随园诗话     性灵     祭妹文
    27.时代发展趋势的推动;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学习前人基础上的创新。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题,句意为: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
    “风会所趋”“聪明所极”两句话都是四字短语,依照形式和内容应当在中间断开。“故”引出后面的话,所以其前要断开。“……者……也”判断句式,所以在“者”后断开。
    2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种题需要平时积累,时常记诵。答题的时候认真审题,比对选项,不要放过细节,出题时往往会在极微小处设置错误。
    本题,考查袁枚的作品及其主要内容。《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27.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在袁枚看来,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有哪些?“风会所趋”是在讲时代发展趋势的推动,“聪明所极”是在讲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是在讲学习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这些都是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学生将之归纳起来就好。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唐代人学习汉、魏诗歌就变化汉、魏的诗歌风格,宋代人学唐诗就变化唐诗的风格。这种变化,不是有意要变,而是不得不变。假如不变,那么就不足以成为唐诗,不足以成为宋诗了。先生允许唐代人变化汉、魏风格,而独独不允许宋代人变化唐代风格,真令人不解。而且先生也知道唐代人自己也变化诗的风格,这和宋代人无关吧?初唐、盛唐风格一变,中唐、晚唐风格再一变,到皮日休、陆龟蒙两人,已几乎变得接近宋人风格了。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最善于学习尧、舜的也是汤、武,最不善于学习尧、舜的是燕王哙;改变唐诗风格的是宋代、元代,最善于学习唐诗的也是宋代、元代,最不善于学习唐诗的是明代七子。
    28.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
    29.唐宋派
    30.为文要学古,不可附庸今人;如今所谓的文人不足以撼动古人的学问根基。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其”,代词,他们,指前面的“宋元诸名家”,“其”前面需要断开;“世”是后面句子的主语,连词“而”和前面句子形成转折关系,“而”前面需要断开;“可悲也”表示感叹,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他地方结合句意内容断句即可。句意:文章到了宋元两代那些名家手中,他们的能力足以追上数千年之前的大家并与其相抗衡,但是世上竟然有人用蚍蜉之力摇撼他们,可悲啊!这难道不是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作头领而发起的吗?
    29.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30.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结合“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分析,为文要学古,不可附庸今人。结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分析,如今所谓的文人不足以撼动古人的学问根基。
    【点睛】参考译文:
    现今世上那些所谓的文人就难说了。他们不曾钻研过古人的学说,随便找来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作他们的首领,争相附和他,来诽谤、诋毁前人。韩文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到了宋元两代那些名家手中,他们的能力足以追上数千年之前的大家并与其相抗衡,但是世上竟然有人用蚍蜉之力摇撼他们,可悲啊!这难道不是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作头领而发起的吗?
    31.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
    32.清代     桐城
    33.戴名世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失意之人的才能,困境奇特的人文章也写得奇特。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是并列关系,应该断开;“久之”表示时间,可以单独成句;连词“乃”是才的意思,连接前后句子,应该断开。其他的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开即可。
    句意:想要到名山中,洗涤心神,餐风饮露,平心静气,很久了才敢确定要旨,拟定体例,按序写来。
    32.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方苞,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人,清代文学家。方苞为学以程、朱为宗,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追求道与文并重。他以简严精实的文风,在“义法”理论指导下,把古文写得清新雅洁、自然流畅,并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清初文坛独树一帜。方苞的思想在后世发展出了“桐城派”散文,方苞也因此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3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分析,戴名世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结合“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分析,写文章是那些处于困窘失意之人的才能,文章写得奇特,写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
    【点睛】参考译文:
    当今社会,写文章这种事情,贱如粪土,但是我又没有其他的爱好,唯独喜好写文章而不厌倦。我平生特别留心前朝文献,二十年来,搜寻前人留下的著作,研究各种掌故,胸中感到有百卷书,怪异奇特,文思泉涌要一吐为快。然而我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想要到名山中,洗涤心神,餐风饮露,平心静气,很久了才敢确定要旨,拟定体例,按序写来。可是不幸的是,丧事接连不断,家庭的拖累一天天增加,我四方奔走,以求温饱,那困厄不顺的境遇很是让人悲叹。同县人方苞认为:“写文章是那些处于困窘失意之人的才能,文章写得奇特,写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像戴先生就是这样的。”
    34.D
    35.A
    36.(1)你的来信收到了,突然说没见我的信,是你偶然忘了吗?还是商人不愿作传信人呢?
    (2)诗的气韵一代比一代减弱,因此古诗雄厚,今诗浅薄。
    37.①深知对方不会怨恨自己;②无法描绘对方所喜之事;③见闻难让对方开颜欢笑;④自己一懒二忙三病。

    【解析】3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他人无书必嗔”的意思是别人没有回信,一定生气。其中,嗔:生气。
    B项,“踪迹之靡定”的意思是(你我)行迹的不定。其中,靡:无,不。
    C项,“殆是气运使然”的意思是大概是气韵使它这样。其中,殆:大概。
    D项,“又且以不唐病宋”的意思是而且又因为不像唐诗而指责宋诗。其中,病:批评,指责。
    故选D。
    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认为其诗作文质兼美”错误,根据原文“读来诗,无一字不佳,五七言古及诸绝句,古质苍荐,气韵沉雄,当为诗中第一”,可知作者认为丘长孺的诗作淳朴真挚,意境深远,而不是“文质兼美”;二是“都可称得上一流好诗”错误,根据原文“五言律不浮次之,七言律又次之”,可知作者认为丘长孺的五言律诗朴实无华列为第二,七言律诗列为第三,并不是“都可称得上一流好诗”。
    故选A。
    3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1)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札”,信件;“书”,书信;“偶”,偶然;“抑”,文言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贾”,做买卖的人、商人;“附”,捎带;“邮”,传送公文书信的人;“邪”,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2)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气”,气韵、气象;“减”,衰退、减弱;“故”,因此;“古”,形容词作名词,古代,此处指古诗(的气韵);“今”,形容词作名词,现在,此处指今诗(的气韵);“厚”,雄厚;“薄”,浅薄。
    37.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题目要求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然亦真不须书”的原因。“然亦真不须书”位于选文第一段“世人无敢不答书者,必如丘郎乃敢不书,然亦真不须书也”,根据后文“何也”“不须书一”“不须书二”“不须书三”等内容,可知这些内容是对“然亦真不须书”的解释,即“然亦真不须书”的原因。根据原文“他人无书必嗔,嗔必怪,怪必毒,丘郎即不免嗔,然决无毒我理,不须书一”,可知作者认为如果没有写信,其他人肯定会生气、责怪、怨恨,但丘长孺也不会。根据原文“丘郎所喜者,豪侠之客,妖冶之容,山水之胜,病子虽更吴两裁,耳实未闻,眼实未见,口实未谈,顾安得如上事与丘郎描写之,不须书二”,可知丘长孺喜爱的是豪侠一类的客人,是美艳的容貌,是优美的山水,而作者这两年耳无所闻,眼无所见,无法描绘丘长孺喜爱的事物。根据原文“所见伊何?案牍比练也。所闻所谈伊何?扎火园也,明见万里也,并实打三十竹皮也。丘郎闻之,亦当为我解否耶?不须书三”,可知作者认为自己最近的见闻难以让自己发笑,更难让丘长孺喜笑颜开。根据原文“夫以三不须与之丘郎,而遇懒一忙二病三之袁仲子,然则蟀鸿之未使,踪迹之靡定,贾人之浮沉,又可勿论矣”,可知作者自己一懒二忙三病,无法及时给丘长孺回信。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去年一位秦地商人到这里,我曾托他捎给你一封信,信中很详细地谈了小修家被盗的事,信纸有一丈多长。你的来信收到了,突然说没见我的信,是你偶然忘了吗?还是商人不愿作传信人呢?令人奇怪!世上的人没有敢不回信的,一定是像你那样的人才敢不回信,然而也真不需要回信。为什么呢?别人没有回信,一定生气,生气一定埋怨,埋怨就一定痛恨。你即使不免生气,却绝对不会有痛恨我的道理,这是不须写信的原因之一。你所喜爱的,是豪侠一类的客人,是美艳的容貌,是优美的山水。我病弱之身,虽然在吴县作了两年官,实在是耳无所闻,眼无所见,没有什么可谈的,怎么能有像上面所说的这类事情来描写给你看呢?这是不须写信的原因之二。我所看见的是什么呢?不过是官府的文书之类而已,所听所谈的是什么呢?不过是“打火囤”“明见万里”“着实打三十竹板”之类的,你听了这些,是否也会因我而发笑呢?这是不须写信的原因之三。因为这三条理由而不须要回信的你,遇上我这一懒二忙三病的袁仲子,那么,书信来往的不方便,你我行迹的不定,商人是否愿意传书,这种种原因,又可以不必计较了。
    读了你寄来的诗稿,没有一个字不佳,五言、七言古诗以及那些绝句,淳朴真挚,意境深远,气韵深厚雄健,称得上第一流好诗。五言律诗朴实无华列为第二,七言律诗列为第三。一般地说来,诗与其他事物一样,真就可贵,真就是我的面貌不同于你的面貌,更何况古人的面貌呢?唐代自有唐代的诗风,不必拘泥《文选》的体制和风格;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有自己的诗风,也不必拘泥于初唐和盛唐诗的体制和风格。李白、杜甫、王维、岑参、钱起、刘长卿,下至元稹、白居易、卢仝、郑谷,各有自己的诗风,不必拘泥于李白、杜甫的诗风。到了宋代也是这样。陈师道、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诗中有一字是抄袭唐诗的吗?有一字是互相抄袭的吗?至于宋诗不同于唐诗,大概是气韵使它这样,就像唐诗不同于《文选》, “《文选》体”诗不同于汉魏诗歌一样。现今的文人学士,于是想让天下的诗歌都模仿唐诗,而且又因为不像唐诗而指责宋诗。既然因为不像唐诗而指责宋诗,为什么不因为不像《文选》而指责唐诗,不像汉、魏而指责“《文选》体”诗,不像《诗经》而指责汉诗,不像结绳记事、鸟迹篆书而指责《诗经》呢?果真那样,反而不如一张白纸,把写诗当作文字游戏的风气,就可以完全消除了。诗的气韵一代比一代减弱,因此古诗雄厚,今诗浅薄。诗的新奇、精妙、工整、题材广阔无所不写,一代盛过一代,因此古诗有抒不完的情,今诗没有不可写的景。既然如此,那么古诗为什么就一定高雅,今诗为什么就一定卑下呢?不理解这个道理的人,绝不能看你的诗,你也不须拿诗给他看。
    弟一病几个月,上司已经允许我辞官还乡了。我希望路过团风镇时,有幸与你见面,我将事先派人通知你。我近来的作品很有些自觉得意之处,刻印成书之后一定呈送给你。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诸子散文类: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诸子散文类,共40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单篇论文类: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单篇论文类,共38页。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

    这是一份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公文类,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对第①段画线句加以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