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文梳理 (含详解)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上册(二)课文梳理《课文3 赤壁赋》 (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上册(二)课文梳理《课文3 赤壁赋》 (含详解),共12页。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望”“曾”“徐”三字及次常用字“赋”“危”“将”。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
一、基础夯实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属( ) ②横( ) ③纵( )
④如( ) ⑤凌( ) ⑥万顷( )
⑦冯( ) ⑧虚( ) ⑨御( )
⑩羽化( )
答案 ①劝请 ②笼罩,覆盖 ③放任 ④往 ⑤越过 ⑥广阔的江面 ⑦同“凭”,乘
⑧太空 ⑨驾 ⑩飞升成仙
2.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苏轼以精练的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②文中写作者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了《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②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③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扣( ) ②溯( ) ③渺渺( )
④倚( ) ⑤和( ) ⑥袅袅( )
⑦缕( )
答案 ①敲 ②逆流而上 ③悠远的样子 ④循,依 ⑤同声相应,唱和 ⑥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⑦细丝
4.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箫声之美。
②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箫声的凄冷、幽怨,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感伤。
答案 ①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②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5.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得分点:舞、泣)
第3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愀然( ) ②危坐( ) ③缪( )
④方( ) ⑤舳舻( ) ⑥酾酒( )
⑦固( ) ⑧骤( ) ⑨遗响( )
答案 ①容色改变的样子 ②端坐 ③同“缭”,盘绕、围绕 ④当 ⑤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⑥斟酒 ⑦本来 ⑧一下子,很轻易地 ⑨余音,指箫声
7.理解性默写
①在文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②在文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攻打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③文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答案 ①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②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④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8.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杯来互相劝酒。在天地之间寄托自己短暂的一生,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米粒。(得分点:渔樵、侣、友、属)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斯( ) ②盈( ) ③虚( )
④卒( ) ⑤消长( ) ⑥曾( )
⑦苟( ) ⑧虽( ) ⑨适( )
答案 ①此,这里指水 ②满 ③缺 ④终究 ⑤消减和增长 ⑥竟,竟然 ⑦如果 ⑧即使 ⑨享有
10.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人与万物的关系。
答案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更( ) ②狼籍( ) ③相与( ) ④枕藉( ) ⑤既( )
答案 ①再 ②即“狼藉”,凌乱 ③互相 ④枕着垫着 ⑤已经
记忆导图
二、重点梳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望
答案 ①农历每月十五日 ②远望,眺望 ③名望,声望 ④盼望,期望,希望 ⑤观察
识记方法 “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不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吗?(由空间的“远”转变为时间的“远”)“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为“埋怨,责怪”。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这一天又叫“望日”。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抱怨,埋怨)辞。日夜望(盼望)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远远地看)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名望,声望)震于后世。
(2)曾
答案 ①竟,竟然 ②同“增”,增加 ③曾经
识记方法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愚公自曾(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同“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3)徐
答案 ①缓慢,慢慢地
识记方法 “徐”的常用义就是“缓慢、慢慢地”,比较好记。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城北徐(姓)公儒雅,一日散步,见清风徐(慢慢地)来,神清目爽。
2.通假字
答案 ①同“凭”,乘 ②同“缭”,盘绕、围绕
3.古今异义词
答案 ①所思慕的人 ②白茫茫的水汽 ③旷远的样子
4.多义实词
答案 (1)①一种文体 ②朗诵 ③创作 ④赋税 ⑤征收
(2)①端正 ②高 ③正直
(3)①假如,如果 ②将要 ③率领 ④带兵的人,将领 ⑤扶持,扶助 ⑥助词,无义 ⑦请 ⑧且,又
5.词类活用
答案 ①名词作动词,唱 ②名词作动词,攻占 ③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④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⑤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⑥形容词作动词,变明亮 ⑦使动用法,使……起舞/使……落泪 ⑧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6.特殊句式
答案 ①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 ②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者 ③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为(介词)、何(疑问代词) ④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在(动词)、安(疑问代词) ⑤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羡(动词)、何(疑问代词) ⑥被动句 标志词:于
7.文化常识
(1)赤壁赋
①“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说,“赋”是直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②汉代时,“赋”成为一种文体。该文体介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讲求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2)七月既望
既望:过了望日(农历每月________为望)后的第一天,即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________”,十五日为“______”,十六日为“______”,最后一日为“________”。
(3)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中国有________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就是____________,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答案 (1)①风 雅 颂 赋 比 兴 ②诗 散文 (2)十五日 朔 望 既望 晦
(3)二十八 北斗七星
三、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2020年全国卷Ⅱ)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2019年全国卷Ⅱ)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全国卷Ⅱ)
(4)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
(2018年天津卷)
答案 (1)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2)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3)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4)惟江上之清风
特别小练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答案 B
解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意思是才相隔多少日子,而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而“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则解释不通,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B。
参考译文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答案 A
解析 找出选项中断句不一致的地方,重点分析,确定正误。“士坐庭中”“噤未能言”是士的两种行为,“噤”的意思是“闭口”,与“未能言”联系紧密,中间不应断开;且“宽其禁约”的主语是“轼”,“轼”后不应断开,排除B、C两项。“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巡铺内侍”,二者不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答案 B
解析 “由丞相主持”错。“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殿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答案 C
解析 “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知,是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解析 翻译句子要抓住重点实词、虚词、特殊文言现象、特殊句式等得分点。(1)“粜”,出售;“常平”,地名,不译;“作”,制成、制作;“挟”,带着;“活者”,救活的人。(2)“体”,文章;“浑涵光芒”,博大深沉光辉灿烂;“鲜”,少、少有。
5.(原创题目)文中体现了苏轼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博学多才;②为人耿直;③爱护百姓;④善为政事。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立即能说出其中的要点。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对苏轼的表现)很惊喜,殿试时苏轼中乙科。后来用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后,被追赠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被任命做判官告院。当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的不适宜。新政日益推行,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后调任掌管密州。司农推行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以违犯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犯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自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暂且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皇帝接着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代理掌管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说不出话来。苏轼放宽那些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折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议论朝政多了,被当权的人忌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掌管杭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朝廷赐予的度僧牒,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的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逐渐集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过三次大赦,就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跟从父亲苏洵学写文章,天赋异禀。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原本没有规定的目标,只是常常在该说的地方就说,在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书写、陈述出来。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望 望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望”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目”字,中间是“人”字,下边是“土”字,合起来指人站在地上举目眺望。表示眺望。
义项
例句
①
七月既望
②
望美人兮天一方
③
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④
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
⑤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⑥埋怨,责怪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
曾 曾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曾”是象形字,金文下边像古代一种蒸饭的器皿,上边像蒸汽冒出,合起来指古代一种做饭用的器具,即“甑”的本字。后借用来表示曾经。
义项
例句
①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②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
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④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治平篇》)
⑤同“层”,重叠
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徐 徐
小篆 隶书 楷书
“徐”是形声字,小篆从“彳”部,余声(韵母相同)。表示慢走,后引申为缓慢之意。
义项
例句
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安闲稳重的样子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
③同“俱”,全、都
鲁人徐伤归父之无后也(《公羊传》)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冯虚御风
②山川相缪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美人
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②白露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③茫然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词语
例句
意义
(1)赋
①《赤壁赋》
②横槊赋诗
③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④省刑罚,薄赋敛(《管子》)
⑤赋以重税
(2)危
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②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
③危言危行(《论语》)
(3)将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②田园将芜(《归去来兮辞》)
③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⑤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⑥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⑧将信将疑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歌窈窕之章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③顺流而东也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正襟危坐
⑥不知东方之既白
⑦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⑧侣鱼虾而友麋鹿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何为其然也
④而今安在哉
⑤而又何羡乎
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中册(二)课文梳理《课文3 过秦论》 (含详解),共13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梳理《课文6 兼爱》 (含详解),共8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下册(一)课文梳理《课文3 庖丁解牛》 (含详解),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