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文梳理 (含详解)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中册(一)课文梳理《课文1 屈原列传》 (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中册(一)课文梳理《课文1 屈原列传》 (含详解),共13页。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被”“悉”两字及次常用字“靡”“称”。2.背诵第三段,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 奠基高考
一、基础夯实
(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第2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闻( ) ②志( ) ③明( )
④娴( ) ⑤图议( ) ⑥接遇( )
⑦列( ) ⑧害( ) ⑨造为( )
⑩宪令( ) ⑪属( ) ⑫夺( )
⑬与( ) ⑭谗( ) ⑮伐( )
答案 ①学识 ②记 ③明晓 ④熟练,熟悉 ⑤谋划计议 ⑥接待 ⑦朝列,班列 ⑧嫉妒 ⑨制定 ⑩国家法令 ⑪撰写 ⑫强取为己有 ⑬同意 ⑭谗毁 ⑮自夸,炫耀
(第3段)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离忧( ) ②倦极( ) ③惨怛( )
④间( ) ⑤淫( ) ⑥明( )
⑦条贯( ) ⑧毕( ) ⑨获( )
⑩滋( ) ⑪皭( ) ⑫滓( )
⑬推( )
答案 ①遭遇忧患。“离”同“罹”,遭受 ②疲倦困苦 ③忧伤,悲痛 ④离间 ⑤过度,无节制 ⑥阐明 ⑦条理 ⑧全部 ⑨辱,被辱 ⑩黑 ⑪清白、洁净 ⑫污染 ⑬推赞,推许
3.理解性默写
①《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文笔简约而含蓄精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描述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屈原列传》中,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其文约 其辞微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写了《离骚》。(得分点:疾、“谗谄”“邪曲”“方正”等词活用)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隐晦,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得分点:约、微、廉、指)
(第4段)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第5段)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第6段)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5.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绌( ) ②从( ) ③详( )
④厚币( ) ⑤委( ) ⑥质( )
⑦诚( ) ⑧使使( ) ⑨明年( )
⑩当( ) ⑪顾反( )
答案 ①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②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③同“佯”,假装
④丰厚的礼物 ⑤呈献 ⑥同“贽”,见面礼 ⑦确实,果真 ⑧派使者 ⑨第二年 ⑩相抵,抵得上 ⑪回来
6.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到了楚国,张仪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说假话。(得分点:因、用事、诡辩)
(第7段)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①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第8段)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②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第9段)令尹子兰闻之,大怒,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7.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卒( ) ②咎( ) ③自为( )
④自佐( ) ⑤属( ) ⑥治国( )
⑦累世( ) ⑧其( ) ⑨分( )
答案 ①终于,最终 ②怪罪,责怪 ③帮助自己 ④辅佐自己 ⑤连续 ⑥安定太平的国家 ⑦许多代 ⑧大概,或许 ⑨职分,资质
8.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怀王非常气愤,不答应。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后才回到楚国安葬。(得分点:听、内、竟)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屈平早已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时刻不忘想返回朝廷,希望怀王能够彻底醒悟,社会风气能够完全改变。他爱护国君,想振兴楚国并希望把楚国衰弱的国势改变过来,在《离骚》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得分点:嫉、冀幸、存、致志)
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令尹子兰)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屈原放逐了。(得分点:卒、短、迁)
(第10段)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凝滞( ) ②与世推移( ) ③扬其波( ) ④( ) ⑤啜( )
⑥察察( ) ⑦汶汶( ) ⑧常流( ) ⑨晧晧( ) ⑩温蠖( )
答案 ①拘泥,执着 ②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③推波助澜 ④吃 ⑤喝 ⑥洁净的样子
⑦浑浊的样子 ⑧即“长流”,指江水 ⑨皎洁的样子 ⑩尘垢
10.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他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干瘦。(得分点:被、颜色、形容)
(第11段)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第12段)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之徒( ) ②辞( ) ③祖( ) ④从容( ) ⑤适( ) ⑥垂涕( )
⑦吊( ) ⑧去就( ) ⑨爽然自失( )
答案 ①这一类人 ②文辞,这里指文学 ③效法,继承 ④委婉得体 ⑤到某地去 ⑥落泪,哭泣 ⑦凭吊 ⑧指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⑨茫然若有所失
记忆导图
二、重点梳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被
被 被
小篆 隶书 楷书
“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
义项
例句
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
被发行吟泽畔
③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④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⑤
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后汉书·王良传》)
⑥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答案 ①表示被动 ②同“披”,披散 ③同“披”,披着、穿着 ④覆盖 ⑤被子 ⑥蒙受,遭受
识记方法 “被”的本义是“被子”。“被子”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夜中难寐,遂被(同“披”,穿着、披着)衣而起,行至舍外,被(披散)发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心被(遭受)创,尤不为苦也。
(2)悉
悉 悉
小篆 隶书 楷书
“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采”字,表示辨别,下边是“心”字,合起来指用心辨别。表示详尽。
义项
例句
①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②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太史公自序》)
③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④详尽地了解或知道
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
答案 ①尽,全部 ②详尽,全面 ③详尽地叙述
识记方法 “悉”的本义是“尽,全”。“详尽,详细”不就是“全部”表达出来吗?再进一步引申出动词“详尽地知道”。
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 有一书生,棋艺绝伦。弈棋未曾输,值赛事悉(全都)获冠军,欲著《棋艺》一书,又患无才,恐书不能悉(完全表达)意,终弃之。
2.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人穷则反本
③靡不毕见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⑥屈平既绌
⑦齐与楚从亲
⑧乃令张仪详去秦
⑨厚币委质事楚
⑩亡走赵,赵不内
⑪被发行吟泽畔
答案 ①同“罹”,遭受 ②同“返”,返回 ③同“现”,显现 ④同“旨”,意旨、宗旨 ⑤同“浊”,污浊 ⑥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⑦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⑧同“佯”,假装 ⑨同“贽”,见面礼 ⑩同“纳”,接纳 ⑪同“披”,披散
3.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明年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颜色
颜色憔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色彩
③形容
形容枯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④从容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答案 ①第二年 ②脸色 ③外貌,模样 ④委婉得体
4.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意义
(1)靡
①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③靡费
(2)称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幸蒙大恩,赐号称王(《苏武传》)
答案 (1)①无,没有 ②倒下 ③浪费
(2)①称述,称说,说 ②称赞、赞扬 ③声称 ④称作,号称
5.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②明道德之广崇
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④短屈原于顷襄王
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⑦蝉蜕于浊秽
答案 ①动词作名词,听觉、听力 ②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③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
④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⑤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 ⑥形容词作名词,忠臣 ⑦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境地
6.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秦,虎狼之国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③为天下笑
④方正之不容也
⑤不凝滞于物
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⑦被发行吟泽畔
⑧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①判断句 无标志词 ②被动句 标志词:见、被 ③被动句 标志词:为 ④被动句 无标志词(“容”译为“为……所容”) ⑤被动句 标志词:于 ⑥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自(两个,均为宾语)、为(动词)、佐(动词) ⑦状语后置句 无标志词 ⑧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
7.文化常识
(1)左徒:战国时______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2)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__________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3)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________,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4)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帝喾:号高辛氏,相传为古代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商族、周族都是他的后裔,“五帝”之一。
齐桓:齐桓公,春秋前期__________国君。姜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又在“尊王攘夷”的名义下“九合诸侯”,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
汤:商朝的建立者。
武:周武王,__________王朝的建立者。
答案 (1)楚 (2)军政 (3)宗庙祭祀 (4)齐国 西周
三、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屈原列传》中,屈原感受到君王听信谗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1年新高考Ⅰ卷江苏)
答案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特别小练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节选自王逸《楚辞章句》)
A.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
B.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
C.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
D.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
答案 A
解析 “其子襄王复用谗言”中“其子襄王”为名词短语,作主语,谓语是“复用”,宾语是“谗言”,故“谗言”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以自证明”,“以”表目的,意思是“来”;“自证明”,宾语前置句,意思是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冤屈),“以自证明”中间不可断开,故在“明”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A。
参考译文
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如果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断绝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招致
答案 B
解析 吊:表示哀痛。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B.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D.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答案 A
解析 “是”不是判断词,也不译作“正确”,而是代词,意为“这”,是后面句子的主语,因此要在“是”前断开,排除B、D两项。这段话的后半部分,说的是“得志”与“不得志”两种情况,要在“不”前断开,排除C项。故选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答案 C
解析 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若替您考虑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2)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解析 (1)得分点:计、阴、阳,“于齐”状语后置。(2)得分点:因、亡,“于秦”“于齐”状语后置。
5.陈轸为什么会认为秦国不会给楚国商於的土地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陈轸对各国关系认识深刻,意识到秦国的真正目的是让楚国失去齐国的支持,从而削弱楚国;而被削弱后的楚国变得孤立无援,秦国不给土地,楚国也无能为力。
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了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凭借我的见解,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做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若替您考虑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了天下的军队,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军听说了,只好率部队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熄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说的就是大丈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中册(一)课文梳理《课文2 苏武传》 (含详解),共14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中册(二)课文梳理《课文3 过秦论》 (含详解),共13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中册(二)课文梳理《课文4 五代史伶官传序》 (含详解),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