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第1页
    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第2页
    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第3页
    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第4页
    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第5页
    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第6页
    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第7页
    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第8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复习备考:纪传体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件,共31页。
    编年体 国别体 断代史 纪传体 通史 纪事本末体
    期中考试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收兵权》)(2021·全国甲卷)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2021·全国乙卷)(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2021·新高考Ⅰ卷)(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2021·新高考2卷)(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首先拉到文末看出处:司马光的《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编辑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资治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纪事本末:记录某件事情开始到终结的整个过程;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分两种情况:“一书备诸事之本末” “一书具一事之本末”优点: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 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缺点: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
    《资治通鉴》记“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的史事,而此书与其为本,所以内容也自然以政治和军事为主。 简言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李渊618年称帝,626年玄武门之变后,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武德:唐高祖年号甲子:【即626年9月4日。中国古代历法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搭配,组成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甲子日,是干支纪日一个循环的第一天】太宗: 【唐朝第二个皇帝李世民的庙号】 东宮:【中国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上皇:【太上皇的简称】
    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李渊618年称帝,626年玄武门之变后,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武德【唐高祖年号】九年秋八月甲子【即626年9月4日。中国古代历法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搭配,组成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甲子日,是干支纪日一个循环的第一天】,太宗【唐朝第二个皇帝李世民的庙号】即皇帝位于东宫【中国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显德殿【东宫正殿】。
    初,上皇【太上皇的简称】欲强【使……强大】宗室【宗族,这里指与君主同宗族之人,即皇族】以镇【镇守、统治】天下,故皇再从三从【次于至亲而同祖的亲属关系叫“从”或“堂”;次一层,同曾祖的亲属关系叫“再从”;再次一层,同高祖的亲属关系叫“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表让步,纵然、就算】童孺皆为王,王【动词,封王】者数十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B    【解析】“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成分简单的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
    上从容【随口】问群臣:“遍【普遍,全面】封宗子【皇族子弟】,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名伦,字德彝;今河北景县人。隋炀帝时,败坏朝政,后降唐,官至宰相】对曰:“上皇敦睦【使……亲厚和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封爵受职】既崇【尊崇、高贵】,多给【供应,提供】力役【劳力、仆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用来……】养【供给、供养】百姓也,岂可劳【使……劳苦】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亲王的次一等爵位为郡王】皆为县公【中国古代列爵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也就是说,李世民将那些郡王们直降三级】,惟有功者数人不降。
    上与群臣论止盗【禁止盗匪】。或【有的人】请重法【施行严酷的刑罚】以禁【禁止、限制】之,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由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使……窘迫】身,故不暇【没有时间】顾廉耻耳。朕当去【放弃】奢省【减少】费,轻徭薄【减轻】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副词,表反问】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路上没有人去捡别人丢失的东西,形容社会风气好】,外户不闭【大门都不用关闭,形容社会安定,秩序良好。外户,大门】,商旅野宿【商人旅者都不必住店,可以直接在野外露宿,形容国泰民安】焉。
    上闻景州【今河北景县,隶属衡水市】录事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监察】张玄素【名朴,字玄素;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名,召见,问以政道【施政方略】。对曰:“隋主好自专【一任己意,独断专行】庶务【各种政务】,不任【信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承受】奉行【遵照实行】而已,莫之敢违【特殊句式,宾语前置“莫敢违之”】。以【介词,凭借】一人之智决【决断】天下之务,借使【即使,纵然】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谄媚、奉承】上蔽【昏聩,不明是非】,不亡何待!陛下诚【如果】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使……分别承担】以事,高拱【两手相抱高抬于胸前,指安坐时的姿势】穆清【平静清醒】而考【省察,察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形容词,政治清明、治理得好】?”上善【认为好,欣赏】其言,擢【提拔】为侍御史【古代官职名,御史中丞的副官,属御史台,可直接弹劾一般朝官。这样张玄素一下子就从“地方”跳进“中央”啦】。
    上患吏多受赇【接受贿赂。赇,qiú,贿赂的财物】,密【秘密,暗中】使左右【近臣、侍从】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掌管门关出入的低级事务员】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即户部尚书,中央行政机构户部的最高长官】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确实】当【判处】死。但陛下使人遗【wèi,给予,馈赠】之而受,乃陷【使……坠入、陷入】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乐来规范人民”。道,通“导”,引导。齐,整治、规范】。”上悦,召文武五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九品官阶的第五等】已【通“以”,表时间、方位界限】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居官称职;当,dàng,符合】力争【极力争辩】,不为【因为】面从,傥【tǎng,假如】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这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对书中所记载之史事发表观点时的“套话”“模式”】: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形容词“奸伪”活用作名词“奸伪之人”】于隋而忠【同前,形名活用】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厌恶,讨厌】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愿意,喜欢】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直立的标竿,古代天文仪器圭表的组成部分,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也,臣者景【yǐng,通“影”】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答案】D    【解析】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是错误的。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 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答案】B    【解析】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是错误的。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14.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道理:君主是表率,好像华表,臣下是影随,根子还是在君主身上啊。目的:希望皇上可以做好大家的表率,励精图治,让大家有学习的榜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4分)(1)(4分)同一句话,有的说出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同样的命令,有的发出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外含有诚意。【评分标准】(第二个“信”、"行〃、“诚”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第二个“信”:取信。“行":执行。“诚”:诚信。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4分(2)(4分)陛下天赋圣明,用心政务,我实在是平庸浅陋,承受圣意力不从心,怎么会对您有这么大的帮助呢?【评分标准】(“实”、"庸"、"益〃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实”:实在。“庸〃:平庸。“益“:好处或帮助。
    泰州市尹继东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选文第一段中,“朕所不取也”的原因是什么?(3分)1.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直行,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14.(3分)①君主是施政的源头,应当行事正直;②上疏者的建议不利于营造恪守诚信的社会风气。(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评分标准】①从唐太宗的角度:“君主是施政的源头,应当行事正直”②从上疏者的影响角度:“不利于营造恪守诚信的社会风气”答岀1点1分,答岀2点3分 
    10. B。11. D。庶务不包括“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12. 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是无中生有。13.(1)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就暗中派身边近臣去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愿意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也会变成忠臣。14.(1)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会随着君主的行动而变化。(2)提醒做君主的要正道直行,要给臣子和天下人做表率。 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秋八月甲子日(初九),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高祖想加强皇室宗亲的力量以更好地统治天下,所以把他的叔伯兄弟,还有远房叔伯兄弟以及他兄弟的孩子,就算是年幼的孩童也都封了王,这样被封王的有几十人。有天,太宗随口问群臣:“把皇室子弟通通封为王,对天下有好处吗?”封德彝回答说:“太上皇为了使家族亲厚和睦,便大封皇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封的爵、授的官已经非常尊崇了,又再赐给大量的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昭示陛下的公正。”太宗说:“有道理。我作为天子,是用来供养百姓的,怎么可以使百姓劳苦来奉养自己的宗族呢!”于是在十一月庚寅日(初五),把皇族郡王都降为了县公,只有几位有军功的没有降。太宗和群臣讨论禁止盗匪的问题。有的人请求施行严酷刑罚来限制盗匪,太宗笑他说:“百姓做盗匪,是因为赋税繁多,徭役沉重,官吏贪婪勒索,这些导致他们饥寒交迫,所以也就顾不上礼义廉耻了。我应当放弃奢侈,节省费用,减轻徭役和赋税,选用清廉官吏,使百姓衣食有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去做盗贼了,又哪里用得着严刑重罚呢!”从此几年以后,天下就太平了,路不拾遗,外门不闭,商贩行旅之人也敢在野外露宿了。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便召见他,问他国家的施政方略。张玄素回答说:“隋朝君主喜欢自己处理各项政务,独断专行,不信任群臣,群臣恐惧,只知道接受命令,遵照实行而已,没人敢违背他。凭一个人的智慧去决断全天下的事务,就算得失各占一半,错误和弊病也已经很多了,臣下阿谀奉承,君上昏庸不明,这样的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呢!陛下如果能谨慎地选择臣子,使他们分别承担国家的各项事务,陛下您安坐高位,平静清醒地察考群臣做事的成败得失,以此来施行处罚和赏赐,哪里用得着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呢!”太宗很欣赏他说的话,把他提拔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就暗中派身边近臣去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位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太宗想杀他,民部尚书裴矩进谏说:“作为官吏却接受贿赂,他确实要被判处死罪。只是由陛下派人送给他绢,他才接受,这是引诱别人落到法律陷阱里的做法,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用道德去引导,用礼仪去规范’的古训吧。”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大臣告诉他们说:“裴矩居官称职,极力争辩,不因为当着我的面就顺从我的意思,倘若每件事都能这样,哪里用得着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评论:古人有句话,“君主圣明,则臣下忠直”。裴矩在隋朝是个佞臣,在唐朝却成了忠臣,并不是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愿意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也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圭表的标竿,臣下就像标竿的影子,标竿一动,影子也就随着动了。
    断句题:存同辨异法。 文化常识题:记忆加排除法。(文中义,务必放到语境中) 内容概述题+简答题:细节分割法(划分细节,关键词对应原文,详略精明阅读,实现又好又快解题夺高分) 翻译题:单音节字变双音节词,主谓宾完整,倒装句辨识后还原成现代汉语。     
    政论文的特点及阅读技巧①在论证方法上,多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②鲜明的语体风格,多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有“赋”的风韵。③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一个王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往往成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素材。他们思考和论证往事的得失,以史为鉴,为当朝和后代的统治者提供新的治国方针。④思想一般都是奉天法古,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等;争论的问题大多是人治和法治、德治和刑治、王道与霸道、民本主义和君主至上、尊贤和尊亲、义理和功利等。⑤儒家思想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为政以德”,宣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伦理化的政治思想根深蒂固。

    相关课件

    2024届高中语文专题:以教材审视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中语文专题:以教材审视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 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方法探究,实战演练,真题再现,考情解读,考情分析,考情变化,回顾教材方法探究,方法探究一,方法探究二,方法探究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证方法指导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证方法指导 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喻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因果法,分析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指导课件:

    这是一份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指导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错因分析,不知所云,张冠李戴,丢三落四,置于文本,字字落实,解决策略,积累迁移,课内知识迁移,成语联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