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复习-赏析古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
展开诗 歌 鉴 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 “ 怎么写 ”。因此 ,“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
表达技巧
一、鉴赏修辞手法二、鉴赏表现手法三、鉴赏表达方式四、鉴赏构思技巧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结构技巧
比喻、比拟、设问、借代、反问、夸张、双关、互文、对偶、反复、反语
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烘托、对比、用典、赋比兴、象征、虚实相生
表现手法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描写(直接间接)、抒情(直接间接)
提 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式提问:①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 ②请分析这首诗(某几句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艺术特色)
答题步骤:
手法
+
分析(结合诗句)
+
效果(表达了什么感情/主旨、刻画了 什么形象、构成什么样的画面)
一、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1.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有突出事物特征,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比拟
使读者产生联想,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春江晓景图》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设问
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1.使语言简练、含蓄。 2.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招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反问
强调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李清照《声声慢》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夸张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利用多义性和同音谐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作用1.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2.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芙蓉”和“夫容”,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莲”和“怜”,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藕”和“偶” ,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丝”和“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柳”和“留”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期”和“棋”,“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双关
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双关
“同根生”既是指豆与豆萁是同根生,又是指曹植与曹丕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曹植借此来表达对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手足相残的行径的强烈愤慨和控诉。
解析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让人捉摸不定了。
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深化诗歌的思想感情。
修辞手法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国破、家亡、夫死,凄楚、惨切、悲戚,种种人间最痛苦的感情交织着,积聚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感情洪流,一连串的叠字成了诗人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叠字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对比
可以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分析对比的作用时,要具体说明诗词中以什么与什么对比,对比的结果使读者认识或感受到了什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表现手法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对比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唐·李约《观祈雨》
用昔盛今衰的对比,写出人事代谢、盛衰无常的感慨。
通过对下雨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两首作品所用的手法,并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物是人非的惆怅表达了出来。 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
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两首作品所用的手法,并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反复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3.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作用: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互文
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作用: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eg.秦时明月汉时关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作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通感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唐)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此诗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说笙曲似从天而降,并用“隔彩霞”三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不说声如彩霞,而说声自彩霞之上而来,间接地烘托出了吹奏笙乐的明丽环境。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列锦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主要作用是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修辞手法
顶真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自《木兰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长恨歌》)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借代,设问
夸张
双关对偶拟人
设问
拟人
借代,对比
夸张
小试牛刀
(一)修辞方法
比喻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比拟
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设问
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借代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夸张
突出人和事物的某种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强感染力
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加语言容量,表达含蓄、巧妙
叠字
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对比
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
反复
互文
通感
韵律美,强调突出感情
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二、诗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王昌龄《闺怨》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一、描写:人物描写手法: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侧面描写:他人的介绍、评价和陪衬
1.渲染 原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阳暗向背,增加所画事物质感和立体感,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渲染,正面着意描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诗人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表现手法
2.烘托 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其他事物进行描述,作为陪衬,使所“托”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多是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氛围)。也就是不说本意(主要事物),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次要事物),达到突出本意(主要事物)的目的。(被烘托之物不写,只写侧面一面)
例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 。
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渲染和烘托往往成对出现。既渲染气氛,又烘托人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烘托)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烘托)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渲染、烘托)
3.衬托(正衬、反衬)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两物皆写,以次衬主)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反衬 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正衬)
表现手法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反衬
以动衬静
以光线衬幽暗(以明衬暗)
以乐景写哀情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相同点: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不同点:A.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Eg.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B.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eg.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衬托哀情的艺术手法(步骤一) 。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 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步骤二),特别是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深切的思乡之情(步骤三) 。
4.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4.白描①写人: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②写事:不求细致,只求简明。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③写景:不尚华丽,不事雕琢,务求朴实、真实。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白描手法。
52
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5.工笔(细描)
鹅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此诗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从色彩入笔状物。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画面绚丽,表现了浓浓的童趣和生活气息。
6.点面结合 (整体-局部 ) 以简练的笔调勾勒出阔大的背景,再着意写出该画面中的一个细节,或与画面相比显得细小的形象。 “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作精妙的描画。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大作用 。
(1)何谓动静:静止与活动、安静与声响
7.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特别是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2)动静手法的几大细类:①动静结合: 在写景时既描写动态景物也描写静态景物,动态与静态相映成趣。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②以动衬静(反衬) 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突出静态,也属于反衬。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动静手法的几大细类:③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④化动为静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鸟鸣山更幽”,通过这些动景, 以动衬静 ,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塘雨后幽美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①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分别写什么
②分析“动静” 关系: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③阐明“动静” 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题步骤
简言之:分动静+点关系+说效果
8.虚实结合(1)何谓虚实:古诗的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古诗的 “虚”则是指①想象虚构之景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②已逝之景之境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③仙鬼神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表现手法
8.虚实结合(1)何谓虚实:古诗的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古诗的 “虚”则是指④未来之景为虚。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⑤ 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⑥具体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限写无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具体写抽象)
表现手法
(一)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有形的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具体可感。
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的深情厚谊,形象而生动。
诗人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形容内心的思想情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绝,用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写作时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即化景物为情思
(二)化实为虚
典型代表有诗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三)虚实结合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答案】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第一次实写,是作者身临其境之景;第二次虚写,是作者想像团聚时刻、西窗共话时的回忆之景。由此来表现作者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题海热身
请从“虚”和“实”的角度鉴赏。
参考答案:诗的一二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而三四两句 “家中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从而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①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②点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
③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B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
答题步骤
简言之:分虚实+点关系+说效果
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析效果 (a.对比反衬,突出主旨、情感 ) (b.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小结:
9.视角变化指诗歌在写景时,远近、高低、俯仰结合在一起,对景物进行多角度描写。远近高低俯仰:由远到近、由近及远;从高到低;俯视与仰视相结合。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①远近结合: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近景;②夸张手法:写江上小舟疾行如离弦之箭,山泉有千尺高且飞落速度想闪电般;③比喻:将长江比作白练,行舟比作离弦之箭,山泉比作闪电,晚霞比作露珠,月亮比作团扇,一排鸿雁比作细线;④动静结合: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长江淮山呈静态。
10.多种感官相结合(绘声绘色绘形)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 凡是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应该去考虑视觉(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应该去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表气味),须考虑嗅觉。
《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游子看到桃花之景,尝到野梅之酸,听到蛙鸣叫声,感到东风吹来的寒冷,表现乍暖还寒的感受,表现了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心理。
11.正(直接)侧(间接)结合指诗歌在写人写景时,既从正面描写,也从侧面描摹,两者结合起来以突出人或物的特点。单独正面描写→渲染、白描。单独侧面描写→烘托。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山亭柳·赠歌者①晏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词的上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请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第一步:明技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第二步:释运用。正面描写:具有多种歌舞技能,敢和人竞争;技艺新颖独创,不同流俗;声音嘹亮。侧面描写:博得赏赐无数。第三步:析效果。歌者技艺高超。
【答案】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②词的上片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③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12.细节描写(人物描写,动作、心理、语言)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12.细节描写(人物描写,动作、心理、语言)
1.凸显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2.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3.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4.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
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
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一个“又开封”,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婉转表现出来,耐人寻味。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
细节描写
二、表达方式之抒情方式
概念: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作用:鲜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深化诗歌的主旨。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象征)
借古讽今、用典
情与景
情与物
情与事
又叫直抒胸臆,即直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示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从 军 行 杨 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最后两句是怎样抒情的?请加以鉴赏。
【答案】①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明技巧)②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释运用)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析作用)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借其他对象(景、物、人、事)表现出来。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移情);融情于事:借古讽今、用典、(即事抒情);
1.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
乐景:哀情:
美好热闹的景物
哀伤悲凉的情感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①借景抒情(区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是因眼中所见景物引起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感情,就是先有 “景” 后有“情”,触“景”而生“情”。 寓情于景是先有“情 ”,后有“景”,缘“情” 而找 “景”,因情生景,借相关的“景”来抒发感情,往往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无论是触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手段,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注意:以景结情(诗歌的构思立意:写景诗句放在最后)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闲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注,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以景结情,借景寓情
景与情的内在关系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乐景抒乐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乐景衬哀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哀景写哀情
哀景写乐情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短诗。(6分)
【答案】①情景交融,全诗描写了天寒日暮时分投宿山居人家的情景,在景物描写中表现了自己行路的孤孑和主人归家时的喜悦;②以景结情,诗歌最后一句以所投宿山家主人的归家景象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空间;③哀景写乐情,前两句写寒冬天气暮色苍茫、天寒路远的阴冷景象,衬托了下文主人归家的喜悦和温馨。
2.景与物关系的具体表现: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 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他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借事抒情/寓情于事 指诗人通过对事件的具体叙述来抒发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
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1)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增加作品的表现力(2)加深意境,使人联想; ——增加作品的感染力(3)借古抒怀,表意委婉(含蓄深刻); ——增加表达的含蓄性(4)援引事例,说服力强。 ——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1.用事(事典) 用事是借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例: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2.引用前人诗句(辞典/语典)
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用典需明确
1.典故的来源及含义(尤其注意课文中出现过的)
2.用典的作用 多为引发读者进行今昔对比,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表达内容
尾联化用王孙典故,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抒情方式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怀古、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古讽今 用典 对比 衬托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考试设题角度:(1)写景、用典意图(2)分析艺术手法(3)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感慨?)
常见于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③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触景生情:首句“草连空”,让诗人联想到“六朝文物”一去不复返;②以乐景衬哀情:“鸟去鸟来山色里”,如此乐景反衬人世无常的悲戚;③寓情于景:颈联所写景物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情;④以景结情:“参差烟树”是景语也是情语,将“惆怅”之情表达得更加深广。
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2.试鉴赏这首诗中“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一联。
①用典抒情。尾联使用典故,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②以景结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3.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②诗人抓住山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进行描写,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想象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 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赢得生前身后名。 —— 辛弃疾《破阵子》
表现手法
比兴
表现手法
古人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比兴常常结合使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诗经·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
提醒一下
艺术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着眼全诗,分清主次。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
三、诗歌的结构技巧
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4.抑扬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
先景后情
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村行 宋 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从军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末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
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
1.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3.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
2.卒章显志
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二:《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3.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
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往往能使行文反差强烈、 出人意料,于反差中产生盎然的情趣,于曲折中增添隽永的意味。
1.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贾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这是扬。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这是抑。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
2.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 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结构技巧
比拟、设问、借代、反问、夸张、双关、互文、对偶、反复、反语、列锦
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烘托、对比、用典、赋比兴、象征、虚实相生
表现手法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描写(直接间接)、抒情(直接间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共60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诗歌表达技巧大全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诗歌表达技巧大全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边练边悟,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乐景写哀情,间接乐景写乐情,间接哀景写哀情,间接哀景写乐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