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64篇背诵篇目42首诗歌简析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404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64篇背诵篇目42首诗歌简析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404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64篇背诵篇目42首诗歌简析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404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64篇背诵篇目42首诗歌简析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4040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64篇背诵篇目42首诗歌简析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4040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64篇背诵篇目42首诗歌简析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4040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64篇背诵篇目42首诗歌简析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4040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64篇背诵篇目42首诗歌简析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4040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考语文64篇背诵篇目42首诗歌简析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64篇背诵篇目42首诗歌简析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沧海曹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氓/关雎/蒹葭 《诗经》
《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手法上分为《赋》《比》《兴》。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卫风·氓》是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此诗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全诗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赋比兴交替使用,加之以对比、借代、呼告等表现手法,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关雎》通常被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全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语义往复推进。
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时事类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用浪漫主义激情勾勒出壮丽景象;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手法:这首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情理结合、寓情于景。语言风格与艺术风格: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饮酒(其五) 陶渊明
诗歌类型:饮酒诗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咏怀诗表现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表明济世志向永不熄灭。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也有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极为精炼,朴素平易,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手法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艺术特色: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饮酒》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蜀道难/行路难(其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风格: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语言:豪迈奔放,清新飘逸,通俗生动。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理想; 表现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愿望; 表现诗人反抗叛逆的精神; 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 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流露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前四句写朋友设下盛宴为李白饯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正面写“行路难”。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一位是伊尹,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回到眼前现实中来,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通过感情起伏变化,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登高/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平实雅谈;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描写深刻,感情真挚,细腻感人,形象鲜明。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杜甫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抒发了长年漂泊、穷困潦倒、老病孤愁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尾联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羁旅思乡诗“羁旅”为“作客他乡”、“寄居异乡之人”。 羁旅本质是一种客居他乡而不能回归的状态,羁旅的主体是不自由的、身不由己的。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之情。
《望岳》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咏物言志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昔盛今衰的兴替、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咏史诗多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琵琶行(并序)/观刈麦/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补察时政。语言优美、平易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的两类诗作。闲适诗则意在“独善”,以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表现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气激烈;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人物刻画鲜明生动也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琵琶行》写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此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第一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自述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写诗人深沉的感慨,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这是一首现实主义杰作,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观刈麦》是一首讽谕诗。诗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之后先展现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接下来描写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人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最后,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全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对比手法,将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渐欲”和“才能”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神怡。“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锦瑟/夜雨寄北/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诗歌构思新奇,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诗歌类型咏史诗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指陈政事、讥评时世,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咏物诗多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一部分表现他与妻子王氏的伉俪情深,辞藻精丽,声调和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李诗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善于用典,借助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锦瑟》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无题诗。首联总起,以锦瑟起兴,引领下文,追忆美好的青春。颔联的上句,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下句用杜鹃啼血的典故。颈联上句用沧海珠泪的典故,下句用良玉生烟的典故。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夜雨寄北》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信。本诗语言质朴、自然,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第一句,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第二句写眼前景,愁苦之情与夜雨交织,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第三四句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跨越眼前景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身在此地而想彼地思此地;时当今日而想他日忆今日。二者结合统一,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无题》是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先言相见难得,离别难堪,再以百花无力象征自己为离别相思之情所困扰,情绪低落;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颔联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颈联想象所怀念对象的生活情景,暗含离人相思之意;尾联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这里以蓬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王湾号为德,唐代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王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最为著名。首联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次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了。第三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变迁、新旧交替。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写景逼真,叙事确切。尾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从而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山水诗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咏史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乌衣巷》等。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清峻明朗,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首酬答诗,此诗紧承白居易的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全诗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岑参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写景诗风格清丽俊逸,意境新奇,诗歌内容上感时伤乱,多奇壮特色,有隐逸思想。风格上“尚清”(清幽、清寒、清逸 )和“好奇”(奇景、奇思、奇情、奇字)。 边塞诗岑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境界开阔,造意新奇,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边塞诗艺术特色形象和场景方面,通过雄伟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广大的、神话一般的世界,给读者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具有一种雄浑奔放的特色。写景和抒情方面,在写景中抒情,把抒情和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语言和韵律方面,语言清新俊秀,韵律灵活多变,不断地创新求奇(奇逸、奇丽、俊奇)。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边塞征战诗以边塞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陈陶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诗歌:1.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大都平实顺畅。2.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3.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韩愈在步入官场后屡受打击,导致其审美情趣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多使用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诸如“激电”、“惊雷”、“怒涛”、“大波”以及出没的“蛟龙”、悲号的“猩鼯”、森然可怖的“妖怪”、 “鬼物”等意象。 诗歌表现手法上,铺张罗列,浓彩涂抹,“以文为诗”。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造句清新优美。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而到了暮春三月,烟柳“满”城皆是,色彩浓重,不那么惹作者喜爱。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表达作者充满对早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赤壁/泊秦淮 杜牧
杜牧字牧之。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 一是香艳的,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杜牧在表现上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诗;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风格。杜牧的古诗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杜牧的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 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别开妙境。杜牧的律诗,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最为突出。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 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
前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这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作的铺垫。后两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诗人评论赤壁之战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从反面落笔,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第一句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第二句的“夜泊秦淮”先于“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这种写法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第二句的“近酒家”,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这七个字承上启下,展现出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第三句乃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第四句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 。王维的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山水田园诗具有音律美、禅意美、画意美(层次美、色彩美)。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壮阔飞动。抒发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字长吉。后世称李昌谷。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后人誉为“诗鬼”。 作品题材:借古讽今;发愤抒情;神仙鬼魅题材;咏物等其他题材。艺术风格: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想象奇谲,辞采诡丽,修辞奇巧,语言奇峭。但追求奇峭虚幻而往往流于晦涩险怪。 语言悲冷凄苦,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冷峭。如香魂吊客,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悲冷的意象充分体现了李贺语言的艺术特色。多用衰老和死亡意象:如老、死、衰、残、断、愁、寒等字眼;常用鬼意象;
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王勃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即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伟的长安城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向远处眺望,在风烟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点出杜少府要赴任的处所。颔联由写景改为抒情,以实转虚。感情的一致(与君离别意)和处境的一致(同是宦游人),让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颈联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表现了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点出“送”的主题。但扫除了送别诗离愁别恨的常调。全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 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
首三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上片写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写出了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诗人更热爱人间的生活,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他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便是是毫无疑问的肯定。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总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寄托对未来的希望。“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一生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一表白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显示能力,自己虽年老,但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抒写忧虑。忧心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首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前两句中看剑是写视觉,吹角是写听觉,视听交汇。三、四两句表现雄壮的军容,表现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秋高马壮”时候,“点兵”出征,将军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身先士卒,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前九句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游山西村 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专以“藻绘(辞藻华丽)”为技巧;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歌内容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④爱情诗。艺术特点①艺术风格上,形成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②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首联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颔联写村外之景物,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颈联写村中之情事,描摹了农村风俗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古老的乡土风俗的热爱。尾联写诗人已“游”一天,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可以频来夜游村庄。本诗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创造了优美清新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诗人因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王安石的诗歌,以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后区别):内容上: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风格上:前期直截刻露,以政治诗为主;后期晚年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有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词,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第一句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转为议论抒情。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喻指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浣溪沙 晏殊
晏殊字同叔。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内容上:①娱宾遣兴、流连光景之作。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清新、娴雅)。②善于捕捉瞬间情景,即景传情。风格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
上片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岁月和人事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此句中包蕴着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中又糅合着伤今之情。“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由此触发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下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写春天,花凋落、春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但暮春中不只是凋衰消逝,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小园香径独徘徊”即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伤春胜于惜春,含着淡淡的哀愁。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诗歌上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内容上: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艺术手法:以清为美词存世共五首,数量较少:《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区域、季节、不相同的风光。“衡阳雁去无留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千嶂里”写周围环境,处在层层山岭之中;“长烟落日孤城闭”把所见、所闻连缀起来,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孤城闭”隐隐地透露不利的军事形势。下片着重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自抒乡关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自己而及征夫,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又难免思念家乡。词的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情调苍凉而悲壮。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气势豪放。诗歌内容以他奉诏起兵勤王为界限,将其诗歌分为前后两期:(一)前期:酬唱赠答、抒怀言志诗(二)后期:爱国诗、纪行诗(以诗纪时事,以诗纪所遭)艺术特色(一)语言风格直抒胸臆,能够以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感情。 (二)连用用典(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前二句,作者回顾平生遭际,思今忆昔:“起一经”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四周星”指起兵勤王至被俘,恰为四个年头。中间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颔联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加以铺叙。颈联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如今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惶恐滩,后来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零丁洋。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由现在渡到将来,使全诗格调由沉郁转为豪放、洒脱。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诗歌内容充实(咏史纪游、反映现实政治、民生疾苦),语言优美成熟。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和黄河的重重包围之中。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写从万间宫阙化为废墟产生的感慨。第四、五句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看似回顾历史,没有直接提到战争,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第三层(末四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兴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语言精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散曲思想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为:①咏史怀古之作,借评价古人功过得失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历史的见解,寄托自己的心志,将视野更多的关注人生的价值,任情适意,回归自然。②叹世归隐之作,集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的放达于一身,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③闺情之曲,写男女恋情、相思别离之苦、思妇怨女的心声,表现思妇、恋人的真挚感情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④叙事长套的创作,以文为曲,将散文的结构恢宏引入曲中。艺术技巧:①曲中有画。②语言多姿。
散曲小令。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列锦),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意丰,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被誉为“秋思之祖”。艺术特征: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三、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咏怀和讽喻之作较多且作为古文大家更为有名。《己亥杂诗》一组自叙诗,共315首。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以天涯、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作者心情愁苦,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落红不是无情物”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虞美人/相见欢 李煜
李煜字重光,号莲峰居士。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词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前六句,诗人将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通过自然永恒和人事沧桑的对比,把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最后一句以问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长的愁恨,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背诵诗词补充篇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第四时期晚年再起,背景介绍背景介绍,解题解题,诵读课文诵读课文,研读文本研读文本,小结归纳小结归纳,小结归纳,主旨归纳主旨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背诵诗词补充篇目《青玉案-元夕》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题解题解,品读品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赏析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最简流程(精品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