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第1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第2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第3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第4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第5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第6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第7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考情分析,结构层次,结构章法,类型一特殊句法,题材特征,内容情感,读诗技法,实战演练,常用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提出,要研习文化经典,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担负着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多项综合素养任务的古诗歌是高考的必考点。
    2020年新高考全国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二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作者对“无边春色”执着追寻,一个“苦”字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美好景色的执着追求。 ②积极态度,重视劳动。“祈麦祈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怀有积极乐观态度,重视劳动生产的重要表现。 ③遵守孝道,各安其所。“翁”“子”“孙”之问推行孝道友爱,其乐融融。“商”“贾”“农”各安其所,安守本业,自食其力。
    二 熟知诗歌知识——夯基础
    一、吃透文体,牢记特点打前站
    古诗(尤其是绝句和律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也就是注重表达的起承转合顺序。古诗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借助“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能高效读懂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3.基本特点古代诗歌的内容是情、事、景的高度统一的表达,表现出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1)情景结合的两种形态①景情对应一致,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②景情相关、相反、相衬等,如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等。(2)情与景的三种关系①以景结情(先情后景,诗词末句);②借景抒情(先景后情,有景有情);③融情于景(情含于景中)。 切实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景结合的基本特点,是体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二、品味诗句,揣摩明晰“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作变形处理的呢?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
    与省略成分相比,倒装结构(或词语错位)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错误理解。在古代诗歌阅读中,要重视倒装(或词语错位)现象,积累常见类型,以助于读懂诗句,避免机械理解,产生误读。古诗句常见倒装(或词语错位)类型: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互文类型如下:
    三、条分缕析,据题材明诗情
    依据古代诗歌的题材和表达的感情,大致可分为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景)抒怀诗、干谒言志诗、吟咏画作诗等九大类别。掌握九大类别古代诗歌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诗意和情感。(一)咏物言志诗——笼物于诗内,抒情于无形[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等。
    蝉[唐]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早蝉[唐]贾岛 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若问此心嗟叹否,天人不可怨而尤。
    3.常用手法咏物言志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如下: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莎衣① [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金章:指高级的官爵。紫绶,系印纽的紫色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绿软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①“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②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③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二)羁旅思乡诗——客旅于他乡,肠断因心伤[对接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等。
    3.常用手法羁旅思乡诗常见的表达技巧如下: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夜过邵伯湖[明]李东阳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气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三、四句“飘”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2.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②中间六句以描写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对接教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等。
    3.常用手法送别怀人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如下: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青溪送友人归岳州[唐]刘长卿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菼苍苍客去稀。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黄花裛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注]。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注]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茂盛的荻草因客人远离而变得稀少,看似无理,实则写出诗人的感情。 B.额联的抒情方式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似。 C.送走客人后,诗人在江边找到钓矶,想起了范蠡的兴越功绩似有所感。 D.尾联中的“空”照应上一句中的“无”,值接抒写诗人对际遇的感慨。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①这首诗既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又抒发了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之情。②通过友人远去和“一人归”的情景抒写内心的孤寂愁苦,表明他惜别友人的不舍;借江滨的钓矶写范蠡的功业,表达自己一事无成的愧疚与感慨。
    (四)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对接教材]《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等。
    夜池秋风感怀①[南宋]陆游西风一夜号庭树,起揽戎衣泪溅襟。残角声催关月堕,断鸿影隔塞云深。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莫倚壮图思富贵,英豪何限②死山林。
    [注] ①本诗作干淳熙九年(1182年),时作者58岁,隐居故乡山阴。②何限:多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西风怒号,庭树有声,为下一句抒写悲痛之情营造了环境氛围。 B.第三句与李贺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一样,都以角声突出战斗的惨烈。 C.第四句写孤雁失群,形单影只,诗人借物言情,表达夜闻秋风后的心境。 D.诗人曾从军征战,并赋诗表达一心报国的情怀,只可惜如今愿望成空。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人生态度?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人生应有爱国报国的崇高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能贪图富贵,更不能因一时不得志而失去英豪气概。②以豪壮的自勉之语,扭转了前六句悲凉的情感倾向,使全诗体现出“悲中有壮”的积极格调。
    (五)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等。1.题材特征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①山居[南宋]张榘②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 ①陈氏:指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陈国,建都南京。②张榘:南宋后期词人,做过两任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是一幅荒村行旅图,秋晨清冷,淡月当空,西风萧瑟,词人单骑独行。 B.尘埃不说“拂”而说“推”,用语新奇自然,极写词人行路的风尘仆仆之状。 C.霜打后,呈羞涩状的黄花,与“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感相同。 D.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之景;下片写其到达山居所抒之情,全词情景交融。2.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6分)
    ①旅途奔波的艰辛与孤寂。“满袖尘埃”句写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状态和长时间奔波的疲乏。“寂历荒村路”写出了词人独行在荒凉的小路上的孤寂。②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身名多被儒冠误”句写出了作者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③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写六朝往事,无论盛衰都已随滚滚流水逝去,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六)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对接教材]《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等。
    移居二首·其二①[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②不胜③ ?无为忽去兹④。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 ①本诗写于作者辞官后。②将:“岂”的意思。③胜:美好。④无为忽去兹:这种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虽无一字刻画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目前。 B.“闲暇辄相思”与“相思则披衣”两句中的“相思”运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 C.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勤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 D.这首诗中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2.“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①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惬意自由。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无为”意思是不要离开农村生活,去混浊的官场。③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力耕”才能有“衣食”。
    (七)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吟啸[对接教材]《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等
    雪 诗[唐]张孜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 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②爇: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 围。 B. “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周回”来修饰“爇”红炉、“下罗幂”,极写室 内的温暖。 C. “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雪天里的征歌逐舞、纵情酣饮、寻欢作乐,场 面令人愉悦。 D.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 巧妙精当。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①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②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 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突出表现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作 者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八)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对接教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等。
    2.内容情感干谒言志诗常见的内容和情感如下: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投长沙裴侍郎[唐]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九)吟咏画作诗——咏画在诗中,诗画融一体[对接教材]《墨梅》(王冕)、《竹石》(郑板桥)等。
    2.内容情感吟咏画作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或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表白自己的心志,或寄托深沉的感慨,或宣泄内心的不满。
    题四弟以道①横轴画[宋]晁补之黄叶满青山,枯蒲静寒水。凫雁下坡塍,牛羊散墟里。担获慕来归,儿迎妇窥篱。虎头②无骨相③,田野有余思。
    [注] ①以道:晁以道,北宋画家,晁补之族弟。②据《苏门四学·晁补之》,虎头: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代指晁以道。③无骨相:戏指画家心在田野,无富贵之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远山上黄叶班斑,水上蒲草枯萎,含蓄地交代了诗人置身于深秋节令之中。 B.凫雁纷纷落在田埂,牛羊缓缓回到村落,描绘了一幅安静闲适的乡村图画。 C.颈联通过“迎”“窥”二字,分别将画作中人物高兴、期待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D.诗人用诗歌语言形象地呈现了画作的意境,使人读诗作如看到画作一般。2.这首题画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
    ①表达了诗人对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深秋乡村夜暮降临的图景,准确地把握住了画面中不同人物的迥异心理,并用凝练的语言传神地描绘了出来。②表达了诗人对作画之人的赞赏,赞赏其作画技艺高超。诗人惟妙惟肖地将画作转化为诗歌,使人通过读这首诗仿佛也如看到画一般。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指导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指导 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探究,考试新趋势,解题方法,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精解诗评,评论角度,评论内容,评论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鉴赏用词之妙,闺中怀人之愁,失意之愁,家国之愁,昔胜今衰之愁,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羁旅之客愁,亡国之愁,人生失意之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指导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指导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节内容结束,题型二赏析诗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