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同步分级练(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4078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同步分级练(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4078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同步分级练(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4078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同步分级练(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4078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同步分级练(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4078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同步分级练(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4078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分级练(精品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习题,文件包含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同步分级练解析版docx、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同步分级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解析版)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名曰榆荚钱,重三铢”;“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汉武帝时又多次变更,最后“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由此可知
A.秦朝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 B.汉代钱币重量始终保持一致
C.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 D.国家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货币发行经历了由私人可以铸造到中央垄断的过程,表明汉朝政府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D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钱币从汉高祖到汉文帝再到汉武帝多次发生改变,说明秦朝的半两钱没有一直通行,钱币重量也没有保持一致,排除A、B两项;汉代铜钱没有统一铸印年号的做法(唐宋开始才逐渐形成),而且C项在题干情境中也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
2.南朝宋文帝时期,为了改变“用弥广而货愈狭”的状况,始“立钱署,铸四铢钱”。宋孝武帝初年,便铸行“孝建四铢”钱,但“所铸钱形式薄小,轮郭不成就。于是民间盗铸者云起”。这一现象
A.造成了商业秩序的混乱 B.开始打破朝廷对铸币的垄断
C.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政府对于市场的管理
【答案】A
【详解】南朝刘宋时期,政府铸造的货币不足值,民间纷纷“盗铸”,扰乱了金融市场,造成了商业秩序的混乱﹐A项正确;私人铸币的现象在南北朝以前已出现,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3.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布:“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反映什么体系建立的情况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A
【详解】根据“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得出指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组织先后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诞生,这些国际组织的共同作用是
A.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B.反映了社会信息化的趋势
C.维护了美苏两极格局的稳定 D.保证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均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A项正确;关贸总协定并未反映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时,两极格局已瓦解,排除C项;以上组织为专门性的经济组织,并非保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图所示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近期世界经济发展的统计及预测。由图可知
A.发达国家丧失经济竞争优势 B.世界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经济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D.新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信息可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高于发达国家,可见发展中国家经济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C项正确;材料显示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低于发展中国家,而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经济竞争优势,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世界经济呈现转移趋势,尚未完成转移,排除B项;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6.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其主要原因有
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②“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郑和下西洋远航
③明朝中后期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④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经营的跨太平洋贸易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同时期美洲大量白银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条件,①④正确,C项正确;郑和是明初期的历史人物,②错误;明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7.西方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对于二战后的国策方针, 美国政府用在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所花费的心血,更胜于为防止另一场战争发生所做的努力。”基于此,二战后的美国
A.推行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 B.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C.主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协调 D.组建了与苏联对抗的北约组织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政府为避免经济大萧条的袭击,主导建立了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以加强国际协调,C项正确;推行“冷战”政策,遏制社会主义不是美国为避免经济危机制定的国策,排除A项;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是美国冷战的表现,并且防止经济危机的政策,排除B项;组建了与苏联对抗的北约组织与“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本位货币。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据材料及所学指出明代之前中国主要货币的演变情况。
材料二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2)指出明代货币使用特点,分析这一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三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1935年政府果断决定币制改革,实行法币政策,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材料四 1960年前后,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美元要想和黄金价格固定,必须美元数量固定,不通货膨胀,保持顺差;而其他国家兑换美元又使美元外流,不断出现逆差,美元又不得不大量膨胀。这叫“特里芬两难”(特里芬难题)
(4)据材料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结合所学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五 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曾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
(5)材料中的媳妇指什么?“粥越来越稀”比喻什么现象?“米”指什么?“将她赶出了家门”指什么?在粥越来越稀的情况下,国际社会怎么解决这一难题的?
【答案】(1)商代海贝;商周是铜币;秦是半两铜钱(圆形方孔钱);汉代五铢钱;唐代通宝钱;宋元是铜钱、金银、纸币、布帛并行。
(2)特点:由纸币宝钞币向白银流通的演变;原因:①政府滥发纸币(宝钞)的弊端;②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③政府赋役改革推动;④新航路开辟,白银来源增加;⑤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影响政府的对外政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3)变化:放弃银本位制,实行法币(纸币)政策;
积极:稳定物价,便于经济复苏、发展;顺应货币发展趋势;(保障抗战胜利;)消极: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4)弊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是“双挂钩一固定”,而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率美国无法做到。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货币就无法和美元挂钩;评价: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世界市场规范化;强化了美国经济霸权;崩溃具有必然性;为新体系提供借鉴: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和浮动汇率更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5)媳妇指美国;“粥越来越稀”比喻美元不断贬值;米指黄金;召开牙买加会议,建立牙买加体系,实行国际储备多元化和浮动汇率制;
【详解】(1)据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本位货币”、“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及所学指出明代之前中国主要货币的演变情况:商代海贝;商周是铜币;秦是半两铜钱(圆形方孔钱);汉代五铢钱;唐代通宝钱;宋元是铜钱、金银、纸币、布帛并行。
(2)依据材料二“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指出明代货币使用特点是由纸币宝钞币向白银流通的演变。分析这一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据“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得出政府滥发纸币(宝钞)的弊端、政府赋役改革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来源增加,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分析这一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影响,据“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得出影响政府的对外政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3)据材料三“1935年政府果断决定币制改革,实行法币政策,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得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是放弃银本位制,实行法币(纸币)政策。依据所学知识,1935年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据此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予以评价这一变化,如积极方面:稳定物价,便于经济复苏、发展,顺应货币发展趋势,(保障抗战胜利);消极方面: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4)据材料四中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美元要想和黄金价格固定,必须美元数量固定,不通货膨胀,保持顺差;而其他国家兑换美元又使美元外流,不断出现逆差,美元又不得不大量膨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在于核心是“双挂钩一固定”,而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率美国无法做到。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货币就无法和美元挂钩。结合所学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积极方面: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世界市场规范化,为新体系提供借鉴;局限:强化了美国经济霸权,崩溃具有必然性;启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和浮动汇率更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5)据材料五“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知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中心,美元和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同美元挂钩,因此材料中的媳妇指美国,因美国要提供其他国家美元;“粥越来越稀”比喻美元不断贬值;“米”指美元同黄金挂钩;“将她赶出了家门”指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在粥越来越稀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召开牙买加会议,建立牙买加体系,实行国际储备多元化和浮动汇率制。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一、单选题
1.如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据该图,可知
A. 黄河流域使用布帛主要受政局动荡影响
B.河西走廊使用金银与两汉丝路贸易无关
C.岭南的金银与北方的布帛同属实物货币
D.长江流域使用铜币受汉族政权政策影响
【答案】C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经济开发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使用的金银,与北方交易使用的布帛,同属实物货币,C项正确;黄河流域使用布帛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遭到破坏,而非政局动荡,排除A项;河西走廊使用金银与两汉丝路贸易无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时长江流域为汉族政权,其使用铜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2.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货币的经济功能得到强化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唐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可知,通宝钱制流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并且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反映了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从而使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而不是通宝钱,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秦朝开始使用的铜钱通行,标志着我国金属铸币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明清时期,国家只有“钱法”、“钞法”而无“银法”,白银的熔铸、发行及管理权利多属民间势力,政府对于白银的开采也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政府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 B.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C.地方割据势力的极度膨胀 D.封建统治已走向衰落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白银是明清时期的主要货币,白银的熔铸、发行及管理权利多属民间势力,政府对于白银的开采也放任自流,说明明清时期货币主导权逐渐下移,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时期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极度膨胀,而且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
A.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主要标志 B.与世界贸易和生产力水平正相关
C.始终伴随着殖民扩张与原始积累 D.呈现出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趋势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金融中心转移的背后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佛罗伦萨成为金融中心;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路与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荷兰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成为金融中心;工业革命后,18世纪的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心,建立了“日不落帝国”,伦敦成为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纽约成为新的金融中心。因此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B项正确;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与世界贸易和生产力水平正相关,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与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主张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即“怀特计划”;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即“凯恩斯计划”。二者的主张
A.最后“怀特计划”取得胜利
B.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构建
C.导致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D.体现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黄金储备量世界第一,因此美国提出了“怀特计划”即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该方案实际上是为了确定美元的霸权地位,由美国一手操纵和控制基金组织,从而获得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权,A项正确;“怀特计划”属于货币体系,和贸易体制无关,排除B项;两极格局指的是美苏而非美英,排除C项;材料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明朝以前,小额铜钱是古代中国主要的流通货币,重量、形制长期较为稳定,流通时间近两千年。明中叶以后,白银逐渐成为流通货币,政府向外来贸易的船只征收关税均以白银计价。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A.明中叶后我国银产量大规模增加 B.商品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外来白银
C.反映商品经济开始取代农耕经济 D.政府发行铜币弥补白银产量不足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白银逐渐成为流通货币,政府向外来贸易的船只征收关税均以白银计价,B项正确;“明中叶后我国银产量大规模增加”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反映商品经济开始取代农耕经济”的说法错误,明朝时期,农耕经济仍居主导地位,排除C项;明朝以前政府发行铜币,明中叶以后白银逐渐成为流通货币,不存在“政府发行铜币弥补白银产量不足”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
7.国家兴盛决定本国主权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摘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材料二 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银行特许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与银行部;发行部负责以1400万英镑的证券及营业上不必要的金属贮藏的总和发行等额的银行券,此后,英格兰银行逐渐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到1928年,它已经成为英国唯一的发行银行,成为近代中央银行理论和业务的样板基础。1946年之后,英格兰银行被收归国有,其主要任务是按政府要求决定国家金融政策。英国人完善了银行,金融财政成为商业活动有力的推动者。在重商主义理念的引导下,英国人以少买多卖的方式获得贵金属,他们大力发展国内生产,把殖民地看作原料供应地与产品推销地,殖民地成为英国商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革命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英国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00年的15亿英镑、1833年的25亿英镑和1865年的65亿英镑。
——摘自《大国崛起·英国之英格兰银行》
材料三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四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摘自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镑的国际地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镑国际地位确立的条件。
(2)比较说明材料三中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被采纳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国核心地位变化的影响及其启示。
【答案】(1)地位:英镑处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
条件:英国银行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英国的金融政策和经济理论成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扩大资本输出;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为国际投资创造条件。
(2)相同: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不同:解决经济主导权的方式不同。(或怀特主张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凯恩斯主张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原因:经过二战,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综合实力雄厚;美国利用黄金储备量的绝对优势,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3)影响:对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通过融资等手段推动美国经济发展;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
启示:国际货币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国际货币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详解】(1)地位:依据材料“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得出英镑处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
条件:依据材料“英格兰银行逐渐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得出英国银行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依据材料“1946年之后,英格兰银行被收归国有,其主要任务是按政府要求决定国家金融政策”,得出英国的金融政策和经济理论成熟;依据材料“工业革命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得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依据材料“殖民地成为英国商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扩大资本输出;从世界市场分析,得出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为国际投资创造条件。
(2)相同:从霸权争夺角度分析,得出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不同:依据材料“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得出解决经济主导权的方式不同。
原因:从二战的影响分析,得出经过二战,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从美国在二战后的实力分析,得出美国综合实力雄厚;美国利用黄金储备量的绝对优势,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3)影响:依据材料“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得出对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通过融资等手段推动美国经济发展;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得出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
启示:从国际货币的发展分析,得出国际货币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国际货币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从各国的国情分析,得出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培优第三阶——高考沙场点兵
一、单选题
1.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如图寓意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独占鳌头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而把其用于民俗钱币之中,体现了民间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A正确;BCD从材料的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2.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下示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答案】C
【详解】史学是实证科学,史料是历史上所留下来的资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研究历史时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伪,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故选择C项;对实物史料的研究应该要借助考古学、金石学、文物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排除A项;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献史料,是我们研究和认识历史重要依据,如果是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排除B项;多学科交叉研究法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既要跨学科综合研究,也要注重文献和考古相结合,“读史征信”,排除D项。
3.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
【详解】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4.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强大且稳定,二是他国人有可能持有此种货币。二战后,美元一度成为国际货币,促成此事的史实是
①美国黄金储备雄厚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美国主导北约建立 ④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结合已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元一度成为国际货币,促成此事的史实是美国黄金储备雄厚和美国主导北约建立,所以①③正确,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即在1951年宣告结束,经济全球化尚未形成,所以②④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公元221年三月,曹不下令复行五铢钱,但当年十月即因谷贵而“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时(239年),“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这一措施客观上
A.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
B.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C.导致曹魏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危机
D.促使政府减轻金属铸币的重量
【答案】B
【详解】根据“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可得出货币体系混乱,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和负面影响,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通货紧缩危机无关,排除C项;政府并不会因此减轻重量,排除D项。故选B项。
6.元朝建立后,发行“中统钞”,建立全面使用纸币的单一货币体系。“如发钞若干,随降银货,即同现银流传……钞有多少,银本常不亏欠”,故时人“视钞重于金银”。元初纸币制度运行良好的关键在于
A.严格限制纸币发行量 B.以白银为货币本位
C.建立起单一货币体系 D.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如发钞若干,随降银货,即同现银流传……钞有多少,银本常不亏欠”“视钞重于金银”可知,中统钞与白银直接挂钩,以白银为价值尺度或货币本位,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元朝严格限制纸币发行量,排除A项;C项属于材料表象,不是元初纸币制度运行良好的关键,排除C项;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元初纸币制度运行良好的关键在于以白银为货币本位,排除D项。故选B项。
7.1974年,美国与沙特签订协议,宣布向沙特出售军事武器,并且保障其国土安全,而作为回报,沙特必须接受美元作为石油出口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体现了
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区域集团化逐渐发展
C.美国试图巩固美元霸权 D.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霸权受到打击。美国将美元与石油绑定,正是为了巩固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霸权地位,C项正确;美国与沙特签订协议属于双边协商、各取所需的互利合作,排除AD项;材料反映的是两国的双边合作,而非区域集团,排除B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
8.“二战”后,国际经济合作对经济全球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都在酝酿战后经济秩序的方案。1943—1944年,英、美经过多次谈判,商定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妥协方案。1944年7月,英、美等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以英美妥协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材料二 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以上两则材料皆选自自高德步、王玉《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从全球治理体系来看,目前在经济发展领域主要由美国、部分西欧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主导……筹建亚投行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也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一个体现。
——国际在线网(2016年1月14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形成的经济体系以及主导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后来,它被哪个国际组织所取代?这反映了当今世界贸易体系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地位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
【答案】(1)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美国。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特点:制度化、法制化。
(3)特点: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变化: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有所提高。
(4)做法: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定;承担应有的大国责任;推动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
【详解】(1)体系:根据“商定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妥协方案”和教材基础知识可知:“二战”后形成的经济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主导的。
(2)宗旨:据“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可知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只是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后来发展为正式的国际组织,即世界贸易组织。
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今贸易体系总体趋势是向制度化、法制化等方向发展的。
(3) 特点:据“目前在经济发展领域主要由美国、部分西欧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主导”可知特点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变化:据“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可知变化,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有所提高。
(4 )做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贵族制定、大国责任、合作共赢等角度思考,具体Fe分析可得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定;承担应有的大国责任;推动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等等。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同学们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百年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请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为视角,任选其中两段国际货币体系时期,结合史实对其建立和发展变迁的过程进行简要叙述。
【答案】示例一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阐述: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历史教训,二战以来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在稳定国际汇率、促进货币合作和全球发展援助等角度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总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详解】本题要求学生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为视角,任选其中两段国际货币体系时期,结合史实对其建立和发展变迁的过程进行简要叙述。据材料提到,1870-1914古典金本位时期、1945-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76-现在牙买加体系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其中两段国际货币体系时期,结合史实对其建立和发展变迁的过程进行简要叙述。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叙述: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得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美、日、欧经济冲击;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通货膨胀加剧等原因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精品当堂检测题,共23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同步分级练解析版docx、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同步分级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拨与管理课时练习,文件包含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同步分级练解析版docx、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同步分级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