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随堂练习题
展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 )
A.家国一体化的典型特征 B.原始宗教的内隐特征
C.把神权与王权结合起来 D.以血缘为衡量的标准
2.秦汉时期重视公文保密工作。在公文起草阶段,拆字法、隐语法、反切法等为常见的保密方法;在传递阶段,常用泥封法、斗检封、用印等确保公文信息安全;在保管阶段,设置专职保管人员和专门保管机构。上述举措旨在
A.防止行政法令泄露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D.规范政府公文运作程序
3.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披露了汉文帝陵墓——霸陵考古发掘的相关信息:霸陵双重陵园格局,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形成向心式布局。霸陵的布局体现了汉初
A.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B.皇权为核心的尊卑观念
C.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众星拱月式的分封局面
4.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该做法旨在
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 D.巩固君主专制
5.“尘封插架,灰堆积土中。随意抽阅,皆典故也”是清代内阁大库中档案整理情况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军机处的档案管理工作却井然有序。这折射出清代
A.权力中枢发生转变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官僚政治问题突出 D.政治权力逐渐下移
6.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A.贯彻了“推恩令”政策 B.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
7.在宋代,江西饶州盛行这样一种风气:“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建学独先于天下”的延平府,出现了“家乐教子”的社会风尚,史书甚至说此府“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其读书风气则是“朝诵暮弦,洋洋盈耳”。这一风气( )
A.与宋朝治国方略的调整密切相关 B.表明宋朝重建儒家纲常伦理的迫切性
C.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D.说明宋朝大一统思想文化构建的完成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相比商代有哪些重大变革。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一、单选题
1.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
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 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
2.明宣宗时期,督抚在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常驻官员,深度介入到地方的各项管理事务之中。此后,督抚从最初仅发挥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的巡抚,继而成为统领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督抚职能的演变
A.表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弱化了朝廷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改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 D.进一步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
3.“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
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4.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 )
A.职责不清效率低下 B.分权制衡服务皇权
C.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5.《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帝总结康雍乾三朝的政治传统:“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以下哪种说法印证这一观点( )
A.军机处的设立有助于君主独断军国大事
B.康乾盛世使满洲统治得到广泛社会认可
C.密折制度使皇帝直接有效快速获取信息
D.议政王大臣会议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
6.朱元璋不允许地方上豪族势力膨胀,他效法汉高祖迁徙天下豪富的做法来限制和打击他们。朱元璋的做法( )
A.旨在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B.使自己真正拥有更多的权力
C.对统治秩序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7.所唐长安城自北向南形成六条高坡,宇文恺依据《周易》象数理论,以此六坡比符(即对应)乾卦六爻,进行都城总体布局设计。据此可知宇文恺的设计体现了( )
A.传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君权神授观念不断强化
C.地形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D.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中国古代新政区的设置多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口的逐渐增加而从容进行。王朝初建,出于开疆拓土的需要,有大量政区同时建立,如秦征服南越后,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又在北方置九原等郡。也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为现固国家统一而对四夷用兵,设置大量新的行政区,如汉武帝元鼎六年起,“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今广州)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隋末天下大乱,晋阳李唐为了壮大势力,表示凡归附者都给予州刺史的名号,因而大量“权置州郡”,州数膨胀到五六百之多。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元年将全国划分为10道,分辖各州,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模式。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行中书省代行政府管理职能,边疆地区的云南等地也建立起了行省,省制逐步成为后世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层级。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中央政府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员过大和军事问题又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得地方行政层级变多。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州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无不是中夹加强集权的创新。自古以来,财政就在行政体制中占据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商鞅变法中制土分民、履亩而税、重农抑商等财政改苹措施,保证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完善。以后各朝从国家安全出发,同时也为了涵养财源,徒民边塞,实行军民屯垦,建立起都尉、都督、都护府或都司卫所等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并逐渐融入地方行政层级中来。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基本规律。
培优第三阶——高考沙场点兵
一、单选题
1.(2021·山东·高考真题)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时期 | 调整概况 |
汉景帝时期 |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
汉武帝时期 |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
汉成帝时期 |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2.(2021·湖南·高考真题)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以及藏族地区军民之政的特殊机构,凡是有关藏族地区的军民钱谷、官吏任免、驿站交通的事务,宣政院部都需过问。据此可知,元朝宣政院( )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B.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成为类似于行省的地方机构 D.边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4.(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史料记载.唐代前期实行“统收统支”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其中,“统收”主要表现为租庸调、地税等国家税法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都集中在中央;“统支”主要是指每年全国各级军政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和支出计划都由中央规划和安排,再下达地方政府执行。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地方管理的优化 B.中央集权的弱化
C.财政体系的落后 D.国家治理的进步
5.(2021·河北·高考真题)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6.(2023·河南洛阳·模拟预测)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
清初 | “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
乾隆时 | 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
嘉庆时 | 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
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
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 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国家职事人员;“同官为察",寮、僚相通,是指同署办事的官吏。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僚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以否定宗族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先后完成由宗族国家向封建专制国家的转变。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
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通过官僚进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再举出一个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例子,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的说明。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周秦之变”,实际上就是秦国运用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创造了秦帝国和“秦制(秦朝制度)”,此后的历代王朝,就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周秦之变”,其核心是一场由小共同体(诸侯国)本位到大共同体(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本位的转变,是为了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加强集权。中国历史亡秦不弃“秦制”,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
——摘编自谌旭彬《秦制两千年》
根据材料概括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所概括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逻辑层次清楚)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同步分级练解析版docx、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同步分级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训练,文件包含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同步分级练解析版docx、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同步分级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分级练解析版docx、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分级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