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Word含解析
展开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素中含有镁元素
B. 参与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苷酸
C. 甲状腺激素中含有碘元素
D. 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内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
【详解】A、镁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A正确;
B、DNA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有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构成,B错误;
C、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C正确;
D、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D正确。
故选B。
2. 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还原性糖
B. 向加热后冷却的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液,不出现蓝色
C. 在检测蛋白质时,应先滴加CuSO4溶液,后加入NaOH溶液
D. 用花生子叶切片检测脂肪,染色后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检测脂肪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后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详解】A、检测还原性糖应使用斐林试剂,A错误;
B、向加热后冷却的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液,出现蓝色,B错误;
C、在检测蛋白质时,用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C错误;
D、用花生子叶切片检测脂肪,染色后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D正确。
故选D。
3. 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会发生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般情况下,植物体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秋冬季节比春夏季节低
B. 从光照转入黑暗,叶绿体内C3/C5的值减小
C. 细胞内ATP/ADP的值,夜晚比白天高
D. 细胞生长过程中,细胞膜表面积/细胞体积的值有所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1、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高温、干旱、寒冷等)。
2、细胞体积越大,细胞膜表面积/细胞体积的值(相对表面积)越小。
【详解】A、一般情况下,自由水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结合水/自由水的值,植物秋冬季节比春夏季节的高,A错误;
B、从光照转入黑暗,光反应停止,ATP和NADPH减少,影响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导致三碳化合物含量升高,而五碳化合物含量降低,因此叶绿体内C3/C5的值增大,B错误;
C、细胞内ATP和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内ATP/ADP的值,夜晚与白天相同,C错误;
D、细胞生长过程中,随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膜表面积/细胞体积的值有所减小,D正确。
故选D。
4. 图1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图2表示甲、乙两种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氨基酸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 使用呼吸抑制剂不会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氨基酸运进细胞
C. 图2中的甲可代表图1中的Na+,进出均需要转运蛋白
D. 图2中的乙可代表图1中的氨基酸,进出均需要转运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图1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氨基酸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是主动运输;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钠离子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氨基酸排出到组织液,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将钠离子排出到组织液,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
2、图2:甲物质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该物质是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乙物质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乙物质可以顺浓度梯度出细胞,是协助扩散。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氨基酸排出到组织液,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是协助扩散,即属于被动运输,A正确;
B、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氨基酸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钠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差而形成的势能,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但是钠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差的维持依靠钠离子的主动运输,其需要消耗呼吸作用合成的ATP,故使用呼吸抑制剂会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氨基酸运进细胞,B错误;
C、图2中的甲物质细胞内的浓度低于细胞外,图1中Na+在细胞内的浓度低于细胞外,故图2中的甲可代表图1中的Na+,钠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钠离子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两种运输方式都需要转运蛋白协助,C正确;
D、图2中的乙物质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图1中氨基酸在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氨基酸运出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两种运输方式都需要转运蛋白协助,D正确。
故选B。
5. 某研究小组利用α-淀粉酶与淀粉溶液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使用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还原糖含量,各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5
6
温度(℃)
0
22
35
45
65
85
OD540nm
0.170
0.849
1.122
1.271
1.383
0.450
注:OD540mm值代表在波长540nm的光下测量该酶促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的吸光度值。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值与还原糖的量成正比关系。
A. 实验组1和6的OD540nm值较低,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B. 检测溶液的OD540nm值时,实验组的数据需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C.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35℃-65℃之间
D. 为保证淀粉和淀粉酶的充分反应,需在反应液中添加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1、酶的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
2、生物学探究实验中,人为控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变量称为因变量,对实验结构有影响的其他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详解】A、实验组1的OD540nm值较低,原因是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实验组6的OD540nm值较低,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酶失活,A错误;
B、该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根据对照原则,检测溶液的OD540nm值时,实验组的数据需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正确;
C、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其活性都降低,由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曲线可知,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5℃-85℃之间,C错误;
D、淀粉酶水解淀粉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在反应液中添加ATP,D错误。
故选B。
6. 下列有关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RNA和蛋白质产生差异
B. 自由基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
C.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D. 放疗、化疗方法可诱导癌细胞突变成正常细胞,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会导致各种细胞的RNA和蛋白质产生差异,A正确;
B、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B正确;
C、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属于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C正确;
D、放疗、化疗方法分别通过直接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达到治疗的目的,D错误。
故选D。
7. 某研究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的NaCl培养液对大蒜根尖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浓度/mg•L-1
细胞总数/个
分裂期细胞数/个
分裂指数/%
①
0
998
71
7.11
②
25
1105
87
7.87
③
50
1062
89
8.38
④
75
1152
79
6.86
注:有丝分裂指数=(视野中分裂细胞数目/观察到的细胞总数)×100%
A. 本探究需要进行预实验以确定分组浓度范围
B. 解离、用镊子弄碎根尖及压片都有利于根尖组织细胞相互分散
C. 观察装片时,各组应在相同放大倍数高倍镜下统计各时期细胞数量
D. 表中组别③的根尖细胞分裂期时间最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1、根据细胞指数的公式可推测,统计分裂期的细胞数目与观察到的全部细胞进行比较,可计算有丝分裂指数,从表中结果看,用浓度为50mg·L-1的NaCl培养液处理对有丝分裂的促进作用效果更好,因为该条件下的细胞分裂指数最大。
2、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目的是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和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NaCl培养液,需要进行预实验以确定分组浓度范围,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和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A正确;
B、解离是用药液(盐酸和酒精)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压片是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B正确;
C、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大,本实验要统计各时期细胞数量,不同放大倍数下细胞数量会有差别,因此各组应在相同放大倍数高倍镜下统计,C正确;
D、据表数据可知,组别③中NaCl培养液处理对有丝分裂的促进作用效果更好,根尖细胞分裂期时间长短不变,D错误。
故选D。
8. 下图表示NAT10蛋白介导mRNA乙酰化修饰参与癌症进展的机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②中的mRNA乙酰化修饰,可以提高mRNA的稳定性
B. 过程③发生在游离的核糖体上,且需要相关酶和ATP的参与
C. 发生转移的胃癌患者体内,NAT10蛋白和COL5A1蛋白水平均较高
D. 靶向干预NAT10蛋白介导的mRNA乙酰化修饰,可抑制癌细胞扩散
【答案】B
【解析】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COL5A1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有的在NAT10蛋白介导下既进行了乙酰化修饰,乙酰化修饰后的mRNA指导了COL5A1蛋白的合成,该蛋白合成后分泌出细胞,促进了胃癌细胞的转移;图中未被NAT10蛋白介导修饰的mRNA会被降解,降解后的产物抑制胃癌细胞的转移,因此可知被乙酰化修饰的mRNA不易被降解,稳定性增强。
【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过程②中COL5A1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被乙酰化修饰,修饰的mRNA不易被降解,可以提高mRNA的稳定性,A正确;
B、图中过程③为COL5A1蛋白的合成过程,由于该蛋白合成后需要分泌出细胞,因此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是在内质网的核糖体上,B错误;
C、由图可知,在NAT10蛋白介导下被乙酰化修饰的COL5A1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可以指导COL5A1蛋白的合成,而未被修饰的COL5A1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会被降解,而且COL5A1蛋白促进了胃癌细胞的转移,因此发生转移的胃癌患者体内,NAT10蛋白和COL5A1蛋白水平均较高,C正确;
D、靶向干预NAT10蛋白介导的mRNA乙酰化修饰,将会减少COL5A1蛋白的合成,同时利于COL5A1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的降解,可抑制癌细胞扩散,D正确。
故选B。
9.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豌豆做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时,出现了非正常分离比现象,下列原因分析相关度最小的是( )
A. 选作亲本的个体中混入了杂合体 B. 收集和分析的样本数量不够多
C. 做了正交实验而未做反交实验 D.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有差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等。
【详解】A、孟德尔选用纯种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若选作亲本的个体中混入了杂合体,会出现了非正常分离比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根据对F2大量子代的统计学分析,发现了规律性的分离比,若收集和分析的样本数量不够多,会出现了非正常分离比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果是相同,若只做了正交实验而未做反交实验,不会导致非正常分离比现象的出现,C符合题意;
D、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正常分离比的必需条件之一,若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有差异,会导致非正常分离比现象的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某种蝗虫正常二倍体雌性个体染色体组成为22+XX,雄性个体染色体组成为22+XO(只有一条性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雄蝗虫精巢细胞中的X染色体数可能是0条、1条、2条
B. 有丝分裂后期雄蝗虫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雌蝗虫少一条
C. 雄蝗虫在形成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会出现11个四分体
D. 蝗虫的基因组测序应测定13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雌雄蝗虫的性染色体数目不同,雌性产生的雌配子为22+X,雄性产生的雄配子是22+X或22+0。
【详解】A、雄蝗虫体细胞中含有1条性染色体,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2条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是0、1、2,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雄蝗虫含有2条性染色体,雌蝗虫含有4条性染色体,雄性比雌性少2条染色体,B错误;
C、雄蝗虫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精原细胞,不会形成四分体,C错误;
D、蝗虫基因组测序应该测11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共12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D错误。
故选A。
11. 研究人员测试了长期使用他莫昔芬(Tam)的乳腺癌患者癌细胞系R和初次使用Tam的患者癌细胞系C的相关指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乳腺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等特点
B. 细胞系R产生的CO2增多、乳酸减少
C. 细胞系R可能对Tam产生了耐药性
D. 长期服用Tam的患者,可以同时服用抑制无氧呼吸的药物使Tam抗癌效果更好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进行有氧呼吸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有氧呼吸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包括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出现癌胚抗原,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包括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A正确;
B、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氧气消耗速率低,葡萄糖摄取速率高,说明了细胞无氧呼吸过程逐渐加强,产生的乳酸增多,B错误;
C、长期使用Tam的患者癌细胞的死亡率下降,说明癌细胞对Tam产生了抗药性,C正确;
D、据实验结果可知,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无氧呼吸的增强,所以在服用Tam的同时,服用抑制无氧呼吸的药物,抗癌效果更好,D正确。
故选B。
12. 一些环境污染物引起染色体片段断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断片行动滞后,不能进入主核,形成主核之外的核块;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的间期时,它们便浓缩为主核之外的小核,称为微核。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形成微核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
B. 不具有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容易参与微核的形成
C. 微核的组成成分通常为蛋白质,而不含有DNA
D. 只有在分裂中期才能观察到细胞中的微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断片行动滞后,不能进入主核,形成主核之外的核块;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的间期时,它们便浓缩为主核之外的小核,称为微核。细胞中形成微核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畸变。
【详解】A、细胞中形成微核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畸变,A错误;
B、不具有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不能在纺锤丝牵引下向两极移动,不能进入主核,所以容易参与微核的形成,B正确;
C、微核是由染色体断片浓缩形成的,组成成分为DNA和蛋白质,C错误;
D、在分裂期都可以观察到细胞中的微核,D错误。
故选B。
13. 下图1为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流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种群乙在被河流分割后某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P年时种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1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2中P点后的下一年中,种群乙中A的基因频率为52.9%
B. 图1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
C. b过程会定向改变两种群的基因频率,最终使两种群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
D. 图2中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图1: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
2、分析图2: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 OQ和RT段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不发生进化。
3、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②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A、根据题干,P年时种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10%,假设原种群有100个个体,AA、Aa、aa分别有30、40、30个个体,则P点后的下一年中,aa=30-30×10%=27,AA=30+30×10%=33,Aa=40+40×10%=44,则A的基因频率为(33×2+44)÷[(27+33+44)×2]=110÷208=52.9%,A正确;
B、由图1可知,过程a表示由于河流分割产生的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2,则过程b表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c表示物种1和物种2产生的生殖隔离,B错误;
C、由于b为自然选择,其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最终使两种群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C正确;
D、由图2可知,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若出现生存环境的改变,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D正确。
故选B。
14. 为获得果实较大、含糖量较高的四倍体葡萄(4N=76),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二倍体葡萄茎段上的芽,然后将茎段扞插栽培成新植株。研究结果显示:新植株中约40%的细胞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同时含有2N 细胞和 4N细胞,称为“嵌合体”。有关“嵌合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
B. 在生命活动中,4N 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最多时有8个
C. “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
D. 若该个体自交,后代中可出现三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多倍体育种的方法: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低温或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秋水仙素可以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来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最多,此时4N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有8个,所以在生命活动中,4N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最多时有8个,B正确;
C、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二倍体葡萄茎段上的芽,“嵌合体”植株中,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一般为二倍体细胞,含38条染色体,C错误;
D、“嵌合体”植株自交可能产生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的子代,D正确。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
15. 生物实验材料和方法的选用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下列相关实验科学可行的是( )
A. 黑藻的叶片既可作为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材料,又可用于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
B. 在“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为材料
C. 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中O2来源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D.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比较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长短
【答案】AD
【解析】
【分析】1、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2、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变化不同,可用高倍显微镜根据各个时期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那个时期。
【详解】A、黑藻叶片含有叶绿体,呈绿色,所以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运动情况,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同时黑藻叶片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以叶绿体为观察指标,A正确;
B、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水解,所以淀粉和淀粉酶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材料,B错误;
C、18O没有放射性,所以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中O2来源采用了同位素示踪法,C错误;
D、“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细胞的数目来判断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长短,D正确。
故选AD。
16. 痢疾内变形虫能分泌蛋白酶,溶解人的肠壁组织,再通过胞吞作用“吃掉”肠壁组织细胞并将其消化,引发阿米巴痢疾。下列有关痢疾内变形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人体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B. 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分泌蛋白酶
C. 消化肠壁组织细胞与溶酶体有关
D. “吃掉”肠壁组织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AB
【解析】
【分析】大分子、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胞吞或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痢疾内变形虫与人体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A错误;
B、痢疾内变形虫通过胞吐方式分泌蛋白分解酶,B错误;
C、痢疾内变形虫最终“吃掉”肠壁组织细胞,与溶酶体作用有关,原因是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C正确;
D、痢疾内变形虫“吃掉”肠壁组织细胞的过程属于胞吞,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AB。
17. 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花色性状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控制。当有两个A基因时开白花,只有一个A基因时开乳白花,三对基因均为隐性时开金黄花,其余情况开黄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稳定遗传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B. 乳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中可能出现4种花色
C. 基因型AaBbDd的植株测交,后代中黄花占3/8
D. 基因型AaBbDd的植株自交,后代中黄花占1/4
【答案】B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白花对应的基因型为AA__,乳白色的基因型为Aa__,金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余为黄色。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白花对应的基因型为AA__,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共4种,A错误;
B、乳白色植株AaBbDd自交后代会出现白色AA__,乳白色的基因型为Aa__,金黄色aabbdd,以及AaB-dd等黄色,共4种花色,B正确;
C、基因型AaBbDd的植株测交,即让基因型AaBbDd的植株与金黄花植株aabbdd杂交,后代中乳白色占1/2,金黄色占1/2×1/2×1/2=1/8,黄花占1-1/2-1/8=3/8,C正确;
D、基因型AaBbDd的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个体为1/4,乳白色为1/2,金黄色为1/64,则黄花的比例为1-1/4-1/2-1/64=15/64,D错误。
故选BC。
18. 将某精原细胞(2n=8)的核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三次连续的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与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三次细胞分裂都为有丝分裂,则产生的所有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细胞最多为8个
B. 若三次细胞分裂都为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体为8条
C. 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则减I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有8条
D. 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所有精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体共有16条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经过3次有丝分裂得到8个子细胞,第二次有丝分裂时不是将含15N的DNA全部移向细胞的一侧,而是随机分配,则第二次有丝分裂得到的4个子细胞可能全有15N标记,同理第三次有丝分裂最多得到8个含15N标记的子细胞,A正确;
B、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15N-14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有15N-14N的染色体为8条,含有14N-14N的染色体为8条,B正确;
C、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若一个标记的精原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则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有8个15N-14N的DNA,每个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15N,每个子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又用14N为原料进行DNA半保留复制,则减I后期每个细胞中都有8条含15N-14N的DNA,8条不含15N的14N-14N的DNA,复制后由于15N-14N、14N-14N的DNA共用着丝粒,故减I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有8条,C正确;
D、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若一个标记的精原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则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个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15N,每个子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所有精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体共有8条,以上是其中一个精原细胞的情况,另一个精原细胞情况也相同,故最初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精原细胞,这两个精原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最终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所含的15N的染色体共有16条,D正确。
故选ABCD。
19. 下列关于“骨架或支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的碱基对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B.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所有生物膜都有此支架
C. 真核细胞中有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功能
D. 生物大分子以单体为骨架,每一个单体都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答案】BC
【解析】
【分析】DNA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骨架是蛋白质纤维组成的,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功能。生物大分子也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
【详解】A、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A错误;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生物膜的结构和成分基本相似,所有生物膜都有此支架,B正确;
C、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是蛋白质纤维组成的,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功能,C正确;
D、生物大分子也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不是以单体为骨架,D错误。
故选BC
三、非选择题:
20. 下图一是微生物细胞呼吸中的主要生化反应示意图,①~⑤表示过程,A~D表示物质;图二是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反应瓶和中心小杯中放置有关实验材料和试剂,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产生ATP最多的过程是______(填图中序号),图一中物质C是______。
(2)④和⑤过程产生的物质不同,直接原因是______。有人认为过程②和③并不都在线粒体中进行,理由是______。
(3)某同学利用图二所示装置探究某种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取甲、乙两套该密闭装置设计实验。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
①请补充下表有关内容:
装置
反应瓶中加入的材料
小杯中加入的材料
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
甲
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mL
适量的NaOH溶液
a:______
乙
b:______
c:______
细胞呼吸时CO2的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差值
②将甲、乙装置均置于28°℃恒温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微生物保持活性),60min后读数。请补充下表有关内容:
预期试验结果
微生物细胞呼吸方式
甲
乙
上升
不变
d:______
e:______
下降
只进行产生B和CO2的无氧呼吸
上升
下降
f:______
g:______
不变
只进行产生A的无氧呼吸
【答案】(1) ①. ③ ②. 水
(2) ①. 参与反应的酶不同 ②. 有的原核生物含②③相关的酶,也能进行上述过程
(3) ①. 细胞呼吸O2的消耗量 ②. 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ml ③. 等量蒸馏水 ④. 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 不变 ⑥. 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CO2的无氧呼吸 ⑦. 不变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一,①表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④⑤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A表示乳酸,B为酒精,C是水,D是水。
【小问1详解】
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对应图中③;图一中物质C可与丙酮酸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表示水。
【小问2详解】
④和⑤都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两个过程产生的物质不同,直接原因是参与反应的酶不同;有人认为过程②和③并不都在线粒体中进行,理由是有的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上述过程。
【小问3详解】
①根据甲中所放的材料和试剂和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可以判断,反应瓶中细胞呼吸释放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同时可能消耗O2,所以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是细胞呼吸时氧气的消耗量;根据乙中液面高度变化的含义,可以判断反应瓶中所加材料应与甲相同为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ml,而小杯内加入的材料应该是等量蒸馏水。
②甲液滴上升,说明消耗了氧气,乙液滴不变,说明消耗的氧气量等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或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若微生物只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说明不消耗氧气,但产生了二氧化碳,则表现为乙液滴下降,甲液滴不变;甲液滴上升,说明消耗了氧气,乙液滴下降,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消耗的氧气量,因此微生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CO2的无氧呼吸;若微生物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则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故甲液滴不变,乙液滴也不变。
【点睛】本题知识点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呼吸方式的判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对实验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分析题干信息和题图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反应式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21. 甜瓜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图1为甜瓜叶绿体内进行的光合作用过程。磷酸转运器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蛋白质。在有光条件下,磷酸转运器将磷酸丙糖不断运出叶绿体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回叶绿体。温室种植甜瓜常需要补光以增加产量。图2表示三种不同补光条件下甜瓜光合速率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场所I处影响光合速率的内因主要有________和光反应相关的酶等;场所II的名称是________。
(2)图1中,物质D是________,物质B的去向是进入________和大气中。若其他条件不变,CO2供应突然减少,则短时间内物质E的相对含量将________。
(3)据图1分析,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则甜瓜的光合速率将________。
(4)据图2分析,________更有利于提高甜瓜的产量,其原因是该措施能直接促进光合作用________阶段的效果更显著。
(5)随着温室甜瓜补光天数的增加,发现有些甜瓜出现叶面发黄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甜瓜的光合速率。瓜农经多年种植发现用苦豆子作为绿肥可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苦豆子绿肥施用量下甜瓜的单果重及粗蛋白、Vc(维生素C)含量,M0~M4组分别是每株0g、100g、200g、300g、400g的绿肥施用量,结果如图3所示。据此分析,甜瓜品质最佳的苦豆子绿肥施用量是________组。
【答案】(1) ①. 光合色素 ②. 叶绿体基质
(2) ①. [H](NADPH)和ATP ②. 线粒体 ③. 减小
(3)降低 (4) ①. 红光补光 ②. 光反应
(5)M3(或300g/株)
【解析】
【分析】分析图1: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其中A为H2O,B为光反应中水光解产生的O2,G为叶绿体吸收的CO2,E为C3,F为C5。分析图2:自变量为时间和补光种类,因变量为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
【小问1详解】
I处为光反应,影响I处影响光合速率的内因主要有光合色素和光反应有关的酶。场所II为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
【小问2详解】
物质D可用于暗反应,为ATP和NADPH,物质B为O2,可以进入到线粒体被利用,也可以排放到外界大气中。若其他条件不变,CO2供应突然减少,则短时间内E(C3)的合成减少,而C3的消耗不变,因此短时间内物质E(C3)的相对含量减少。
【小问3详解】
据图1可知,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叶绿体内磷酸丙糖的浓度增加,从叶绿体外运进的磷酸减少,淀粉积累增多,从而导致卡尔文循环被抑制,甜瓜的光合速率将降低。
【小问4详解】
图2分析,红光补光CO2的吸收速率更大,则更有利于提高甜瓜的产量,红光补光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小问5详解】
由图可看出,当施肥量为M3,VC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单果重也相对较高,所以甜瓜品质最佳的苦豆子绿肥施用量是M3组。
【点睛】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能正确分析图形,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属于考纲中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 下图A、B是某种雌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C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核DNA数量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
(1)A细胞中染色体上含有_____个DNA分子,B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B细胞中染色体①上基因B与基因b的分离发生在C图的______阶段。
(3)若图B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子细胞,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必须说明时期和具体染色体的行为才行)
(4)D图坐标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y1和y2依次为______,并在D图坐标中画出该动物细胞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变化曲线图。______。
(5)在未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A细胞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是______;A、B细胞中所在的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的变异是______ 。
【答案】(1) ①. 8 ②. 初级卵母细胞
(2)fg (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①②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与③进入同一个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①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未分离,③与A进入同一个子细胞
(4) ①. 1/2 ②.
(5) ①. A、a、B、b或A、a、b、b ②.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解析】
【分析】图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B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了四分体,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图C的ad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变化曲线,dg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变化曲线。
【小问1详解】
A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分子数为8;图B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了四分体,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由题干信息可知为雌性,所以B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小问2详解】
B细胞中染色体①上基因B与突变基因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对应C图中的fg段;
【小问3详解】
根据图B染色体上的基因情况可知,若图B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子细胞,其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①和②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①上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移向细胞两极;
【小问4详解】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为1:1或1:2,所以y1和y2依次为1和1/2。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的变化曲线图如下: ;
【小问5详解】
根据图B染色体上的基因情况推知,在未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A细胞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是A、a、B、b或A、a、b、b;
图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可以发生的变异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图B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可以发生的变异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所以A、B细胞中所在的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3. 、乙两种遗传病是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下面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经基因检测得知II—7为纯合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______遗传病;乙病属于______遗传病。
(2)II6的基因型是______,III10是纯合子的几率为______。
(3)如果II3与II4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正常的几率为______,性别为______。
(4)假设III8与III10结婚,生出只有一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生出具有两种病女孩的概率为______。
(5)III8与III10结婚在我国法律上是被禁止的,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常染色体显性 ②. 常染色体隐性
(2) ①. aaBb或aaBB ②. 2/3
(3) ①. 1/4 ②. 男或女
(4) ①. 1/2 ②. 1/48
(5)III8与III10属于近亲结婚,近亲结婚其后代遗传病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大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I1、I2都患甲病,而其子女5、6号却正常,说明甲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又由于I1、I2都只患甲病,不患乙病,而其女儿4号却患乙病,说明乙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乙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乙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I1、I2的基因型都为AaBb,II6既不患甲病也不患乙丙,其基因型是aaB_,即aaBB或aaBb。根据题干,II—7为纯合体,则其基因型为aaBB,则其儿子III10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1+2/3×1/2=2/3。
【小问3详解】
因为II4患两种病,结合III8只患甲病(基因型是A_B_),III9只患乙病(基因型是aabb),可知II4的基因型为Aabb,II3的基因型为aaBb,则II3与II4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正常的几率为1/2×1/2=1/4,因为两种病都在常染色体上,故男女患病的概率是相同的,即该孩子正常的几率为1/4,性别为男或女。
【小问4详解】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II4的基因型为Aabb,II3的基因型为aaBb,则III8的基因型为AaBb,III10的基因型为aaBb(概率为1/3)或aaBB(概率为2/3),因此III8与III10结婚,生出患有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2,生出患有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3×1/4=1/12,则生出只有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2×11/12+1/2×1/12=1/2,生出具有两种病女孩的概率为1/2×1/12×1/2=1/48。
【小问5详解】
III8与III10属于近亲结婚,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近亲结婚其后代遗传病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大,所以禁止近亲结婚。
【点睛】本题结合人类遗传病家族系谱图,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判断遗传病的方式。
24. 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黑色物质合成,B/b控制灰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请根据以上材料及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①A/a和B/b这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________色物质。
②在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_________种基因型;F2中黑鼠与F1中灰鼠进行回交,后代中出现白鼠的概率为__________。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表: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1黑鼠
①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_________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___________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则上述推测正确。
③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的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2(两) ②. 黑 ③. 3(三) ④. 1/6
(2) ①. B ②. 显 ③. 黄鼠:灰鼠:黑鼠=2:1:1 ④. 对应的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B基因和新基因之间的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一:甲(灰鼠) ×乙(白鼠) →F1全为灰鼠→F2中灰鼠:黑鼠:白鼠=9: 3:4,是“9: 3: 3: 1” 的变式,说明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灰色,再结合题干,可知只有A时表现为黑色,其余均表现为白色,则F1的基因型为AaBb,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为aabb。
分析实验二:乙(aabb) ×丙(A_bb ) →F1全为黑鼠,说明丙的基因型为AAbb。
【小问1详解】
①实验一的F2中灰鼠:黑鼠:白鼠=9: 3:4,是“9: 3: 3: 1”的变式,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由分析可知,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灰色,只有A时表现为黑色,因此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黑色物质,有色物质2代表灰色物质。
②实验一中F1的基因型为AaBb,F2代情况为灰鼠(1AABB、2AABb、2AaBB、4AaBb):黑鼠(1AAbb、2Aabb):白鼠(1aaBB、2aaBb、1aabb)=9:3:4,其中白鼠共有3种基因型。
F2中黑鼠(1/3AAbb、2/3Aabb)与F1中灰鼠(AaBb)进行回交,后代中出现白鼠(aa--)的概率为2/3×1/4=1/6。
【小问2详解】
①实验三中丁与纯合黑鼠(AAbb) 杂交,后代有两种性状,说明丁为杂合子,且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B突变产生的,结合杂交后代中有灰色个体,说明新基因相对于B为显性(本解析中用B1表示),即突变属于显性突变。结合F1、F2未出现白鼠可知,丁不含a基因,其基因型为AAB1B。
②若推论正确,则F1中黄鼠基因型为AAB1b,灰鼠为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1B:AAB1b: AABb: AAbb=1: 1: 1: 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鼠:灰鼠:黑鼠=2:1:1。
③小鼠丁(AAB1B)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1B1或AABB,荧光标记后应有2种不同颜色、4个荧光点,某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个荧光点,说明基因数量没有变化,但有3种颜色的荧光说明基因种类发生改变,其原因应该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新基因B1和基因B所在的染色单体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及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理解基因突变的原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宿迁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宿迁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