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知识清单】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单元复习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知识清单】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单元复习知识清单
展开
这是一份【知识清单】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单元复习知识清单,共8页。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知识清单考点1 反应热 焓变一、反应热及其测定1.体系(系统)及环境--以研究盐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为例2.反应热(1)含义: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2)测定方法:利用量热计直接测定。3.反应热测定(1)实验装置及仪器(2)测定过程(3)注意事项①所用装置要尽可能做到保温、隔热;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②用溶液的配制必须准确,且浓度要小;为了保证酸完全中和,常采用碱稍过量的方法。③实验中所用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配好后要充分冷却至室温,才能使用。④要使用同一支温度计,温度计读数要尽可能准确;水银球部位一定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测量的精度;两次读数的时间间隔要短,这样才能读到最高温度,即最终温度。⑤实验中若用弱酸(碱)代替强酸(碱),因中和过程中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吸热,会使测得的反应热数值的绝对值偏小。⑥可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实验误差。(4)结论25℃和101kPa下,强酸的稀溶液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放出57.3kJ的热量。二、反应热与焓变1.产生反应热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体系的内能发生了变化。2.内能、焓、焓变(1)内能(符号为U):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和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影响。(2)焓(符号为H):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3)焓变: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热等于反应的焓变。①符号:ΔH。②单位:kJ/mol(或kJ·mol-1)。(4)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①放热反应:其焓减小,ΔH为负值,即ΔH<0。②吸热反应:其焓增大,ΔH为正值,即ΔH>0。 3.从微观角度认识反应热的实质(1)H2(g)+Cl2(g)=2HCl(g)(25℃,101kPa下)的能量变化化学键反应中能量变化1mol A-B化学键反应中能量变化H-H吸收436kJ共吸收679kJCl-Cl吸收243kJH-Cl放出431kJ共放出862kJ结论H2(g)+Cl2(g)=2HCl(g)的反应热ΔH=-183kJ·mol-1(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时的能量变化。4.ΔH的计算方法(1)Δ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2)Δ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5.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①金属、金属氧化物与酸或水的反应②可燃物的燃烧反应及缓慢氧化③酸和碱的中和反应④铝热反应,如2Al+Fe2O32Fe+Al2O3⑤大多数的化合反应。如2NO2N2O4(2)吸热反应①大多数的分解的反应(2H2O22H2O+O2↑除外)②铵盐和碱反应,如Ba(OH)2•8H2O+2NH4Cl=BaCl2+2NH3•H2O+8H2O③盐的水解反应④两个特殊反应:C+CO22CO、C+H2O(g)CO+H2⑤碳酸氢钠与柠檬酸的反应6.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条件的关系(1)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条件无必然关系①在高温下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②在常温下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③使用催化剂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2)可用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反应的热效应①需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般是吸热反应②反应开始需要加热,停热后仍能继续进行,一般是放热反应7.根据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的热效应(1)反应体系的温度变化①体系的温度升高:放热反应②体系的温度降低:吸热反应(2)密闭体系的压强变化①体系的压强增大:放热反应②体系的压强减小:吸热反应(3)液体的挥发程度①液体的挥发程度增大:放热反应②液体的挥发程度减小:吸热反应(4)催化剂的红热程度①停热后催化剂继续红热:放热反应②停热后催化剂不再红热:吸热反应考点2 热化学方程式一、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表明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2.热化学方程式中各量的含义(1)化学计量数①含义: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②特点: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2)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①2molA(g)和1molB(g)完全反应生成3mol C(g)时释放akJ的热量。2A(g)+B(g)3C(g) △H=-akJ·mol-1②25℃、101kPa下,1mol气态H2与0.5mol气态O2反应生成1mol液态H2O时,放出的热量是285.8kJ。H2(g)+O2(g)=H2O(l)ΔH=-285.8kJ·mol-1(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①△H=-akJ·mol-1中mol-1的含义:每摩尔反应②单位:kJ·mol-1,与化学计量数无关③正负:正逆反应的数值相等,符号相反3.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1)注意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方程式中每种物质的化学式后面用括号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g、l、s),不用标“↑”或“↓”,水溶液用aq表示。(2)注意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焓变与温度等测定条件有关,所以书写时必须在ΔH后指明反应的温度(298K时可不注明)。(3)注意明确化学计量数的含义:化学计量数只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或原子个数,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也可以是分数。(4)注意ΔH的单位及符号: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ΔH只能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表示正向反应的焓变。ΔH<0表示为放热反应;ΔH>0表示为吸热反应。(5)注意同一反应中化学计量数与ΔH数值的对应关系: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数值的绝对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ΔH的数值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4.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5.根据已知信息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思路(1)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标明各物质的状态。(2)根据题中一定量反应物(或生成物)反应(或生成)时对应的热量变化,求出1mol反应物(或生成物)反应(或生成)时对应的热量变化,标明该反应的ΔH。(3)注意特殊要求。如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H2O(l)的化学计量数必须是1。二、燃烧热1.概念:在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1)反应条件:25℃和101kPa(2)可燃物用量:1mol(3)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指单质或化合物燃烧后变为最稳定的物质。元素CHSN产物CO2(g)H2O(l)SO2(g)N2(g)(4)ΔH:放热反应,ΔH均为负值(5)单位:kJ·mol-12.意义:甲烷的燃烧热为ΔH=-890.3kJ·mol-1,它表示25℃、101kPa时,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液态H2O时放出890.3kJ的热量。3.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要求:以燃烧1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2)实例:表示C8H18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①正确:C8H18(l)+O2(g)=8CO2(g)+9H2O(l)ΔH=-5 518kJ·mol-1②错误:2C8H18(l)+25O2(g)=16CO2(g)+18H2O(l)ΔH=-11 036kJ·mol-1。考点3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一、盖斯定律1.内容: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2.特点(1)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2)反应热总值一定,如图表示始态到终态的反应热。则ΔH=ΔH1+ΔH2=ΔH3+ΔH4+ΔH5。3.应用:可以间接计算以下情况的反应热(1)反应进行得很慢的反应;(2)不容易直接发生的反应;(3)伴有副反应发生的反应。二、反应热的计算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1)化学计量数∶│⊿H│=反应的物质的量∶热量(Q)(2)n(A)反应∶n(B)反应∶n(C)生成∶n(D)生成∶Q=a∶b∶c∶d∶│⊿H│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1)△H=生成物的能量和-反应物的能量和(2)△H=生成物的相对能量和-反应物的相对能量和3.根据键能计算焓变(1)△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2)计算关键:弄清物质中化学键的数目①常见分子:根据成键原则画出结构式即可判断分子式Cl2O2N2H2O结构式Cl-ClO=ON≡NH-O-H分子式H2O2CO2HCNNH3结构式H-O-O-HO=C=OH-C≡N分子式CH4C2H4C2H6N2H4结构式②信息分子:根据分子结构示意图数共价键个数物质硫化磷雄黄(As4S4)P4O10结构键数12个P-S键2个P=S键2个As-As键8个S-As键4个P=O键12个P-O键物质S8单质N4分子P4O6结构键数8个S-S键8个N-N键12个P-O键③特殊物质:选修物质结构内容物质/mol白磷金刚石晶体硅SiO2石墨结构键数/mol62241.54.根据燃烧热和热值计算(1)根据燃烧热计算:Q(放)=n(可燃物)×|燃烧热|(2)根据热值计算:Q(放)=m(可燃物)×|热值|4.计算燃烧热、热值、中和热(1)计算燃烧热:H燃烧热=-kJ/mol(2)计算热值:H热值=-kJ/g(3)计算中和热:H中和热=-kJ/mol5.根据比热公式进行计算:Q=cmΔT。(1)水的比热容:c=4.18×10-3kJ/(g·℃)(2)m代表液体或混合液的总质量(3)ΔT表示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值,ΔT=T2-T16.虚拟路径法:若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1)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2)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如图所示:则有ΔH=ΔH1+ΔH2+ΔH3。7.加和法进行计算(1)计算步骤(2)ΔH与书写方式的关系①正逆反应的△H、K的关系:△H正+△H逆=0,K正·K逆=1②化学计量数变成n倍,△H变为n倍,K变为n次方倍③反应③=反应①+反应②,则:△H3=△H1+△H2,K3=K1·K2④反应③=反应①-反应②,则:△H3=△H1-△H2,K3=⑤反应③=a×反应①-×反应②,则:△H3=a△H1-△H2,K3=(3)反应举例 ①A+B=C+D ⊿H1②2E+F=2C ⊿H2 ③3D=M+2N ⊿H3则:6A+6B=6E+3F+ 2M+4N △H=6△H1-3△H2+2△H38.根据图像计算考点4 反应热大小比较1.与“符号”相关的反应热比较(1)对于放热反应来说,ΔH=-QkJ·mol-1,虽然“-”仅表示放热的意思(2)比较ΔH大小时要将其看成真正意义上的“负号”,即放热越多,ΔH反而越小。2.与“化学计量数”相关的反应热比较(1)“化学计量数”越大,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越多(2)例如:a<b,ΔH1>ΔH2①H2(g)+O2(g)=H2O(l) ΔH1=-akJ·mol-1②2H2(g)+O2(g)=2H2O(l) ΔH2=-bkJ·mol-13.与“物质聚集状态”相关的反应热比较(1)同一反应,生成物状态不同时:①A(g)+B(g)=C(g)ΔH1<0②A(g)+B(g)=C(l)ΔH2<0③因为C(g)=C(l)ΔH3<0则ΔH3=ΔH2-ΔH1,所以ΔH2<ΔH1。(2)同一反应,反应物状态不同时①S(g)+O2(g)=SO2(g)ΔH1<0②S(s)+O2(g)=SO2(g)ΔH2<0③设计如下途径:则ΔH3=ΔH1-ΔH2,因ΔH3<0,所以ΔH1<ΔH2。。4.与“同素异形体”相关的反应热比较(1)C(石墨,s)+O2(g)=CO2(g)ΔH1(2)C(金刚石,s)+O2(g)=CO2(g)ΔH2(3)因为C(石墨,s)=C(金刚石,s)ΔH>0,所以ΔH1>ΔH2。5.与“反应进行程度”相关的反应热比较(1)对于燃烧反应,燃烧越充分放出的热量就越多,ΔH越小。①2C(s)+O2(g)=2CO(g)ΔH1②2C(s)+2O2(g)=2CO2(g)ΔH2③ΔH1>ΔH2(2)对于可逆反应,①放热反应: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则反应放出的热量就越多。②吸热反应: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则反应吸收的热量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