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题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题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题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题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练习题,共6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 1.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鱼钓钩,可以想见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先民生活完全依赖渔猎 B.原始农业尚处于初级阶段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关注 D.母系氏族社会已走向衰落216世纪以来除了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新的海外产品,如可可和咖啡、巴西苏水、纽芬兰鳝鱼,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这是由于(   A.商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 B.欧洲社会消费习惯发生改变C.东西方传统商路被阻断 D.欧洲国家推行垄断主义政策3.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 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 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4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交流,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   A.人类的地理知识不断丰富 B.出现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换C.世界彻底连成了一个整体 D.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5.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这说明当时(   A.主要通过采集获取食物 B.食物来源相对比较稳定C开始出现小农经济 D.黄河中上游经济较发达 6.战国时期,黄老帛书《经法·君正》篇指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需时而树;荀子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   A.注重遵循自然规律 B.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弱C.铁犁牛耕已经普及 D.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7.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这表明(   A.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帝国的形成扩大了文明区C.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 D.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扩展8.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9.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给康师傅等企业提供老坛酸菜的"插旗菜业""锦瑞食品"存在卫生不达标、生产无保障等诸多问题。此次曝光引发网友热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为改善食品领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   A.严禁使用农药化肥 B.提高监管水平与能力C.坚决取缔涉事企业 D.改善农业与畜牧品种10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1.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这说明(  )A.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得到运用 B.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C.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D.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12.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铁犁牛耕的应用C.原始农业的产生 D.水利工程的修建13.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部分城市。这体现出(  )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C.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14.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洲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A.玉米、水稻 B.小麦、甘薯 C.马铃薯、玉米 D.烟草、可可15.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16.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有A.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B. 农业区域化程度提高C. 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     D. 明代发明的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17.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B.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C.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技术的发展D.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18.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0 BAABB  ADDBA   11-18 ACBCD  CDA19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美洲作物适应力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了人口增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导致生态破坏。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