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评级授官,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评价,科举制是完美的吗,中央官制,三省制,中书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
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将州郡人物依门第、品状分为九等。 ——《资治通鉴·魏纪》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服,夺天朝之权势。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废九品中正制,始分科取士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选官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渐趋向客观,公平公开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社会基础日益扩大
思考:从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的角度分析科举制有何变化
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进士科日益受到重视,大多数官员出身于进士科,因此当时的官员多擅长诗赋文章。 ——樊树智《国史十六讲》
唐太宗在看到新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时,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樊树智《国史十六讲》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人类所发展出地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 ——威尔·杜尔《世界文明史》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
……复于数百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之故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为了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历代帝王都采取了各种办法削弱相权。其中对中枢政务机构的改革就是一项重要措施。
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六部制形成
请根据三省的位置分布分析三省的职能
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机构(执行诏令)
“闰五月,大雨,水涨暴溢,漂溺麟游,县居人及当番卫士,死者三千余人。” ——《旧唐书》
唐政府如果要进行赈灾或者水利修缮,按照三省六部制度,该遵循什么样的流程呢?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
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枢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诀,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古代的主要赋税项目:丁税 田税 户税 徭役和兵役
(武德二年)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绢布)。 ——《旧唐书·食货志》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新唐书》
户籍制度荒废土地兼并严重
请同学们观察图表,阅读史料,分析两税法何以形成?
按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征税)。……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而均征之。……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根据支出确定税收的总额:减轻人民负担。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依据:减轻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自主阅读教材P40的史料,归纳两税法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开启了赋税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标准转移的肇始,减轻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思考:从魏晋以来到唐中期的赋税标准分析两税法有何变化?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之群英荟萃,一选官制度,中枢机构之臻于至善,二中枢机构,赋税制度之因时制宜,三赋税制度,鉴往知来之盛世中华,盛世乾坤,鉴往知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预习落实,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赋税制度演变趋势,隋唐制度,选官制度公平开放,中枢机构完善成熟,税收制度固定自由,继承创新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