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46亿年前,地球诞生
2亿年前,爬行动物诞生
3000万年前,类人猿诞生
300万年前,直立人诞生
30万年前,早期智人诞生
5万年前,晚期智人诞生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旧石器时代部分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周易》
单位面积内果兽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不能密集。
采集渔猎受时节影响大,食物供给不稳定。
一、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
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数十万年间,人类群落的规模一般保持在三五十人之间。
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生活
人口规模增加、定居成为可能、村社体系诞生
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姜寨为例,描述此时期的社会状况。
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贫富分化、母系社会
神农氏用耒耜辟土农耕 (汉代画像砖)
大禹用耒耜翻土治水 (汉代画像砖)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根据材料,指出耒耜发明与使用产生的影响。
对农业产量 对劳动力 对社会关系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变异
屈家岭遗址500平方米范围内遗存的稻壳和稻草的红烧土达200平方米。
仰韶文化晚期的115号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有500多公斤。
齐家文化46座墓葬中出土430块猪下颌骨,最多的一墓中有68块。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座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合成新鲜小米约有2000公斤。
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随葬品统计
——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一座13人的合葬墓中,居中者为仰身直肢葬,其余的人骨皆围绕居中者的四周而葬,葬式皆不一样,有的侧身葬,有的屈肢葬……一座5人合葬墓,墓主人为男性,仰身葬于独木棺内,棺外殉葬者有四人,仅存头颅骨。 ——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1、阅读表格,指出与新石器早期的姜寨相比,在墓葬上有了什么差异?
2、依据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哪些信息?
龙 山 文 化
良 渚 文 化
二 里 头 文 化
文明的标志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是应包含国家、金属、文字、城市等要素,而国家组织的出现尤为重要,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时代的概括”。
一、君主制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说文解字》认为,后字象征一个人号令四方,“口”即会意命令、号令。
“王”字是斧钺之形,代表军事统率权,暗示着君主是由军事首领演化而来的。
2.对地方控制力的强化
阅读课本第5-6页,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夏、商分别采取何种方式来控制地方?
商朝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力到了哪些地区?
指出夏、商出现了哪些公共权力与机构部门?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侯家庄甲种Ⅰ式大型墓墓道旁的人牲(部分),头、身分置,分组排列。
商朝维系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暴力和垄断神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武王崩,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嫡尊庶卑、长尊幼卑、男尊女卑
贵族、平民、奴隶 国人、野人
华夏(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维系人们进行集体协作的社会网络莫过于现存的血缘组织关系。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及宗族。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愈少),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
财、贷、贵、贱、贫、贿、赂、赋、账、购、赠、赊、赏、赐、赌……
三、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吗?
在一个奴隶制社会里面,应当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或者说由奴隶的生产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而我国夏、商、西周三代都不是这种情况……把商代与周代社会中的主要生产者众人和庶人都说成是奴隶,这完全是违背历史真实的……之所以产生“中国奴隶社会”的说法,多是出自以西欧社会发展模式来剪裁中国历史的指导思想。 ——《中国大通史・夏商西周卷》
材料对三代属于奴隶社会这一观点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课本第7页“历史纵横”栏目能否反驳材料中的观点?为什么?
“存在奴隶”与“奴隶制社会”之间有多大的距离?为了证明三代属于奴隶社会,还应补充哪些方面的证据?
1、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那里,不能认为所有的旧石器遗址都在洞穴里,只能说洞穴是非常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发现地点;
2、陶器是的人类的取食范围更为宽广。陶器的发明有多种说法,不一定是为了烹饪,但烹饪是陶器发明后的重要使用途径。
3、夏商西周三代,农业生产工具依然是木石骨器,青铜时代和青铜文明是从手工业角度说的。
4、基于血缘的秩序一页,是以今人的视角去看待,古代没有“民族”等概念,但必然有以血缘文化为区分的不同群体的区隔。
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年” 在甲骨文中为一个人扛着“禾”,寓意丰收。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3、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
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文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始粗放的旧石器时代,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部落时代三皇五帝,国家建立夏,一商朝,二周朝,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图文ppt课件,共1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