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第三课时。本课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不仅要求能够从长时段对选官制度、中央官制以及赋税制度变化的历史概况进行准确叙述,从具体时空背景下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还要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变迁的高度理解制度创新对隋唐盛世局面形成的积极意义。
    本节内容围绕“变化”和“创新”两大关键词,主要内容包括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以及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时间跨度方面,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是教材叙述的重点,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涉及“变化”时还需要追溯至三国两晋南北朝甚至秦汉时期。针对本课涉及内容较多、教材叙述又比较简单的情形,一方面可以围绕主线进行科学提炼,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条线索、两大时代、四个核心历史概念,一条线索即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两大时代即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大一统的隋唐时期,四个核心历史概念包括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另一方面,要围绕主线和核心历史概念搜集典型史料,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
    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其中本课主要涉及“制度变化与创新”。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及教科书的叙述,本课的目标包括:
    1.能够在中国历史年代尺上准确标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公九卿制、“中朝”、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制度建立的具体朝代,并理解相关制度的内在联系。
    2.概述汉唐时期选官制度演变的主要经过,通过比较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使学生能够理解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3.在梳理秦汉以来中枢政务机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史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机制及政事堂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变化。
    4.能够准确理解租庸调制、两税法等历史概念的内涵,从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具体环境入手分析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体会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5.能够纵向把握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概况,并从横向角度理解制度建设与唐朝盛衰之间的历史关联,感受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活动
    【教学导入】
    赏析唐代诗人孟郊的《再下第》和《登科后》。前者创作于第二次应进士试落榜之时,后者则是孟郊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唐·孟郊《再下第》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思考:以上两首唐诗跟哪一制度有关?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教学设计意图:以唐诗导入学习任务,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从诗中能够真切感受到诗人落榜后的惆怅失落与高中后的春风得意,今昔之间对比鲜明。唐诗虽属文学作品,但亦有丰厚的史料价值,诗中作者心情的流露和变化折射出唐代科举制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以唐诗导入新课,在调动学习热情、促进师生互动的同时,也为下一步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以诗证史,作为一种治史方法,在教学中可适当采用,但在选材和史证环节须秉持审慎的态度。
    【学习任务】
    1.导入学习任务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选官的程序和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情境呈现:讲述从汉代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并出示关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史料。
    材料1
    当时定制,太学毕业考试甲等的就得为郎,如是则郎官里面,便羼进了许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却不就是贵族子弟。考至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职。……自从汉武帝以后,汉代逐渐形成了一种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至少每年各郡要新进两百多个孝廉入郎署,十几年就要有两千个。……这一制度在当时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再经过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2
    这些大、小中正官的职责是根据家世、才、德,将辖区内的人才经过品评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上报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按中正品评的等级安排到各级政府中去任官。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问题设计: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在选官程序上存在什么问题?这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钱穆对汉代察举制的解读通俗而精要,可以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察举制的选官方式和流程。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息的能力,学生由材料可以读出察举制虽然也有考试的因素,但顺利实行的前提是推荐者公私分明。同时,引导学生从较长的历史时段和具体的社会背景来理解选官制度的演进与变化,并为科举制的教学做好充分铺垫。
    情境呈现:一组分别反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诗句。
    材料3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乐府诗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文献通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琵琶记》
    材料4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三秦出版社 2011年版第6页
    材料5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繇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四十九·选举志上》
    问题设计:材料3中的诗句分别评价的是哪种选官制度?对比九品中正制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哪些特点?为什么科举制中进士科“尤为贵”,这会产生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述,辅以历史时间线,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大体演进。根据“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等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孟郊进士及第时的“春风得意”,明确进士科是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通过比较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多角度理解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历史的进步,感受科举制的实行对于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的意义。
    2.导入学习任务二: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机制是怎样的?三省六部制确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情境呈现:讲述普通出身的张九龄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直至成为宰相的故事。
    材料6 张九龄的主要仕途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应举登乙第,拜校书郎。
    玄宗在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对策高第,迁右拾遗。
    开元十年(722年),三迁司勋员外郎。
    十一年(723年),拜中书舍人。
    十九年(731年),再迁中书侍郎。
    二十一年(733年),起复(官员服父母丧守期未满即应召赴任官职)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734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
    二十四年(736年),……罢知政事。
    二十八年(740年)因遇疾卒,年六十八。
    ——据《旧唐书卷一百三·张九龄传》整理
    材料7 中书省
    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凡制诏文章献纳,以授记事之官。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行。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二·百官志二》
    问题设计:张九龄从政主要在哪一历史时期?他所在的中书省主要职能是什么?三省的职能是如何分工的?
    设计意图:唐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张九龄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张九龄的主要仕途经历着手,可以很自然地由科举制过渡到三省六部制,同时引导学生简要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开元盛世。根据材料中“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起草进画”等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提取教材信息,聚焦并突破重难点——三省的职权分工和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趋势。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的文字表述,尝试绘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机构示意图,并注明三省的职权分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而设立中朝的举措。在对比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分析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削弱相权”的,探讨三省六部制对皇权的制约又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8
    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贞观末,始加平章事方为宰相。
    ——杜佑《通典》卷二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材料9
    是岁,张说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胡注: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永淳元年,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至是,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问题设计:张九龄是何时成为宰相的?除三省长官外,唐代还有哪些人也具备宰相身份?政事堂在唐代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设计意图:意在引起学生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关注,根据材料6张九龄成为宰相的时间是在733年而非734年。皇帝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引导学生理解皇帝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与汉武帝设立中朝有异曲同工之妙。政事堂从宰相议政的场所发展到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新机构,至开元年间又改名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唐代中枢权力的运作机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再结合唐太宗、唐玄宗晚年的变化,使学生能够明白: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三省分权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能否实行,其先决条件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皇帝。
    3.导入学习任务三:从汉到唐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有何影响?
    情境呈现:介绍张九龄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被罢相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盛世隐伏着种种危机。回顾上一课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材料10
    (7世纪的初唐)拓跋魏所开始的均田制重新颁布,原则上耕地继续归于国有。按照唐律令,凡成年男子给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年老时退还政府;二十亩为世业,可由家人继承,每三年编造一次户籍。随着均田制也有整齐划一的税收制度,纳税义务包括租、庸、调三项,租为每丁粟两石,调为绫绢两丈,庸则岁役两旬。以一百亩的田土为基数,以上赋役的比重算是很轻的,所以在最初一百年内,人户的登记不断增长,国家仓廪库藏也愈为充实,上下之间呈现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页。
    材料11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食货志二》
    问题设计:唐朝前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何关联?你认为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学生活动:列表从实施背景、赋税内容和影响等角度对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补充介绍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均田制,使学生理解租庸调制只有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才能实行。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注定遭到失败。再结合安史之乱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比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和两税法以“资产和土地”为征收赋税标准,理解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导入学习任务四:思考制度建设与隋唐盛世之间的内在关联,理解制度的变化与延续、传承与创新。
    情境呈现:一组反应隋唐时期户数变化的曲线图。
    图1材料来源:王珏、何富彩:《唐代两税法的经济效果》,《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6期,第57页。
    材料12
    白居易《重赋》,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后,见教科书
    学生活动:读图,回顾隋唐历史发展之概况并结合唐代赋税制度,探讨隋唐时期户数变化的原因。
    教师活动:从选官制度、中央官制以及土地和赋税制度等角度分析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运用多元史料立足真实的晚唐社会理性剖析两税法的利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唐朝安史之乱前、两税法颁行后两个时期的户数情况,思考制度建设与隋唐盛世之间的内在关联。聚焦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既然两税法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实行以后唐朝的户数为何没有出现激增的情形”,借通俗易懂的白居易诗,使学生理解好的制度不一定有好的施行效果,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土壤。当然,两税法本身并不完美,也存在弊端。
    材料13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设计: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中任选一项,搜集相关史料,说明在该制度创立之先有怎样的“渊源”,这一制度到了宋代又有怎样的“流变”。
    设计意图:以问题探究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大历史”的视野来考量某一制度的渊源和流变,理解制度的创立与成熟是一个历史的、渐变的过程,学会从具体的时代背景来认识制度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进行知识梳理,起到了课堂小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两宋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要立足隋唐社会的基本特征,抓住制度变化与创新这一核心问题,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将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贯穿起来,同时,探讨某一制度的流变时还应“瞻前”“顾后”,在长时段中把握制度起源与流变的基本历程与内在缘由。
    第一层次,了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概况;知道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及两税法等重要历史概念,能够概述这些制度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它们的进步意义。
    第二层次,能够将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两税法与租庸调制进行比较,说出其主要的不同点,并分析相关制度间延续与变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隋唐制度创新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第三层次,能够对有关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赋税制度的原始史料进行研读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加深对相关历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论述某一具体制度的影响时,能够尝试寻找并运用真实而适切的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理解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第四层次,能够立足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结合隋唐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表现认识隋唐盛世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某一制度的流变时,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变化的核心问题,理解制度的创立与成熟是一个历史的、渐变的过程;在评价某项制度的利害得失时,如两税法,要从具体的时代背景来认识制度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能够对不同史家的观点看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点评
    1.本案例围绕制度变化与创新这一主线,教学重点始终立足于隋唐时期的制度建设,聚焦重难点,同时追溯了魏晋南北朝乃至秦汉的制度史,注重从长时段来考量制度的流变,兼顾了知识的完整性。
    2.本案例重视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通过介绍科举出身官至宰相、最终又被玄宗罢相的张九龄的相关史事,巧妙过渡,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赋税制度三部分内容顺畅地衔接起来。导入方面,以两首对比鲜明的唐诗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真切体会科举制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快速有效地引出学习主题。
    3.史料选用方面,本案例坚持典型性、适切性和多元化的原则,重视原始史料的运用,如新旧《唐书》《通典》《资治通鉴》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充分解读和运用。除了原始史料外,还精选了权威史家的相关论述,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大历史》等,为学生进一步理解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开阔的视野。
    4.本案例在进行制度史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时代背景来认识制度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从横向角度理解制度建设与唐朝盛衰之间的历史关联,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相关教案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导学,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分组协作,点拨引导,师生探究,分组展示,完善成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热身活动,新课导入,新知探究,巩固拓展,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共14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