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3《宋明理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3《宋明理学》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试要求,一理学的含义,清《三教图》,相关链接,平遥古城的布局,鹅湖之会,陆九渊,外在的理,内在的心,3强调知行合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①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b)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③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c)
一、 宋代理学出现的背景
(一)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进一步冲击儒学统治地位
(二)唐代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复兴的先声
韩愈: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尊儒崇孔,同时对外来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唐太宗亲自召见了去天竺取经的玄奘。唐皇室尊老子为祖先,高宗时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曾为尼,称帝后,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
3、北宋文化政策相对宽松和新儒学思想家的努力
二、理学的创立、成熟和进一步发展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形成理学,即新儒学。理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
挑战与应战,重建儒家信仰
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乎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 “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平遥古城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体现了传统礼制,反映了“神人共治”以及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二)理学的创立者:北宋五子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提出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孔子的“孔颜之乐”:安贫乐道
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周敦颐和邵雍: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三)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1、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 ……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有父子之理。 ——朱熹《朱子语类》
(1)理气关系(世界本源):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即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文公文集》
(2)修养论①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达到“理”的方法: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②“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精神力量,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学术成就:集合注解《四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编著《四书集注》
3、地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理学的集大成者。
4、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与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1、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主要思想观点
(1)宇宙观:“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本心体悟,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方法论: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鹅湖寺进学术辩论,史被称“鹅湖之会”。陆九渊门人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1175,鹅湖之会 · 朱陆之辩
为学应该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格物致知,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发明本心,反对埋首书册,直接体悟。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1472年-1529年)
2、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主要思想观点有
(1)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致良知:“致”就是达到;“良知”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就是“理”。“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知行合一”:知是指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P16 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讲学之地
教授儒家思想(理学) 、私学
1、积极影响:重视精神力量、注重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民族命运。2、消极影响:维护专制统治、压抑人性、禁锢人民的思想。
P17自我测评: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朱熹:(1)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去探求事物的理(2)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王守仁:(1)强调人的天理、本心和良知(2)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形成和初步发展2、秦朝: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儒学受压制3、西汉: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4、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5、魏晋南北朝:道教和佛教进一步冲击儒学统治地位6、唐朝: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7、宋明时期: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的新发展8、明清之际:理学受到冲击,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但是没有撼动儒学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1、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2、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程颢 C. 朱熹 D. 王阳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14讲 宋明理学(岳麓版),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修III,第14讲宋明理学,背景三教合一,龙门石窟,白马寺,处处留痕三教合一,岳麓山“三教合一”,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及其影响,程朱理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试要求,黄宗羲,黄宗羲年表节选一,黄宗羲年表节选二,黄宗羲思想的影响,主要思想主张,主要思想,尊重物质运动规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批判地继承儒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2《汉代儒学》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要求,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法家思想焚书坑儒,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儒家思想正统独尊,汉代独尊儒学,汉武帝刘彻,儒学大师董仲舒,汉代儒学成为正统,主张君权天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