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
    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
    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B.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小说《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等五幅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来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天的不同,突出北国秋味。
    B.文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表明无论中外,有情趣的人类总能对秋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也为文章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C.文中最后写南国的秋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北国的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具体,对比鲜明,有生活味。
    D.文章开头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结尾段照应开头、直抒胸臆,表达出对北国秋天的喜爱和眷念之情。
    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②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文中在写北方的秋雨时提到“都市闲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跋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的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的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象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北平冬天的寒冷,先是与南方的冬天作对比,后与春夏秋三季对比,认为春夏秋三季连成一片,比较温暖,与冬的寒冷相对立。
    B.文中说“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表明作者对北平的无比眷恋,但北平的沉沦境况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流露出作者感时忧国之心境。
    C.文中写北平的春抓住短暂葱茏的特点,表现对绿色生命的挚爱;“洪水似的新绿”比喻形象新巧,写出北平初春绿满城厢内外的情景,突出绿之多之新。
    D.文中写出了北平四季的不同特点,而重点写北平的冬季,略写春夏秋三季,是因为冬季最能体现北方的特点、北方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北平的人事境况。
    7.文中为什么说“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请简要分析。
    本文和《故都的秋》都写到北平的秋天,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郁达夫即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
    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摘自2012年10月9日《福建日报》)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郁达夫曾经历“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困窘,也因此感受过世人的白眼。
    B.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惊世骇俗的婚恋,最终以分手告终,皆因“风雨茅庐”不能使爱永恒。
    C.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悲剧,为郁达夫的传奇人生抹上了最后的悲壮。
    D.本文围绕文风、婚恋、结局组织材料,写出郁达夫极其传奇的名士风采。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乱世才子郁达夫”作为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C.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的创作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D.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虽然走到了一起,但最终却不得不承受灼伤之痛。
    E.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大量侧面描写,并通过对比的手法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
    三.语用综合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在二十世纪,面对非本土文学的进入,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 的一笔,但无论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影响有多深,( ),浸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与修养。郁达夫笔下的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 ,最终成就了 的郁氏小说风格。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在他者的参照下进行文学内部的构建与重塑,最终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学风格,提高本土文学品质,促进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层次沟通与理解。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层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也无法消除。中国文学在国外始终存在着 的问题,根据《中华读书报》对中国文学在美国图书市场2008至2010年销售情况的分析,美国出版翻译的中文作品共29种,其中来自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仅19种。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浓墨重彩 水乳交融 独具一格 水土不服
    B.可歌可泣 水乳交融 特立独行 格格不入
    C.浓墨重彩 并行不悖 独具一格 格格不入
    D.可歌可泣 并行不悖 特立独行 水土不服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思想都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郁达夫笔下的人物总是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B.他的小说《沉沦》都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C.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之所以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正是因为他的小说《沉沦》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D.他的小说《沉沦》正是因为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所以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B.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
    C.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D.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俺们的秋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B.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
    C.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梧桐叶柄末端有一个如小马蹄一样的凸起。”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______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______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向院子一坐,泡一碗浓茶,你也能看得到碧绿的很高很高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翔。(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______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______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将近 一椽 自然而然 疏疏落落
    B.将尽 一椽 情不自禁 落落大方
    C.将尽 一间 自然而然 疏疏落落
    D.将近 一间 情不自禁 落落大方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一项是( )
    A.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碧绿的很高很高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B.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C.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碧绿的很高很高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翔。
    D.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翔。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槐树叶底,朝东一丝一丝细数着漏下来的日光
    B.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漏下来的一丝一丝日光
    C.从槐树叶底,细数着一丝一丝朝东漏下来的日光
    D.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19.下列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B.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
    C.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
    D.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北”衬“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巩固
    1.D D.“小说《故都的秋》”错误,《故都的秋》是散文。
    2.D D.“等等……”省略号使用错误,“等等”就是表示省略,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3.A
    4.①从不同方面写出南方之秋值得欣赏的地方太少,不能让人满足,让人陶醉,反村北国之秋的美好,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②写出了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也体现了秋的“清”“静”“悲凉”。
    5.①通过描绘都市闲人的言行着装,展示了故都的人情风物。②表现了作者对故都清闲生活的向往。③烘托了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课外拓展阅读
    (一)6.D D.“是因为冬季最能体现北方的特点、北方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北平的人事境况”错误。由原文“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可知,重点写北平的冬季,是因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7.①北平冬季大雪时晴傍晚的郊外景象,让人感受到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②北平的冬宵有悠长的趣味(适合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作闲谈说废话);③在北平的冬季,可以赏识北方异味的唯一机会。
    结合“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可知,作者指出北平冬季的好处,北平冬季大雪时晴傍晚的郊外景象,让人感受到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
    结合“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可知,北平的冬宵适合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作闲谈说废话,有悠长的趣味。
    结合“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可知,在北平的冬季,是赏识北方异味的唯一机会。
    8.同:都写到秋味浓和秋的悲凉,都表达出对北平的秋的喜爱。
    异:①《故都的秋》侧重描写清、静、悲凉的冷色调景象,本文描写有秋高气爽、风和日晴的景象;
    ②《故都的秋》主要写城里的景,本文则主要写郊外的景。
    (二)9.C
    A项,“感受过世人的白眼”错,原文无依据;B项,“皆因‘风雨茅庐’不能使爱永恒”错,作者认为“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D项,文章还提到了郁达夫的出身对文风的影响(第二段)及郁达夫、黄仲则几方面的相似(第三段)。
    10.CD A项,“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强加因果;B项,“二人都生于乱世”错,原文说“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E项,“对比的手法”错。
    三.语言综合运用
    (一)11.A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文中是“的一笔”用“浓墨重彩”。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句中是“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水”,强调融合,用“水乳交融”;独具一格: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文中是“的郁氏小说风格”用“独具一格”。“水土不服: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格格不入:有抵触,不相投合。文中是“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也无法消除”,用“水土不服”。
    12.B
    题中A、C、D项,主客倒置,表述的意思是“《沉沦》之所以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正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根系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13.C
    此题主要考核语序,题中A项,“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语序不当,前面是“本土化”,应该“本土”在前;B项,“整合、发现、提炼”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是“发现、整合、提炼”;D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错误,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故选C。
    (二)14.C 【例句和C项引号都表示强调。A.是特殊称谓;B.表引用;D.表反语和否定,有讽刺意味。
    15.①“如一小马蹄”单独成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画面感强;②“如一小马蹄”放在后面单独成句与下文“这个小马蹄”衔接更加紧密。
    从内容上来看,把“如一小马蹄”单独成句,突出强调梧桐叶柄末端的形状,引人联想,画面感强; 从结构来看,“如一小马蹄”放在后面单独成句,与下文“这个小马蹄”衔接更加紧密,语脉更连贯。
    (三)16.A
    第一空,将近:(时间、数量等)快要接近。将尽:将要完成。该处应和“十年”搭配,从含义上应选择“将近”。第二空,一椽:一条椽子。亦借指一间小屋。一间:房屋的一个最小单位。语境中,强调的是屋子的破旧,所以用“一椽”更恰当。第三空,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从语义上来看,是指“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没有涉及到“感情”,所以应选“自然而然”。第四空,疏疏落落:形容稀疏零落的样子。落落大方:指人的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从修饰对象上看,修饰的是“尖细且长的秋草”,应使用“疏疏落落”。
    B
    通过分析可知,原句的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向院子一坐”与“泡一碗浓茶”语序颠倒;“很高很高的”应该置于“碧绿的”之前,可排除AC两项;“听得到”与“飞翔”搭配不当,应改为“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可排除D项。
    18.D
    解答本题可使用排除法。从句子的语序上看,“朝东”是修饰“细数”的,所以语序为“朝东细数着”,据此排除AC;“一丝一丝”是修饰“漏下”的状态的,语序为“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据此排除B。
    19.D
    D.“以‘北’衬‘南’”错误,这篇文章写“故都的秋”,写作主体是北国之秋,且选项后半部分也是说“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所以应是以“南”衬“北”。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课后测评,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精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精品课时训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学类阅读-单文本,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