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6.1 芣苢图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6.1 芣苢图片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章叠句,补充介绍,初读感知,生活中的插秧过程,劳动本身的滋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环节一:且采芣苢 品读诗意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学习活动一:斟酌词句,鉴赏诗歌
思考:《芣苢》展现出她们劳动时情景。如果要给诗歌加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元·吴师道评价《芣苢》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诗经原始》
这六个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变化?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场景?[结合注释 试着做一做动作 ]
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劳动欢乐)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兜东西
“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这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其从劳动的发展过程,表现了心理的发展过程。不断地采取,伴随着不断的歌唱,越采越多,越采越高兴,语言的反复,篇章的重叠,表现了对劳动的热爱。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芣苢,又叫车前草。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
《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环节二:还歌插秧 涵咏诗韵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唤渠朝(zhā)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诗风,号为“诚斋体”,浅白通俗、清新活泼。淳熙六年(1179),杨万里由常州卸任返回故里吉州,途径衢州时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这首诗。
思考: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
你从哪里品出了劳动之“苦”,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
首联: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场景,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插秧歌》具体描写的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比较作者对劳动的描写,总结两首诗作者的对劳动的态度。《芣苢》是一首劳动者的____歌。《插秧歌》是一首劳动者的____歌。
环节三:劳动意义,论而咏之
劳动,辛苦繁忙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 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
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之美简与丰,插秧歌,善于做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文内容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6.1 芣苢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