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重难点分析,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理念
本着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学习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十五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本节课共三部分,包括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列宁主义奠定十月革命的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主义的具体实践;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模式的一次实践。
最后课堂提升,通过教材分析讲解展示,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近代化的新模式。联系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事实与成就,论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意识与情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内容及意义,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3)十月革命与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开辟了近代化的新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探讨俄国社会状况与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十月革命的进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培养学生十月革命开创了近代化模式新途径的新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列宁主义产生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2)通过了解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3)通过学习十月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通过了解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者开创了近代化的新模式。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难度一般,线索相对清晰,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列宁主义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帝国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胜利包括了革命的进程及影响,分别从革命性质、理论到实践、对世界的影响、近代化模式的开创等方面阐述其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本节课需要重点分析的内容。
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包含了列宁、斯大林对建设模式的探索。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探索之间的差异,深化对不同探索的认识。
学情分析
河南省襄城高中地处豫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大,历史知识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但是高中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基础较差的基础上,针对教材积极展开分析与学习,因势利导不断启发,较好地完成相关教学任务。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正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难点: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述为主,同学们预习复习为辅,伴之于多媒体教学,利用情景教学法、比较法和合作探究法,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过程设计与评价
导入:通过回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影响导入新课。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与此同时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的困难与危机使工人、农民和士兵别无选择,战争引起革命。
授课主体部分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概括出列宁主义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列宁主义的特点以及对列宁主义的评价。
通过对教材的引导与分析,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两种探索(列宁的实践、斯大林的实践)的对比分析,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认识,强化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才能更好的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而加深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
课下组织学生观看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影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八、板书设计
十月革命的胜利
1.前提:二月革命的胜利
2.条件:
A.经济基础: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已有一定发展。
B.政治基础:一战使俄社会矛盾尖锐
C.外部原因:一战为俄革命提供好的国际环境
D.组织基础: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E.群众基础:有广大贫苦农民作为同盟者,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强
F.思想基础: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指导(列宁主义)(插入讲解列宁主义形成的条件)
过程:《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胜利:人民苏维埃的建立
意义:对人类、对俄国、对世界三个方面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的探索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作用与评价
B.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特点作用与评价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斯大林的实践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表现、特点、评价、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上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传播,下启二战后社会主义模式的为更多国家接受并实践。在讲课的过程中,教材通史体例,整体线索清晰,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把握认识教材内容。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需要补充的材料较多,阻碍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因此,建议新教辅资料的编订中,应该增加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河南省襄城高中 韩庆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41 十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案 (含详解),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设计,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