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说课ppt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宗法制”详解,课外知识拓展,先秦政治制度的异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掌握凌驾于社会的公共权力。国家制度:国家组织、运行需要制度建设,即国家制度比如:权力分配,人事管理,法律、民族关系、财政都属于国家制度。社会治理:国家具有统治的职能,同样也具有社会治理的职能。社会治理职能的发挥需要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政治制度的建设。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政治智慧,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传统说法将其形容为 “从奴隶社会演变为封建社会”,并且说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度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次社会变迁牵涉广泛,不仅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剧变,而且还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型。
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关于启的即位,以上材料如何阐释?为什么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说法?
商王直接统治王畿的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ji)之。——《史记·殷本纪》
商朝政治制度 – 内外服制
有周一代之事,其关系于中国者至深,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尚居草昧。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周王朝实行哪些政治制度以维护其统治?
周王朝与前代王朝的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概括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特点有哪些?
周朝政治制度 –分封制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公、侯、伯、子、男),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 ——柳宗元《封建论》
盖天下之大利莫若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 班固《白虎通义》
思考:材料反映了哪种政治制度?此制度实施的目的?体现了中国古代何种理念?
西周政治制度 – 宗法制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概念:宗:这里指同姓家族;法:“秩序”∕“规范”确保权力资源在同性家族内分配和传承的一种政治制度。
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③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在当时,有利于巩固和加强西周的统治。防止了内部纷争,凝聚了宗族,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了家国一体。长远看,对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顺利实行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史料: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 ——《礼记·王制》
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规矩——区别等级——规范社会秩序)
作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西周政治制度 – 礼乐制(辅助)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关系图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王权从多子到一子。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从此天下归心。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 曰庙数之制;叁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摘编自《观堂集林》卷十《史林二》
视频资源:《双鼎传奇》、《国宝档案——大克鼎》
内外服;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伯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周本纪》
君主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利有制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民”的意见。
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
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总结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1)最高统治者由世袭产生,君主的权力非绝对,保留许多原始民主的传统;(2)血缘关系维系统治;(3)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较为松散。
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请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学过的“商鞅变法”为例加以说明。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机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是敲碎他们的饭碗了。—柏杨《中国人史纲》
秦朝的中央权力架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和廷尉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秦始皇采取的“求其宁息”的做法是什么?并根据材料指出秦始皇采取此种做法的理由。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托人转达)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大一统”由此而构成了从外到内的 “向中看齐” 与自下而上的 “向上集中”,一个权威衍生出稳定的秩序,国家治理的内聚力、稳定性由此而生。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1、二级制和三级制是主体,沿袭变革是变迁的主线。(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州的地位由高到低,县最稳定,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特征。3、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因素。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材料一: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富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职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中央集权封邦建国,天下归周,贵族政治;郡县制度,天下归秦,官僚政治;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分治;唐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难治;杯酒释权,重文轻武,文官政治;行省制度,中央外派,天下大治;明废行省,三司分权,督抚治疆。
根据已学知识试着按时间先后排序?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历程(试排序)
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历程
趋势:中间偶有反复,总体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
学思之窗: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探究分析:君权与相权为何博弈,帝王削相权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原因:丞相位高权重,相权的存在对君主专权有制约,君主不满大权有旁落的风险。
手段1:重用位低的亲信,架空丞相的权力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
手段2:从制度层面上,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
辩一辩:该漫画是否符合君臣关系演进的历史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主变革为辅。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纵观中国2000多年自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课后探究一: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课后探究二: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住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马嘎尔尼
中国古代政治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课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前预习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央三公九卿制,票拟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图片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多有创新,影响深远,“王”,“皇”,王位继承的演变,两个代替,伯益禅位于启,启夺伯益之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