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展开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一姜寨聚落遗址。这一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这表明,当时( )
A.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B.“万邦”时代开启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父系氏族社会来临
2.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以及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A.专制王权兴起 B.青铜制造开始 C.礼乐制度确立 D.文明逐渐形成
3.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可以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周王直接管理地方 B.以血缘为特征的政治体系
C.统治者权力的集中 D.奴隶制王位世袭制度开创
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中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还提出了( )
A.克己复礼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礼法并施 D.小国寡民
5.邹纪万认为,先秦时期“中国实际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这表明秦统一( )
A.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之间交流 B.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形成了以文化为基准的华夏认同 D.奠定了当代中国疆域的基本版图
6.在中国古代史上,“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成为普遍的认知。这一思想源于( )
A.“尊崇儒学” B.施行“仁政”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7.司马彪的《续汉书》,记载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这反映当时( )
A.土地兼并开始出现 B.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C.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D.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8.图是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结束了北方的战乱局面 B.实现了南北统一 C.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D.推动了民族交融
9.《元稹集》中有一段关于白居易诗文集的描述:“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诗歌发展的繁荣 B.文学体裁的变化 C.政治制度的变迁 D.社会习俗的发展
10.《朱子语录》记载唐朝的政治制度,“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由此可知,这一体制( )
A.废除了宰相权利 B.建立了制约机制 C.影响了行政效率 D.冲击了皇帝制度
11.《资治通鉴》卷226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这一赋税制度( )
A.延续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强化了封建人身控制
C.固定了实物为主的征收方式 D.扩大了封建收税对象
12.宋太宗在“二次北伐”时没有亲赴前线,对军前的情况并不了解,却不断降诏书,授方略,赐阵图,前线将军按照皇帝旨意去办。这可以折射出宋代( )
A.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分化事权”维护统治
C.严厉防范武将专权 D.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强化
13.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有一段文字记载“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箫鼓喧空,几家夜宴。”这说明北宋东京城( )
①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②城市经济职能得到了增强
③出现了较完善的娱乐设施 ④政府不再对经济进行管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殊域周咨录》中对郑和下西洋评价为“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这一评价认为郑和下西洋( )
A.扩大了明朝政治的影响 B.增进了对外的友好关系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D.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15.《清朝文献通考》对清朝的民族政策描述为“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一政策的实质是( )
A.民族歧视 B.民族压迫 C.因俗而治 D.民族独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据张帆等《中国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出现的原因,并分析这一观念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为“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思想措施(7分),并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意义。(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察举,通俗的解释就是察廉举孝,大致说来就是“四科举士”——孝廉、贤良方正、太学博士弟子和特科特举。其中以孝廉最有影响。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等
材料三 220年,曹丕继位后,为了吸收人才,争取世家大族支持,采纳颍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摘编自读史笔记
材料四 北大历史教授张希清对科举制的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渊源流长,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6分)
(2)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相比察举制的进步性。(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发展。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天竺诸国(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他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促使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到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概述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看法。(12分)
2022~2023学年度上期高中2022级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A 此题考查人类文化遗存代表仰韶文化。根据材料“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表明仍处于氏族公社时期,还未出现贫富分化,A正确;这时是氏族公社时期,因此B错误;材料无法反映C、D两项,排除。
2.D 此题考查二里头遗址。根据材料宫城,应当是王权的象征,A错在“专制”二字;材料只是表明出现了最早的青铜礼乐群,并不能说明青铜制造开始和礼乐制度确立,故B、C错误。
3.B 此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根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体现出B;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不是直接管理地方,因此A错;西周政治特征不具备集权特征,因此C错;夏朝已有王位世袭制,因此D错。
4.C 此题考查百家争鸣中不同派别思想家的主张。根据材料“制天命而用之”,此思想是儒家荀子代表思想,因此C正确。A属于儒家代表孔子主张;B属于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D属于道家代表老子主张。
5.A 此题考查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加强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之间交流,故A正确;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时期,巩固应该是汉,因此B错误;华夏认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C错误;秦朝为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奠基时期,不是对当代中国疆域奠基,因此D错误。
6.C 此题考查西汉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天人感应思想,因此选C。ABD都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与材料无关,排除。
7.B 此题考查东汉时期豪强势力。根据材料信息,豪强势力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壮大,因此选B。土地兼并现象并不是东汉时期才开始出现,因此A错;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到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排除C;材料也无法反映东汉的灭亡,因此排除D。
8.D 此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随着北方战乱,大量北方移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选D。此时北方战乱,因此A错;北民南迁并未实现南北统一,因此B错;此时移民促进南方的开发,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因此C错。
9.A 此题考查唐朝的诗歌。材料体现的是白居易的诗集在民间流传广泛,故折射出当时诗歌发展的繁荣。B、C、D选项都未体现。
10.B 此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从材料信息反映出制约机制,减少决策失误,因此选B。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并没有废除相权,排除A;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三省六部制加强的是皇权,而非“冲击”,排除D。
11.D 此题考查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依据材料有效信息,可得出是两税制,根据“户无主客”,表明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因此选D。两税法是改变了原有的人丁征税标准,以资产为标准,因此A错误。从两税法的推行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错误;两税法改变了以实物为主的征税方式,以钱为主,因此C错误。
12.C 此题考查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崇文抑武加强皇权,因此选C,A错误。BD均与材料无关。
13.A 此题考查北宋的经济。从材料信息能得出①②③结论。④错在政府不再管控经济,北宋时期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而不是不管。
14.D 此题考查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消极影响,因此D正确。A、B、C都是积极影响,排除。
15.C 此题考查清朝的民族政策。从材料表明清朝推行的民族政策是因俗而治的政策,因此选C。A、B、D都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7分)
(1)(6分)
原因:春秋战国大变革,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2分)
深远历史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丰富了华夏文明,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和精神的形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任意2点共4分)
(2)(11分)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实行币制改革、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文化思想上统一文字,尊崇儒术,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措施要求史实正确,一点2分,3点7分。若每点只答秦朝或者汉朝措施,给1分。)
时代精神:“大一统”。(2分)
历史意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2分)
17.(16分)
(1)(6分)
西周 选官制度: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2分) 标准:血缘;(1分)
魏晋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 标准:家世(门第)。(1分)
(2)(8分)
科举制的进步性: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或回答“选拔相对公开公平”亦可);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新教材角度,每点2分,共8分)(如考生从促进阶层流动、推动重学风气、巩固统一等角度作答也同等给分)
(3)(2分)
趋势:选拔范围渐趋广泛;选拔方式渐趋公开、公平;推动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封闭性政权到逐渐开放性政权的建设。(每点2分,任意1点共2分)
18.(22分)
(1)(10分)
政权:①蜀(蜀国、蜀汉)(2分) ②隋朝(2分)
特征:政治上:政治分裂,政局动荡,孕育着统一(政权分立或国家长期分裂或大分裂孕育着统一);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与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思想文化上:(儒、释、道)儒学、佛教与道教共同发展,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或回答“中外文化交流互动:佛教盛行,道教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文学大发展,艺术大放光彩”亦可);
民族关系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趋势更加明显(或回答“南北民族在交流交融中发展”亦可);
科技上:数学、农学、地理学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
(2)(12分)
交流的特点:交流范围广;交流内容丰富;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特殊地位;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双向交流,对中国和有关国家(交流国家)都产生深远影响。(每点2分,任意4点共8分)
看法:国家实力强盛有利于对外交流;国家要重视对外交往交流:交流中互鉴交融;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任意2点共4分)
11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11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宋人陈亮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1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