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343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343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343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343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343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343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343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343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教学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陆游介绍,钗头凤,爱国主义主题,《书愤》写作背景,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书愤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祐党籍,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
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麻醉,遂又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又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力图大计,宵旰勿怠”,并提出“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等政治主张。这时宋朝廷已耽于偏安享乐,无意进取,所以陆游的建议不仅不被采纳,反而遭到奸佞之徒的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陆游对此非常愤慨,便索性将山阴镜湖故居命名为“风月轩”,以示讥讽。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但却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以坐拥书城为乐,正像诗中所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另外,他还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扶衰业耕桑”,“夜半起饭牛”,甚至为了应付“吏征租”,不得不典质衣服。由于他“身杂老农间”,了解到下层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闾里间”,所以想和他们倾吐满腔爱国热情:“耿耿一寸心,思与穷友论。”农民们也感到陆游可敬可亲,每当看到他走来,便取出酒菜招待。他们为了感谢陆游治病施药,更是“村巷欢欣夹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陆”字为名,以报“活我”之恩。
在陆游乡居时,宁宗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庆元。外戚韩侂胄当政。他斥理学为伪学,罢逐宗室大臣赵汝愚及理学家朱熹等,史称“庆元党禁”。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对金宣战,因急于贪功,贸然出师,不久即以失败告终。韩亦被杀取首送金议和。由于陆游和韩曾有上述关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受到一些责难,认为“晚节”不终。其实,陆游在韩当政时退而复出,主要是为抗敌复国的夙愿所驱使,并无趋炎附势之意陆游于嘉泰三年辞官还乡,已近80高龄。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终于在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
这一时期最长(约30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据其《跋诗稿》中所说,他曾将42岁以前的诗“又去十之九”,估计删去总在万首以上。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的诗作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5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 400余首。
这一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充满战斗气息的豪迈生活以及雄奇壮伟的山川形势,不仅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体验和激发了他爱国的思想感情,同时诗风也随之一变,正像他在诗中所说的“地胜顿惊诗律壮”。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 500首。
这一时期他生活比较平静,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饱经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如许多反映农村疾苦的诗即属此类。
在陆游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无怪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由于陆游所写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故屡遭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抗敌御侮一直是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在他早年的诗中曾这样写着:“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到了82岁的老年,还是“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一时代最高亢的歌声。他所写的许多感情激昂、气概宏肆的诗篇,像黄钟大吕一般地震荡人心。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正像他在有名的《书愤》诗中所歌咏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又如:“白发萧萧卧泽中,祇凭天地鉴孤忠。……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其他还有《金错刀行》《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胡无人》《病起书怀》《关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等等,都是气壮语豪而又托兴深微之作。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堪称是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39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48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14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雄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82岁的高龄时,当韩侂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课文配套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书愤备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南宋诗概说,二主要作品,沈园故事,陆游《钗头凤》词,唐琬《钗头凤》词,沈园剪影,关山月,长歌行,二名家评说,︵三︶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图片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背景介绍,题目解说,诗句注释,“空”,研读诗文合作研究,主旨探究,所“愤”之一世事艰,“愤”报国无门,所“愤”之二空自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