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高三上学期第九次检测 生物(PDF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生物试题.pdf
    • 生物答案.doc
    生物试题第1页
    生物试题第2页
    生物试题第3页
    生物答案第1页
    生物答案第2页
    生物答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高三上学期第九次检测 生物(PDF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高三上学期第九次检测 生物(PDF版),文件包含生物答案doc、生物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九次检测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感冒患者在发热门诊治疗时,医生会根据主要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引起感冒的病毒和细菌都可以( )
    A. 通过细胞分裂进行增殖 B. 诱导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C. 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 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和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毒
    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所以培养病毒要用活细胞)。
    2、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3、DNA病毒:噬菌体、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结构较稳定。
    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通过细胞分裂进行增殖, A错误;
    B、无论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作为抗原,诱导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核糖体,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的原料、核糖体等合成蛋白质,C错误;
    D、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和H2O,细菌虽没有线粒体,但有细菌含有相关的酶,也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和H2O。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所以病毒不能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和H2O, D错误;
    故选B。
    2. 牛胰核糖核酸酶最初在牛的胰脏中提取得到,后来发现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细菌等生物的细胞中。它是一条由124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链,其中包含8个含巯基(-SH)的半胱氨酸,已知两个巯基脱氢后形成一个二硫键(-S-S-)。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牛胰核糖核酸酶可降低RNA水解时所需的活化能
    B. 该酶中二硫键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或高尔基体的加工
    C. 124个氨基酸形成牛胰核糖核酸酶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小了2222
    D. 牛胰核糖核酸酶中二硫键断裂会导致其催化功能丧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是牛胰核糖核酸酶结构示意图,图中圆圈表示氨基酸,序号表示氨基酸的个数,分析题图可知该牛胰核糖核酸酶是由124个氨基酸形成的、含有一条肽链的蛋白质。
    【详解】A、牛胰核糖核酸酶就是RNA酶,可催化RNA水解,A正确;
    B、细菌细胞中也存在该酶,而细菌细胞中不存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故该酶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B错误;
    C、124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脱去123个水分子,再脱去8个H原子故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23×18+8=2222,C正确;
    D、二硫键是维持其特定空间结构的化学键,若断裂会导致牛胰核糖核酸酶的催化功能丧失,D正确。
    故选B。
    3. 北京烤鸭是北京传统特色美食。饲喂鸭时,主要以玉米、谷类为饲料,使其肥育。北京烤鸭的食用方法是用薄饼卷起烤鸭片、葱条、黄瓜条或萝卜条,配特制酱料食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鸭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脂肪
    B. 鸭肥育的原因是玉米、谷物等食物中大量的糖转化成脂肪
    C. 与黄瓜条和萝卜条相比,烤鸭特有的多糖是糖原
    D. 烤鸭中变性后的蛋白质更容易消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糖类与脂质的比较:
    比较项目
    糖类
    脂质
    元素组成
    C、H、O
    C、H、O(N、P)
    种类
    单糖、二糖、多糖
    脂肪、磷脂、固醇
    合成部位
    叶绿体(淀粉)、内质网(糖蛋白)、高尔基体(纤维素)、肝脏和肌肉(糖原)
    主要在内质网
    生理作用
    ①主要的能源物质②构成细胞结构,如糖被、细胞壁③核酸的组成成分,如核糖
    ①生物体的储能物质,如脂肪②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如磷脂③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如性激素
    【详解】A、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A错误;
    B、玉米、谷物等食物中含有淀粉等糖类,鸭肥育的原因是玉米、谷物等食物中大量的糖转化成脂肪,B正确;
    C、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与黄瓜条和萝卜条相比,烤鸭特有的多糖是糖原,C正确;
    D、烤熟的鸭子蛋白质发生了变性,但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因而容易被消化,D正确。
    故选A。
    4. 已知植物细胞内的某种多聚体含有C、H、O、N、P元素,下列关于该多聚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能分布在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B. 可能具有催化运输或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
    C. 构成该多聚体的单体可能有8种
    D. 该多聚体的多样性与其单体的数量及排列顺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核酸分为DNA和R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具有转运、催化、翻译模板等功能。
    【详解】A、根据元素组成可判断该多聚体可能为DNA或RNA,植物细胞中的DNA和RNA可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A正确;
    B、如果该多聚体为RNA,则其可能具有催化或运输和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如果该多聚体是DNA,则其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B正确;
    C、若该多聚体为DNA,则其单体是4种脱氧核苷酸,若该多聚体为RNA,则其单体是4种核糖核苷酸,C错误;
    D、DNA和RNA的多样性与其单体的数量及排列顺序有关,D正确。
    故选C。
    5. 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施用铵态氮肥,会引发一系列的土壤环境问题。如一些植物的根系在吸收无机盐时,吸收的NH4+多于吸收的阴离子,为维持体内的电荷平衡,植物会通过根系释放H+到土壤中,土壤pH下降,导致土壤酸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酸化土壤中,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B. 农作物吸收的含氮物质可用于合成蛋白质、叶绿素、磷脂等物质
    C. 农田中农副产品被大量输出,因此需要长期施加氮肥
    D. 在减少铵态氮肥施用的同时,合理的轮作可能对土壤酸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不同类的脂质的元素组成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
    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为了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详解】A、在酸化土壤,影响植物根细胞的代谢活动,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A错误;
    B、蛋白质、叶绿素、磷脂是含氮物质,故农作物吸收的含氮物质可用于合成蛋白质、叶绿素、磷脂等物质,B正确;
    C、为了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农田中农副产品被大量输出,需要长期向农田施加氮肥,C正确;
    D、在减少铵态氮肥施用的同时,合理的轮作可能对土壤酸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D正确。
    故选A。
    6. 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载体蛋白转运物质都是逆浓度梯度的 B. 通道蛋白转运物质都是顺浓度梯度的
    C. 载体蛋白转运物质自身构象会改变 D. 水分子可借助通道蛋白进出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膜上的转运蛋白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与相应物质结合后,通过改变自身空间结构转运物质;通道蛋白能形成穿膜小孔或通道,物质通过小孔或通道跨膜转运
    【详解】A、载体蛋白介导的可以是主动运输,也可以是协助扩散,故载体蛋白转运物质可以顺浓度梯度运输,也可以是逆浓度梯度运输,A错误;
    B、通道蛋白转运物质属于协助扩散,该方式都是顺浓度梯度的,B正确;
    C、体蛋白与相应物质结合后,通过改变自身空间结构转运物质,C正确;
    D、水分子更多的是借助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D正确。
    故选A。
    7.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激素进入靶细胞属于自由扩散
    B.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主动运输
    C. 细胞膜具有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膜蛋白
    D. 氧气浓度适当增高会促进羊成熟红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要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大分子:胞吞、胞吐。
    【详解】A、性激素属于脂质类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起作用,A正确;
    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并消耗能量,B正确;
    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细胞膜具有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膜蛋白,C正确;
    D、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所以氧气浓度适当增高不会促进羊成熟红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D错误。
    故选D。
    8. 哺乳动物胰腺细胞的代谢活动十分旺盛,下列细胞结构与对应功能表述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多肽链
    B. 内质网:肽链的加工、折叠
    C. 高尔基体:蛋白质的加工、分类和包装
    D. 线粒体:葡萄糖氧化与ATP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中心体的功能:在有丝分裂前期,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
    2、有些动物细胞能分泌蛋白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多肽,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到达高尔基体,并实现膜融合,在此时,对蛋白质进一步修饰加工,然后再形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再次实现膜融合,并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BC、分泌蛋白形成过程: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多肽,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到达高尔基体,并实现膜融合,在此时,对蛋白质进一步修饰加工,然后再形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再次实现膜融合,并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ABC正确;
    D、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只能利用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酸,D错误。
    故选D。
    9.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降低光照强度,蓝藻的叶绿体中产生O2的速率将降低
    B. 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能够产生ATP和酒精
    C. 抗原刺激下,浆细胞的高尔基体合成抗体并形成含抗体的囊泡
    D.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中葡萄糖分解速率将加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1、原核细胞中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2、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3、抗体是分泌蛋白,通过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加工,最终通过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
    4、有氧呼吸葡萄糖的分解是在细胞质中。
    【详解】A、蓝藻为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无叶绿体,A错误;
    B、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可以产生ATP和酒精,B正确;
    C、抗原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浆细胞的高尔基体无合成抗体的功能,抗体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C错误;
    D、有氧呼吸时,葡萄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可见,线粒体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D错误。
    故选B。
    10. 染色法常用于细胞的显微观察实验。下列对实验材料的染色处理与实验现象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材料的处理
    实验现象
    A
    用苏丹III染液处理花生子叶切片
    细胞中有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
    用健那绿染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细胞中有蓝绿色的线粒体
    C
    用台盼蓝染液处理装片上的酵母菌细胞
    部分酵母菌细胞被染成蓝色
    D
    用龙胆紫染液处理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
    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用苏丹Ⅲ鉴定脂肪,呈橘黄色;用健那绿染线粒体进行观察;活细胞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细胞中有橘黄色的脂肪颗粒,A正确;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染色,细胞中可观察到蓝绿色的线粒体,B正确;
    C、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能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不被染色的是活细胞,故可区分酵母菌的活性,C正确;
    D、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观察不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D错误。
    故选D。
    11. 金鱼藻是一种常见的水生被子植物,也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下表为其细胞液与它生活的溪水中多种离子的浓度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离子
    细胞液浓度/溪水浓度
    K+
    985
    Na+
    101
    CI—
    52
    SO42—
    31

    A. 金鱼藻细胞对表中离子的吸收速率会受环境温度影响
    B. 金鱼藻细胞对表中各离子的吸收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C. 金鱼藻细胞对表中离子的吸收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D. 无氧条件下,金鱼藻对表中离子的吸收速率也不会为0
    【答案】C
    【解析】
    【分析】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氧气、二氧化碳、脂溶性小分子,少部分水)
    2、协助扩散:借助转运蛋白的扩散方式。(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大部分水,小分子有机物、离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
    3、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消耗能量,需要有载体蛋白。(小分子有机物、离子的逆浓度梯度运输)
    【详解】A、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以及细胞呼吸能量的产生,进而影响细胞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B、从表中的信息可知,细胞液中4种离子浓度均高于池水浓度,因此金鱼藻细胞吸收这4种离子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均为主动运输,B正确;
    C、金鱼藻细胞对离子的吸收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载体蛋白的运动可以提现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无氧条件下,金鱼藻细胞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并用于主动运输,吸收速率不为0 , 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对消化液中3种单糖的吸收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进入细胞的方式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的方式不同
    B.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半乳糖和葡萄糖的方式与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C. 当消化液中半乳糖含量增加时,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运输速率会降低
    D. 小肠上皮细胞运输果糖的速率与细胞外果糖的浓度呈正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①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无需能量和载体蛋白;②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无需能量;③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需能量和载体蛋白。
    【详解】A、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据图分析,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也是协助扩散,A错误;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半乳糖和葡萄糖的过程是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成熟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B错误;
    C、由图可知,葡萄糖和半乳糖与载体的结合部位相同,故当消化液中半乳糖含量增加时,其与载体的结合概率更高,此时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运输速率会降低,C正确;
    D、由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运输果糖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运输速率与果糖浓度和转运蛋白数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转运速率与细胞外果糖的浓度呈正相关,超过一定范围将不随细胞外果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D错误。
    故选C。
    13. 下图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单糖等物质的示意图,其中钠-钾泵、SGLT1、GLUT2、GLUT5代表载体蛋白。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肠上皮细胞内外Na+、K+的分布特点与神经元静息状态时相似
    B. 小肠上皮细胞对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与载体特异性有关
    C. SGLT1和GLUT2运输葡萄糖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
    D. 钠-钾泵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其运输Na+、K+均为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2)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的原因:①细胞膜两侧各种钠、钾离子浓度分布不均;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3)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造成的,其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兴奋部位电位为外负内正。
    2、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
    3、被动运输: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详解】A、小肠上皮细胞内外Na+、K+的分布特点与神经元静息状态时相似,胞内K+浓度高于胞外,胞外Na+浓度高于胞内,A正确;
    B、小肠上皮细胞对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与载体特异性(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有关,B正确;
    C、SGLT1运输葡萄糖进入胞内,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为主动运输。而SGLT2运输葡萄糖到胞外,为顺浓度梯度运输,为协助扩散,C错误;
    D、钠-钾泵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据图分析可知,此过程消耗ATP,且都是逆浓度梯度运输,故运输Na+、K+均为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C。
    14. 某同学对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pH
    CaCl2
    温度(℃)
    降解率(%)

    9
    +
    90
    38

    9
    +
    70
    88

    9
    -
    70
    0

    7
    +
    70
    58

    5
    +
    40
    30
    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反应物为I型胶原蛋白
    A. 该酶的催化活性的发挥并不依赖于CaCl2
    B. 结合②④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pH
    C. 该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70℃,最适pH为9
    D. pH为9时,温度为90℃蛋白酶TSS已变性失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降解率越高说明酶活性越高,故②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pH为9,需要添加CaCl2,温度为70℃。
    【详解】A、分析②③组可知,没有添加CCL,降解率为0,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A错误;
    B、分析②④组的相关变量可知,温度均为70℃,都添加了CaCl2,pH分别为9、7,故自变量为pH,B正确;
    C、②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pH为9,温度为70℃,但由于温度梯度、pH梯度较大,不能说明最适温度为70℃,最适pH为9,C错误;
    D、第①组降解率为38%,蛋白酶TSS在此条件下还有活性,D错误。
    故选B。
    15. 可以用“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进行解释的生物学现象是( )
    A. “沸水浸泡过的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不佳”和“低温保存的食物不易腐败”
    B. “人发高烧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和“寒冷时,人不由自主地打寒战”
    C. “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不再催化蛋白质水解”和“胰岛素只能注射”
    D. “高原反应”和“不能用纯氧抢救煤气中毒的病人”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沸水浸泡过的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不佳”是由于高温破坏了酶的结构,“低温保存的食物不易腐败”是由于微生物细胞内的酶在低温条件下活性受到抑制,两个实例均能体现出“酶的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特性,A正确;
    B、“人发高烧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能体现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但“人寒冷时,不由自主打寒战”是体温调节造成的,不能体现“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B错误;
    C、“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不再催化淀粉水解”是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但“胰岛素不能口服”是因为胰岛素能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不能体现“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C错误;
    D、“高原反应”是由于机体缺氧,“不能用纯氧抢救煤气中毒的病人”是由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化学物质刺激呼吸中枢,D错误。
    故选A。
    16. ATP酶复合体存在于生物膜上,其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膜一侧的H+搬运到另一侧,并催化ATP的形成。如图表示ATP酶复合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中含有的ATP酶复合体分布在类囊体膜和基质中
    B. ATP酶复合体具有运输和催化作用
    C. 图中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D. ATP酶复合体在线粒体中参与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图分析可知: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不但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且会促使 ADP 和 Pi 合成 ATP 储存能量。
    【详解】A、叶绿体在类囊体薄膜上合成ATP,所以ATP酶复合体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
    B、由题可知, ATP酶复合体能将H+搬运到膜的另一侧,并催化ATP的形成,说明膜蛋白具有运输和催化作用,B正确;
    C、 图中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但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且使 ADP 和 Pi 合成 ATP 储存能量,C错误;
    D、ATP酶复合体存在于生物膜上,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生物膜上进行,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所以ATP酶复合体只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D错误。
    故选B。
    17. 酶抑制剂有两类,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催化作用实质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B. 改变底物的量对两种抑制剂的作用效果均无影响
    C. 竞争性抑制剂通过降低酶本身的活性来降低酶促反应速率
    D. 高温、非竞争性抑制剂都能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去催化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竞争性抑制剂会使酶活性降低,非竞争性抑制剂会使酶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催化作用,据此分析。
    【详解】A、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
    B、据题干分析,非竞争性酶抑制剂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所以改变底物的量对该抑制剂的作用效果无影响;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改变底物的量可增强底物的竞争力,降低酶抑制的作用效果,B错误;
    C、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对酶本身的活性没有影响,C错误;
    D、据题干可知,高温、非竞争性抑制剂都能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去催化活性,D正确。
    答案选D。
    18. 甘薯(又称“红薯”、“苕”等)在明代嘉靖年间传入我国,至万历年间,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就总结出了贮藏甘薯的要领。《农政全书》指出“藏种之难,一惧湿,一惧冻”,“欲避冰冻,莫如窖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潮湿环境中,病毒和细菌容易在甘薯细胞表面繁殖,进而侵染甘薯,造成伤害
    B. 甘薯细胞的结合水含量高,低温条件下细胞液容易结冰而使细胞产生机械性伤害
    C. 窖藏过程中,甘薯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可影响窖室内的温度
    D. 窖藏过程中,窖室内保持严格的无氧环境,甘薯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最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小部分用于合成ATP。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长繁殖,A错误;
    B、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甘薯的抗旱性强,低温条件下细胞液不容易结冰,B错误;
    C、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小部分用于合成ATP,释放的能量会影响窖室内的温度,C正确;
    D、由于在有氧条件下无氧呼吸受抑制,因此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较低氧条件下旺盛,故严格的无氧环境不利于甘薯保鲜,D错误。
    故选C。
    19.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经过染色后均死亡,因为染色剂不能自由进入活细胞
    B.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液与碱性染料中和
    C.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可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D. 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时需要在酸性条件下,现象为灰绿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1、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解离: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进行解离;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染色:把洋葱根尖用碱性染料染色;制片。
    3、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原理: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碘遇淀粉变蓝色,不同温度条件下酶活性不同,淀粉水解的程度不同,因此产生蓝色的深浅度不同;淀粉水解形成的糖是还原糖,由于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要进行水浴加热,改变反应的温度,因此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详解】A、健那绿是活体染料,细胞经健那绿染色后,依旧是活细胞,A错误;
    B、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漂洗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解离过度,根尖细胞过分酥软,不能正常进行实验,B错误;
    C、因斐林试剂需水浴加热才呈现砖红色沉淀,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宜选用斐林试剂鉴定,温度是干扰条件,C错误;
    D、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D正确。
    故选D。
    20. 如图为天竺葵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生理反应过程,其中X物质和Y物质是两种含有 3个碳原子的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产生的NADPH通常与O2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能量
    B. ④过程的场所可能是细胞质基质,也可能是线粒体基质
    C. ③过程需要消耗O2并产生ATP
    D. ②和⑤过程在蓝细菌细胞内也能进行,其中⑤过程需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为水的光解,②过程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Y物质为丙酮酸,④为丙酮酸分解为CO2,⑤为CO2的固定,X物质为C3。
    【详解】A、图中①过程为水的光解,其产生的NADPH不与O2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能量,A错误;
    B、若图中④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或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或细胞质基质,B正确;
    C、图中③过程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有ATP合成,但不消耗氧气,C错误;
    D、图中②过程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⑤为CO2的固定,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故在蓝细菌细胞内也能进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需要消耗ATP,D错误。
    故选B。
    21. 为研究强光照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层析液进行纸层析,下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色素Ⅰ、Ⅱ、Ⅲ、Ⅳ均可溶于无水乙醇
    B. 强光照有利于该植物叶绿素的合成
    C. 色素Ⅰ、Ⅱ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D. 色素Ⅳ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Ⅰ胡萝卜素、Ⅱ叶黄素、Ⅲ叶绿素a(最宽)、Ⅳ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说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详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都溶于有机溶剂,A正确;
    B、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叶绿素含量降低,说明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不利于该植物叶绿素的合成,B错误;
    C、色素Ⅰ、Ⅱ分别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它们主要吸收蓝紫光,C错误;
    D、色素Ⅳ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小,D错误。
    故选A。
    22. 生物体利用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糖类和油脂,油脂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油脂彻底分解需要消耗更多的O2 ,因此可用一定时间内生物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来大致推测细胞呼吸底物的种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果蔬储藏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其产物大部分为酒精
    B. 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的上述比值低,推测其更多利用的是油脂
    C. 若测得种子萌发初期上述比值为1,则其有氧条件下主要利用的是糖类
    D. 健康的成人在剧烈运动的过程中,上述的比值会小于1
    【答案】D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2CO2+2C2H5OH+能量;或C6H12O62C3H6O3+能量。
    3、同等质量的糖类和脂肪相比,脂肪中C、H比例高,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
    【详解】A、将果蔬储藏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产物大部分为酒精,A正确;
    B、若利用的是糖类,则人体一定时间内生物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为1,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的上述比值低,推测其更多利用的是油脂(油脂中C、H的比例低,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B正确;
    C、若利用的是糖类,则种子有氧呼吸时产生的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为1,因此若测得种子萌发初期上述比值为1,则其有氧条件下主要利用的是糖类,C正确;
    D、人体细胞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量相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O2,也不产生CO2,因此健康的成人在剧烈运动的过程中,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等于1,D错误。
    故选D。
    23. 下图是水生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1—t2,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
    B. t2—t3,暗反应(碳反应)限制光合作用。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
    C. t3—t4,光照强度不变,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
    D. 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含量升高,C3化合物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A错误;
    B、在t2→t3阶段光合作用主要的限制因素是CO2的量,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会提高,B错误;
    C、t3→t4阶段,光照强度不变,CO2的量增加,而CO2增加,首先会影响暗反应阶段,CO2固定增强,C3含量上升,进而导致光反应速率增强,所以光合作用的速率是加快的,C错误;
    D、CO2供应不变,光照突然减弱,光反应减弱,消耗的ADP、Pi少,合成产生的ATP、[H]少,从而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减弱,因此在t4后短暂时间内,ADP和Pi的含量升高,C3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D正确。
    故选D。
    24. 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而加倍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
    D.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离染色体加倍,DNA不加倍;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核DNA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会加倍,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而加倍,但DNA数目不变,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一分为二而减半,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D错误。
    故选C。
    25. 下图是同一种动物的两个细胞分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是减数分裂图,乙是有丝分裂图
    B. 该种动物的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
    C. 甲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目依次是2、4、4
    D. 甲的亲代细胞基因型一定是AaBb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图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乙图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以此分析答题。
    【详解】A、甲图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是减数分裂图,乙图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是有丝分裂图,A正确;
    B、减数第二分裂前期染色体减半,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B正确;
    C、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则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依次为2、4、4,C正确;
    D、甲细胞中已经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亲代细胞基因型可以有多种,可以是AaBb、也可以是AAbb、Aabb、AABb,D错误。
    故选D。
    26. 某种抗癌药可以抑制DNA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据此判断短期内使用这种药物对机体产生最明显的副作用是
    A. 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
    B. 影响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造成糖代谢紊乱
    C. 影响血细胞生成,使机体白细胞数量减少
    D. 影响脂肪的合成,减少脂肪的贮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物质合成的有关知识和推理能力。由题干可知,该药物的作用是通过抑制DNA的复制而抑制细胞分裂,神经递质、胰岛素和脂肪的合成均与细胞分裂无关,因此该药物对它们的合成均没有副作用。血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因此该药物对它们的形成有影响。
    27. 下图表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的一个细胞在不同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染色体数量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o→b的细胞中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B. d→e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 g→h的细胞中DNA复制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D. h→i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DNA数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①起点和终点的DNA数、染色体数是相等的,②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③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NA数是染色体数目的2倍;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 ,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没有染色单体。
    减数分裂:①终点DNA和染色体数是起点的一半,②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③减数分裂I:有同源染色体,DNA数是染色体数的2倍;减数分裂II: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II前期和中期:DNA数是染色体数的2倍,减数分裂II后期:着丝粒分裂 ,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没有染色单体。
    【详解】A、o→b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该时期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A错误;
    B、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
    C、g→h表示受精作用,该时期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h→i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核DNA数为染色体数的2倍,D错误。
    故选B。
    28.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另3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Xb、aY、Y B. aXb、Y、Y C. aXb、aY、Y D. AAaXb、Y、Y
    【答案】B
    【解析】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AAaXb的精子中有两个A、并有等位基因,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一方面是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和a未分离,产生AAaaXb和Y的次级精母细胞;另一方面减二后期AAaaXb的次级精母细胞携两个A基因没有分离,进入一个精子,所以与AAaXb的精子同时产生的另外一个精子细胞为aXb,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Y、Y;B正确。
    故选B。
    29. 果蝇(2N=8)细胞正常分裂的过程中,伴随着细胞结构的规律性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时,染色体的形态已达到最稳定
    B. 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为1:1的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Y
    C. 若某细胞处于分裂后期且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染色体数,则其正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
    D. 染色体数为4N的细胞中,可能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体排列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详解】A、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但染色体的形态达到最稳定的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为1:1,此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Y染色体,B正确;
    C、若某细胞处于分裂后期且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染色体数,则其正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染色体数为4N的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B。
    30. 在胚胎学研究中,人们注意到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分化和器官构建有一定的影响。还有实验证明,改变细胞所处的位置可导致细胞分化方向的改变。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已分化的细胞不可能具有细胞分裂能力
    B.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核酸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改变
    C. 细胞分化的方向的改变,可能周围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的诱导有关
    D. 细胞的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已分化的细胞可能具有细胞分裂能力,如干细胞保留分裂和分化能力,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DNA不会发生改变,但是细胞内的RNA会发生改变,故细胞内的核酸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B错误;
    C、由题意可知,改变细胞所处的位置可导致细胞分化方向改变,可能与周围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诱导有关,C正确;
    D、细胞的癌变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3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研究发现某些中药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从而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B. 干细胞均是未分化的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
    C.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此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 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心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A错误;
    B、干细胞不都是未分化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已经经过了分化,B错误;
    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没有形成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心肌细胞已经经过了分化,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32. 研究发现,核仁的稳定性下降、线粒体功能失调等均会引起细胞的衰老,而身体中细胞衰老的速度决定了我们寿命的长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中黑色素的合成加快,导致“老年斑”的出现
    B. 衰老细胞表现为水分减少、呼吸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C.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速度有关,衰老个体中均是衰老细胞
    D. 细胞死亡一定是细胞衰老导致的,衰老细胞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衰老细胞的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
    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
    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
    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
    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衰老细胞内多数酶的活性降低,合成黑色素能力降低,老年人细胞中脂褐素的积累增加,因此老年人易长“老年斑”,A错误;
    B、衰老细胞水分减少、呼吸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B正确;
    C、衰老的多细胞生物体内也有新生的细胞,多细胞个体的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C错误;
    D、细胞死亡不一定是细胞衰老导致的,还可能是因外界因素而导致的细胞坏死,D错误。
    故选B。
    33.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今全球每年新增1500万癌症患者,癌症是当前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间的连接与识别能力减弱
    B. 癌症的发生由致癌因子引发,患病的概率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
    C. 致癌因子使与癌变有关的基因缺失,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D. 细胞癌变后,细胞内的凋亡基因不易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癌变的机理是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的畸形分裂和分化而变成能连续增殖、不受机体控制的癌细胞,细胞癌变是多个相关基因突变后累积的结果;癌细胞具有能无限增殖,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易分散和转移的特点。
    【详解】A、由于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所以与正常细胞和比,癌细胞间的连接与识别能力减弱,A正确;
    B、癌症的发生由致癌因子引发,也是突变累积形成的,患病概率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老年人患癌症的概率较高,B正确;
    C、癌症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内普遍存在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细胞癌变后,变为无限增殖的“不死”细胞,细胞内的凋亡基因不易表达,D正确。
    故选C。
    34. 下图为某同学观察某二倍体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甲~丁表示不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观察到乙细胞经甲→丙→丁过程,最终分裂产生两个相同的子细胞
    B. 丙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该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相同
    C. 乙细胞所处时期,细胞中DNA聚合酶活性较高,RNA聚合酶活性较低
    D. 根尖细胞完成有丝分裂过程所需能量来自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 制作临时装片前,解离导致细胞死亡,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乙细胞发生连续细胞分裂过程,A错误;
    B、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细胞两极各有一套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B正确;
    C、乙维胞处于分裂间期,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该时期细胞中DNA聚合酶活性和RNA聚合酶活性都较高,C错误;
    D、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35. 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研究小组测得的密闭装置内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某植株O2释放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当光照强度为1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B. 当光照强度为2时,叶肉细胞产生的O2量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相等
    C.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单位时间内释放的O2量逐渐增加
    D. 当光照强度超过7时,CO2浓度可能是限制O2释放速率的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照强度为0时,吸收的O2可表示呼吸速率,光照强度为2时,既不吸收,也不释放氧气,该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光照强度为6时,达到了最大光合速率。
    【详解】A、当光照强度为1时,叶肉细胞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A正确;
    B、当光照强度为2时,既不吸收、也不释放氧气,该植株产生的O2量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相等,即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等于叶肉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其他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而叶肉细胞产生的O2量大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B错误;
    C、由图可知,在光照强度小于6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单位时间内释放的O2量逐渐增加,C正确;
    D、当光照强度超过7时,氧气释放速率不再增加,则CO2浓度可能是限制O2释放速率的因素,D正确。
    故选B。
    36.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切断①处,刺激③处,e仍能出现反射活动
    B.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C. 结构②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 结构e在组成上包括d的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1、题图分析:根据b上的神经节结构可判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
    2、结构②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
    【详解】A、切断①处,刺激③处,e能作出反应,但因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活动,A错误;
    B、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若e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且正常,B正确;
    C、图中②的结构为突触,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正确。
    故选A。
    【点睛】
    37. 下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此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中只能由a→b传递
    C. 在特定的情况下,图乙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某些腺体分泌相应物质或激素
    D.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A、未受刺激时,电表测得的是膜外两点的电位差,若测静息电位,需将电流表的一侧电极放到膜内,静息电位时,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A 错误;
    B、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存在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引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即兴奋在图乙中只能由 b→a传递,B错误;
    C、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图乙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某些腺体分泌相应物质或激素,C正确;
    D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D 错误。
    故选C。
    38.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的是( )
    ①水、无机盐、血浆蛋白 ②血红蛋白、O2、胃蛋白酶 ③葡萄糖、CO2、胰岛素 ④激素、呼吸酶、氨基酸 ⑤食物中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 ⑥乳酸与缓冲对发生反应⑦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
    A. ①③⑥ B. ③④⑦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①水、无机盐、血浆蛋白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因此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二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属于营养物质、CO2为细胞代谢废物、胰岛素为细胞分泌物,因此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
    ④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
    ⑤食物中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⑤错误;
    ⑥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主要发生在血浆,因此该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⑥正确;
    ⑦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发生在细胞内(线粒体基质),细胞内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⑦错误。即②④⑤⑦错误,①③⑥正确。
    故选A。
    39. 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
    B. 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
    C. 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D. 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详解】A、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其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且理化性质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的,A正确;
    B、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尿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也是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C正确;
    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从而引起水肿,D正确。
    故选B。
    40. ①②③④为四类生物的部分特征:①仅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②具有核糖体和叶绿素,但没有形成叶绿体③出现染色体和各种细胞器④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下列对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含④的生物都是自养生物
    B. 肯定属于原核生物的是②和④
    C. 流感病毒最可能属于①
    D. 有成形的细胞核的生物是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①仅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生物是病毒;②具有核糖体和叶绿素,但没有形成叶绿体的生物为原核生物,比如蓝藻;③出现染色体和各种细胞器的生物是真核生物;④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的生物是细菌。
    【详解】A、④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的生物是细菌,细菌中既有自养型,也有异养型, 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肯定属于原核生物的是②和④,B正确;
    C、①仅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生物是病毒,因此流感病毒最可能属于①,C正确;
    D、③出现染色体和各种细胞器的生物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 下面是生物兴趣小组研究果蔬中的过氧化氢酶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步骤:
    1.取等量的不同果蔬洗净、晾干,研磨成浆液,各取5mL装入试管,贴好标签暂时保存。
    2.分别取3%过氧化氢溶液3mL,滴入等量的4种果蔬的浆液;
    3.采用排水集气法测定氧气产生量;
    4.记录实验数据(见下表)
    果蔬氧气产生量(mL)时间(s)
    马铃薯
    胡萝卜
    苹果
    菠菜
    10
    ——
    13
    ——
    ——
    20
    ——
    15
    ——
    ——
    30
    ——
    17
    ——
    ——
    50
    15
    20
    ——
    13
    60
    20
    20
    ——
    15
    (注:表格中“-”代表无明显现象)
    (1)对各种果蔬进行研磨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胡萝卜组50s秒后实验数据不发生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
    (3)菠菜组与胡萝卜组相比氧气产生速率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马铃薯和菠菜组实验,在前30秒都没有明显现象,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需对实验进行改进,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___________。
    (5)有资料显示马铃薯细胞内过氧化氢酶含量非常高,为什么实验结果与资料不一致呢?请推测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
    【答案】 ①. 使细胞中的过氧化氢酶充分释放 ②. 过氧化氢已经完全分解 ③. 过氧化氢酶的含量不同或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不同 ④. 增加过氧化氢的用量或浓度、增加果蔬的浆液量 ⑤. 马铃薯的成熟度不同、实验的温度或pH不适宜、马铃薯的品种不同等。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为测定不同果蔬中过氧化氢酶的含量(活性),则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果蔬种类,因变量为酶的催化效率,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进行测定和比较。
    【详解】(1)果蔬中含有过氧化氢酶,但果蔬有细胞壁等的限制,阻碍酶的释放,故为使细胞中的过氧化氢酶充分释放,需要对各种果蔬进行研磨处理。
    (2)据表格数据可知,在50s之前,胡萝卜素的氧气产生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但50s秒后实验数据不发生变化,原因可能是过氧化氢已经完全分解(底物已经消耗完)。
    (3)本实验中酶的催化效率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速率进行测定,与胡萝卜组相比,菠菜组的氧气产生速率慢,原因可能为过氧化氢酶的含量不同或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不同。
    (4)氧气产生速率受酶的活性、数量以及底物浓度的制约,马铃薯和菠菜组实验,在前30秒都没有明显现象,可能是酶的浓度不足或底物数量不足,故可增加过氧化氢的用量或浓度、增加果蔬的浆液量。
    (5)酶的作用条件温和,若实验的温度或pH不适宜,则可能出现实验中的现象;此外马铃薯的品种和成熟度也会影响酶的数量,故以上原因均可导致实验结果与资料不一致。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酶促反应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42. 青椒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下图1是青椒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相关结构,a-e代表相关物质,①-③代表相关生理过程。图2为该植物在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的条件下,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结构甲是______________,物质e是______________,过程②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
    (2)若要验证青椒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c中元素的来源,可分别给青椒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一黄绿色青椒突变体植株,实验人员欲比较黄绿色突变体叶绿素含量的变化,需要对提取的色素进行分离,实验室色素分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该方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4)影响图2中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C点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____________(用CO2吸收速率表示)mg·(100cm2叶·h-1)。若白天持续处于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则每天至少光照____________h,该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答案】(1) ①. 叶绿体类囊体##基粒 ②. CO2 ③. 线粒体基质
    (2) ①. CO2和H218O ②. C18O2和H2O
    (3) ①. 纸层析法 ②. 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4) ①. 温度 ②. 20 ③. 6
    【解析】
    【分析】分析图1:甲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乙表示叶绿体基质,a表示ATP和NADPH,b表示ADP和Pi,c表示O2,d表示丙酮酸,e表示CO2,①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分析图2:表示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A表示呼吸速率大小,B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C表示光饱和点。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甲中物质能吸收光能,因此甲表示类囊体薄膜,物质e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物,且能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因此物质e表示CO2,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进行的场所在线粒体基质。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c表示氧气,若要验证青椒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c氧气中元素的来源是水还是二氧化碳,可分别给青椒提供H218O+CO2和H2O+C18O2,检测产生氧气中是否放射性,进而可以判断氧气中氧的来源。
    【小问3详解】
    叶肉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实验室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该方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越大,扩散速率越快。这样几分钟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来。
    【小问4详解】
    A点无光照,有二氧化碳的释放,只进行细胞呼吸,故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若白天处于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则白天净光合速率为15mg•(100cm2叶•h-1),全天呼吸速率是5mg•(100cm2叶•h-1)则总光合速率为15+5=20(100cm2叶•h-1)。植物正常生长需要每天白天积累的有机物和晚上消耗的有机物相等,设每天至少光照a小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则有:15a=(24-a)×5,解得a=6,则若白天持续处于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则每天至少光照6h,该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43. 下列是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的一些细胞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述细胞均是_____________(动物、植物)细胞,若它们来自于同一器官,此器官最可能是___________,此器官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可达_____________条。
    (2)图A-E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和核内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的是____________,具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______________。
    (3)若此动物细胞基因型为aaXBXB,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XBXb的配子,可能的原因:在______________过程中可能发生______________,同时在_____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_____所致。
    【答案】(1) ①. 动物 ②. 睾丸或卵巢 ③. 8
    (2) ①. B、D、E ②. A、B、C
    (3) ①. DNA分子复制 ②. 基因突变 ③. 减数第一次分裂 ④. 同源染色体(1对X染色体)未分离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粒)已经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中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D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E不含同源染色体,为配子。
    【小问1详解】
    图中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是动物细胞,图中有的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只有原始生殖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若上述细胞均来自该动物的同一器官,此器官最可能是睾丸或卵巢。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最大是时候是有丝分裂后期,最多为8条染色体。
    【小问2详解】
    据分析可知,着丝点(粒)分裂时,以及形成配子时染色体数和核内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则图A~E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和核内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的是BDE;具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ABC,D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E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
    【小问3详解】
    若此动物基因型为aaXBXB,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XBXb的配子,则b基因最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的时候XB基因突变形成了Xb基因;在上述基础上,aXBXb配子的出现,也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导致的。
    44. 人体血糖的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和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常的血糖水平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回答下列与血糖平衡调节相关的问题:
    (1)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时,通过胰岛素的调节机体不仅能促进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而且能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在血糖调节中与其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
    (2)有人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将正常胰岛B细胞分别置于葡萄糖浓度为5.6mmol/L(低糖组)和16.7mmol/L(高糖组)的培养液中,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结果高糖组释放胰岛素较多,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I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胰岛B细胞,并最终破坏该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能力。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I型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__病,这种糖尿病患者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定期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控制其血糖水平。在患病早期,II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正常,但胰岛素未能有效地发挥其生理作用,即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的产生与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种类的抗体有关,请据此推测II型糖尿病可能的发病机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②.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2)胰岛B细胞能直接感受葡萄糖浓度的变化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3) ①. 自身免疫病 ②. 能 ③. 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正常结合而发挥作用 ④. 胰岛素受体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正常结合而发挥作用
    【解析】
    【分析】1、胰岛素生理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
    2、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3、人类的糖尿病分为I、II两种类型,I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II型糖尿病很常见,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但确切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
    【小问1详解】
    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方式题中给出了增加血糖的去向,要填出减少血糖的来源即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其中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它激素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所以和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小问2详解】
    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将正常胰岛B细胞分别置于低糖组和高糖组的培养液中,只有血糖浓度的唯一因素使高糖组释放胰岛素较多,就可以得出结论为胰岛B细胞能直接感受葡萄糖浓度的变化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小问3详解】
    I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胰岛B细胞,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I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I型糖尿病是破坏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能力,这类患者能用定期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控制其血糖水平;
    II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题中告知“胰岛素抵抗”的产生与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种类的抗体有关,据此推测II型糖尿病可能的发病机理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就可以结合体液免疫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正常结合而发挥作用或胰岛素受体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正常结合而发挥作用。
    45. 已知A/a、B/b、C/c三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动物的三对相对性状且完全显性,请回答问题:
    (1)某实验小组欲探究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的该雌雄动物若干,请你用最简单的实验思路来加以判断。
    ①实验思路:_______。
    ②若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种,且比例为_______,则A、a和B、b不独立遗传。
    ③若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种,且比例为_______,则A、a和B、b独立遗传。
    (2)已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Cc,其三对基因在细胞内分布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①若减数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该动物可产生______种配子,让其与隐性纯合体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_____种;若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该动物可产生______种配子,让其与基因型相同的异性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可以有_______种。图中所示的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最多可以有_______种
    ②对该动物的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红色,等位基因C、c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_____(可以/不可以)确定是否发生交换重组,_____(可以/不可以)确定是否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观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可以看到_____个红色荧光点。
    【答案】(1) ①. 让基因型为AaBb的该雌雄动物相互交配,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②. 2##3 ③. 3:1##1∶2∶1 ④. 4 ⑤. 9∶3∶3∶1
    (2) ①. 8 ②. 8 ③. 4 ④. 6 ⑤. 4 ⑥. 不可以 ⑦. 可以 ⑧. 2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的题目可以利用拆分法,用分离定律来解决自由组合的题。同时需要注意会用棋盘格法,这样不容易有漏掉的情况,提高做题的准确度。
    【小问1详解】
    欲探究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最简单的实验思路是让基因型为AaBb的该雌雄动物相互交配,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若A、a和B、b不独立遗传,即存在基因连锁,①、A和B基因连锁,则a和b基因连锁,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该雌雄动物相互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1/4AABB、1/2AaBb、1/4aabb,所以子代的表现型有2种,比例为3:1;②、A和b基因连锁,则a和B基因连锁,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该雌雄动物相互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1/4AAbb、1/2AaBb、1/4aaBB,所以子代的表现型有3种,比例为1:2:1;
    若A、a和B、b独立遗传,基因型为AaBb的该雌雄动物相互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aabb,比例为9∶3∶3∶1;
    【小问2详解】
    若减数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先分析A、a和C 、c基因:可以产生Ac、aC、AC、ac四种配子,再分析B和b基因:可以产生B和b两种配子,所以一共可以产生4×2=8种配子,即ABc、aBC、ABC、aBc、Abc、abC、AbC、abc;让其与隐性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进行测交,后代后代的表现型有8种;
    若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该动物可产生4种配子,即ABc、Abc、abC、aBC;让其与基因型相同的异性交配,先分析A、a/C、c基因,交配后代可以有3种表现型,再分析B、b基因,交配后代可以有2种表现型,所以后代的表现型有3×2=6种;
    若图中所示的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可产生4个子细胞,考虑交叉互换,最多可以有4种类型;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不可以确定是否发生交换重组,因为等位基因的荧光颜色是相同的;但可以确定是否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因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存在染色单体,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可以看到2个红色荧光点。
    46. 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不乏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的美食,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其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在果酒制作时,酒精发酵阶段,参与反应的酵母菌菌种来自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当氧气和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泡菜时,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泡菜制作中盐和水的比例是______。泡菜中的亚硝酸盐过多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通常用___________法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3)豆腐乳前期发酵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__,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向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加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盐还能_____________,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之后要加入配置好的卤汤,其中卤汤中加酒的含量应控制在一定的量。酒精含量过高,_________________;酒精含量过低,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
    【答案】 ①. 缺氧 ②. 酸性 ③. 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④. 乳酸菌 ⑤. 1:4 ⑥. 比色 ⑦. 15~18℃ ⑧. 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⑨.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⑩. 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
    蛋白质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1)制备高产果酒的酵母菌菌株时,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进一步转变为醋酸。
    (2)制作泡菜时,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4:1,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原因是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发酵时,坛盖边沿水槽中要注满水,目的是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时常采用比色法,即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首先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之后进行显色反应,最后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比较,估算亚硝酸盐含量。
    (3)腐乳制作的适宜温度是15~18℃;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盐还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酒精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测定和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条件和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答案pdf、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 生物(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 生物(PDF版),文件包含生物试题pdf、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 生物(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重点校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 生物(PDF版),文件包含生物试题pdf、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