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综合与测试教案
展开第四章 复习课
(见学生用书P119)
1.知道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能说出二者的关系,能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的平面图或展开图来认识立体图形.
2.能说出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知道线段中点与等分的定义,能进行线段的运算.
3.知道角平分线与等分线的定义,并进行角度的换算.
4.能用方向角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互余和互补的概念,能根据余角、补角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说理.
◎重点:平面展开图、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难点:角度的相关运算.
同学们,你们知道常说的一维、二维、三维指的是什么吗?
一维实际上指的是一条线,在理解上即为左右一个方向,也可理解为点动成线;二维即前后、左右两个方向,在一张纸上的内容就可以看作是二维,即为一个平面;所谓三维,是指在平面二维系中又加入了一个垂直的方向向量而构成的空间系,就是我们认识的立体空间.
所以二维图形可以认为是平面图形,三维图形可以认为是立体图形.接下来,我们复习一下本章中学习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1.观察立体图形主要是从 正面 、 左面 、 上面 三个方向观察,得到三种平面图形.
2.常见的立体图形有 正方体 、 长方体 、 圆柱 、 圆锥 、 棱柱 、 棱锥 和 球体 .
3.将立体图形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 平面 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 平面展开图 .
4.几何图形都是由 点 、 线 、 面 、 体 组成的, 点 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5.经过两点 有 一条直线,并且只有 一 条直线;两点的所有连线中, 线段 最短.
6.若两个角的和等于 90° ,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若两个角的和等于 180° ,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7.同角(等角)的余角 相等 ,同角(等角)的补角 相等 .
8.线段、角的有关知识.
| 线段 | 角 |
定义 | 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 | (1)有 公共 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2)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 端点 从起始位置旋转到终止位置所组成的图形 |
表示 方法 | 两种: 两 个大写英文字母; 一 个小写英文字母 | 四种: 三 个大写英文字母; 一 个大写英文字母; 一 个阿拉伯数字; 一 个小写希腊字母 |
比较 | (1)叠合法; (2)度量法 | (1)叠合法;(2)度量法 |
度量 | 测量工具: 刻度尺 | 测量工具: 量角器 . 1周角= 2 平角= 4 直角,1°= 60' ,1'= 60″ |
等分点 (线) | 中点、三等分点、…、n等分点 | 角平分线、三等分线、…、n等分线 |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1.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由三个同样大小的立方体搭成的,则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是 (A)
A B C D
2.下列四幅图中,经过折叠后不能围成一个立体图形的是 (D)
A B C D
方法归纳交流 利用空间想象或动手操作进行立体图形的 展开和折叠 .
线段的有关计算
3.已知线段AB,反向延长AB到点C,使AC=AB.若点D是BC的中点,CD=3 cm,求AB、AD的长.
解:因为D是BC中点,CD=3 cm,所以CD=BD=BC=3 cm,所以BC=6 cm.
因为AC=AB,BC=6 cm,所以AC=BC=2 cm,所以AB=4 cm,所以AD=CD-AC=3-2=1 cm.
方法归纳交流 “反向延长线段AB”还可以怎样叙述?
解:延长线段BA.
角的有关计算
4.如图,∠AOB、∠COD都是直角,试猜想∠AOD和∠BOC的关系,请简单说明.
解:互补.因为∠AOB、∠COD都是直角,所以∠AOB+∠COD=180°,即∠AOC+∠BOC+∠BOD+∠BOC=∠AOD+∠BOC=180°,所以∠AOD与∠BOC互补.
5.时钟的时针由3点整的位置(顺时针方向)转过多少度时,与分针第一次重合?
解:设时针转过的度数为x时,与分针第一次重合,则12x=90°+x,解得x=8°,即时针转过8°时,与分针第一次重合.
方法归纳交流 时针的旋转角度∶分针的旋转角度= 1∶12 .
实际问题中的线段和角
6.小明从点A出发向北偏西50°方向走了3米,到达点B,小林从点A出发向南偏西40°方向走了4米,到达点C,试画图确定出A、B、C三点的位置(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米),并从图上求出点B到点C的实际距离.
解:作图如下图所示;测量可得BC=5米.
见《分层作业本》P79
手电筒发射出来的光线,给我们的感觉是一条 (B)
A.线段 B.射线 C.直线 D.折线
下列图形中不是立体图形的是 (D)
A.正方体和长方体 B.圆柱和棱柱
C.球和圆锥 D.圆和三角形
已知线段AB=10 cm,C是AB上一点,且BC=3 cm,则AC的长等于 (B)
A.6 cm B.7 cm C.5 cm D.4 cm
将一段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其原理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若∠α=43°,则∠α的余角为 47° ,∠α的补角为 137° .
57.32°= 57 ° 19 ' 12 ″;
27°14'24″= 27.24 °.
在下面的四个几何体中,从左面看与从正面看得到的图形不相同的是 (B)
A B C D
将“创建文明城市”六个字分别写在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这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如图所示,那么在这个正方体中,和“创”相对的字是 (B)
A.文 B.明 C.城 D.市
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少20°,则这个角为 (B)
A.30° B.40° C.60° D.75°
如图,∠AOC=90°,∠COB=α,OD平分∠AOB,则∠COD等于 (B)
A.
B.45°-
C.45°-α
D.90°-α
如图,C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AB=13,CB=5,M、N分别是AB、CB的中点,则线段MN的长是 4 .
将长方形纸条折成如图所示的形状,BC为折痕,若∠DBA=70°,则∠ABC= 55° .
如图,在笔直的公路边种树,将公路看作一条数轴,向东记为正方向,若已经在A点及原点处各种上一棵树,要保证每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则第三棵树可种在 G或B或D 点.
如图,平原上有A、B、C、D四个村庄,为解决当地缺水问题,政府准备投资建一个蓄水池,不考虑其他因素,请画图确定蓄水池H点的位置,使它与四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
解:如图,点H即为所求作的点.
如图,将两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重叠在一起.
(1)若∠DOB与∠DOA的比是2∶11,求∠BOC的度数.
(2)若叠合所成的∠BOC=n°(0<n<90),则∠AOD的补角的度数与∠BOC的度数之比是多少?
解:(1)因为∠DOB与∠DOA的比是2∶11,所以设∠DOB的度数为2x,则∠DOA的度数为11x,所以∠AOC=2x,∠BOC=7x,所以7x+7x+2x+2x=180°,所以x=10°,即∠BOC=7x=70°.
(2)因为∠AOD+∠BOC=180°,所以∠AOD的补角的度数与∠BOC的度数相等,度数之比为1∶1.
几何图形初步作业设计
(见学生用书P121)
一、作业目标
通过解题的过程增进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围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整体思想这三条主线,落实“四基”,培养“四能”.
二、作业内容
(数形结合思想)如图,B是线段AC上一点,且AB=18 cm,BC=AB.
(1)试求出线段AC的长.
(2)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请求出线段OB的长.
解:(1)因为AB=18 cm,BC=AB,
所以BC=6(cm),
所以AC=AB+BC=18+6=24(cm).
(2)因为O是线段AC的中点,
所以OC=AC=12(cm).
因为BC=6 cm,
所以OB=OC-BC=12-6=6(cm).
(数形结合思想)如图,O为直线AB上一点,∠DOE=90°.若∠AOC=130°,OD平分∠AOC.
(1)求∠BOD的度数.
(2)通过计算说明OE是否平分∠BOC.
解:(1)因为∠AOC=130°,OD平分∠AOC,
所以∠AOD=∠AOC=65°,
所以∠BOD=180°-∠AOD=115°.
(2)根据(1)和∠DOE=90°,
可得∠EOB=180°-∠AOD-∠DOE=25°.
因为∠DOC=∠AOD=65°,
所以∠COE=90°-∠DOC=25°,
所以∠COE=∠EOB,
所以OE平分∠BOC.
(分类讨论思想)在平面内有三点A,B,C.若A,B,C三点共线,AB=20 cm,BC=14 cm,点E,F分别是线段AB,BC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
解:有两种情况:
①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
图1
因为E,F分别是AB,BC的中点,AB=20 cm,BC=14 cm,
所以EB=AB=×20=10(cm),BF=BC=×14=7(cm),
所以EF=EB+BF=10+7=17(cm);
②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2,
图2
根据题意,BE=AB=10 cm,BF=BC=7 cm,
所以EF=BE-BF=10-7=3(cm).
综上可知,线段EF的长度为17 cm或3 cm.
(分类讨论思想)已知∠AOB=70°,OC是∠AOB内部的一条射线.
(1)如图1,当OC是∠AOB的平分线时,求∠AOC的度数.
(2)如图2,当∠BOC=30°时,∠AOD是∠AOB的余角,OE是∠COD的平分线,请补全图形,并求∠AOE的度数.
(3)若把“∠AOB=70°,∠BOC=30°”改为“∠AOB是锐角,且∠AOB=n°,∠BOC=n°”,(2)中的其余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AOE的度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
图1 图2
解:(1)因为∠AOB=70°,OC是∠AOB的平分线,
所以∠AOC=∠AOB=×70°=35°.
(2)因为∠AOB=70°,∠BOC=30°,
所以∠AOC=∠AOB-∠BOC=40°.
因为∠AOB=70°,∠AOD是∠AOB的余角,
所以∠AOD=90°-∠AOB=20°.
图1
如图1,当∠AOD在∠AOB外部时,
因为∠COD=∠AOC+∠AOD=60°,OE是∠COD的平分线,
所以∠COE=∠COD=×60°=30°,
所以∠AOE=∠AOC-∠COE=10°.
图2
如图2,当∠AOD在∠AOB内部时,
因为∠COD=∠AOC-∠AOD=20°,OE是∠COD的平分线,
所以∠COE=∠COD=×20°=10°,
所以∠AOE=∠AOC-∠COE=30°.
综上所述,∠AOE的度数为10°或30°.
(3)由(2)知,∠AOE的度数为45°-n°或45°-n°或n°-45°.
(整体思想)已知点C在直线AB上,D,E分别是AC,BC的中点.
(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1,
①若AC=5,BC=3,则DE= ;
②若AC+BC=a,你能猜想出DE的长度吗?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2)当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且AC=m,BC=n时,你能猜想出DE的长度吗?请在图2上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你的猜想结果.
图1
图2
解:(1)①4.
②a.理由:因为D,E分别是AC,BC的中点,
所以DC=AC,CE=BC.
因为AC+CB=a,
所以DE=DC+CE=AC+BC=(AC+BC)=a.
(2)DE=(n-m).
提示:如图,
因为D,E分别是AC,BC的中点,
所以DC=AC,CE=BC.
因为AC=m,BC=n,
所以DE=CE-CD=BC-AC=(n-m).
(整体思想)如图,C,D为线段AB上两点,AC+BD=a,若AD+BC=AB,则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CD的长为 (B)
A.a B.a C.a D.a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共4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综合与测试教案,共4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找一找,议一议,想一想,赛一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