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案
展开课标要求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选择性必修2的重点内容,主要讲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世界的交流和由此产生的影响。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一是美洲物种的外传,主要介绍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并在当地不断推广的过程;二是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主要介绍欧洲、亚洲、非洲的小麦、水稻、咖啡等农作物和鸡、牛、驴、马、猪、羊等禽兽传入美洲并推广开来;三是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既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推动了经济和贸易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与前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相关联,更为学习下一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食物物种传播的概况,认识人类对物种认识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观赏到利用的发展历程;通过美洲与亚非欧洲的食物物种交流,使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绘制玉米、马铃薯、甘薯在欧洲传播的时空路线图,使学生掌握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叙述历史的能力;
3.通过阅读史料中,有效提取“明清时期玉米在我国种植情况的变化”、“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大量种植的原因”等信息,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4.能够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影响”、“欧洲禽兽传入美洲的影响”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发展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通过了解不同大洲间的物种交流及其影响,能够认识世界历史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外来物种入侵这一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美洲食物物种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概况;
教学难点: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结合当今外来物种入侵的现实,反思其危害与应对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教师提问:依据图片和教材前言,说说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有哪些?有何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从亚洲传到罗马。新航路开辟之前,食物物种的交流主要是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州交流。
教师讲解: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它是人类历史上一件重要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开展殖民活动的同时,人口、动物和植物在殖民者的主导之下,得以获得全球性的交流,欧洲开始从世界各殖民地那里引进各种新的食物物种。与此同时,欧洲人将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进行物种改良。具体物种交流情况如何?今天我们便来一起学习这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前世界食物物种交流情况的回顾,与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情况自然衔接并形成对比,为理解本课内容和影响做铺垫。
【讲授新课】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 美洲物种外传概况
教师提问:你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物物种来自美洲吗?它们又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出示图片
(1)物种: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
(2)传播路径: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 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
(1)在欧洲的传播
绘制玉米、马铃薯、甘薯在欧洲传播的时空路线图:
(2)在中国的传播——玉米
明朝时传入,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3)在中国的传播——甘薯
出示材料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材料三 ( 甘薯)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予行大江,天大旱,五谷不等,民食早木之实亡厌,今乃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为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根皆无可弃,其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毫童食之而不患便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篙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匾焉。
——何乔远《闽书》卷一百五十
【想一想】依据材料,说一说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甘薯在中国大量种植的原因。
教师进行答案提示
材料一:明朝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
材料二:明朝万历年间,陈氏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
材料三:耐旱、耐风雨、抗病虫害,适应性非常强;不和五谷争地,不繁劳力;高产、多用途,老少皆宜等……
3. 蔬菜的对外传播
(1)番茄
欧洲:最初作为观赏植物传入——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新品种传回美洲。
中国:明万历年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清光绪年间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2)辣椒
欧洲:15世纪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中国:明朝传入,被称为“番椒”。
【知识拓展】 “狼桃变美味”的故事
1521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 25 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玉米、马铃薯传播时空路线图,使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时空表达方式,把握相关史事的时空联系,发展时空素养;通过史料,概述明清时期玉米在我国种植情况的变化,了解甘薯传入中国的途径,阅读材料,分析甘薯在中国大量种植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史料实证素养;通过了解“狼桃”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并大胆尝试新鲜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过渡:物种的交流是双向、互补的,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 欧亚作物在美洲推广的概况
粮食: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黄瓜、豌豆; 经济作物:甘蔗、咖啡等;
2. 小麦和水稻的推广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迅速推广,成为美洲主要粮食作物;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来,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禽兽传入美洲
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兽传入了美洲。
出示材料
材料一 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畜产品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大,是畜牧业生产的超级大国,各种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肉和鸡蛋生产国……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是全世界最大奶酪单一生产国,全世界30%以上的奶酪是由美国生产的。
——朱增勇、刘现朝《美国畜牧业历史及其现状》
材料二
【想一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欧洲禽兽传入美洲有何影响?
提示:改变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形成独特的美洲文化。
【知识小结】 时间轴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欧亚作物传入美洲概况,使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总结概括能力,培养时空素养;通过展示《早期北美英属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到物种交流给美洲带来的影响;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欧洲禽兽传入美洲后的发展及影响,阅读“历史纵横”,思考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把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政治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并解释,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通过用时间轴的方式,小结十五物种的传播时间和方向,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过渡: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人的主导下,丰富多样的食物物种交流遍及全球。这种交流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环境问题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西印度群岛和中美洲地区土地肥沃,本土农作物品种优良,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单位面积产量是欧洲传统农作物大麦等的两倍。新航路开辟之后,随着这些食物物种的引进和推广,欧洲提高了抗饥荒的能力,出现了一个人口增长的高峰。人口增长与营养改善,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复兴”。玉米的种植,也使得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中国也是一样,明清时期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玉米、甘薯的传入关系密切。
出示材料
2.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大量种植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到18、19世纪,已经普及,冲击了原有的食物结构。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食用之外,还可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肉、蛋、奶等,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咖啡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的新宠。
出示材料
3.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例如:北美的水稻大量出口,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玉米在市场上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名贵香料由于大宗的贸易在欧洲变得相当普遍等等。世界经济联系增强,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出示材料
4.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对原有的生态机制提出了挑战。在美洲,马、牛、羊等动物大量繁殖,超出了土地的承载能力,使地表植被逐渐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为了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烟草、棉花等,森林被砍伐。在中国,玉米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是,大面积的垦荒造田,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出现了生态环境危机。
出示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相关材料,使用历史术语,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反思,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世界观。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想一想: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是创新发展的前提。
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交流互鉴越频繁、越深入,彼此之间也就越认同、越尊重,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越稳固。交流互鉴越稀少、越浮浅,相互之间也就越容易误解,越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面对当前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坚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从新世界到旧世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