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点过关练6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6603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点过关练6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6603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点过关练6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66036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点过关练含答案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点过关练6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点过关练6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含答案,共13页。
[题组冲关]
题组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据此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1.D 2.C [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据图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第2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
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完成3~5题。
3.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强了( )
A.① B.② C.③ D.④
4.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增强
5.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3.D 4.A 5.A [第3题,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第4题,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第5题,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②③④不是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核心精要]
一、大气的保温作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富程度。如: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四川盆地——晴天少,阴雨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贫乏。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题组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青海省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据此完成6~7题。
6.西宁“一日须携四季装”的主要原因是( )
A.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B.白天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D.白天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 A
7.出现“山下百花山上雪”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随海拔升高( )
A.空气密度增大 B.气压降低 C.太阳辐射增强 D.气温降低
[答案] D
读下图,完成8~10题。
8.图中a~e表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
A.a B.b C.c D.d
9.a~e中,表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10.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Ⅰ可能增强 ②箭头Ⅱ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A 9.C 10.D [第8题,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中,只有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其余均为长波辐射。第9题,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它将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又返还地面。第10题,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结合上图中甲、乙、丙三地图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2.热力环流的几种常见形式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山谷及山坡的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3.等压面的“高凸低凹”规律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具体如下图所示:
题组三 大气热力环流
下图是某中学生绘制的不同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所示热力环流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地区间的热量差异 B.不同地区间的气压差异
C.不同地区间的海陆差异 D.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11.B 12.A [第11题,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可知,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受冷气流收缩下沉,故①图错误;白天裸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草地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②图正确;夜晚沿海地区应该吹陆风,③图错误;城市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故④图错误。第12题,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
孔明灯俗称许愿灯。读图,完成13~14题。
13.关于孔明灯的叙述,不正确是( )
A.最好在晴朗的夜晚施放
B.靠风飞上天空
C.在空旷开阔的地方放飞
D.古代多做军事用途
14.孔明灯灯口收拢主要是因为( )
①集聚热气利于上升 ②防止大风吹灭烛火
③集聚氧气帮助燃烧 ④上大下小形态可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B 14.A [第13题,孔明灯最好在晴朗的夜晚施放,观赏效果好;靠热力环流升上天空,不是风;在空旷开阔的地方放飞,安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第14题,孔明灯灯口收拢主要是因为集聚热气利于上升;灯口小,利于防止大风吹灭烛火;空气进出都在底部灯口,不能集聚氧气;上大下小的形态可爱不是主要原因。]
15.海陆风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近海地区海陆间温度差异,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造成的。
(2)根据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补充完成海风形成过程示意图(图1)。
图1
(3)在图2中线条上添加箭头,以正确表示气流运动方向。
图2
[答案] (1)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①低 ②高 ③下沉 ④上升
(3)气流运动方向如下图所示。
三、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2.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向判断的“三步骤”(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
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题组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6.下列四幅图(单位:hPa),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
D [近地面风风向与等压线斜交;A、C中风向都是左偏,不符合北半球风向的特点。]
读北半球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图示C处风的形成受到的力有( )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地转偏向力
③摩擦力 ④惯性离心力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
18.C处风向为( )
A.南风 B.西南风 C.东风 D.西风
17.D 18.D [第17题,图中C处为高空风,高空风主要受两个力的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第18题,高空风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示地区为北半球,风由高压(B)指向低压(A),向右偏转,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故可判断为西风。]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风能是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1情况时,应出现于图2中的______(时段)。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1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变大/变小)。
(3)试在材料二图1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
[解析] 第(1)题,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越高,气压越低;温度越低,气压越高。读图1可知,此时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海洋的气压高于陆地,则气温低于陆地,对比图2可知为8~16时。第(2)题,风变小了即风力变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故风力变小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变小,反映在材料二的图1中即a、b之间气压差变小,故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第(3)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材料二中图1的a处气压低,b处气压高,即可画出热力环流。第(4)题,由图中风向可知,b处气压高于a处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b指向a,图示风向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形成,故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答案] (1)8~16时
(2)变小
(3)如下图。
(4)如下图。
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风速的判断
①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②不同等压线分布图上,要判断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则风力越小。判断时要关注比例尺的大小。
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地区。
3.风向的表示和风力大小的判定
(1)风向的表示方法
(2)风力大小判定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
学习心得:
考试要求
1.通过多媒体图片,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利用等压面图,综合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影响;利用等压线图,分析南(北)半球近地面或高空的风向、风力状况。
作用
特点
削弱的辐射
参与的成分
反射
无选择性
各种波长太阳辐射
云层、较大尘埃
散射
有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吸收
有选择性
紫外线、红外线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点过关练7水循环含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点过关练3地球的历史含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点过关练17城镇化含答案,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