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文本类阅读》专题三 核心突破六探究文本意蕴
展开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文本类阅读》专题三 核心突破六探究文本意蕴,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句子意蕴探究题,情感意蕴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突破六 探究文本意蕴 ——思考要广,开掘要深“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玫瑰为开花而开花张丽钧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这么繁盛,这么美艳。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还是诗人说得妙: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幅剪影;它保持着可贵的矫健与豪野,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民国老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你瞧,这分明是一只具有诗人气质的羊啊!可惜,这只可爱的羊早就从课本中走丢了,取而代之的是“羊的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毛可以穿”。我曾经嘲笑过辗转认识的几个同城姐妹,每当桃花盛开,她们一定带着扑克牌和小被子,兴致勃勃地将自己送到迁西的一座桃花山上,挑一树最热闹的桃花,在树下郑重铺开小被子,盘坐,打牌。她们吵嚷着当“皇上”或做“娘娘”,贴满脸的纸条,就这样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才甘心地往回返。那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曾在心里不屑地说:多么可笑啊,竟在美丽的花树下做那等俗事!今天,我却倏然懂得了她们。我曾多次跟同行分享那个“孔雀与作文”的故事——语文老师讲了一则故事让大家找论点:雄孔雀都非常珍爱自己漂亮的尾巴,每日必梳理呵护,生怕有丝毫损伤。一帮无耻猎人知道这一特性就专找雨天捕孔雀,因为下雨会将雄孔雀的大尾巴淋湿,由于有饱满的水分缀着,孔雀生怕起飞会弄伤羽毛,故不管猎人离得多近也绝对一动不动,任人宰割。很快,一位“学霸”发表高论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则孔雀——贪慕虚荣,因小失大,忽略整体,只看部分……二则猎人——善于抓住时机……”老师听后,点头赞许。哎,可怜的师生!“目的”是那么重,“目的”这个幽灵,时刻都在明处、暗处招引着我们,让我们做稳它的信徒。一看到玫瑰,就恨它不结个南瓜;一看到马,就恨它追不上“磁悬浮”;一看到羊,就指望它多出肉、出好肉;一看到桃花,就想到蜜源;一看到孔雀,就想到活捉……被“目的”劫持的我们,心灵干枯,嘴脸丑陋。谁能引领我们叩山为钟、抚水为琴,真正做一回大自然浪漫缠绵的舞伴?谁能引领我们赞赏玫瑰为开花而开花,激励孔雀为美丽而美丽?我想,除了我们自己,大概不会有别人。玫瑰园里,花开不语……(有删改)“玫瑰为开花而开花”在文中主要有哪两层内涵?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丰富的人生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主要内涵:①“玫瑰为开花而开花”象征一种生命的自然存在、本真状态;②“玫瑰为开花而开花”象征一种非目的的纯粹的美丽、非功用的情趣和诗意。人生启示:①抛弃现实生活中“目的至上”“实用至善”的功利主义思想;②注重生命的精神趣味,追求诗意唯美的生活;③主动走出“浅薄焦虑”的自我,走出精神委顿、高度扭曲的自己,“零负担”地回归拙朴本真的内心,畅享生命的美丽。备选试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落笔扣题,第二段写玫瑰,省略了具体描绘,而运用排比写自己的心理——“不想说……也不愿说……更不能说……”是为了突显玫瑰“这么繁盛,这么美艳”。B.“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在通篇只有短短四句话的课文中,看似非常突兀,令人哑然失笑,却用充满美感的镜头告诉我们:即使是牲畜,也不是只懂得吃草。C.全文从玫瑰开花的平常景象写起,由此及彼,以小见大,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善用各种修辞,语言明快又不乏犀利,给人深刻启迪。D.作者联想插叙“孔雀与作文”的故事,着力表现“学霸”的高论和老师的赞许,既表现了主旨,也隐含着对这种作文教学现状的批评。答案 A解析 A项“运用排比写自己的心理”是为了突显“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没有任何目的。(2)第四段写“马如人性”,“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请提炼概括“美学意义上的马”有哪些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它不受任何外在要求的约束,没有“功用”“目的”的追求。②它充分顺应生命本性,释放生命的力量。③它享受自然的美好,追求生命的诗意与情趣。④它回归生命的本真,坚守自身的个性。准确探究有四个关键: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内寻找依据。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做粗略肤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从而犯误解文意的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效果应当得到尊重。2.善于选择不同角度。要想获得丰富意蕴,就必须善于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散文的切入角度主要有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其中内容、主题角度是最主要的角度,要打开它们,须讲究不同的方法:(1)因形悟神。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就是文本中有丰富而不同的材料,如不同的人、物、事、景等,不同的材料,蕴含着不同的意蕴。要善于从不同的材料挖掘不同的意蕴。(2)见微知著。要从文本中那些细微的材料、细节中挖掘丰富的意蕴。(3)因象取神。散文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可以挖掘人物形象中蕴含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人性内涵,可以挖掘自然形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4)借助语言。抓住散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言,探究其内涵。3.善于由表及里探究。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以及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要挖掘出上述纵深层面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表”,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以此为立足点,建立起与上述深层意蕴的联系,从而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如探究民族心理常常是由此及彼,通过文本中的“这一个”,见出“一类”和“一批”,从而揭示出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探究人文精神,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折射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4.善于有序呈现结果。答案要体现不同的探究层面和角度,层面与角度应属不同的维度,彼此不可交叉、重复;组织答案时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有序地排列,且在每一条要点的前面,都要尽可能地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作提示,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另外,不论选择“角度”还是“层面”,都要选定在两至三个,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的要求。散文阅读探究类题,其立意是强调散文的整体阅读,是对散文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意蕴和作品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以及作品所带给人们的启示、思考等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究。一、句子意蕴探究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守住你的瓦尔登湖杨 虎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这一次,席卷古老大陆的文学热潮即将汹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呓语,而狂热的读者们则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正义凛然地登场暗暗兴奋不已。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为时代的喧嚣所淹没。 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正该是它的命运。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信念坚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的。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道,我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湖。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九死不悔地承担由此落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梵·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罗也如是。但这一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1844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岁的亨利·戴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再往前,他亲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的死亡。再往前,1837年,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从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尔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只是,碌碌红尘里的你我总是在对碌碌红尘的房子、职务与收入等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静静跟着梭罗的脚印走下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伸,你内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要知道,人间每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1.请简要探究尾段画线句子的含意与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瓦尔登湖是心灵宁静的象征。作者呼唤我们“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意思是呼唤人们不要在喧嚣的物质社会中迷失自我,而要让心灵回归宁静并坚守宁静。②“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梭罗一样,摆脱碌碌红尘、纷扰世事、功名利禄的羁绊,都能像梭罗一样尊重自我与发现自我,追求生命的真实与神圣。(2)这句话起到了点明文章主题、呼应标题的作用。备选试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中的序言,向读者介绍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阅读方式,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译者徐迟的话在修辞上属于引用。B.“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这句话的内涵既指梭罗和安静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共鸣,也指心灵安静平和的读者会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产生共鸣。C.文章将梵·高、高更和梭罗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并举,是为了证明拥有柔软和敏感心灵的人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触动心灵带来的狂喜与极苦。D.之所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相遇“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是因为瓦尔登湖使梭罗的心灵抵达了宁静,而思绪却狂热起来,进而催生了一部伟大的书籍。答案 A解析 “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不当。译者徐迟的话只是说明心灵的安静对正确理解《瓦尔登湖》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就会误读这本书,就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并没有涉及对这本书的“客观公正的评价”。(2)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中提及“又一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又一次”指《瓦尔登湖》为时代的喧嚣所淹没发生过不止一次,第一次在1949年,第二次在1982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读者错失《瓦尔登湖》的遗憾之情。探究句子意蕴同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差不多,或者说它要以理解句子含意为基础,善于抓住句子的具体特征,从关键词语、内部结构、表达特点等入手。但是,它与理解句子含意毕竟不在一个能力层级,它是探究级,其难度与广度均超过理解层级中的句子含意。它所选择的句子位置靠后(多是文末句)、内涵深厚,是要从全文乃至文外的角度来探究的。具体说来有:(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探究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3)看看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或作品中特别重要的句子进行合理的解读、探究。当然,我们反对机械、生硬地联系。二、情感意蕴探究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小时放过牛包光潜到杏花村散步,越来越没有诗意了。这个城市之村越来越城市了。我过去漫步到黄公酒垆,一定要停下脚步,绕着环岛雕塑,环顾一番。如果真的有超自然力量的话,那些雕塑上面定然有我匝匝相缠、层层相叠的目光。童子牧牛在农耕时代最富诗情画意,是最值得今天城市人怀念的情调文化。调皮童子漫不经心地坐在牛背上,横笛在握,声声笛音吹出浓郁的乡情和自给自足的幸福。尽管它是粗粝的花岗岩雕塑,但在我的心中是那般的鲜活。我特别不喜欢杜牧的雕像,池州人把他想象得太高大,太飘逸了,而少了文人之间的那种呼之即出的亲热感。有个小女孩儿想爬到牛背上去,尝试多遍都没有成功,反而遭到父亲的呵斥。很显然,这个父亲想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一种有素质的样子,那意思是说,这牛只可看,不可骑的。我对这样虚伪的人是不屑一顾的。我对小女孩儿说,来,伯伯帮你。小女孩儿兴高采烈地骑在牛背上,两只小手拍打着,然后做出抖动缰绳的动作,嘴里喊着,驾!驾!……她的父亲笑得前仰后翻,说,这是牛,不是马。城里的孩子确实很难看见猪马牛羊的,这不是他们的错。我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即使他们看过,都是一些卡通画上的变形的牲畜。小女孩儿好奇地问我,伯伯,你骑过真牛吗?我点点头,有一种苦涩漫过心头,然后是甜。我想起母亲跟我说的一则神话故事。说老牛本来也是天宫里的仙物,是受了哄骗才“误”落凡尘的。掌管天宫的大王对它说:“你到凡尘去,吃的是甜(田)草,喝的是糖(塘)水。”老牛大概在天宫里待得腻烦了,这下子以为得了好处便不辞而别,发誓不再回头看天,断了自己的后路。小时候放牛,无数次观察老牛的举动。它总是那么机械、呆板。它的眼睛里只有土地、田埂、水塘……它所看到的蓝天白云,也只是水中的浮光掠影。它不知道天有多大,地有多宽——抑或有意不去看那迢迢无期的归天之路。我们麒麟畈有二百多亩田地,每逢“双抢”争分夺秒,时不我待,无论是人还是老牛都要夜以继日。我时常喘着粗气坐在田埂上,望着千钧之轭压在牛顶上,铁链绷直。那蒙鼓的牛皮被磨损殆尽,绽露出如同三月桃红的肌肉来。惟一能够给老牛带来些许快慰的要算那牛背鹭了。它怜悯地啄食牛背上那些寄生虫们,并不停地在老牛的周围盘旋,有诗意地飞翔。不仅牛得到了快慰,我的幼小的心灵也得到了慰藉。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的今天的新农村,原以为那些老牛们也同农民一样翻身解放,过上所有动物都应该拥有的、优哉游哉、自得其乐的日子。可是,最近我回家过春节,田野里没有了草垛,道路上没有了永远散发着青草馨香的牛粪。牛从我们的视野里日渐消失了!乡亲们告诉我,现在哪家还有牛啊。我问,原来那些牛呢?几乎是异口同声:卖了。杀了。看来,牛生来是劳累的,不劳累了就没有了生存的理由。因此,它就成了我们人类的蛋白质和热量。杏花开了,当然是春天。来西城的人越来越多,碰见的熟人也越来越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来自乡村,我天真地想象着,这些人来到西城,莫非和我一样是冲着这牧童和老牛来的。因为诗意的牧童令我们怀念,因为劳苦功高的老牛已经深深地耕入了我们的灵魂里。面朝故园,望着没有炊烟的村庄和没有草垛的田野,我又想起母亲跟我讲的那则关于牛的神话传说。(选自《文化月刊》,有删改)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角度一 童年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二 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三 乡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度四 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角度一: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无限怀念。角度二:对新时代牛的不幸命运的叹惋。角度三:对远离诗意的乡村的深深叹息和无奈。角度四:对城市生活单调、乏味的厌倦。备选试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被人想象得太高大、太飘逸而少了亲热感的杜牧雕像,对比突出了“童子牧牛”雕像的诗情画意和自然鲜活。B.文章写小女孩骑牛的情景,表现了她天真活泼、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天性,目的是批评“父亲”的虚伪做作,缺乏童真。C.文中插叙关于牛来自天宫的传说,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突出牛的温顺老实,为下文对小时候放牛的描述做好铺垫。D.“它就成了我们人类的蛋白质和热量”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残忍杀掉耕牛行为的愤慨和对牛的不幸命运的叹惋。答案 B解析 “目的是批评‘父亲’的虚伪做作,缺乏童真”分析不当,这不是文章的用意,这里是表现“我”对儿时生活的美好怀念。(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方面,苦涩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见过为人类辛勤耕作的牛而感到惋惜和遗憾;一方面,为自己小时候曾经有过的与耕牛有关的诗意生活而感到幸福和快慰。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不同于思想意蕴,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重点抓住以下几点:1.抓住文中“情语”。要捕捉文中断断续续、或显或隐的情感语言,从而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鲜明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物、景、事等。3.学会转换视角,挖掘深层情感。常见的转换视角有:(1)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如文本写的是历史,可能暗含着对现实的期待;(2)批判与希望的转换,如文本在批判一些问题,可能它在希望积极层面的东西;(3)正面与反面的转换,如文本写了反面的东西,可能暗示着它要肯定正面的东西。4.答案表述必须有情感术语。如赞扬、担忧、期待、希望、不满、无奈等。 意蕴探究题还有其他一些题型:1.标题意蕴探究题。其基本方法同前面理解词句内涵中的标题含义和作用差不多。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在全面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切入:①表层含意与深层含意;②是否点明了文中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内容;③是否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④是否揭示或点明文章的主旨;⑤是否是文章的线索。2.物象意蕴探究题。其基本方法同前面分析形象特点、作用中的物象特点、作用一样,只不过它要综合全文,把特点与作用联系起来,由表及里,由实及虚。重点看其主旨意蕴、象征意蕴和结构意蕴三方面。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小说阅读》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情节的概念,情节的叙述方式,情节的安排技巧,情节的运行模式,段落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小说阅读》专题三 核心突破五探究文本意蕴,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探究主旨,探究思想意蕴或情感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小说阅读》专题三 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描写艺术,叙事艺术,语言艺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