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六章《古诗鉴赏》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
展开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六章《古诗鉴赏》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共2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标题切入,细读正文,借题懂诗,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送别怀人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
[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能读懂呢?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诗歌文本。
一、标题切入
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
2017年高考卷中诗歌标题除浙江卷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诗歌的中心事件作了交代,如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江苏卷“秋兴”,对诗歌的内容、事件作了明显的提示或概括。像这样的标题很多,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等。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2017年全国卷Ⅲ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自己。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
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
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砦”“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石灰吟”“海棠”“子规”等。
以此为题的诗一般都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摹写物态、托物寄兴的。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
(3)以人物为标题
如:“山中寡妇”“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代卖薪女赠诸妓”“西施”“王昭君”“息夫人”“贾生”“渔翁”“剑客”等。
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对其的景仰或同情或身世之感。这种类型的诗多为代言体,即诗人代人设词,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心理、语气来创作构思,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发情志的一类写法。
综上,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
边练边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早上五盘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的中心事件。②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2)采地黄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写人为中心,其人可能是下层百姓,推知可能是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
(3)惜牡丹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咏物诗。②情态是“惜”。
(4)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闺意”是比喻性说法,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
(5)梦江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
二、细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结构
1.看诗中景与情的结构布局。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首、颔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颈、尾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颈、尾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2.如果是近体诗,尤其注意把握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1)“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2)“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3)“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4)“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4.抓住尾句尾联,把握题旨。
古诗大都有“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通常在结尾点明题旨。要善于品读尾句尾联。
(二)语言
其实,古诗难懂不只是因为距离我们时代、生活较远,更在于难懂“诗家语”。古诗语言高度凝炼、跳跃省略,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障碍。对此需要:
(1)反复咀嚼。古诗言少意丰,对于习惯“快餐阅读”的考生来说很不习惯,要打破这个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把每个字放在嘴中嚼三遍,嚼出汁、味来。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句子。
①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②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鉴赏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词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恨”之深。女主人公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恨”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情绪,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词人却善于借景将它烘托出来:像风掠过水面时荡起的阵阵涟漪,像花儿随风落去时的缤纷缭乱,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摇曳时的飘忽迷离。这样一来,抽象的“恨”就变得形象、可感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体验到它的纷乱、动荡的状态,也增强了词的审美价值。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纳兰性德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鉴赏 这一首词是抒写金陵所见,苍凉兴废之情溢于言表。词中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在明清易代之际,孝陵毁于兵火,陵中苑囿里放养的梅花鹿遭到世人肆意的捕杀,断壁残垣,一派萧瑟,只有陵前石马空空伫立,无言无泪黯然神伤。
词中所谓“铜驼”,本是洛阳之物。当初,汉皇铸造铜驼一对,精工巧细,堪为极品,因此铜驼伫立之处便被称为铜驼街,慢慢成为洛阳城最为繁华的街道。但时移事易,风光变幻,索靖在一个飘摇风雨之夕隐隐然预感到天下将乱,繁华将逝,手抚铜驼长太息:“将来再见到你的时候,你该已经被嚣张的荆棘深深埋没了吧?”
铜驼以喻兴亡,当初汉家繁华地,遗踪只有旧铜驼。纳兰性德虽是满清新贵,但汉化日深,浸淫日久,对此纵无家山黍离之悲,亦当有几分弹指兴亡之叹。
“玉树”依然用典,是为南朝陈后主亲手谱制之《玉树后庭花》,淫靡哀婉,世称亡国第一音。不多时,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王国陨落,红颜委顿。那六朝金粉之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历历又重现在不久之前。这,便是兴亡。
试分析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词表达了昔盛今衰、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哀伤。开头写“江南好”“城阙尚嵯峨”,仿佛美好、威严的景象呼之欲出,但一个“尚”字,一个“惟”字,一个“有”字,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注]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鉴赏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请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
四、借题懂诗
2017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改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其中选择题重点考查考生的读懂能力,虽说是“五选二式”,但还是有不少信息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可谓是“借题解诗”的极好抓手。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融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等。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最后,了解写景方法。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②赊:语助词。③绷:布幅。
鉴赏 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景和近景明暗配搭和谐,颇有朦胧感,也能紧扣题意,破题功夫相当老到。其实这一联写的还是孟浩然“移舟泊烟渚”那种意境,只是添上“画”,使色彩浓丽得多。
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俞紫芝用的是正衬。
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出句和第二句一样,富有朦胧感;对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最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想画一幅《水村闲望》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滩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颔联描绘翡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面对眼前所见美景,不由得生出了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又沿河望去,视角跳跃,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答案 BD
解析 B项颔联描绘的是一幅幽静恬淡的画面,并非清幽冷寂之景。D项尾联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的情怀,并没有官场失意的愤懑。
(2)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说法不妥。诗人在前三联中描绘了一幅恬淡静谧的水村图,呈现出一种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的情怀。尾联写可惜这一幅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以此来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归返自然,抒发了诗人鄙弃混浊官场的情怀。前后情怀是一致的,所以不显突兀。
二、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赏读这一类诗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首先,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边塞诗中,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而同为唐诗,也有较大不同。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边塞诗中虽然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多少悲壮,多少感伤。
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知识分子的笔下,多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其次,找出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推断思想感情。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 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 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 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其三》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将士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理,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大。
《其六》鉴赏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答案 BE
解析 B项比喻的说法错误。E项《其三》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第六首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2)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
不同点:《其三》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其六》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
赏读这一类诗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第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时代的咏史怀古诗在题材、主题上是有区别的。
(1)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栝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取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了大量的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4)晚唐咏史怀古诗: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亦是此时名作。
(5)宋代咏史怀古词: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的偏安思想。
第二,弄清作品涉及的史实、有关历史人物,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等意象。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商女、黍离、燕子等。
第三,了解其结构特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第四,猜想其思想感情。
(1)怀古伤今:①昔胜今衰,繁华远去,世事沧桑,感慨盛衰无常;②物是人非,风景依旧,朱颜已改,感慨时光匆匆。
(2)怀古伤己:①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③古人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却不能才尽其用,对比之下郁郁寡欢、消极遁世。
(3)借古讽今:①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②置身其外,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鉴赏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中,穷困潦倒,故“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至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启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漂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作《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答案 DE
解析 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E项“处处运用对比手法”错,题干中所举的例子是对仗,而非对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四、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赏读这一类诗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首先 ,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其次,理解“物”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
再次,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 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鉴赏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秋天是凋零的季节,万物的摇落显出尘世的萧瑟苍凉与衰微。曲长柔美又明媚的弦月,映照着大地依然是一片肃杀的景象,改朝换代之后血腥的战事虽远去,但清朝著名文字狱时时威胁着前朝的遗民,若文字中呈现对前朝的怀恋又对当朝的不满,这必引来身首异处的灾祸。尽管如此一个人仍要表示对故国的忠诚,遣词必须杳渺幽微却又能给人意蕴深远的联想。同时这也是词这一种文学体式美感特质所在。王夫之将这二者非常微妙地融合在一起。“秋影”蕴含的摇落,也意味着变节。娟娟片月映照下的尘世种种事态,这里面是有一个对比,片月的纯净与尘世暗淡的对比,前者是王夫之的持守,后者是世道的险恶与人心的易变。
“低照银塘光不定”,“银塘”,月光照下来,池塘一片银白。月光低低地映照着池塘光亮摇晃不定,“光不定”所写正是时代的凝重与人心的思变。清初文字狱的高压,前朝士人多有投清谋取高官者,自己在这样的处境中如何自处正是这首词后半部分所要表达的,而开头两句词写白莲所处环境也是自己所处时代大环境的介绍。正有着这样的时代背景才有了自己的特立独行与卓尔不群。故得以白莲自喻。
“绿云冉冉粉初匀”,白莲渐渐绽放开来,就像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这里潜藏着一个没有被说出来的“香”字。白莲逐渐开放出来锁住了清清的河湾,而那悠远的清香遍及东西两岸。这句词所包含的香草美人,在屈原《离骚》中就是一个人高贵品质的象征。在此可看成王夫之的自喻。但写得既含蓄又意味隽永。
“玉露泠泠香自省”,“玉露”,让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写景也在写“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未来的风雨飘摇与昏暗不明。“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在玉露成霜凉意袭人的凄清氛围中,白莲知道自己依旧是清香如故。不论外界风物如何改变,自身持有的幽香始终如一。这一点对于王夫之是对前朝如一的忠贞。
上阕从对比及环境背景暗示性写法作为铺垫引出白莲或作者自己对自身高贵的认识与持守,下阕是对此作更深入阐述。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荻花”出自白居易《琵琶行》。秋风从水塘边的荻花丛中吹来,阵阵寒意侵袭着冷冷水波中的白莲。这一句仍是对现实状况隐喻,清朝建立,明朝留下来的文人纷纷变节投靠清廷,王夫之曾投奔桂王以期恢复明朝,可是朝臣的倾轧荒淫终使他失望隐退。正如瑟瑟秋风吹得人心怎不寒冷?“檀心”,指赭色花蕊,可比喻对前朝赤胆忠心。“晓镜”,指清澈水面,又有流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慨叹。独自呵护着自身的忠贞赤诚,当清晓来临悄悄看那波光中的自己,无奈于对时光不再的深深叹息。现实恢复明王朝的理想已不可实现,而自身也已是垂垂老者。“窥晓镜”对于王夫之是有很深的哀愁在里面。而写年华老去恰好引出最后两句词。“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这里所呈现的幽微隐约的情感与似断实连的笔法,令人赞叹。将来想要问我魂归何处,清凉的长夜里一碧如洗的天空就是我灵魂的归宿。一个人虽然身处永世的孤独中,但内心持守的纯净与高洁也将与天地共长久。就像白莲总是出淤泥而不染,洁白的花瓣中蕴藏着的永远是一颗赤子之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画,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E.这首词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章法谨严,写景细致入微,感情含蓄蕴藉,体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
答案 DE
解析 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不恰当,应为“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E项“由虚到实”不恰当,应为“由实到虚”。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民族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五、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古人由于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等原因,再加上道路崎岖,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此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之际感时触景,引发远人思乡、闺中怀人、思念亲友之情。其标题很有特点,如多含“驿”“客”“店”“次”“泊”“旅”“寄”“行”“宿”“月”“忆”“思”等能够体现漂泊行旅、客居思乡之意的词语,或有“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值得关注。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注]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 词人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鉴赏 这首词上阕写思家,起首二句用的是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然而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这些南来的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因而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此词云“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国消息茫然”,就带有这样的思想因素,它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一下子倾吐而出,犹如弹丸脱手,自然流畅,精圆迅速,深深地击中读者的心灵。
第三句表达了惆怅自怜的感情,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这里说“一春憔悴有谁怜”,则总括上文,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因而人也变得消瘦了,憔悴了。在这样凄苦的境遇中,竟然一个理解他的人也没有。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推想,其中不无对南宋投降派发出的委婉的讥讽。是他们同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置广大离乡背井的人民于不顾。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有谁来体谅像赵长卿这样的贵族子弟?寥寥七字,真是意蕴言中,韵流弦外。
四、五两句,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来。词人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几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一春”;而词中所截取的生活横断面,恰恰就在这寒食节的夜晚。古代清明寒食,是给祖宗扫墓的时候。赵氏先茔都在河南,此刻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这两句是一实一虚,前一句叙事,后一句说景,因而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值得提出的是“中酒落花天”一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杜牧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只换其中一字,以“天”代“前”,便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换的原因,一是为了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天”;二是“天”字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人。
词的下阕一转,由思家转入归家。过片二句情略一扬起。词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几至不能自拔;然而忽然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神为之一振。这与上阕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之深。
下面“别来”一句,缠绵不尽。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了,却又舍不得离开。这种感情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也是极为矛盾、复杂的。南宋定都临安,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物质上已相当丰裕,生活上也相对地安定下来。赵长卿作为宗室之一,他的处境自然较好,何况在这里还有许多南下的亲朋好友,因而临别之时他又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别来此处最萦牵”。词人就是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来刻画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一个现实的人,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
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富有余味。“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词人此时设想,他已登上归船,正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其心境之凄凉,令人可以想见。他又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潆潆,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不说他的胸中离情万种,而只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赋诸读的视觉或听觉,留下体会、品味的空间。这就叫作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语,更富有感人的魅力。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浪,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
答案 CE
解析 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
(2)词尾词人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六、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阅读这类诗要注意:
首先,要掌握送别怀人诗的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虽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张子尉南海
岑 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首联表明诗人对友人忧国忧民,舍小家顾大家,甘愿辞别年迈的父母双亲,到遥远的南海做官的高尚品质的赞美。
B.“邑里杂鲛人”中的“鲛人”,即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诗人想象友人将会与鲛人来往,突出此地的偏僻荒凉。
C.颈联的“暗”与“明”字,写出南海特殊的地理特点,因紧邻大海多雨而发暗,因雨量充沛而四季花开如春的景象。
D.“海暗三山雨”中的“暗”字,还隐喻官场黑暗,友人仕途艰险;“花明五岭春”中的“明”字,是祝福友人仕途柳暗花明,前程似锦。
E.“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是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绝佳诗句,这是诗人对朋友语重心长的警示。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仍然充满着正能量。
答案 AD
解析 A项对表达的思想感情拔高了,应该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D项属于过度解读,无中生有,没有隐喻等。
(2)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诗首联写“张子”为奉养高堂不辞僻远去做县尉,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孝顺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②颔联写出南州的条件恶劣,隐含了诗人的担忧;③颈联描写南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四季如春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安慰;④尾联则是诗人对友人语重心长的警示,表达出对友人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期望。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鉴赏时应注意:
1.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偏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诗人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边练边悟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郡斋即事①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②鬓如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 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本诗中得到了体现。
B.首句使用比喻手法,“如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突变,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
C.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D.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
E.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二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答案 CE
解析 A项“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本诗中得到了体现”有误,诗中“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就是描写内容。B项“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有误,情感分析与整首诗的基调不合。D项“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有误,“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的是杜甫伤时抒怀的愤懑之情,这与本诗的情感不同。
(2)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借典抒情,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②共同抒发了诗人不以升沉荣辱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
古诗题材类别总结一览表
题材类别
主要手法
情感术语
山水
田园诗
借景抒情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厌恶官场
边塞
军旅诗
对比衬托
建功立业 从军报国 穷兵黩武
思乡念亲 视死如归 苦闷彷徨
怀古
咏史诗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盛衰无常
国运衰微 孤独惆怅
借古讽今
昏庸腐朽 奢侈淫逸 缅怀英雄
功业无成 失意绝望
借古抒怀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志不得伸 壮士暮年
托物
言志诗
托物言志
正道直行 坚贞孤傲 高洁超逸
孤傲不群 傲岸不羁 志趣高雅
羁旅
思乡诗
虚实结合
日暮思归 望月怀远 羁旅愁思
久戍思乡 孤寂落寞
送别
怀人诗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依依不舍 孤独寂寞 怅然若失
诚挚关怀 情深意笃
注 即事抒怀诗的手法和情感与上面六种题材诗有交叉,这里不再列出。
1.不那
同“不奈”,即无奈。如:晴烟漠漠柳毵毵(读sān 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2.等闲
(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张谓《湖上对酒行》)
(2)随便。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3)无端,平白地。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又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3.风流
(1)英俊,有才华。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遗风。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风度。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4.将
(1)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白居易《长恨歌》)
(2)读qiānɡ,意思是“请”。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5.可、可堪
可:有时不作“可以”讲,而作“岂”“哪”讲,表反问。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可堪:岂堪,哪堪。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可怜
(1)值得怜悯,哀怜。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可惜。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可叹。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4)可爱。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羡。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7.肯
(1)愿,愿意。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2)表示反问,岂肯。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
8.阑干
(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栏杆。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9.来
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等于“吧”“啦”。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漫
莫,不要。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罗隐《始皇陵》)
11.那堪
哪能忍受。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2.凭
请,请求。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
13.其
(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14.却
(1)退,退回。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
(2)副词,还,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5.忍
岂忍,怎忍,不忍心。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
16.杀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孙元晏《晋·卫玠》)
17.煞
副词,极,很。如:为别后、相思煞。(柳永《迎春乐》)
18.生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19.无端
无因,无缘无故。如: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
20.无赖
(1)调皮可爱。同“亡赖”。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2)无才,无能。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如: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黄宗羲《柳敬亭传》)
(4)无奈。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杜甫《绝句漫兴》)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六章《古诗鉴赏》专题三 微专题一从比较角度鉴赏古诗,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形象异同比较鉴赏,词语比较鉴赏,表达技巧异同比较,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小说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共18页。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文本类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