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606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606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606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6064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6064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6064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6064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6064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前预习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前预习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初步感知,a学生b大学生,a青年b作家,非此即彼,a大学生b小学生,a黑b白,四大基本规律,①同一律,马克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概念的含义及关系;2.掌握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了解常见谬误;3.辨别潜藏的逻辑错误。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和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
逻辑就是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它无处不在,且在不同场合起到传情达意、沟通交流的关键作用。
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是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
如果说话不注重逻辑,有时就会演变成笑话。
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 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情况)
a:中国的首都b:北京
a:看了《红楼梦》b:没看《红楼梦》
我们体会了逻辑无处不在的力量,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 :①“同一律”;②“不矛盾律”;③“排中律”;④“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体现同一律的文本示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常见错误(违背了“同一律”)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不矛盾律” 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在相互矛盾的命题里,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常见错误(违背了“不矛盾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一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
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同一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会怎么样?
“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使用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时,概念间的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一定是一真一假。)
常见错误(违背了“排中律”)
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
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也不能说不全面。
常见错误(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1.以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诡辩”“理由虚假”
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轻率归纳)
“充足理由律”: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 要点:(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2)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3)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论点。
违背充足理由律示例1
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违背充足理由律示例2
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希望的选择,这叫做“假二择一”,也可以称作“虚假两难”。
20世纪,美国一些人为反对另一些不支持越南战争的人张贴了这样的标语:热爱它,要么离开它。
用违反了哪一条逻辑规律来给逻辑谬误分类是一种比较笼统的做法。随着辨谬的深入,对谬误的分析需要更加精细的分类。除了上述明显违背逻辑四大基本规律的谬误外,还有以下常见谬误:
“热爱它,要么离开它”的完整表述其实是:要么留在美国支持越战,要么离不支持越战。但实际上,是否留在美国和是否支持越战,组合起来应有四种可能性。
首先,这种把爱国和支持越战捆绑起来的做法是一种道德绑架。其次,除了支持越战和离开美国,人们还可以有多种选择,说话人却只给出这两种选择,目的是迫使那些不想离开美国支持越战。
在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
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有这样一段台词你(克瑞翁)这人,你来干什么?你的脸皮这样厚?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地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不会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岂不是太愚蠢吗?
太阳是被创造出来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太阳转。
基本形式:A具有c属性和d属性B具有c属性 →B也具体d属性
将两个或两类“假相似”的对象进行比对,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称为不当类比。
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
示例:①送来的时候还是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②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的。
在论证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 A ,所以 A ”。
示例:①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鲁迅《论辩的魂灵》) ②商人都唯利是图,因为如果不唯利是图,就不是商人了。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任务:合作探讨,发现逻辑错误,并交流。
“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鲁迅的作品”在大前提中指鲁迅著作的总称,在小前提中是“各个”作品的通称。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明确: 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偷换概念,答非所问,违反了 “同一律” 。(安:怎么/在哪里)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卫生状态——汤的温度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但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⑤ 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明确: “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转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 “不矛盾律” 。
⑥ 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明确 :“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明确: “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强加因果,违反 “充足理由律” 。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诽谤?请回答“是”或“不是”!
“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这个问题,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犯了“不当预设”的谬误。
1.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 2.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 3.他出生时天昏地、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划分不当(违反了同一律)
自相矛盾(违法了不矛盾律)
4.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 5.在抗洪救灾中,党员和干部应该站在前面起带头作用。 6.严禁携带危险、易燃、易爆物品上车。
7.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8.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9.闪电之后,常常接着打雷和下雨,所以,闪电是打雷和下雨的原因。 10.她的父亲长得和她很像。
自相矛盾:“最”——“更”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背景图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图片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