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六章《古诗鉴赏》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展开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六章《古诗鉴赏》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16·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要写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点(“望汉江”),点明了观察的地点(“金陵”)和角度(远“望”)。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分三个层次,前四句是第一层,写远望汉江气势浩大的景象,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歌颂大唐皇帝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丰功伟绩,最后两句写自己躬逢盛世却无用武之地的淡淡的悲哀。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④的暗示是:这两句用典,含隐喻自己之意。
鉴赏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汉江远去的感想。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汉江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呈现出一派雄壮气象,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诗的中间两句写六朝的沦亡。诗的后四句运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既有对唐代盛世的热烈歌颂,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全诗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比喻贴切得体,盛世才子的失落惆怅蕴含其中。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答此题,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再思考其作用。诗歌以金陵为中心,抒发眺望长江的感想,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诗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汉江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诗歌中的写景,一般的作用是为下文议论抒情铺垫蓄势,并突出主旨;具体到这首诗,要联系“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的意思,即为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铺垫蓄势,使诗歌的主旨更加突出。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出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豁中国”写出了江水横流的情景,“飞迅湍”表现了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第一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二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的盛唐气象,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题型归类:诗歌形象及其作用概括题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白经常用历史上的人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本诗中任公子的典故是在“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之后抒发的,结合注释的意思可知,诗人用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目前国泰民安,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也无所作为了,以此来歌颂大唐帝国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丰功伟绩,但是,任公子“沧浪罢钓竿”,也流露出诗人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的悲哀。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题型归类:领悟诗歌情感题
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前四句是如何描写汉江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以金陵为中心,远望汉江,充分调动大胆的想象,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用“回”“豁”“飞”等动词,写出了汉江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呈现出一派雄壮气象。
2.(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点明了写作的中心内容和情感触发点(“阅进士就试”)。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使用了“群英”“战士”“贤”“公卿”等表情感态度词语,流露出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在尾联中,表达了要为国选出英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鉴赏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焚起了香,增添了肃静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举子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入场后,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作者面对此景象不禁生发感慨:济济贤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 BE
解析 根据题意,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从选项看是按全诗的自然顺序排列的,因此,可边逐联阅读边逐项对照思考正误。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题型归类:“五选二”式客观题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根据题意要求“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一句。“赏析”意谓要从表达技巧切入,而且是这“一句”,可以按“局部先修辞,再看表现手法”的顺序思考。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二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题型归类:赏句题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1.(2016·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赠与对象(曹霸)、诗的内容(“丹青”,即绘画)、体裁(引)。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叙写曹霸绘画过程的诗句是:意匠惨淡经营中,赞叹其画技高超的诗句是:一洗万古凡马空。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曹霸画技高超的赞美之情。
鉴赏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曹霸是唐朝著名的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潦倒漂泊。唐代宗广德二年,杜甫和曹霸在成都相识,杜甫十分同情曹霸的遭遇,写下了这首诗。试题中节选的八句,为描写曹霸画马过程的精彩片段。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各不相同,无一肖似逼真。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红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作画。作画前曹霸先巧妙构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那画中之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相形失色。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神奇雄俊,作为画中马的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曹霸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八句诗倾注了诗人的热烈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题有两问。第一问问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一洗万古凡马空”,其实是在问曹霸画马的结果如何,诗句用比较,将曹霸所画之马与其他画工所画之马进行比较,突出了曹霸所画之马的脱俗超群、与众不同。将末句的意思说出来即可。第二问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其实是问曹霸画马的过程、步骤。体现在诗文的第六、七两句。第六句写凝神构思布局,第七句写落笔画成。一般可能会丢掉第二个落笔画成的过程,这是难点。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题型归类:把握诗歌内容题
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所问明确具体——诗人做了哪些铺垫。所谓铺垫,就是从侧面突出。为了突出曹霸画技的高超,诗歌共有三处铺垫:一是所画的真马,这是天子的玉花骢,身份名贵,“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所处环境高贵,尤其是站相所体现的神态气质;二是其他画工所画的马,此马已被很多人画过,数多如山,但总是画得不如真马,同时曹霸所画的马一出现,其他所有的旧画都相形失色;三是曹霸落笔极快,画技娴熟,“斯须”极言时间短,用极短的时间便一气呵成。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题型归类:结构技巧赏析题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表明此诗为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而作。
(2)读正文,明主旨
全诗以“送”字为中心,首联写不因远适而伤心,颔联写劝勉弟弟要不辞辛劳,不辱使命,颈联写嘱咐弟弟不忘故国,不要辜负哥哥的期待,尾联写望归,希望弟弟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③暗示的是:该句用典,含有深意。
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BD
解析 根据题意,该题专门考查典故手法。先要读注释③,了解典故内容,再结合诗作分析使用典故的用意。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题型归类:“五选二”式客观题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题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首联下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性格,尤其是关键词“那因”表达的反问语气,同时它还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典故,此时“旷达”性格呼之欲出,分析时主要解释此联意思,也可结合典故分析。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型归类:赏析人物形象题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1.(2016·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待了写诗的背景、原因。“一天,宋朝内廷设宴赋诗,曹翰因是武官不能参加,于是向太宗进言请求参加。太宗说:你是员武将,当用‘刀’字为韵。”曹翰援笔立就,呈给宋太宗。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前两联,通过诗中“学”“英名”“披”“不卖”等词语,写出自己过去的功劳;第二层是颈联,通过“尚嫌”“犹识”等词语,写出自己虽老犹壮;第三层是尾联,通过“羞见”一词,写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或:为不能杀敌报国而羞愧)。
鉴赏 诗歌首联,作者回忆了自己三十年前的事情,学习古代兵书,在战场上赢得英名,成为当代俊杰。颔联,写作者当年为了保家卫国而披坚执锐,如今即便家庭贫困也保留着杀敌的佩刀。颈联,写岁月流逝,作者虽然已经年老,但身体依然强健,随时都能冲锋陷阵,表现作者甘愿为国驱驰、杀敌报国的思想。尾联,点明写诗的季节,主要表明作者因为如今不能杀敌报国而感到羞愧。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较原句“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和题干句“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哪一种更好,其实就是比较“健”“明”和“弱”“昏”哪个字更能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炼字”的考查形式的变体。而某个字用得是否恰当与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密切相关,根据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任选一句肯定,关键是回答要言之成理,理由充分。因为这四个字都是近于“情语”,故回答理由时更多的是表达情感及主旨角度。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题型归类:语言赏析题(炼字题)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较此诗和考生熟悉的初中必背篇目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是对比阅读的考查。这次的对比题干明确表明是“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所以答题指向是思考诗歌情感表达的差异。抓住此诗中“披金甲”“不卖宝刀”“臂健”“眼明”“羞见”“旧战袍”都能看出作者报国之心犹存的雄心壮志。而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的“可怜白发生”一句可见出辛弃疾有功业未成的遗憾。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题型归类:把握诗歌内容题
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虚实对比、今昔对比)的手法,前两联是回忆自己过去的才华及功劳;后两联写自己虽年老但身体依然健壮,随时能冲锋陷阵、杀敌报国。全诗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充分表现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
2.(2017·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待了写作缘由和写作目的(“戏赠”)。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以“戏”为诗眼,通过“风情”“正声”“偷”“伏”“成”等词语,以戏谑的口吻夸耀自己的文学成就;通过“身后文章合有名”暗含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之情。
鉴赏 元和十年,作者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喻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这段时期,作者极为苦闷,专门对自己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做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此诗既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首两句,作者举出自己的代表作,表现自己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成功实践。三、四句表现出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是作者对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作者更以故作骄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案 CD
解析 根据题意,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从选项看是按全诗的自然顺序排列的,因此,可边逐联阅读边逐项对照思考正误。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可李绅的诗歌创作的意思。D项这首诗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说明作者还是想得到当世的认可的。
题型归类:“五选二”式客观题
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题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所以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戏赠”背后的微妙心思。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一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形成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
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在完成上面全国卷真题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全国卷选诗有何特点?主要题型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诗特点:从体裁上看,以诗为主。
从时代上看,有唐有宋,唐宋交替。
从题材上看,有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抒怀诗,题材丰富多变。
从作者上看,既选名家作品,又不避二流三流作家作品。
从难易程度上看,难易适中,稍偏难点。
(2)主要题型及其特点:
①把握诗歌内容题。a.以“五选二”式的多项选择题为主。
b.以词语、句子理解为主要抓手,考查是否读懂诗意。
②形象特点及其作用概括题。主要考查景象特点及描写景象的作用。
③表达技巧赏析题。a.问法宽泛:不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较具体的问法,而是用“什么手法”“赏析”等较宽泛的问法。
b.考查的技巧相对灵活,主要考查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不大涉及修辞手法。
c.答案严谨规范,步骤齐全:点(点明手法)+析(分析运用)+指(指出效果)。
④领悟诗歌情感题。a.分析情感的切入口小,多问的是一联或两句的情感,很少笼统地问整首诗的情感。
b.题干情感用语多变。如“感情”“情绪”“感情基调”等。
c.都要求分析感情,而不只是概括情感。d.答案往往包含多种情感。
2.全国卷诗歌的命题特点对于我们复习备考来说有何启示?
答案 (1)回归文本,重在读懂。
近年来,高考古诗鉴赏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越来越突显,而逐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鉴赏的考查。因此,在平时的古诗复习中,考生要认认真真阅读文本,要舍得在“读懂”上花时间。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选取了白居易的一首戏赠诗,第一句为“一篇长恨有风情”,此句中“风情”古今义有别,考生要正确理解,否则选择题A项中“《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就不好确定。其实,“风情”是说他的诗歌具有《诗经》风、雅、颂中成就最高的“风”的情怀,它和下一句中的“正声”都是对自己诗歌的高度评价。
读懂诗歌,尤其要抓住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语法和文本意思这一最基础和最核心的要求。正确理解诗歌文本要义,对进一步领会主旨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拿出专门时间,进行“读懂诗歌”的专项训练,一定要使自己养成“先读懂,再答题”的良好习惯。
(2)强化课本古诗的复习。
近两年全国卷考查越来越倾向于课本与课外相结合,出了不少联系课本的好题。因此,对于教材中的古诗,尤其是名篇,应对应高考考点,全面系统梳理总结。
(3)强化训练。
训练重点一要放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因为它们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二要放在书面表达上。考生经常面临“有话写不出”的苦恼,其原因在于“写”得少。为此,要强化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微词,但从阅卷效果看,阅卷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书面表达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
(4)力避误区。
之所以把这点单独列出说明,是因为考生容易掉进下面的误区。以下误区在做题时应该着力避免。
误区一:重字词不重整体把握。很多考生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从一词一义去理解,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词序颠倒的句子,只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抒发的感情。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题目。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不应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注意抓住诗歌题目,做好诗歌情感归纳,比如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隐逸山水、参禅说理等等。
误区二:重做题不重考点归纳。很多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考点的归纳。复习时应注意对考点进行归纳和突破。总体上说,各种题型的考点都集中在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努力熟悉一些术语,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术语: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表现手法术语: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关于“结合”的术语: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各种感官结合等。此外还有白描、细节描写等术语。
误区三: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而命题者恰恰常在此点上命题。因此答题时应该围绕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某些词语,如“从全诗看”“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等。须知,只有吃透命题者的意图,才能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才不会盲目作答。[考点要求]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八章 专题二《辨析并修改病句》 核心突破二掌握关键的辨析能力,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识别语序不当,识别搭配不当,识别成分残缺或赘余,识别结构混乱,识别表意不明,识别不合逻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