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全能卷原卷+解析版通用
【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19《免疫调节》全能卷(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19《免疫调节》全能卷(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19《免疫调节》全能卷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19《免疫调节》全能卷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向19 免疫调节
1.(2021·湖南高考真题)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答案】D
【分析】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 “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 ,可推知法氏囊相当于人体的骨髓造血组织,是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化的部位,所以是鸡的免疫器官,A正确;
B、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进而影响B淋巴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衰退,B正确;
C、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孵出当日摘除,会导致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C正确;
D、IBDV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在感染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发病后再使用不会阻止其法氏囊萎缩,D错误。
故选D。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①种类:
②抗原呈递细胞(APC)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注意】①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
②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3)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1.(2022·山东潍坊统考)树突状细胞是功能强大的免疫细胞,它可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较低
B.树突状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
C.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D.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答案】A
【解析】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细胞,其吞噬的病毒、细菌、自身变异的细胞的降解都需要溶酶体参与,由此可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应较高,A错误;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加工病毒及细菌等病原体,说明其具有防御功能,能摄取、处理自身变异的细胞,说明其具有监视功能,B正确;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C正确;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正确。
2.(2022·华师一附中调研)下列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排除2019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B.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系统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C.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D.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故不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答案】D
【解析】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可以作为抗原性异物,机体排除2019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正确;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B正确;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能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D错误。
2.(2020·全国卷Ⅲ,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答案】D
【解析】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侵入人体可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故即使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A错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可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能激发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一般也会使人产生抗体,B错误,D正确;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错误。
3.(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
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
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 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
A、胞外毒素是抗原,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致敏,A错误;
B、异体移植细胞是抗原,其进入体内后,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再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B正确;
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胸腺中成熟,而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这些蛋白因子可以加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
D、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不具有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4.(2019·全国卷Ⅲ,30节选)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抗体 (2)A、D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解析】(1)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特异性反应,抗体是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2)再次注射抗原后,由于A组两次均注射抗原甲,D组两次均注射抗原乙,故A、D组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由于再次免疫应答反应强烈,血清中抗体产生速度快且浓度高,向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析判断
(1)“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根据图像识别
①一看免疫细胞参与路线
②二看免疫结果
③三看抗原的分布或种类
2.常见的信号分子归纳(发散思维)
3.(2022·河北邯郸调研)人体内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和丙表示相应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巨噬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
B.巨噬细胞中溶酶体参与处理病原体,并将其降解为肽
C.乙为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
D.丙物质中含有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
【答案】C
【解析】巨噬细胞来自造血干细胞,A正确;巨噬细胞中的溶酶体中含有许多水解酶,在处理病原体时,可将其降解为肽,B正确;乙是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分子,不是抗体,C错误;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D正确。
4.(2022·山东济南期中改编)如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基本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B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辅助性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C.B细胞激活后产生抗体,一个B细胞可产生多种抗体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不发生④过程
【答案】B
【解析】辅助性T细胞是在胸腺成熟的,A错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B正确;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活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C错误;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即可发生④过程,D错误。
5. (2022·成都期中改编)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分别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B.在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C.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能产生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在细胞免疫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已经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
【答案】C
【解析】B细胞激活后产生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原体,A、D正确;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不产生抗体,C错误。
6.(2022·济宁期中)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
B.图中的细胞④有的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
C.⑧是细胞毒性T细胞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
【答案】D
【解析】①抗原,②抗体,③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④是辅助性T细胞,⑤B细胞,⑥浆细胞,⑦记忆B细胞,⑧为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将抗原处理、呈递给④,所以④是辅助性T细胞,③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其本质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抗原,A正确;④为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B正确;⑧可使靶细胞裂解,故为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④辅助性T细胞与⑤B细胞接触,在抗原刺激和细胞因子以及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下,⑤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⑥浆细胞和⑦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②抗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⑦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分泌②抗体,D错误。
5.(2021辽宁10.)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 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 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 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①是T细胞,细胞②是B细胞,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细胞④是浆细胞。
【详解】A、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
B、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
D、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故选D。
6.(2020·全国卷Ⅱ,2)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艾滋病
B.类风湿关节炎
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答案】B
【解析】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A错误;类风湿关节炎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C错误;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错误。
1.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 免疫过强
①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②发病机理与常
见类型
③过敏反应的特点
(2)自身免疫病 免疫错误(过强)
①概念: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②发病机理(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
③常见自身免疫病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 免疫不足或缺陷
①概念: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②类型:
7.(2021·北京西城区期末)如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D.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答案】C
【解析】肥大细胞上的抗体能与过敏原发生结合,而过敏原可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故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A正确;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故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由于过敏反应与组胺等物质的释放有关,故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正确。
8.(2022·哈尔滨期末改编)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一些疾病,损害人体的健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在首次接触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B.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C.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B细胞,使之大量死亡
D.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
D.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
【答案】B
【解析】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引发的免疫反应,A错误;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B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C错误;在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D错误。
7.(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
B.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C.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
D.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疫苗是灭活抗原,其作用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属于主动免疫。
【详解】
A、接种疫苗,能促进机体积累更多记忆细胞和抗体,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
B、一种疫苗只能促进机体产特定的淋巴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
C、致敏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分化出更多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C正确;
D、抗体不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故选C。
8.(2021·1月联考江苏卷,24改编)新冠病毒的肆虐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研发疫苗是防控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下图为我国研制中的两种疫苗的作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到入侵的病毒后,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转变成__________,直接攻击被该病毒入侵的细胞。激活的B细胞则可转变成________大量合成__________, 分泌到细胞外,结合并阻止该病毒入侵人体细胞。
(2)图中①为将新冠病毒灭活后研制的灭活病毒疫苗,这种疫苗保留有新冠病毒的____________,能激活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但通常需要多次接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新冠病毒通过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细胞膜上ACE2受体结合后入侵人体细胞的特点,研制了图中②所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将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酶的作用,构建无害的腺病毒载体。
(4)腺病毒载体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表达出新冠病毒的__________,诱发人体内产生__________细胞,当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5)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人若在接种前感染过腺病毒,可能会存在“预存免疫”而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浆细胞 抗体 (2)抗原性 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和记忆细胞少,需要通过多次免疫接种,免疫应答才更持久(或才能达到免疫要求) (3)限制酶和DNA连接 (4)S蛋白 记忆
(5)感染过腺病毒的人体内具有相应抗体,接种疫苗时会被体内相应抗体部分清除而降低免疫效果或导致不能携带S蛋白基因进入细胞内表达
【解析】(1)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含有抗原的靶细胞;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抗体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2)疫苗需要保留抗原性才能激活人体的免疫反应,多次接种疫苗可以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以便感染抗原时有足够多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然后浆细胞分泌更多抗体阻止抗原的入侵。(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限制酶切出末端并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成重组载体。(4)S蛋白与人类细胞膜上ACE2受体结合后入侵细胞,因此S蛋白是人体免疫识别的关键蛋白,来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5)如果感染过腺病毒,就会产生记忆细胞,当接种腺病毒载体疫苗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效应而攻击腺病毒载体,从而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
1.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注意】疫苗相当于抗原,由于疫苗不具有致病性,注射疫苗不会引起细胞免疫。
(2)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原因
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即存在免疫排斥)。
①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
②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③除了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供体器官短缺也是世界各国在器官移植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注意】①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能识别自身细胞的HLA,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细胞。如果是异体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
②除了同卵双胞胎,要想在世界上找到两个HLA完全一致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③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
9.(2022·辽宁期末改编)现有一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严重时会引起个体死亡。其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为了预防和降低该细菌致病的危险性,研制有关疫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选择该细菌的β外毒素作为疫苗的有效成分
B.疫苗不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C.首次注射该疫苗后,B细胞增殖并产生相应抗体
D.该疫苗的注射可以阻断致病细菌的传播途径
【答案】A
【解析】外毒素α亚单位有毒性,而β亚单位无毒性,可选择该细菌的外毒素β亚单位作为疫苗的有效成分,A正确;疫苗通常是由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B错误;首次注射该疫苗后,B细胞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可分泌相应抗体,C错误;该疫苗的注射可以保护易感人群,但不能阻断致病细菌的传播途径,D错误。
10.(2022·湖南长沙调研)目前很多国家都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积极研发疫苗,有减毒疫苗、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B.当病毒进入人体后,记忆B细胞快速合成并分泌大量抗体,与病毒结合
C.二次免疫时抗体的量更多,免疫效果更强,说明抗体是一种高能化合物
D.mRNA疫苗能在人体细胞内合成引起新冠肺炎的病毒所特有的抗原
【答案】D
【解析】B细胞接受抗原和细胞因子的双重刺激后,可分裂、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A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B错误;二次免疫时抗体的量更多,免疫效果更强,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抗体不是高能化合物,C错误;mRNA疫苗能在人体细胞内合成引起新冠肺炎的病毒所特有的抗原,进而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D正确。
【易错点1】 混淆外毒素、抗毒素、类毒素、凝集原、凝集素
点拨:类毒素、外毒素、凝集原均属“抗原”,抗毒素、凝集素均属“抗体”。
【易错点2】 对骨髓和胸腺破坏后,机体的免疫类型分析不清
点拨:(1)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骨髓遭到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易错点3】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三个易混点
点拨:(1)体液免疫中抗原引起免疫的途径: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传递,小部分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2)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同: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3)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的来源: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易错点4】 不明确疫苗与抗原的关系及疫苗的功能
点拨: (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的自动免疫制剂。
(2)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起抗原作用,进入体内主要是诱导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抗体存留时间短,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保留了对相应抗原的长期免疫能力。
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都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的
B.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中,第二、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
C.清除侵入机体内的病原体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和自稳功能
D.识别并清除突变的肿瘤细胞依赖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
A、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的,而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不是,A错误;
B、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叫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清除侵入机体内的病原体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C错误;
D、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识别并清除突变的细胞,从而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故识别并清除突变的肿瘤细胞依赖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正确。
故选D。
2.人的唾液中含有一种能水解黏多糖的碱性酶——溶菌酶,该酶对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好的“杀伤”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
B.幽门螺杆菌应含有能被溶菌酶水解的黏多糖
C.唾液腺细胞能产生溶菌酶,但不能产生细胞因子
D.侵入人体的致病菌会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第一道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是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第三道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详解】
A、溶菌酶参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据题干信息“人的唾液中含有一种能水解黏多糖的碱性酶—溶菌酶,该酶对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好杀伤作用”,说明幽门螺杆菌应含有能被溶菌酶水解的黏多糖,B正确;
C、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唾液腺细胞可产生溶菌酶,但不能产生淋巴因子,C正确;
D、侵入人体的致病菌会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A。
3.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罕见疾病。研究表明,与有症状的患者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猴痘病毒入侵机体后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B.浆细胞可使被猴痘病毒感染的细胞裂解
C.初次接触猴痘病毒的吞噬细胞会分泌大量细胞因子
D.保持社交距离有利于阻断猴痘病毒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繁殖快,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
A、猴痘病毒营寄生生活,不会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A错误;
B、细胞毒性T细胞可使被猴痘病毒感染的细胞裂解,B错误;
C、辅助性T细胞会分泌大量细胞因子,C错误;
D、猴痘在与有症状的患者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发生人际传播,保持社交距离有利于阻断猴痘病毒的传播,D正确。
故选D。
4.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能诱导人体产生中和抗体,从而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疫苗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而实现侵染
B.疫苗可激活辅助性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能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
D.该疫苗具有纯度高、免疫原性强、安全性好等优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
A、该疫苗能诱导人体产生中和抗体,从而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A错误;
B、疫苗作为抗原可激活辅助性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并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
C、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能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由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C正确;
D、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具有纯度高、免疫原性强、安全性好等优点,D正确。
故选A。
5.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抗体与抗原、细胞d与靶细胞的结合都具有特异性
C.过程Ⅰ和过程Ⅱ在人体免疫中独立地发挥作用
D.细胞c是浆细胞,细胞d是细胞毒性T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过程Ⅰ表示体液免疫,过程Ⅱ表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人体免疫中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详解】
A、过程Ⅰ中产生了抗体,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具有与靶细胞的结合过程,属于细胞免疫,A正确;
B、抗体与抗原能发生特异性结合,而细胞d为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结合靶细胞,该过程也具有特异性,B正确;
C、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丧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起作用,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故过程Ⅰ和过程Ⅱ在人体免疫中不是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挥免疫作用,C错误;
D、细胞c是浆细胞,能产生抗体,细胞d是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裂解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6.一些人对猫过敏。目前研究发现,在猫体内存在的过敏原约有10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猫唾液中的蛋白质Feld1(简称F蛋白)。下列有关推理不正确的是( )
A.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人接触过敏原F蛋白的概率
B.F蛋白刺激人体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引起过敏反应
C.若有家庭成员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
D.对F蛋白有过敏史的人若接触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
A 、猫的舔毛行为使得毛发上面沾有猫的唾液,猫唾液中含有 F 蛋白,会增加人接触过敏原 F 蛋白的概率, A正确;
B、F蛋白刺激人体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引起过敏反应,B错误;
C 、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若有家庭成员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 C 正确;
D 、对 F 蛋白有过敏史的人若接触猫,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B。
7.据报道,艾滋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后天性的免疫缺陷病
B.艾滋病直接死因是HIV损伤了机体的各种器官
C.HIV攻击B淋巴细胞,致使人的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D.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饮食三种途径传播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2、HIV病毒的结构: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需寄生在辅助性T细胞中才能生存。3、HIV的存在和传播途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是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
【详解】
A、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是后天性的免疫缺陷病,A正确;
B、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大量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B错误;
C、HIV入侵后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致使人的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D错误。
故选A。
8.疫苗是人们设计的,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按计划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C.接种新冠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
D.进入人体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作为抗原可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学应用分为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等,主要包括:疫苗的应用,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器官移植等。
【详解】
A、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A正确;
B、接种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疾病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体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抗体在体内不能太期留存,故相比注射抗体血清接种疫苗可获得更久的免疫力,B正确;
C、接种疫苗属于免疫预防,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以便更好地对抗新冠病毒,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C正确;
D、疫苗作为抗原是减毒或灭活的,不可以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D错误。
故选D。
9.下图表示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呈递抗原的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①只能特异性识别、吞噬特定的细菌
B.图中a能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C.图中②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
D.MHC-Ⅱ分子从内质网腔到达细胞表面共穿过4层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特异性免疫中唯一不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唯一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吞噬细胞,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辅助性T细胞受刺激活化后能够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详解】
A、题图中细胞①是巨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能力,A错误;
B、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能力,只具有合成并分泌抗体的能力,B错误;
C、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②,说明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C正确;
D、MHC-Ⅱ属于大分子,从内质网腔到达细胞表面通过囊泡转运,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共穿过0层膜,D错误。
故选C。
10.IgM和IgG是受抗原刺激后机体产生的两种抗体。人体感染某种冠状病毒3~5天后,可在血清中检测到IgM,量少且存在时间短;10天后可检测到IgG,量多且存在时间长。检测IgM和IgG常作为诊断是否感染的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病毒进入机体一般先经________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
(2)B细胞受抗原刺激,在________作用下分化出________细胞产生IgM和IgG,这属于保卫人体的第________道防线,该道防线主要由________组成。
(3)对某冠状病毒患者的四位密切接触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如下。
密切接触者
IgM
IgG
甲
-
-
乙
+
+
丙
-
+
丁
+
-
注:“-”表示阴性,未检出相应抗体;“+”表示阳性,检出相应抗体。
从检测结果推测,乙、丙、丁已被感染,理由是________,其中,首先被感染的最可能是________;不能判断甲是否被感染,原因是________,故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来进一步诊断。
【答案】 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浆(效应B) 三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三人均已产生相应抗体 丙 可能感染时间较短,机体没有产生相应抗体
【解析】
【分析】
人体有三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1)病毒进入机体引起免疫反应,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抗原。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分化成浆(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整个过程为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属于人体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
(3)由题分析可知,IgM先产生,存在时间短,IgG后产生,存在时间长,即产生抗体的个体都已经被感染,且不存在IgM但存在IgG的个体感染时间相对较长,所以乙、丙、丁三人都感染了病毒,且丙感染时间最长。因为机体感染病毒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免疫反应才能产生抗体,所以仅从没有抗体产生无法确定甲没有被感染。
【点睛】
本题考查机体免疫相关知识,需明确机体免疫三道防线及体液免疫相关过程。
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的菌体成分硫酸脑苷脂能抵抗宿主细胞的溶菌杀伤作用,使结核杆菌能在肺泡细胞内大量生长繁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硫酸脑苷脂能抵抗肺泡细胞内溶酶体的溶菌作用
B.结核杆菌营寄生生活,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相关蛋白质
C.吞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的过程需要蛋白质参与,并消耗能量
D.能抑制结核杆菌细胞壁形成的药物可用于治疗结核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结核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该菌为胞内寄生菌。
【详解】
A、由题意可知,硫酸脑苷脂能抵抗肺泡细胞的溶菌杀伤作用,而细胞内的溶酶体是发挥该作用的主体,故硫酸脑苷脂能抵抗肺泡细胞内溶酶体的溶菌作用,A正确;
B、由分析可知,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营寄生生活,在自身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蛋白,B错误;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需要进行细胞间的识别,该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C正确;
D、结核杆菌有细胞壁,能抑制其细胞壁形成的药物可抑制结核杆菌的增殖,从而可用于治疗结核病,D正确。
故选B。
2.下列有关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胃液的杀菌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B.HIV侵入人体后,刺激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记忆细胞可来源于B细胞、T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
A、胃液的杀菌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细胞因子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B错误;
C、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C错误;
D、记忆细胞可来源于B细胞、T细胞的增殖分化,也可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D正确。
故选D。
3.2018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P·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以表彰其在癌症疗法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肿瘤细胞为了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追杀,在自身表面产生了一种被称为“PD-L1”的蛋白,这个蛋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相结合,就会让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这是好人”的错觉,从而放过肿瘤细胞,任其疯狂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攻击自身体内产生的癌变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
B.图中所示过程人人生来就有,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D.PD-1抑制剂类药物,如PD-1抗体,可以减弱PD-1蛋白的功能,有助于治疗恶性肿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癌症免疫疗法是通过PD-1抑制剂作用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PD-L1抑制剂作用于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癌细胞失去“伪装”,使T细胞最终通过细胞免疫使癌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
A、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的癌细胞,说明免疫系统具有监视功能,该过程不是自身免疫病,A错误;
B、图中所示过程为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
C、PD-1和PD-L1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C错误;
D、注射对抗PD-1蛋白的抗体,可以减弱PD-1蛋白的功能,使T细胞不与癌细胞结合,从而有效治疗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D。
4.人偏肺病毒(hMPV)是新发现的一种呼吸道致病病毒,会使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医学工作者为探究药物A对该病的治疗作用,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均分为两组,先用相同量的hMPV感染两组小鼠,然后甲组注射生理盐水,乙组注射等量的药物A溶液。一段时间后测得两组小鼠体内抗体、巨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增加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MPV入侵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均能抵御病毒
B.药物A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数量,从而增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C.药物A也能够提高抗体的数量,该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hMPV
D.细胞毒性T细胞可直接结合病毒并进行清除,但药物A不能提高其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
A、hMPV入侵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均能抵御病毒,但是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通过图中甲、乙两组巨噬细胞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药物A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数量,但是巨噬细胞不属于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第二道防线,B错误;
C、通过图中甲、乙两组抗体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药物A能提高抗体的数量,而且该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hMPV,C正确;
D、通过图中甲、乙两组细胞毒性T细胞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药物A不能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暴露出病原体,但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直接与病毒结合,D错误。
故选C。
5.如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Ⅴ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细胞Ⅱ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能识别与抗原有关的信号
B.细胞Ⅲ、Ⅳ都是细胞毒性T细胞,但作用不同
C.再次受到相同的抗原刺激,能快速分裂、分化的是细胞Ⅴ
D.细胞Ⅱ分泌抗体,促进细胞Ⅲ分裂、分化形成细胞Ⅳ、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细胞Ⅰ~Ⅴ分别是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
【详解】
A、图中细胞Ⅱ为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都能识别与抗原有关的信号,A正确;
B、细胞Ⅲ为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分裂、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Ⅳ是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裂解靶细胞,两者作用不同,B正确;
C、再次受到相同的抗原刺激,细胞Ⅴ记忆T细胞能快速分裂、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
D、细胞Ⅱ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Ⅲ(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细胞Ⅳ(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Ⅴ(记忆T细胞),D错误。
故选D。
6.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蟹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尘土后,会发生鼻炎或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如图所示。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过程中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引发过敏症状
C.组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D.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监视和自稳功能的正常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出现反应,也可能24小时后才有症状。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过敏反应过程中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该过程有抗体产生,说明有淋巴细胞参与,A错误;
B、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使得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等物质,从而产生过敏症状,B正确;
C、组胺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反应,D错误。
故选B。
7.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针对当前疫情形势,各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建议符合条件的公众尽快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由灭活的新冠病毒制成),提倡完成全程免疫满6个月的公众进行加强免疫。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种的新冠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B.接种新冠疫苗不能实现对普通流感病毒的防控
C.若机体多次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D.三次接种新冠疫苗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
A、接种的新冠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A错误;
B、抗体具有专一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专门抗击一种病原体,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接种新冠疫苗不能实现对普通流感病毒的防控,B正确;
C、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若机体多次接种新冠疫苗会在遇到新冠病毒时快速消灭新冠病毒,但不会导致自身免疫病,C错误;
D、三次接种新冠疫苗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错误。
故选B。
8.新冠病毒mRNA疫苗的技术路线是:体外设计编码新冠病毒抗原蛋白的mRNA序列,经脂质体包裹后注射到人体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mRNA疫苗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B.及时接种加强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机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
C.接种第一剂mRNA疫苗后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个人是再次接触过敏原
D.对人体注射疫苗和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清抵御病毒,两者的免疫学原理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注射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详解】
A、抗体是由体液免疫中的浆细胞产生的,注射mRNA疫苗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及时接种加强针相当于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机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B正确;
C、过敏反应是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才有的反应,接种第一剂mRNA疫苗后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个人属于第二次接触过敏原,C正确;
D、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疫苗后,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使机体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故注射疫苗属于主动免疫,而注射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清抵御病毒属于被动免疫,两者抵御病毒的机理不同,D错误。
故选D。
9.如图为接种疫苗X(针对病原体Y)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的过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接种疫苗X后,疫苗将作为________刺激人体,产生初次免疫,图中a为________。
(2)图中细胞①的作用是________。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该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________道防线。
(3)与初次免疫比较,当机体再次接触病原体Y时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这主要与________(填编号)有关。
(4)科学家研制出另一种针对病原体Y的疫苗Z,请用下列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检测该疫苗是否有效,简要写出设计思路(病原体Y会引起小鼠发病,发病症状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时间不作要求)。
材料: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疫苗Z,病原体Y,生理盐水,注射器若干等。
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抗原 淋巴因子
(2) 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二
(3) 反应快而强,产生的抗体数量多 ④
(4)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均分成甲、乙两组,乙组用注射器接种适量的疫苗,甲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与乙组小鼠注射的部位相同);一段时间后对甲、乙两组小鼠均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病原体Y;一段时间后统计甲、乙两组小鼠的发病率、存活率等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接种疫苗X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的过程图,其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浆细胞,a是淋巴因子。
(1)
疫苗可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图中a由②T细胞分泌,为淋巴因子。
(2)
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
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并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比较,当机体再次接触病原体Y时免疫的特点是反应快而强,产生的抗体数量多,这主要与④有关。
(4)
本实验是探究该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应。所以自变量为是否注射该疫苗,根据实验目的及对照实验设置的具体要求,可确定该实验的大致实验思路:①将若干只健康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②甲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疫苗Z,乙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③一段时间后两组小鼠再分别接种一定量的病原体Y,观察两组小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并作好记录。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和实验设计方法,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细胞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下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其中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
(2)图1中的③表示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属于____免疫。
(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____(填字母)细胞。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____(填字母)能___,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______________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答案】 f、Y B细胞增殖、分化 体液 e k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会进一步形成大量的抗体 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④
【解析】
【分析】
由图1可知,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k表示记忆B细胞,X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f表示淋巴因子。图2表示细胞免疫。
【详解】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f(淋巴因子)和Y(抗体)。
(2)图1中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过程,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3)图2中A→B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是e(效应T细胞)。
(4)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内的记忆B细胞(k)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来消灭抗原。
(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别在于疫苗的有无(自变量),其他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所以用于实验的动物必须是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个体。对照组是先注射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再接种病毒,实验组应先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④是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并迅速作出免疫应答的过程,对照组是第一次接触病毒,所以不会发生④过程,所以 ④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点睛】
本题结合免疫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和物质的名称;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正确区分实验的变量,并能根据实验的原则完善实验步骤。
1.(2022·湖南·高考真题)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
【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
B、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
C、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2. (2021·6月浙江月选考)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成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
B.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C.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战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
D.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
2、细胞免疫过程:
【详解】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即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其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A错误;
B、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该病毒入侵时,能迅速作用于该病毒,属于主动免疫,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B正确;
C、分析题干信息“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可知S蛋白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故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C正确;
D、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二次免疫会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D正确。
故选A。
3.(2021福建15)IFN-I是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类干扰素,具有广抗病毒活性,已被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人员对新冠患者的病情与IFN-I的相关性进行了3项独立的研究,结果如下。
研究①: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I,轻症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IFN-I。
研究②: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检测到抗IFN-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轻症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该种抗体,血清中检测到IFN-I。
研究③:3.5%危重症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②中10.2%的危重症患者不能用IFN-I治疗
B. 研究③中3.5%的危重症患者同时还患有自身免疫病
C. 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
D. 结果提示测定血清中的IFN-I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冠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1、新冠肺炎是一种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从传染病角度说,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免疫系统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组成。
【详解】A、由题意可知,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存在抗IFN-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不能用IFN-I治疗,A正确;
B、由题意可知,3.5%危重症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不能合成IFN-I,而不是自身免疫造成的,B错误;
C、由研究①可知,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I,所以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C正确;
D、由研究①可知,血清中的IFN-I的含量可以用来判定患病程度,所以提示测定血清中的IFN-I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冠患者,D正确。
故选B。
4.(2021·1月浙江选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疾病是( )
A.艾滋病 B.狂犬病 C.禽流感 D.非典型肺炎
【答案】A
【分析】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
【详解】
A、艾滋病是感染HIV所引起的,A正确;
B、狂犬病是感染狂犬病毒所引起的,B错误;
C、禽流感是感染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C错误;
D、非典型性肺炎是感染SARS病毒引起的,D错误。
故选A。
5.(2021湖北20)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D-Ll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 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 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 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当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时,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不能对肿瘤细胞起作用,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当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不结合时,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详解】A、PD-Ll抗体和PD-1抗体能分别于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就不能结合,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l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
B、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可以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B正确;
C、PD-L1与PD-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PD-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T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
故选C。
6.(2021·广东高考真题)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
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A
【分析】
1、制取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对新冠病毒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内部遗传物质(核酸)失活,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仍然完整,从而保持免疫原性。
2、体液免疫的过程: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使其内部核酸失活,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该方法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①正确;
②接种后,疫苗作为抗原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疫苗已灭活不能大量增殖,②错误;
③接种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③错误;
④二次接种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④正确。
故选A。
7.(2021·1月浙江选考)自2020年以来,世界多地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C.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可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抗原MHC受体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答案】B
【分析】
1、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内部结构是一个单股正链的RNA病毒,表面有包膜,包膜外面是突起,看起来像王冠,其表面蛋白有三种。
2、机体受抗原(新冠病毒疫苗)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会产生免疫物质发生特异性免疫效应。这个过程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详解】
A、新型冠状病毒能通过唾液进行传播,通过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能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A正确;
B、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注射新冠病毒的相关抗体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为抗体能直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而注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用于免疫预防,而不能用于免疫治疗,B错误;
C、新冠病毒疫苗相当于抗原,多次注射新冠病毒疫苗能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能增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感染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可进一步使其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B。
8.(2021山东高考 18)(不定项)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 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 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AB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说明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细胞毒性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B错误;
吞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加快,C错误;干扰素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9.(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胸腺 浆细胞
(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接种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再接受淋巴因子的刺激和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
(1)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2)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
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
(4)
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10.(2022·广东·高考真题)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中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___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______________过程。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显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特异性 T细胞接受刺激后会分泌淋巴因子,该物质可促进大部分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细胞免疫
(2) 乙 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3)全程接种+加强针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
(1)
分析图a曲线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故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的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还参与了细胞免疫过程。
(2)
分析图a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
(3)
分析图b可知,完成全程接种+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各种新冠病毒毒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
11.(2021海南22)大规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建立群体免疫,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措施。新冠疫苗的种类有灭活疫苗、mRNA疫苗等。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控制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中,T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T细胞在人体内发育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后,该疫苗在人体内作为____________可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B细胞能分化为分泌抗体的____________。
(3)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是介导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蛋白,据此,某科研团队研制出mRNA疫苗。接种mRNA疫苗后,该疫苗激发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___。
(4)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含有抗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特异性抗体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的免疫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1) 胸腺 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2) 抗原 浆细胞
(3)新冠病毒进入机体后,少部分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大部分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4)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1)
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胸腺;T 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增殖分化出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靶细胞)和记忆细胞(保持对同种抗原的记忆)。
(2)
新冠疫苗相当于抗原,可以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其中由B细胞分化而成的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3)
新冠病毒mRNA疫苗的作用也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少部分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大部分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4)
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以阻止新冠病毒对人体细胞的粘附和进一步增殖,并可能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点睛】
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为背景,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相应的实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或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2.(2021·河北高考真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__________。
(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__________。
(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__________反应,是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
(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组织液
(2)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 特异性 靶细胞
(3)过敏 防卫
(4)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5)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再次接种VarV后,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分析】
1、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
2、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道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
3、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4、分析坐标图形,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第一剂次VarV接种率开始基本持平,2014年后下降;第二剂次VarV接种率逐年增加,水痘发病率逐年下降。
【详解】
(1)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水疱中的液体应该为渗透压失衡造成的组织液聚集在皮肤下形成的,主要还是来自组织液。
(2)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清扫、阻挡异物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当VZV从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呼吸道黏膜受损者,会失去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阻挡和黏液的吸附作用,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故更易被VZV感染。VZV 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免疫学上被称为抗原,被其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靶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
(3)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敏反应是因为机体免疫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
(4)易感人群接种VarV疫苗后,该疫苗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起到预防VZV的作用。
(5)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抗体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追加第二剂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过程产生抗体的数量多、速度快。
【点睛】
本题以“VZV”为载体,主要考查内环境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卷(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卷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卷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卷(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卷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卷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18《体液调节》全能卷(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18《体液调节》全能卷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18《体液调节》全能卷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