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习题附带答案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习题附带答案第1页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习题附带答案第2页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习题附带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当堂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称,颜钧在《箴言六章》评述道,北魏史书中“熙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旨在惩治官员的贪污行为
    B.有效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
    C.体现宋朝严密的监察体系
    D.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蔓延
    2.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人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 )
    A.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
    B.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
    C.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
    3.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据此可知,宋朝时期( )
    A.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B.经济重心南移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基层市场涌现
    4.颜钧在《箴言六章》评述道:“《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这表明《大明律例》( )
    A.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B.礼治的作用大于法治
    C.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D.注重基层教化的作用
    5.宋朝法典《宋刑统》中几乎找不到一条限制皇帝权力的法律条文,相反却有许多保护皇帝的规定,例如“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属于“十恶”,要处以极刑。这说明宋代( )
    A.法制建设保障皇帝独尊B.政治思想环境相对宽松
    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完善D.皇帝意志等同国家法律
    6.唐宋有关借贷契约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暴力抢夺方式。而清代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B.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反映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7.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婚姻择偶自由B.等级差别的消失
    C.门第观念淡化D.科举制快速发展
    8.在北宋汴京城里,著名的表演场所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表演内容包括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等。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
    D.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9.北魏史书中“熙平(516﹣518年)初……河北州镇。既无新造五铁,设有旧者,而复禁断,并不得行……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而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铸四铢钱,轮廓形制与五铢同,用费损无利,故百姓不盗铸。故南方四铢钱流行”。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南方商品经济相对发达B.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C.北方完全以实物交易D.经济重心已在南方
    10.如表为汉唐宋明四代地方志所记江南各州郡人口数(岭南不在统计内),据此可知( )
    A.江南人口逐渐超过北方
    B.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C.从汉到明江南经济总体上持续发展
    D.江南的农耕技术水平高于北方
    11.如表为《汉书》与《晋书》所列四州的户数变化情况。据此推知,西晋时期( )
    A.南方经济得到发展B.江南经济反超北方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政府加强户籍管理
    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某个朝代:“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下列现象不属于该朝代的是( )
    A.“苏湖熟,天下足”
    B.“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C.“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常主”
    D.“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13.《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天北方地区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这说明( )
    A.“君权神授”的文化内涵B.古代农业受自然的制约
    C.人们对文娱生活的需求D.宫廷文化与民俗的融合
    14.“逢场作戏”一词的历史来源,是在宋每逢市集,都有演戏活动,郊区的皇家园林在对外开放时,艺人商贩可以临时作场演戏,城内的瓦肆勾栏成为作场演戏的常设场所。“逢场作戏”的出现表明( )
    A.宋代人们生活富裕B.人们娱乐生活丰富
    C.戏曲发展达到鼎盛D.城市商业经济发展
    15.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出现了繁荣景象,如诗、词、话本,元代散曲和杂剧等众多的文学表现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民阶层的需求
    C.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D.科举制度的推动
    16.唐宋时期人均流通钱币量,752年约6钱,995年增加到17钱,1080年则是212钱。这一现象促使( )
    A.农业投入增加B.商品经济发展
    C.边疆贸易增长D.国家财政充足
    17.宋朝政府颁布“刻书之式”,以律令条文规范书籍印刷出版,不按条文出版的书籍视为假货和盗版。南宋罗樾刊刻其师段昌武《从桂毛诗集解》一书,段昌武的侄儿诉状要求严惩。朝廷即发出公文要求当地官府“治罪罗樾”,并声言再有不守规约者,“追版劈毁,断罪施行。”南宋政府的这一行为( )
    A.蕴含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B.规范了雕版印刷业
    C.体现出对文化传播内容的控制
    D.加快了儒学的传播
    18.元朝实行“币同制”,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垄断对外贸易
    19.元朝制定市舶法则,对进出海贸易船只发给公验、公凭,货物抽分、船只纳舶税。《元史•食货志》载:朝廷对于巨贾大商,常借故夺其财利。又有“官自发船贸易”,官府还先后颁布四次海禁令。这些做法基于( )
    A.外贸管理的规范化B.贸易之利与治安之虑
    C.保护农业经济发展D.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
    20.如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那数统计,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B.政治中心已实现了南移
    C.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二.材料题(共4小题,本大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决狱”是汉代士大夫创造的一种司法模式,在遇到法律无明文规定的疑难案件或依成文法律判处则有悖常理的案件时,司法官直接依据《春秋》等儒家经典中的伦常大义来决断,故称“春秋决狱”。“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是汉初大儒董仲舒,通过下面案例,可见“春秋决狱”之一斑。如:“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这是一个关于儿子为援救父亲而误伤父亲应否视同殴打父亲的“不孝”罪行加以重惩的疑难案件,董仲舒援引《春秋》之义认为某甲没有殴父之心,故不应追究。
    ——摘编自范忠信、陈景良主编《中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3.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流动”的宋朝
    材料一“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
    ——以上两句材料均出自《宋史》
    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如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
    ——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
    材料三 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
    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
    ——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
    “流动”是宋朝社会变化的典型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动”的宋朝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
    ——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如表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B; 2.A; 3.B; 4.C; 5.C; 6.C; 7.C; 8.D; 9.A; 10.C; 11.A; 12.D; 13.B; 14.D; 15.A; 16.B; 17.A; 18.A; 19.B; 20.D;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1.示例:
    论题:中华法系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
    阐述: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首倡“春秋决狱“,中国法律开始儒家化;魏晋时期,魏明帝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唐朝提倡礼治,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
    综上所述,中华法系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具有礼法结合特点。;
    22.(1)特点: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条文中;礼法并用;以德辅法(重视德治);法律制度具有延续性。
    作用:推动儒家学说法典化;规范人们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
    (2)进步性: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健全法制,维护公理。
    背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民主法治思想)的传入。
    23.对宋朝社会“流动性”的解读(解读应该包含以下三部分:表现、成因及其认识):
    表现:一方面宋代经济流动性强,表现在水运交通网促进商品流通,榷场促进边境贸易,契约促进土地流转,海外贸易促进中外经济流动,北民南迁及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南北经济流动;另一方面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表现在随着科举制发展,门第观念淡化,婚姻不问家世,社会上士农工商四民结构进一步松动。宋朝在阶层、商品等方面的流动性不断发展,但是其流动性有限。
    成因:以上流动性的特点与宋代经济变动以及维护集权统治密切相关。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庶族地主壮大,推动社会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政府为增加税收,继续推行官营专卖制度,同时为维护统治阶层的稳定,推行恩荫制度等又使得流动性有限。
    认识:宋代的流动使整个宋代社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平民化特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它仍然是封建社会下的局部变化,不应被夸大。;
    24.变化:唐代前中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诗人数量超过南方;晚唐以后,南方诗人数量开始赶超北方;两宋时期,我国诗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相比南方诗人数量已占据绝对优势。
    说明:唐代前中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我国北方,北方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文化基础厚重,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南方。
    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及其所导致的藩镇割据相继出现,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加之唐代后期政局混乱和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宋都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北方。
    唐宋诗人空间分布的变化直观展现了我国古代诗坛重心的逐渐南移,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变迁。;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1/9 19:55:47;用户:廖彦华;邮箱:13886351761;学号:30296926中历
    公历
    江南各地人口总数
    西汉元始二年
    2年
    2507188口
    东汉永和五年
    140年
    6294801口
    唐天宝元年
    742年
    10579726口
    宋崇宁年
    1102﹣1106年
    14580885口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35987111口
    州名
    西汉户数
    西晋户数
    增长率%
    益州
    106300
    149300
    34%
    荆州
    182563
    357548
    51%
    扬州
    152100
    311400
    48%
    广州
    25360
    43120
    58%
    朝代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官员
    科举出身
    荫补出身
    其他
    尚书左选
    925
    1380
    86
    尚书右选
    77
    2105
    1684
    侍郎左选
    9458
    6926
    622
    侍郎右选
    415
    11702
    3484
    省份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方
    河南
    52
    68
    76
    46
    21
    306
    55
    陕西
    46
    61
    76
    49
    14
    50
    5
    河北
    47
    32
    52
    26
    28
    83
    6
    山西
    31
    29
    44
    30
    6
    64
    8
    山东
    16
    12
    11
    19
    8
    156
    25
    甘肃
    7
    8
    11
    13
    3
    16
    3
    北京
    0
    0
    0
    0
    3
    0
    0
    辽宁
    1
    1
    1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4
    0
    新疆
    0
    3
    0
    0
    0
    0
    0
    宁夏
    0
    0
    1
    0
    0
    2
    0
    小计
    200
    214
    272
    183
    80
    684
    102
    南方
    江苏
    24
    37
    42
    32
    32
    329
    206
    浙江
    19
    15
    41
    54
    34
    514
    923
    福建
    0
    4
    12
    40
    35
    529
    538
    江西
    2
    3
    13
    30
    28
    330
    473
    四川
    4
    6
    17
    16
    23
    261
    183
    安徽
    6
    8
    8
    18
    16
    139
    122
    湖北
    9
    12
    8
    13
    1
    57
    22
    湖南
    1
    1
    4
    12
    17
    67
    62
    广东
    3
    4
    3
    9
    11
    54
    51
    广西
    0
    0
    0
    4
    4
    17
    5
    上海
    0
    0
    0
    0
    0
    7
    11
    云南
    0
    0
    0
    1
    1
    0
    0
    贵州
    0
    0
    0
    0
    0
    0
    1
    海南
    0
    0
    0
    0
    0
    1
    1
    重庆
    0
    0
    0
    0
    0
    3
    2
    小计
    68
    90
    148
    229
    202
    2308
    2600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古代希腊和埃及的雕刻,马克垚指出,古代印度社会中,军事贵族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辽史•百官志一》记载,《金史•兵志》载,据《金史》记载,大定十三年,汉文帝与丞相陈平论治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一课一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周恩来曾说,中国全面内战爆发的起点是,如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