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学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ppt课件
展开同学们,夜空中美丽的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们能否列举一些古人吟咏明月的诗句呢?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明月”承载着千百年以来诗人对家乡、对亲友的深情厚意,又或者表达自己内心对人生、未来的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散文,它在众多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我们跟随苏学士的脚步,看看别样的明月,别样的风景,体会作者别样的情思。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诗歌方面,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学方面,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背景链接 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安然闲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背景链接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说苏轼的奏章中暗语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播放名家诵读情境课文,用心听诵,并对生字词进行注音。
寝( ) 藻( )荇( ) 交横( )
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对照书本课下注释,参考工具书,理解重要词句。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月色入户:怀民亦未寝: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默读文章,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月色很美; 二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文章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至承天寺(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张怀民(有急切访友之情) 怀民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些自得,又有些失落。)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段运用比喻,月色普照,整座庭院如同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同时“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藻、荇交横”也是比喻,展现出月色下竹柏摇动的光影,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悠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
月光虽非夜夜皆有,竹柏亦非处处生长,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生难得完美”的人生真谛。其中既有乐观、得意的一面,也有贬谪之后的一丝苦涩。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
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作者壮志难酬,一贬再贬,此时说“闲”,体现出作者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作者此时所说的 “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同学们,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这些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本文中作者借月光表达自己闲适、高雅的情趣,也暗含着壮志难酬、无奈悲凉的情思。
1.诵读文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本。 2.面对这样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面对苏轼这样一个屡遭贬谪的诗人,你想对他说一点什么吗?请在理解文章、了解苏轼生平的基础上写一段对苏轼说的心里话。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ppt课件,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承天寺夜游,问与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示范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第二课时,研习课文,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竹柏影,月光如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文配套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何谓闲人,碧水之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