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者简介,背景简介,诗词朗读,诗歌赏析,飘飘荡荡的样子,诗词赏析,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合作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黄鹤楼,美名留。千古诗词美名扬,留芳百世情悠悠。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悠悠的乡愁。
崔颢(hà)(约公元704年—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初唐著名诗人。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即《黄鹤楼》。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黄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诗意: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赏析: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颈联描写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地区,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诗意: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赏析: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 ,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1.诗中“黄鹤”一词再三出现有何妙处?
“黄鹤”一词回环唱叹,使诗的前半部分具有了上扬奔放、回旋不尽的飞动感,又有“悠悠”“历历”“萋萋”等叠字呼应,构成一种畅快洒脱、舒卷自如的韵律美。
2.前二联中两个“空”字有何不同、有何作用?
首联的“空”意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颔联的“空”意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怅惘。
诗人一再追寻向往黄鹤却又一再落空,表达了诗人对阔大与渺小、永恒与短暂的思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飞扬的情绪和浪漫的气质,描绘出一个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沉思的诗人形象。
烟雾波涛。 江面烟雾浩渺,波涛连绵,一片迷蒙。 薄暮暝暝,鸟已归巢,船要归航,游子盼归乡,但是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不禁惹动满怀乡愁。观景生情,寄情于景,抒情水到渠成,情景浑然一体。
3.品析尾联中的“烟波”这一意象。
首联——神秘传说——叙事颔联——岁月易逝——议论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授课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美丽的传说,诗词中的黄鹤楼,学习目标,再读理解内容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文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黄鹤楼,诗题介绍,作者简介,课前学习,诗文诵读,品析感悟,⑵他为什么而愁,课堂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课内容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景美看似快乐,乡愁不是真正的快乐,小崔的标签人生,顽劣·崔,天才·崔,失意·崔,诗歌主旨,课后作业,课后彩蛋·探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