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精品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理解城乡景观的内涵。
2.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表现形式、分类及特点等概况。
2.理解城乡景观的内涵,知道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学难点】
1.运用实例分析和说明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的城乡景观的特色及其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的。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土楼的建筑特色》,大致了解客家人所建造的土楼所具有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民居特色,由此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体现等知识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同的区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你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吗?地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其表现形式有哪些呢?城乡景观的内涵是什么?世界各地不同的城乡景观特色是如何形成的?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正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学习吧!
(板书)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二节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库伯佩迪地下民居的成因及特点。
阅读教材P36“探究”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库伯佩迪的气候特点,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2.说一说库伯佩迪的地下民居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1.澳大利亚的库伯佩迪地处澳大利亚的南部内陆,维多利亚大沙漠东南部边缘,纬度较低,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到来自内陆地区东北信风的影响,全年高温少雨。
2.库伯佩迪的民居依山崖开挖修建,全部建在地下,与外部联系的门窗开口较小,内部宽敞;功能设施齐全,建筑功能多样。
(板书)1. 地域文化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特点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可以分为哪几类?
3.地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1.地域文化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地域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包括建筑、服饰、交通工具、艺术作品等;非物质文化包括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3.特点: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知识拓展1】我国各地地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欣赏下列图片: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
【知识拓展2】我国各地地域文化中的民居建筑文化。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比较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各类民居的特色。
图片配文: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黟县,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这里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馆”之称,是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土楼结构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内有环,除具有居住功能以外,还防匪防盗、防震防火、防潮保暖、隔音隔热、冬暖夏凉等多种功能。
图片配文:侗寨鼓楼,是侗族村寨最显著的标志,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风雨桥,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图片配文: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内部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的游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知识拓展3】世界其他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
图片配文:高脚屋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干栏式”民居,主要适用于气候湿热地区。屋顶坡度大,上层住人,下层空置或放置杂物。通风透气散热,既凉爽又干燥,还可防毒虫野兽。
图片配文:西亚和北非民居墙厚是为了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并可减少风沙的侵入。
图片配文:希腊圣托里尼岛,被誉为爱琴海最美的地方。蓝白色调的建筑风格,与碧海蓝天相映衬,形成独特的地中海风情,给人一种回归自然,海阔天空,天高云淡的感觉。
非洲热带草原面积广大,气候炎热,典型的景观是稀树高草,房屋用树枝、木棍构架,房顶铺茅草,可以就地取材又隔热。
【知识拓展4】我国各地地域文化中的文化习俗。
图片配文: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泼水节也是傣族的新年。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等文体娱乐活动。
图片配文:龙舟,是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赛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便成了我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图片配文:丢包是傣族节庆期间举行的一项体育活动,用约16厘米见方的布袋盛满棉花子或其他粒状物,一条l~1.3米长的布带垂在一角,男女各若十人立在场地两边互相对掷,接不到包者受罚。这种活动往往又成为男女青年寻爱寄情的极好机会。
图片配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湾地区、还有东南亚地区,有一种特别的信奉,就是妈祖信奉。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湄洲岛妈祖庙是全球数千座妈祖宫的祖庙。每年全球有无数的妈祖信奉者,来到妈祖的祖庙朝拜。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2: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小组讨论,完成表1.我国南方与北方乡村地区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区 | 耕地 | 农作物 | 役畜 | 民居选材 | 饮食 | 运动项目 | 古代交通工具 |
北方 | 旱地 | 小麦、玉米、甜菜 | 黄牛 | 旧时民居以土坯作材料,注意防寒 | 面食 | 冬季溜冰 | 马 |
南方 | 水田 | 水稻、油菜、甘蔗 | 水牛 | 旧式民居以砖瓦竹木作材料,注意通风散热 | 大米 | 游泳、龙舟、竞赛 | 船 |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3:我国东、西部地域文化的差异。
小组讨论,完成表2.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区 | 人口分布 | 生产活动 | 古代交通工具 |
东部农耕区 | 人口众多,密度大 |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 |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
西部牧区 |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 以畜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 | 以奶食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
(板书)二、城乡景观的内涵
观看视频,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城乡景观的内涵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内涵: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知识拓展5】我国各地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图片配文: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 岭南骑街老楼
图片配文:骑楼是岭南地区近现代出现的一种商住结合(一楼经营,二楼居住)、中西合璧的建筑。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二楼向街心延伸,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廊具有避雨、防晒等功能,适应了当地湿热多雨的气候和繁荣的商业环境。
3.哈尼梯田
图片配文:一般指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这里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它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的地形气候创造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河流—森林—梯田—村寨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协调的美丽乡村。
哈尼梯田流传下来的古代分水制度,体现了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4.徽州文化
图片配文: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接壤地区,群山环抱。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的全面发展。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徽派建筑、徽墨歙砚、新安理学、新安教育、徽剧、徽菜、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人地观,也深受移民文化、宗族文化和皖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鼎盛于明清时期,目前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列为我国三大地域文化。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4:我国各地的民居建筑文化特色及原因。
下列图中四种民居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1.甲地、乙地、丙地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2.丁地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什么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甲地分布在江南水乡,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乙地分布在西北,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丙地分布在黄土高原,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2.丁地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5:阿拉伯人的文化习俗及其原因。
阿拉伯人特别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男人的传统服饰也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有些严格执行伊斯兰教规的阿拉伯国家,规定女性外出,必须面戴黑纱,黑纱上只留两个小孔,以免遮挡视线。比较开明的国家已经抛弃了这种习惯,女性用头巾或披肩代替黑纱,男子多穿西装。
阅读以上材料,说明阿拉伯人偏爱白色的习俗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一些阿拉伯人在服饰穿戴方面的改变说明了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原因: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较强的反射作用,吸热较少。
一些阿拉伯人在服饰上的改变说明了地域文化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发生变化,或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影响而发生变化。
【课堂小结】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二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二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新知讲授,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归纳总结,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片展示,自主学习,典型案例,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