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10页。
山水梦寻——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摘要】“山水梦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围绕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山川美景”,核心任务是学生作为“山水梦寻宫”的工程师,基于四篇文言文内容,通过“造境——空间设计”“入境——场景设计”“化境——交互设计”“寻境——灵感设计”四个层面,逐层深入展开感知梳理、欣赏探究,知人论世等学习评价活动,进行内部场馆的规划与设计,最后通过学生自主的游记创作展示,来扩建“山水梦寻宫”新场馆。通过四个层面和四个课段让学生走近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观察记录天地造化之奇妙,陶冶抒发寄寓自然之情思。【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山川美景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山川美景”,选编4篇课文组合成了3课,《三峡》《与朱元思书》是单篇成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多篇成课,体裁上分属于文言文的日记、书信、散文。单元写作主题是“学习描写景物”。据此学生可以通过学习4篇课文,模仿其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从而进行自主创作。在观察方法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三峡》《答谢中书书》,梳理景物的选择、观察与特点,模仿多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在写作手法上,学生可以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等角度赏析诗文独特的言语表达。在情景关系上,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融情入景的感染力。最后,学生能学以致用,写出自己游历山水的经验,传达抒发自己独特的审美与情思。单元整体设计以“规划设计‘山水梦寻宫’的场馆”为主要任务,创作游记,分别按照“造境——空间设计(感知梳理)”“入境——场景设计(欣赏探究)”“化境——交互设计(知人论世)”这三个环节分别对《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分别展开学习,从整体感知与文言识记的初读(文言),到特点品味与写法赏析的赏读(文学),再到知人论世与情怀体会的品读(文章),最后进行“寻境——灵感设计(创作展示)”,训练观察景物与描景寄情的读写(文化),完成符合文言文学习认知层进式的学习的同时,实现从读到写的跨越。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4篇课文中的景物,读准、理解并积累独特的文言表达,独立制作文言知识卡片。2.分析观察方法、景物特点及写法,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等角度品析表达效果,试着在写作中使用一个。二、思维目标1.分析比较4篇课文选景的不同,梳理景物特点;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等角度分类归纳景物观察方法与写作技巧,培养归纳思维和想象思维。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梳理课文情景关系,撰写游记,培养归纳思维与想象思维。三、价值目标通过“山水梦寻宫”场馆的规划设计活动,加深对自然山水和文人之趣的认知,感受人与自然相融共存的和谐关系,建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 核心任务:学生作为工程师,对“山水梦寻宫”的场馆进行规划设计,需要提供规划设计书和原创山水游记散文,作为场馆的建造蓝图和扩建灵感。要求:1.选择自己游历的自然风物作为场馆元素。2.运用合理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描绘景物特点。3.学习山水诗文清新凝练、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4.用游记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寄寓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感,字数800-1000字。5.收集全班作品,举办“山水梦寻宫”的扩建招标活动,制作一本扩建灵感集。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 巴东三峡馆核心任务:基于《三峡》内容,完成巴东三峡馆的设计。一、学习任务1.通读全文,疏通内容与整体感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于文中的文言表达,确定该展馆名称及展出的景物元素。2.提炼文中景物特征,赏析作者描写三峡山水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设计场馆动态场景素材拍摄脚本。3.朗读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设计AI作者原声朗读脚本。4.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文中寄寓的情怀,设计游览者与AI作者对话的交互脚本。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学习资源1.《三峡》课下注释。2.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四、完成任务(一)活动准备1.以至少四人为组,对全班进行分组。(二)活动过程环节一 造境——空间设计1.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内容,提炼描写对象及其特征,确定场馆名称和景点。2.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确定组内一个较准确、完整、具有美感的方案。《三峡》示例①灵感文本及作者:《三峡》郦道元;②年代:北魏;③场馆名称:巴东三峡馆;④展出景物元素:岩嶂(zhàng);曦月;夏水;素湍;绿潭;绝巘(yǎn);怪柏(bǎi);悬泉;寒林;肃涧(sù);高猿;空谷;渔者。环节二 入境——场景设计1.学习了解突出景物特征常用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知识学习: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描写景物的特征,还可以从多视角、多形态、多感官来描写。2.细读本文,体会本文景物动态情状,品读赏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能力。示例:巴东三峡馆动态场景1——重岩叠嶂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以远观视角,体现山的绵延、紧凑;以天空的状态,侧面描绘山的高耸之状。3.根据赏析内容,基于观察方法和描写手法,设计动态场景拍摄脚本。示例:巴东三峡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1——重岩叠嶂景物元素特点具体场景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高山高耸、绵延重岩叠嶂先远景俯拍“两岸高山”,再延时拍摄从早至晚的“不见曦月”,突出明暗变化,以及连绵封闭的视觉效果。环节三 化境——交互设计 1.以作者视角小组内朗读,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利用重音、语速、语调突出景物特点下的人物情感状态,据此设计出AI作者朗读脚本。示例《三峡》作者作品节奏声韵音色语气语速语调设计理由郦道元《三峡》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断句读出变化:首段雄浑有力(高山连绵);第2段语速急切(夏水迅猛);第3段喜悦轻松(春冬秀美);第4段哀婉惆怅(秋水凄寒)骈文多四六对仗句,句式整齐;骈文声韵和谐,讲究平仄。·作者写山陡水急、四季多变的山峡,语言风格随季节而变化;本文既有地理注疏的写实,亦有山水美文、融情于景的意境。2.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完成场馆游客与AI作者对话的交互脚本。游客与“郦道元”对话示例提问1:您写三峡不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是不是偏爱三峡的哪个季节呢?AI作者回答要点:(1)三峡四季有四季的风貌,不单独美在一个季节,而是美在变化多姿,让人不同时节有不同的情绪体验。(2)祖国大好河山,包罗万象,四季分明,让人流连忘返。(以上两问中AI作者神态、动作设计要点:(1)如故作深思状,带读者重回三峡之感。(2)如面露喜色,表现对祖国山川大河的无限热爱。)提问2:请问您为何在文章最后引用渔者之歌?AI作者回答要点:(1)三峡秋季环境凄寒,猿声悲戚,让我自然想到这首符合情境的渔歌。(2)《水经》是地理著作,我的《水经注》是将历史、人文与之相结合。(3)写三峡山水时,我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所以随季节而有喜有悲。(以上一问中AI作者神态、动作设计要点:(1)如掩袖而泣,一想到三峡的猿声与秋天肃杀之景,便心生悲凉。(2)如掩卷微笑,表现作者创作《水经注》时涉猎广泛,津津乐道。)六、学习评价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汇报展示该场景入境、造境、化境三个环节的设计成果,其他每组一票(不投自己组),进行投票。评价参考维度:1.内容维度:不脱离文本,准确、完整、有文采、有创意。2.表达维度:分享流畅、表达清晰、有感染力。3.文化维度: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探究,能结合课外资源对本场馆进行丰富呈现。
第二课段 奇山异水馆
核心任务:基于《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内容,完成奇山异水场馆的设计。一、学习任务1.对比阅读两封书信,通读全文,疏通内容与整体感知,基于文中的文言表达,确定该展馆名称及展出的景物元素。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提炼文中景物特征,对比赏析作者描写江南山水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设计场馆动态场景素材拍摄脚本。3.朗读感受“骈文之长”的语言特点,为场馆背景乐填词。4.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文中寄寓的情怀,设计“回信”游客留言板。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学习资源1.《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课下注释。2.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四、知识学习书,指书信,应用性的文章样式,以散文的样式为躯壳。魏晋南北朝的文人不仅把书信看作是一种实用工具,而且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写作书信时也注重锻字炼句,大量运用典故,对偶工整,文采斐然。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山水名篇,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文学的典范。五、完成任务(一)活动准备1.以至少四人为组,对全班进行分组。(二)活动过程环节一 造境——空间设计1.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内容,提炼描写对象及其特征,确定场馆名称和景点。2.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确定组内一个较准确、完整、具有美感的方案。示例:①灵感文本及作者:《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与朱元思书》吴均②年代:皆为南朝梁;③场馆名称:奇山异水馆或欲界仙都馆(文中主旨句);④展出景物元素: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缥碧江水;游鱼;急湍猛浪;寒树;河石;鸣蝉;横柯疏条。 环节二 入境——场景设计1.细读本文,对比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设计奇山异水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具体场景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以动写静山树轩邈;五色交辉以行船视角,选择高耸之态的山与树,拍摄不断后移的连绵的山与树,后期增加山和树蔓延,石壁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动画,突出动感。以声衬静猿鸟乱鸣;鸣蝉千转增加猿叫、鸟韵、蝉鸣的音效。以万物写水清游鱼细石;清流见底脚下led屏幕,展现游鱼动态效果,游鱼之下是河石,并且有泉水泠泠作响的声效。炼字化动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增加雾气弥漫消散、夕阳沉落、鱼跃树长、急湍猛浪幻化为箭雨和骏马的动画。 环节三 化境——交互设计以作者视角小组内朗读书信,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利用重音、语速、语调突出文章主旨情感,据此设计出AI作者朗读脚本。示例作者作品节奏声韵音色语气语速语调设计理由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四字短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五言断句:自/康乐/以来七言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八言断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读出节奏:本文多四字短语,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出舒缓:长句抒情、议论时,颇有自得之意。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描写时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抒情、议论时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吴均《与朱元思书》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断句读出变化:首段沉稳有力(总括“奇山异水”);第2段语速由缓到急(游鱼显石,清透见底;急湍猛浪,水势多变);第3段语调高昂,惊叹惊奇(山树轩邈,声响灵动);沉稳重音(全面之辞);语调渐缓(明暗光影)骈文多四六对仗句,句式整齐;骈文声韵和谐,讲究平仄。·作者写奇山异水、极尽视觉听觉等感观,“奇异”贯穿全文,惊叹不断,以此自述心志,意在劝勉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2.利用两封书信骈文整协的特点,为场馆背景乐填词。要求:四字成韵。示例: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鸣千转,猿叫无绝。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欲界仙都。3.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设计“回信”游客留言板。六、学习评价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汇报展示该场景入境、造境、化境三个环节的设计成果,其他每组一票(不投自己组),进行投票。评价参考维度:1.内容维度:不脱离文本,准确、完整、有文采、有创意。2.表达维度:分享流畅、表达清晰、有感染力。3.文化维度: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探究,能结合课外资源对本场馆进行丰富呈现。
第三课段 承天寺院馆
核心任务:基于《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完成承天寺馆的设计。一、学习任务1.通读全文,疏通内容与整体感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于文中的文言表达,确定该展馆名称及展出的景物元素。2.提炼文中景物特征,赏析作者游踪下对景物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设计场馆动态场景素材拍摄脚本。3.朗读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设计AI作者原声朗读脚本。4.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文中寄寓的情怀,设计张怀民与AI作者对话的交互脚本。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学习资源1.《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2.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四、知识学习记,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中“记”为“杂记”,“杂记类者,亦碑文之属。”近代古文学家林纾在《林纾评选古文辞类纂》中明确“杂记”有“祠庙厅堂、楼台之类”,有“山水游记之类”,有“勘灾、浚渠筑塘、修祠宇、纪楼台”的,有“记书画、记古器物”的,有“记琐细奇骇之事”的,有记“游宴觞咏之事”的。五、完成任务(一)活动准备1.以至少四人为组,对全班进行分组。(二)活动过程环节一 造境——空间设计1.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内容,提炼描写对象及其特征,确定场馆名称和景点。2.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确定最准确、完整、美感的方案。《记承天寺夜游》示例:①灵感文本及作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②年代:宋;③场馆名称:承天寺院馆;④展出景物元素:明月;庭院;竹柏。环节二 入境——场景设计1.学习了解突出景物特征常用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知识学习: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描写景物的特征,还可以从多视角、多形态、多感官来描写。此外,还可以运用想象和联想,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2.细读本文,利用所学设计构思景物动态场景,训练品读赏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能力。示例:承天寺院馆动态场景——月下竹柏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及动态描写,月夜竹柏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纵横的情状,以此突出月夜明净,竹柏茂密,如在水中游动,浪漫唯美。3.根据赏析内容,从观察方法和描写手法,设计动态场景拍摄和后期制作脚本。示例:承天寺院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月下竹柏景物元素特点具体场景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明月、庭院、竹柏明净、茂密月下竹柏先近距离对地面、墙面的投射竹柏交错纵横的光影进行拍摄,营造水中藻荇植物浮动之态;镜头逐渐拉远,抬升镜头到填空明月。后期将前后自然衔接,给人以梦中游走,梦中醒来的浪漫唯美之感。环节三 化境——交互设计以作者视角进行小组内朗读,在本文骈散结合中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利用重音、语速、语调突出景物特点下的人物情感状态,据此设计出朗读脚本。《记承天寺夜游》示例作者作品节奏声韵音色语气语速语调设计理由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断句根据苏轼游踪读出变化:(至“月色入户”处)语速较缓,“解衣欲睡”至“张怀民”,语调升高,重音读出游踪“起行”“念”“遂至”。音调升高,重音读出“怀民亦未寝”“相与”,表达惊喜之感;景色描写处,语速缓慢,语调柔和;两个反问,读出质疑、不解、愤懑,最后一句自嘲自解自得,重音“闲人”。本文骈散结合,“遂”“亦”“但”跟随作者游踪产生情感变化。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语气跟随情感起伏变化,体现作者心境。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创作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场馆张怀民与AI作者对话的交互脚本。参考资料:(1) 软延俊《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华中师范大学,2012.3.1。(2) (2)郭怡《苏轼作品中“月”意象研究》,名作欣赏,2021.1.10。示例:苏轼:怀民兄,没想到,你也未眠,这是为何?张怀民:迢迢千里来此孤地,如人生谷底。苏轼:今天月色尚好,走,我们赏月去。张怀民:走。苏轼:嚯,你看……(要点:1.景致复述;2.“月”意象含义;3.“闲人”探讨。)五、学习评价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汇报展示该场景入境、造境、化境三个环节的设计成果,其他每组一票(不投自己组),进行投票。评价参考维度:1.内容维度:不脱离文本,准确、完整、有文采、有创意。2.表达维度:分享流畅、表达清晰、有感染力。3.文化维度: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探究,能结合课外资源对本场馆进行丰富呈现。
第四课段 寻境——灵感设计
核心任务:根据自己游历山水的经验,写一篇游记,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思。一、学习任务1.在前三课段的学习基础上,结合自身游历山水的经历印象,利用书籍、网络资源,写一篇游记散文作为“山水梦寻宫”扩建的灵感招标书。2.通过朗读、图文、影像的展示方式,呈现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独特观察和情感体悟。3.在“山水梦寻宫”扩建招标会,通过投票、论证,对同学的游记进行评价、完善。4.定稿游记散文作为“山水梦寻宫”扩建灵感集,同步发布在社交平台。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学习资源1.文学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王开岭《古典之殇》。四、完成任务(一)活动目标1.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游记写作思路和传播风格,完成一篇游记。2.通过朗读、图文、影像等形式展示游记。3.汇总修改建议,完善招标作品。4.绘制“山水梦寻宫”的扩建展馆图,与游记一起汇编成册。(二)活动准备1.以游记的形式完成的“山水梦寻宫”扩建灵感招标作品。2.移动上网设备。(三)活动过程1.准备:选择自身游历自然山水的经历,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描写出景物特点,融情入景,传达自己的情思和审美。2.投标:结合视觉媒介,通过朗读演说,展示自己的游记散文。3.评审:同学、老师作为第一批评审,对学生的游记散文进行量化评价(见“招标评价表”)。4.定稿:修改,定稿;同时对“山水梦寻宫”扩建场馆的场景完成手绘作品。5.成册:汇集定稿《“山水梦寻宫”扩建灵感集》。五、学习评价1.根据“招标评价表”对游记散文作品进行教师、同学、家长多元评价。招标评价表投标作品名称: 作者 区域/景点 序号维度要求达成程度(1.没有达成;2.少部分达成;3.大部分达成;4.完全达成;5.有额外创意)1.观察角度多视角运用俯视、仰视、近观、远望等多种视角❀❀❀❀❀多感观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形态运用动静结合、不同时段等多种形态❀❀❀❀❀2.写作手法巧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巧表达运用四字词、长短句、雅词等多种言语形式❀❀❀❀❀有顺序能够按照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组织文章❀❀❀❀❀善创想能够合理运用想象和联想,拓展景致和情感空间❀❀❀❀❀3.融情入景传情达意游记散文主题明确,与景物特点相得益彰,审美良好,情感独特细腻,境界悠远深长❀❀❀❀❀4.表达能力流畅清晰准确传递信息,吐字清晰,表达流畅,自信从容❀❀❀❀❀吸引听众运用肢体语言、用词用语、即兴互动等方式调动现场起飞,给人良好的倾听体验❀❀❀❀❀脱稿熟练能够脱稿表达,熟练展示作品,与媒体展示良好配合❀❀❀❀❀5.展示效果多媒体能通过文字、图片、影像、音频等方式进行展示❀❀❀❀❀评语 评价人 评价时间 【单元整体评价】一、单元设计反思统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山水风景”,核心内容是体会作者如何观察景物以及如何描绘景物,品味文言山水散文独特的言语形式以及作者在自然山水中寄寓的情思。“山水梦寻”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学生作为工程师,对“山水梦寻宫”规划设计,学生需要提供场馆规划设计和山水游记散文,作为场馆的建造蓝图和扩建灵感,既关注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山水之美,也关注了对本单元课文独特的言语形式和作者特殊的情感。第一至四课段的核心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选景,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利用资源对文言实词进行音形的明确和积累;赏析品味景物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师要先深入文本进行梳理,归纳出学生需要学习模仿的景物观察方法和写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和整合思维;知人论世和情感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问和主动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文章主旨情感为主线对作者生平经历进行适当的了解补充。第五课段的核心是创作与展示,这个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检测、体现和提升,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保正学生展示到位,成果汇编质量到位,提供及时帮助到位。二、测试反馈(一)必做1.作为一部以介绍大小河流为主要内容的地理著作,《水经注》为什么在介绍河流的同时讲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歌谣等内容?2.《答谢中书书》一文结尾为何提及“康乐(谢灵运)”?(二)选做(三选一)1.吴均的诗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颇受文学评论家们的喜爱,被称为“吴均体”,请阅读“吴均三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归纳总结吴均写景文章的共同点。2.对比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谈谈他们笔下的苏东坡形象有何异同,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3.通过《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陶弘景、吴均是苏轼笔下的“闲人”吗?请阐述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