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6645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6645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共5页。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一、作业定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个单元围绕同一个学习主题,重点螺旋推进学生一项或两项语文能力的发展。单元统整作业的设计立足于这一学习基石之上,以单元人文主题为整组作业情境,以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整组作业目标,融课内语文知识的巩固与课外语文实践的拓展为一体,以趣促学,寓发展于活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识字单元,重点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编排了大部分是形声字的生字。该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的四篇课文《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分别从壮美的祖国山川、熟悉的传统佳节、神奇的汉字文化和丰富的中国美食等几个角度,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同时,《语文园地》中编排的“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与之相关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发展。在单元整组作业设计时,以单元人文主题为依托,创设“中华小小传承人”的作业情境,结合每一课中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将学生“识字能力”与“情感培养”有机融合,开展课内与课外知识联动、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活动。二、作业目标1.创设“中华小小传承人”作业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与积累本单元的生字、词语。2.借助图片、游戏等方式,系统巩固课内认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3.聚焦课内传统文化的四方面,初步具有课外主动探索与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三、作业内容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是否感到无比自豪?让我们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再去课外找一找资料,邀请你的小伙伴一起玩一玩,完成《中华小小传承人》这份作业,分享你们的学习收获吧!我的“中国心”◇ 为我的“家”绘制一张名片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读一读课文《神州谣》,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给我们的祖国绘制一张名片吧! ◇ 给自己绘制一张名片“我是中国人!”——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刚入学时看到的这张图片吗?看看图,找一找,你属于哪个民族?你还有什么想介绍给大家认识的?读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查查有关资料,给自己也来绘制一张名片吧! 【设计意图】本组作业的设计以“了解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为核心,基于学生已有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整合一年级上册的“民族认知”、本单元的《神州谣》和《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生肖)”的学习,适当积累和拓展理解“神州、中华”“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学生绘制名片的过程,即是他们整合多方信息,将课内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身主动认知的过程。 我们“过大节”◇ 说习俗,找节日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记录着我们祖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看看下面的图画,你知道这里藏着哪些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有什么习俗呢?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这些习俗活动,再猜一猜每一幅图分别对应的是哪一个节日,把“节日名称”剪下来贴在图画框里。(1)看图画,说一说“习俗”有哪些? (2)读一读下面的节日名称,把它们剪下来贴在上面的对应图画中吧。◇ 设计“节日棋谱”同学们,上面的六大传统节日分别在每一年的哪个时间段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份“中华传统节日”棋谱吧!先把上面的图画剪下来,再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贴在棋谱中对应的“1、2、3、4、5、6”数字上吧。 ◇ 和小伙伴一起玩设计好了“中华传统节日”棋谱,你一定迫不及待地想邀请小伙伴和你一起下棋了吧!仔细读一读棋谱上每一格的提示,再看看下面的棋谱规则,你明白怎么下棋了吗?赶紧去邀请你的小伙伴一起来玩吧!《“中华传统节日”棋谱规则》规则一:遇到棋格里的生字,读一读;读正确或者读错误,按照棋格里的提示“前进”或者“后退”。规则二:遇到棋格里的图片,想一想:这是哪一个传统节日?按照棋格里的提示“前进”或者“后退”。规则三:遇到棋格里的“机会”,回答正确可以直接到达“终点”,回答错误保持原地不动;同伴已经说过的节日,不可以再重复。规则四:如掷出超过“终点”步数的筛子点数,则按步数退回。例如:在6号传统节日位,掷出筛子点数“4”,则按步数到达“终点”后再退回到“机会”一格上。其他事项,可以与小伙伴共同约定。【设计意图】本组作业的设计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文化”为核心,借助“中华传统节日”棋谱,联系学生平时过节的生活体验和本单元民谣《传统节日》的学习,将课内“识字”的巩固、“节日内涵”的了解、“其他节日”的探究等多个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层层推进,寓学于乐。学生在与小伙伴下棋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化“要我知”为“我要知”。“文字考古”行◇ 寻找汉字的奥秘上下五千年,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中华民族的文字经历了多次演变。让我们踏上“文字考古”列车,一起去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吧。读一读《“贝”的故事》,在火车轨道的框内画一画甲骨文中的“火”“心”与“刀”是什么样子的?再想一想火车头上的这些偏旁与什么有关?“文字考古”列车1 “文字考古”列车2 “文字考古”列车3 ◇ 积累同类别汉字同学们,“文字考古”列车已经准备好啦!你能把在这次文字考古中收获到的相关汉字,装在下面的车厢里带回来吗?邀请你的两位小伙伴一起来接车厢吧,可以说一说,也可以写一写,看谁的列车接得最长。【设计意图】本组作业的设计以“了解形声字的构成规律”为核心,立足于单元识字课文《“贝”的故事》的学习基础,联结本单元《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内容,实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探究的学习历程。学生在作业活动中,初步感受和认知汉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积聚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 探索“烹饪方法”同学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了解了祖国的历史和风光,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美好,又体验了一回文字考古,让我们再打开味蕾,一起去品一品“舌尖”上的中国吧!读一读下面的生字,哪些字写出了中华民族的烹饪方法?用笔圈出来。◇ 设计“美味佳肴”呀!中华民族的烹饪方法可真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特别之处。读一读课文《中国美食》,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下面这些佳肴分别可以用哪一种方法来烹饪呢?把上一题里对应的汉字剪下来,贴在“○”内。完成后,你也可以选择其中你喜欢的几道菜,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做、尝一尝。 ◇ 了解“中华名菜”听说过“满汉全席”吗?它在中国美食的历史上,可有着不小的名气!据说,满汉全席总共上菜108道,其中“南菜”54道、“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这108道菜都有些什么?赶紧查阅资料去了解吧。 同学们,像这样有名的吃法,在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中还有不少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去了解一番。【设计意图】本组作业的设计以“巩固形声字识字方法”“了解中华美食文化”为核心,在前三篇课文学习和作业活动的基础上,系统推进单元学习重点和人文情感体验。学生在“品美食”的情境中识字、解义、运用,既发展了运用形声字规律识字的能力,又深刻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悠久历史。四、作业使用建议1.作业时段“组合式”。单元整组作业的设计内容,包括基础性知识和拓展类实践活动两部分。“基础性知识”包含识字巩固、课文内容理解、课内背诵积累,如:“我们‘过大节’”板块中的第一题作业“说习俗,找节日”、“‘舌尖’上的中国”板块中的第一题作业“探索‘烹饪方法’”,都是基于课文本体学习知识的再巩固。这类作业可以结合课内学习,随机当堂完成。“拓展类实践活动”包含形声字识字方法的迁移运用、同主题文化内涵的探究、相关信息的重组与结构化,这类作业适宜放在课后完成。2.作业过程“重体悟”。单元统整作业的设计,是基于单元学习重点和人文主题的和谐统一,二者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在使用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内在情感的体验。如:“‘文字考古’行”板块中的“寻找汉字的奥秘”和“积累同类别汉字”作业,既通过“画一画”感受汉字的演变文化,又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开展识字体验活动。3.作业评价“在阶段”。本单元的作业设计共包括四个板块,虽然各个板块的主题侧重点不同,但作业形式和编排的方式大致相同。即以活动体验类为主,同一板块内的作业习题在内容上前后衔接,能力上逐渐提升。这样的编排方式,需要教师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积极参与,把好每一题的过关,以此来保证板块内后续作业的有效开展。如“我们‘过大节’”板块中的“说习俗,找节日”“设计‘节日棋谱’”和“和小伙伴一起玩”三个作业,每一题作业的完成都是基于前一题作业正确的基础之上,教师在学生每一个作业完成后都需要及时评价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