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1.阅读下面语段,把加点字的读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2分)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huì( ▲ )。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 ▲ )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mà( ▲ ),需如何积攒( ▲ )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摘自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2.默写。(8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表现诗人乐观精神的诗句是 ▲ , ▲ 。
(2)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中的“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 ▲ ,
▲ 。
(3)李白的《行路难》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句子是 ▲ ,
▲ 。
(4)《醉翁亭记》中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 ▲ 。3.根据提示修改病句。(3分)
①为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读书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近日,丹阳电视台推出了一组关注全民阅读的系列专题报道。②《打开书本看世界》与《八旬老人的文学梦》讲述了韩维维与刘加林两位阅读人,他们与书籍的不解缘分引发了读者的共鸣;③《让孩子悦读乐写》报道了实验小学“丑小鸭”文学社带领孩子们打造的阅读活动。④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获得了几乎所有家长的交口称赞。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 ▲ 和 ▲ 互换位置。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 ▲ 后增补 ▲ 。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 改为 ▲ 。
(4)第④处不合逻辑,应删去 ▲ 。
4.名著阅读(6分)
(1)下面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鲁迅童年时期喜欢的黑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它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在作者看来“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B.桑桑最爱骑舅舅的自行车,可是舅舅难得来,杜小康将自行车借给了桑桑。一次玩累了烤红薯吃,火烧了麦场,桑桑勇敢承认自己放火,成了孩子们心中的英雄。
C.简爱从小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舅里德先生去世后,舅妈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一次,由于反抗舅妈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屋子。
D.为了赚钱再买辆车,祥子在杨宅拉起了包月,整天的活紧得发昏,雇主又抠门。后来不堪忍受侮辱,愤怒地将钱摔在杨太太脸上,讨回工钱,辞工回到了人和车厂。
(2)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2分)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了!”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着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
此处的“胖大和尚”是 ▲ (填人名);“林子”是 ▲ 。(填地名)
(3)“严监生弥留之际,挣扎着不肯闭眼,老是伸着两个指头似乎心头有何重大未了之事尚未吩咐,家人都不解其意,唯有他家主婆明白他原是嫌屋内油灯里点了两茎灯草费了,慌忙掐去一根,严监生遂溘然而逝。”有评家赐他一顶“守财奴”的帽子。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儒林外史》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由。(至少答两点理由,2分)
▲
5.综合性学习。(6分)
横竖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了历史,传承了文明。汉字,一个个神奇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请你一起参加“神奇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汉字是一种音、形、义三体合一的符号系统。当一个字,有了自己的形体,同时便也具有了自己的精神内涵。汉字在自殷商以来就有了初步的雏型,历经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的逐渐发展和演变,秦皇的一统六国更是达到书同文这一盛况。当秦篆隶书的出现我们则是可以更直观的体会到文字的传承与方正之美。
【材料二】中国历代字典辞书收录汉字字数统计
【材料三】常用汉字使用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1)根据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2分)
示例:追寻汉字起源
我的设计: ▲ ▲
(2)活动中,老师要求大家从音形义三方面任选一方面“夸夸我们的汉字”,你是这样向同学们赞美汉字的: ▲ (2分)
(3)请综合探究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你的发现。(至少答两点,2分)
▲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6~8题。(6分)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①
(唐)刘长卿②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注】①襄州、邓州,唐郡名。②刘长卿,唐代诗人,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6.首联中“转蓬”的意思是“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用来比喻 ▲ 。(1分)
7.请简要赏析颈联中“杳杳”“萧萧”的妙处。(3分)
▲
8.请说一说尾联诗人“恨”的原因有哪些。(2分)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3分)
来济,扬州江都人。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
显庆①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②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
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当以身报国。”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
初,济与高智周、郝处俊、孙处约客宣城石仲览家,仲览衍于财,有器识,待四人甚厚。私相与言志,处俊曰:“愿宰天下。”济及智周亦然。处约曰:“宰相或不可冀,愿为通事舍人足矣。”后济领吏部,处约始以瀛州书佐入调,济遽注曰“如志”,遂以处约为通事舍人。后皆至公辅云。
(选自《新唐书 来济传》)
【注】①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②庸:同“佣”,雇佣。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笃志为文章( ▲ ) (2)私相与言志( ▲ )
(3)故济对及之( ▲ ) (4)济遽注曰“如志”( ▲ )
10.翻译句子。(4分)
(1)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
▲
(2)宰相或不可冀,愿为通事舍人足矣。
▲ 11.结合材料说说来济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 12.对来济领兵抗敌的内容写得较为简略,为什么?(2分)
▲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6题。(共10分)
【甲】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阮直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了。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却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⑤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
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的温暖,作家就能以自己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的人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
(选自《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有删改)
【乙】
凡是文艺(文学)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反照,一方面也是现实生活的超脱。在让性情怡养在文艺(文学)的甘泉时,我们霎时间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或是用另一个比喻来说,在干燥闷热的沙漠里走得很疲劳之后,在清泉里洗一个澡,绿树阴下歇一会儿凉。世间许多人在劳苦里打翻转,在罪孽里打翻转,俗不可耐,苦不可耐,原因只在洗澡歇凉的机会太少。
我们不应该以浅狭的功利主义去估定文学的身价。但是我以为我们纵然退一步想,文学也不能说是完全无用。人之所以为人,不只因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试假想人类根本没有语言文字,像牛羊犬马一样,人类能否有那样灿烂的文化?文化可以说大半是语言文字的产品。有了语言文字,许多祟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那样流传广播。
(节选自朱光潜《文学与人生》)
【丙】
作为一部全面解读行业发展态势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指出,当下的文学场域,在文学观念上“已近乎春秋战国时代的群雄争霸、诸侯割据”。新的文学群体、写作追求、传播方式、阅读需求,带来了类型化的文学观、游戏性的文学观,乃至靠近商业化的文学观与追求互动性的文学观。这些观念分布于不同的板块,统摄不同的群体,并主导着他们的文学活动,从而使得整体的文学呈现出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局面。当下的文坛,既有不同代际作家的介入,又有不同群体的参与,而这些来自不同“阵营”的作者与读者又秉承不尽相同的趣味与观念,这种差异在网络文学日渐强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选自《中国文情报告》)
13.【甲】文第⑤段划线句和【乙】文划线句都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 14.根据【丙】文内容,用一句话概况你对【甲】文第⑦段“文学多元化”的实质的理解。(2分)
▲ 15.结合【甲】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
16.【甲】文第④段开头提到了“没用的文学”,【乙】文是从哪两方面阐述文学的作用的?(2分)
▲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6分)
品咂春味
宫凤华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春意正浓,百花盛开,野蔬遍地。春水漾溢,大地温润,水边采芦蒿菰蒲的姑娘,如芦蒿一般鲜活。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春光瘦,如丰子恺的画,并不丰腴,却意味深刻。故园陌上荠菜和马菜如邻家女孩一样,羞怯地躲在田塍陌头,静静地等你去采撷,采撷无边的风花雪月。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田埂上搁着一只竹篮、一柄小锹,远山如黛,柳林似烟,木桥静穆,炊烟袅娜,牧笛轻飏,一幅经典的油画。贴地皮小心一铲,啪一声,野菜便温顺地躺在脚边。姿势优美而飘逸,颇有采薇采葛的意境。掐一段入口,微甜,汁液黏滑,浓郁的春味儿。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夕光濡染,天地澄澈,有旷古的幽静与清凉。村童挎着沉甸甸的竹篮,踏着绿色,走在母亲布谷鸟般悠长悦耳的呼唤中。天幕秾丽,他们像宿鸟一样,飞向村庄。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寻常野菜常在餐桌上泄露春光。大家吃腻膏腴肥甘、玉盘珍馐,想咀嚼一下往昔的清苦,领略淳朴的民风。一道菜肴,唤起绵绵的乡愁,让人拥有“布衣暖,菜根香”的淡定与满足。
= 6 \* GB3 \* MERGEFORMAT ⑥用野菜做煎饼,咬起来自有一股馨香和乡土气息。出锅的煎饼,柔若玉脂,清香扑鼻。野菜与肉末做馅,可做青团、春卷、蒸包子。起锅,一只只葱绿如翡翠,温润似碧玉的青团,撩拨得人直咽口水。大家围坐桑木桌,吃着喷香的春卷,春味在口齿间散逸,恰如窗外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 7 \* GB3 \* MERGEFORMAT ⑦屋外桃红柳绿,赏来有清欢。搛一块凉拌马兰头,咀嚼中唇齿间流溢春天的汁液,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油焖春笋,虽经浓墨重彩的洗礼,仍不掩其村野的馥郁本色,一口咬下,酱香略带焦糖的回甜,直击味蕾。一篮子豌豆头,姗姗带雨欢。剪一绺青韭,剪一种情怀,剪一种清凉古意。黄绿相间的鲜韭炒鸡蛋,让人品咂出春天的味道。
= 8 \* GB3 \* MERGEFORMAT ⑧香椿芽鲜活滋嫩,红似玛瑙,绿如翡翠。那嫣红的叶,油亮的梗,浓郁的香味,诱人胃口,让人为之垂涎。佐酒浅咂,任阳光绵软轻抚,看岁月兀自流淌。
= 9 \* GB3 \* MERGEFORMAT ⑨布谷鸣啭,江南的天色饱满柔和,沁出水来。乡下古旧的小院里,青苇女子,发髻婉约,低眉躬腰剪青螺,恰如俊俏绣娘在穿针引线。备好葱段、姜片,爆炒。拈一只轻轻一吮,脆爽又鲜辣的螺肉就随着舌尖裹进口中,鲜味四蹿,直奔唇腔舌颌而去。春月纯净,一家人低着头,吮嘬青螺,舌尖上的幸福与亲情洋溢的温馨,令人沉浸其中。
= 10 \* GB3 \* MERGEFORMAT ⑩青苇萧萧,菰蒲凝绿,约二三布衣,老屋古院,青瓦泛绿,品咂春水河鲜,尘世渐远,岁月静好。春鲹的脊背,肉嘟嘟的,清香劲道、肥而不腻。细咂慢品,余味绵长,有乡愁的味道,就像水边丽人与你喁喁低语,心里一片波光旖旎。
EQ \\ac(○,11)晋代张翰想起故乡莼鲈味,从此味觉开始了乡愁,链接的是烟波浩渺的江南。汪曾祺永远思恋他的高邮,他说“昂嗤鱼”和茭白同烧,味道绝美。
EQ \\ac(○,12)嘴里有从前的老味道,像牛一样反刍,满眼是袅袅升腾的炊烟。品咂乡愁的味道,寂寞的人生旅途中,是对生命的彻悟和警醒。品咂春味,咀嚼乡愁,抵达平和寻常岁月,便也山高水长、旖旎生动起来。
(选自《盐城晚报》2022年3月25日)
17.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的“春味”的特点。(3分)
▲ 18.根据要求赏析。(6分)
(1)故园陌上荠菜和马菜如邻家女孩一样,羞怯地躲在田塍陌头,静静地等你去采撷,采撷无边的风花雪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3分)
▲ (2)拈一只轻轻一吮,脆爽又鲜辣的螺肉就随着舌尖裹进口中,鲜味四蹿,直奔唇腔舌颌而去。(从词语运用的角度)(3分)
▲ 19.有人认为文章第 EQ \\ac(○,11)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 20.本文最初发表时题目是“春味”,后改为“品咂春味”。请你说说这样改的理由。(4分)
▲
三、作文(50分)
21.请以“那一次,我选择了沉默”或“那一次,我没有沉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答题卡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1. (2分)
2.默写(8分)
(1) , 。
(2) , 。
(3) , 。
(4) , 。
3.(3分)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 和 互换位置。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 后增补 。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4)第④处不合逻辑,应删去 。
4.名著阅读(6分)
(1)(2分)( )
(2)(2分)
(3)(2分)
5.(6分)
(1)(2分)
(2)(2分)
(3)(2分)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共6分)
6.(1分)
7.(3分)
8.(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3分)
9.(4分)(1)( ) (2)( )
(3)( ) (4)( )
10.(1)(2分)
(2)(2分)
11.(3分)
12.(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6题。(共10分)
13.(3分)
14.(2分)
15.(3分)
16.(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6分)
17.(3分)
18.(6分)(1)
(2)
19.(3分)
20.(4分)
三、作文(50分)
题目
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1.(2分) 秽 jīn 袤 zǎn
2.(8分)(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3分)(1)将“发扬”和“继承” 互换位置
(2)应在“阅读人”后加“的故事”
(3)将“打造”改为“开展”
(4)删去“几乎”(改对一处得1分,满3分为止)
4.(1)(2分)D
(2)(2分)鲁智深 野猪林
(3)(2)示例:不同意。因为严监生对钱虽则极爱惜,但有时竟也很大方。像为出避他乡的大哥严贡生出钱了结官司,又如在为原配王氏办丧事和关于娶赵新娘做填房事宜的人情使费上,他也颇为慷慨(意对即可,2分)。
5.(6分)(1)(2分)示例:探究汉字演变 赏析汉字特点
(2)(3分)示例一:同学们,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读起来婉转动听,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正是太美啦!
示例二:同学们,汉字结构讲究对称美,字形优美,其书写更是诞生了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
(3)(2分)示例一:汉字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多,数量庞大,但常用字数量有限。
示例二:汉字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多,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掌握2000-3000个常用汉字就能够满足一般书籍的阅读需要。
6.(1分)比喻远行之人(羁旅之人、在外漂泊的人)。(意对即可)
7.(3分)运用叠词,琅琅上口,音韵和谐(1分),“杳杳”是“渺茫、悠远”之意,“萧萧”是马的呻吟嘶叫声,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1分),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1分)。
8.(2分)①身世坎坷,漂泊不定,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恨”;②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殆尽,流露出年华已逝之“恨”;③社会战乱动荡,个人颠沛流离,流露出对社会动乱的悲叹;④际遇相同的二人于“十年”后相逢却又要相别千里,流露出离别之“恨”。(写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意对即可)
9.(4分)(1)坚定 (2)一起 (3)所以 (4)立刻、马上
10.(4分)(1)突厥入侵,来济带领士兵抵抗突厥。(2分)
(2)宰相或许不能希求,希望做到通事舍人就满意了。(2分)
11.(3分)①有治国才能,爱护百姓。唐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
②忠君爱国。在突厥入侵时,来济领兵抵抗,冲锋陷阵,战死沙场。
③重情重义,尊重他人意愿。好友孙处约希望将来成为通事舍人,后来来济做了吏部尚书,就成全了他的愿望。(意对即可)
12.(2分)因为文章开头交代他“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1分),此处写他领兵抗敌,不是为了表现他的骁勇善战,而是旨在表现他的忠君爱国精神(1分)。(意对即可)
附译文:
来济,是扬州江都人。坚定志向做文章,善于议论,通晓熟知时务,考中进士科。贞观年间,多次迁任后为通事舍人。
显庆初年,来济兼任太子宾客,进爵为侯。皇帝曾经问统治百姓的好办法,来济说:“过去齐桓公出游,遇见老人,给他食物,老人说:‘请送给天下人食物。’给他衣服,老人说:‘请送给天下人衣服。’齐桓公说:‘我府库有限。怎能所有的人都给?’老人说:‘春天不妨碍农事,就有粮食;夏天不妨碍养蚕,就有衣服。’由此来说,减省徭役,是统治百姓的好办法。”这时山东役使民夫,每年另外增加几万人,又商议用佣钱来代替雇工,纷乱烦扰,所以来济是针对这些所说的。
龙朔二年,突厥入侵,来济带兵抗拒,对部下说:“我应当以身报国。”于是不披甲戴盔而冲入贼中,战死,终年五十三岁。
当初,来济和高智周、郝处俊、孙处约客居宣城石仲览家中,石仲览家境富裕,有器识,对待四人非常优厚。私下里和他们谈论志向,郝处俊说:“希望做到国家的宰相。”来济和高智周也是这样。孙处约说:“宰相或许不能希求,希望做到通事舍人就满意了。”后来来济领吏部,孙处约才以瀛州书佐调入朝廷,来济立即做注说“如志”,就使孙处约任通事舍人。后来都做到三公辅相。
13.(3分)(1)比喻论证(1分)。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分)
14.(2分)文学多元化其实就是文学观念的差异。(意对即可)
13.(3分)“发酵”比喻事态持续发展(1分,意近即可)。此处的“发酵”是指利用“节日”,爱好文学的人们能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1分)作家能感受到温暖,并用自己的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1分)
16.(2分)文学能表现情感思想,传承文化(文明)。
17.(3分)鲜活亲切、清香扑鼻、鲜美淳朴、幸福温馨(任意3点得全分)
18.(6分)(1)(3分)运用比喻、拟人、顶针的手法(写对两个即可,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荠菜和马菜的平凡(寻常)和娇羞可爱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对陌上野菜的赞美和疼爱之情(1分)。
(2)(3分)“拈”“吮”“裹”“蹿”“奔”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吃螺肉的过程(1分),凸显了螺肉的鲜美滋味(1分),表达了对美味及温馨亲情的怀念之情(1分)。
19.(3分)不赞同。因为第 EQ \\ac(○,11)段主要写了晋代张翰和汪曾祺这两位名人对家乡具体春味的依恋(1分),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引出了下文品咂从前的老味道能引起乡愁,感悟寻常岁月的美好的文章主旨(2分)。
20.(4分)我认为“品咂春味”,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咂的是春天里的各种美味(不答具体内容不给分,1分);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点明了作品的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寻常岁月的满足以及对生命的彻悟和警醒(不答主题的主要内容不给分,1分)。用“品咂”一词,能体现“春味”的丰富,作者对“春味”的喜爱(1分)。这一标题,也更能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答对四点即得满分)
21.(50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为35。▲
▲
▲
▲
朝代
字典辞书(部分)
汉字字数(个)
汉朝]
《说文解字》
9353
宋朝
《类篇》
33190
清朝
《康熙字典》
47035
当代
《汉语字典》
56000
媒体项目
报纸
一般书籍
认读常用
汉字数量
581
934
2315
1000
2000
3000
语言材料
覆盖率
80﹪
90﹪
99﹪
92﹪
98﹪
99﹪
200
400
600
8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9,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华南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9,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华南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1),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