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地理含解析
展开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ug/m3即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夏季臭氧浓度和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典型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城市可能是( )
A. 乌鲁木齐市 B. 成都市 C. 杭州市 D. 哈尔滨市
2. 下列应对臭氧污染措施可行的是( )
A. 限制电能汽车出行 B. 午后锻炼强身健体 C. 实行污染监测管控 D. 关闭所有的化肥厂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城市在北京时间13点左右太阳辐射强度最强,为地方时12点,计算可知该地位于105°E附近,结合选项可判断,应为成都市,乌鲁木齐市、杭州市、 哈尔滨市的地方时不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ug/m3即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实行污染监测管控可减少臭氧污染的发生,C正确。电能汽车不排放氮氧化物,午后锻炼身体会加重臭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关闭所有化肥厂不合理,会影响到生产和经济发展,ABD错误。故选C。
【点睛】臭氧浓度偏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刺激呼吸道,损害肺功能,对有支气管疾病和哮喘的人尤其明显;暴露在一定浓度的臭氧环境下的植物叶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点彩状和青铜色伤斑;臭氧对衣物、建筑材料等物质也会有破坏作用,如使纺织物褪色,加速橡胶和塑料的老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近地面臭氧污染防控。
人们通过接收、分析人造地震波,探测不同地层的反射波,从而推断油气资源的分布。钻探深海油气资源还需依赖海上钻井平台,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构架于海洋底层,若下方土质相对松软,钻井平台插桩就位时容易踩碎地层中的硬夹层(俗称“鸡蛋壳”),发生溜桩甚至倾倒的穿刺事故。“海洋石油943”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在南海东部油田作业时进行“主动穿刺”避免事故,穿刺钻孔深度均达海底约15米,平台设计最大钻井深度为10668米。图为地理公众号山城学术圈绘制的正常作业和穿刺事故发生漫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以下探测地震波反馈出岩层中有油气资源的是( )
A. A B. B C. C D. D
4. “海洋石油943”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主动穿刺”将插桩深入了( )
A. 软流层 B. 地核层 C. 地幔层 D. 地壳层
5. “海洋石油943”钻探到的埋藏最深的油气资源可能存在于( )
A. 石英岩 B. 流纹岩 C. 砂砾岩 D. 岩浆
【答案】3. A 4. D 5. C
【解析】
【3题详解】
地震波分布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传播。油气资源为液体、气体,因此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通过液体时,波速会突然下降,能反馈出岩层中有油气资源的是A;横波波速低于纵波,C图中地震波波速没有变化,D图中地震波波速均上升,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海洋石油943”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在南海东部油田作业时进行“主动穿刺”避免事故,穿刺钻孔深度均达海底约15米,海底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穿刺深度小于地壳厚度,因此“海洋石油943”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主动穿刺”将插桩深入了地壳层,ABC错误,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死亡后的遗体随着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长年累月地一层层堆积起来,跟外界空气隔绝着,经过细菌的分解,以及地层内的高温、高压作用,生物遗体逐渐分解、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因此油气资源应保存在沉积岩中。石英岩为变质岩,流纹岩为岩浆岩,岩浆中不可能形成油气资源,ABD错误。砂砾岩为沉积岩,有可能形成油气资源,C正确。故选C。
【点睛】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地震波分布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传播。
地理公众号山城学术圈的研究队在我国某河流域进行野外考查,绘制了途中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甲地位于( )
A. 背斜谷地 B. 背斜脊线 C. 向斜槽线 D. 向斜山地
7. 该研究队在考察过程中最有可能发现( )
A. 平坦开阔的地堑盆地 B. 磨圆度高的花岗岩石
C. 寒武纪两栖动物化石 D. 第四纪后累积的冰川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甲地等高线凸向高处,且有河流流经,为山谷;从地层分布来看,中间老两翼新,应为背斜,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图中有河流分布,经过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河滩可能出现磨圆度高的鹅卵石,可能为花岗岩形成,B正确。从图中等高线分布来看,该地区未出现盆地;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地层所处的年代,ACD错误。故选B。
【点睛】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
风的搬运能力一般与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反比。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方式也不同,以悬移、跃移和蠕移三种方式进行(如左图)。右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风蚀蘑菇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地貌景观所在区域的显著地理特征是( )
A. 地势陡峻多滑坡 B. 河流多出现春汛 C. 大风持续时间长 D. 多发育酸性土壤
9. 与蘑菇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一种风力搬运方式是( )
A. 悬移 B. 跃移 C. 蛹移 D. 磨蚀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貌景观为风蚀蘑菇,所在区域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大风持续时间长,C正确。多沙漠、戈壁,地势起伏较小,A错误。河流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多出现夏汛,B错误;多为碱性土壤,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蘑菇石地貌景观下部侵蚀强烈,主要是风沙磨蚀造成的,由左图可知,跃迁方式含沙量为70-80%,含沙量大,磨蚀强烈,与蘑菇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最密切,AC错误,B正确。该题要求选择风力搬运方式,D错误。故选B。
【点睛】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022年8月14日4时许,微博摄影师橙子辅导在重庆市渝北区拍摄到中国空间站快速从月球表面掠过的罕见凌月画面,凌月时间仅0.72秒。图为8k相机超清视频记录慢放截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此现象发生时期( )
A. 重庆市正在日出 B. 北半球白昼渐长 C. 地球在日月之间 D. 地球位于远日点
11. 保障该摄影师成功拍摄该罕见画面的自然要素是( )
A. 地形 B. 天气 C. 气温 D. 风力
12. 当日日出至钟表时间9点时段重庆市地理爱好者小明在社区广场做水平地面立竿测影实验,他发现( )
A. 竿影呈逆时针转动 B. 竿影长度逐渐增加 C. 竿影朝向偏西北方 D. 竿影转动速度改变
【答案】10. C 11. B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2022年8月14日4时许,微博摄影师橙子辅导在重庆市渝北区拍摄到中国空间站快速从月球表面掠过的罕见凌月画面。北京时间为4点,重庆的地方时约为3点,不可能日出,A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B错误;由图可知,此时为满月,处于农历的十五前后,此时地球处在日月之间,C正确;远日点的日期为7月初,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中国空间站快速从月球表面掠过的罕见凌月画面,凌月时间仅0.72秒,拍摄的关键因素是能见度,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B正确;地形、气温、风力不是影响拍摄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当日日出至钟表时间9点时段,重庆的地方时约为3点到8点,经历了日出,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出东北,然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子朝向变化为西南——南——西北,呈顺时针方向转动,随太阳高度的逐渐增大,竿影长度逐渐变小,ABC错误。随着竿影长度的缩短,转动的半径缩短,因此竿影转动速度改变,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除去极昼极夜地区)。
定海湾是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著名的三湾之一,因地处闽江、敖江入海口,水质清澈,营养盐含量适中,是福州深远海荞殖的“试验田”。全国首台深远海机械化大黄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宛若一座钢铁城堡,稳固地盘踞在波涛之上(图为“振渔1号”养殖平台正在入水),破解了近海养殖渔民面临的“三座大山”难题,实现了转网自动、监测透明、喂养便捷,小小的监测站里只有1人在岗,产出的大黄鱼品质更好、价格更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推测当地近海养殖渔民面临的“三座大山”难题最可能是( )
①夏季台风频繁②夏季水温过高③赤潮泛滥④冬季水温过低⑤光照不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14. 促使“振渔1号”养殖平台产出的大黄鱼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原因是( )
A. 深远海水质好、含氧量较高 B. 养殖平台机械化喂养更便捷
C. 深远海空间大、养殖密度低 D. 智能化投入劳动力成本更低
15. 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意义是( )
A. 补贴近海退养损失 B. 减少渔旅恢复水质 C. 保障渔民财产安全 D. 创新升级产业结构
【答案】13. A 14. A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定海湾是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著名的三湾之一,因地处闽江、敖江入海口,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夏季台风频繁,影响渔业生产,夏季水温过高,容易发生赤潮泛滥,①②③正确;地处南方,纬度较低,冬季水温较高,太阳高度大,光照充足,④⑤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全国首台深远海机械化大黄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宛若一座钢铁城堡,稳固地盘踞在波涛之上(图为“振渔1号”养殖平台正在入水),破解了近海养殖渔民面临的“三座大山”难题,实现了转网自动、监测透明、喂养便捷,小小的监测站里只有1人在岗,产出的大黄鱼品质更好、价格更高。位于深海,水质好、含氧量较高,A正确;机械化喂养不是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因;养殖密度大可能会影响大黄鱼品质;投入劳动力成本低,但是投入的设备成本高,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的建设,提高了养殖技术,改变了养殖模式,有利于升级产业结构,D正确。补贴近海退养损失不属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意义,A错误;不会减少渔旅,B错误;深海易受台风等的影响,不能保障渔民财产安全,C错误。故选D。
【点睛】养殖区养殖区应具备以下条件:① 水源充足,常年有充足的流量。② 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域水质标准》。③ 周边没有污染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生态环境良好。④ 池塘进排水方便。⑤ 海水养殖区应选择潮流畅通、潮差大、盐度相对稳定的地方。⑥ 适合的水温。
二、非选择题(共55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桂西北地区处于高原边缘和斜坡地带,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且岩溶在垂直方向上强烈发育,发育形成了广西最典型的峰丛洼地地貌。山间深洼地被瑶族人称为“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人从弄底依山而上,用小石块垒出一级级类似同心圆的梯田,据说俯瞰地里农作物青苗成长时犹如龙卷风而被称为“龙卷地”。图为七百弄乡位置示意图和龙卷地景观图。
(1)用3条等高线和1条示坡线简要绘图“龙卷地”地形起伏状况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七百弄乡“弄”的形成过程。
(3)结合材料和当地的地貌特征,说明七百弄乡人在“龙卷地”农业生产中可能面临的困难。
(4)假设你是地理公众号山城学术圈的成员,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乡民脱贫致富?请至少说出两条建议。
【答案】(1) (2)在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地壳强烈抬升,形成山体;地表水流通过裂隙下渗溶蚀石灰岩,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洼地;在岩溶裂隙拓宽加深的过程中,地表水对周围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周围岩体坍塌,洼地加深变大,形成“弄”。
(3)地表崎岖,交通不便(机械化水平低);山多石多,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低);周围是高大峰丛,光照不足;石灰岩广布,地表水易渗漏,地下水易流失,干旱缺水;龙卷地地势下凹,多雨季节碎石易堵住漏水口,产生涝情。
(4)建设乡村道路(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人工集流系统(或修建防渗蓄水池、或建引水渠工程)等,完善取水用水设施;发展鸡、鸭等养殖业;利用当地地貌景观特色,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七百弄乡位置示意图和龙卷地景观图等资料为背景信息,考查地貌的成因、农业发展问题、措施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山间深洼地被瑶族人称为“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人从弄底依山而上,用小石块垒出一级级类似同心圆的梯田。因此等高线的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示坡线的方向指示地势降低的方向,地势由外向内逐渐降低,因此示坡线指向圆心方向。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桂西北地区处于高原边缘和斜坡地带,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且岩溶在垂直方向上强烈发育,发育形成了广西最典型的峰丛洼地地貌。山间深洼地被瑶族人称为“弄”。该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的基础上发育呈的,在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来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地壳强烈抬升,形成山体,石灰岩出露地表;该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地表水流通过裂隙下渗溶蚀石灰岩,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洼地,为进一步形成弄提供了基础;随着流水的进一步溶蚀和侵蚀,在岩溶裂隙拓宽加深的过程中,地表水对周围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使洼地周围岩体坍塌,洼地加深变大,逐步形成了山间深洼地,被称为“弄”。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龙卷地”地处山间深洼地,地表崎岖,交通不便(机械化水平低),不利于运输,也不利于机械化生产;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山多石多,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低);地处山间,周围是高大峰丛,光照不足;为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广布,地表水易渗漏,地下水易流失,干旱缺水;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龙卷地地势下凹,多雨季节碎石易堵住漏水口,产生涝情,危害农业生产。
【小问4详解】
针对该地区生产中的困难,可建设乡村道路(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易发生水旱灾害,因此可建设人工集流系统(或修建防渗蓄水池、或建引水渠工程)等,完善取水用水设施,提高抵抗旱涝灾害的 能力等。另外,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鸡、鸭等养殖业;利用当地地貌景观特色,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脱贫致富。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还是饲料的重要来源和许多工业品的原料。伴随着玉米产需变化,我国粮食政策也历经数次调整。下表是2008~2022年我国玉米产业政策变化,下图示意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时间 | 政策内容 |
2008年 | 启动临时收储政策(对保护种粮者利益,由国家收购) |
2016年 | 取消临时收储政策,调减玉米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 |
2017年 | 提出适度发展粮食生产燃料乙醇 |
2020年 | 收紧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 |
2022年 | 严格控制以玉米为燃料的乙醇加工 |
(1)根据玉米产业政策的变化,推测2008~2022年内不同年份间我国玉米市场的供需关系。
(2)评价我国2008年玉米产业政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3)任选2017年或2022年,从能源角度分析该年国家出台不同玉米产业政策的原因。
【答案】(1)(2008年国家启动临时收储政策,说明)2008~2015年间市场上玉米供大于求;(2016年取消临时收储政策,调减玉米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和2017年提出适度发展粮食生产燃料乙醇,说明)2015~2019玉米供应远超过市场需求;(2020年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和2022年严格控制以玉米为燃料的乙醇加工,说明)2020~2022年间玉米需求量上升,供需缺口缩小,甚至供不应求。
(2)积极意义:国家收购玉米,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市场粮价,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不利影响:收购量和库存量提高,财政储备支出扩大;造成国内生产资源过度向玉米集中,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导致其他品种的粮食进口量不断提高。
(3)2017年“提出适度发展粮食生产燃料乙醇”:乙醇属于清洁能源且玉米库存量较大;利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可以促进保障能源安全。
或2022年“严格控制以玉米为燃料的乙醇加工”:乙醇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较小;会消耗粮食储备,危及粮食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国家对玉米的调控政策为材料背景,涉及农业区位因素、清洁能源等知识,考查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小问1详解】
从表中信息可知,2008年国家启动临时收储政策,目的是为了为保护种粮者利益,由国家收购,说明市场上玉米供大于求;2016年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说明2016年之前一直实行收储政策,供大于求;2017年提出适度发展粮食生产燃料乙醇,说明此时玉米供大于求现象更加明显;2020年又开始限制玉米燃料乙醇,说明2020年玉米再次出现不足,2022年严格控制,说明玉米市场缺口进一步变大,供不应求。因政策调整要略微滞后于市场现象出现,故各时间节点应适当前提。
【小问2详解】
积极方面:从表中信息可知,2008年国家启动临时收储政策,目的是为了为保护种粮者利益,由国家收购,说明市场上玉米供大于求,产需失衡,玉米价格偏低,伤害了种植玉米的农民的利益,国家采取临时收储政策,玉米价格得到稳定,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临时收储玉米,增加了玉米储备量,能加强对突发粮食短缺情况的应对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增强宏观调控力。不利方面,收储粮食数量巨大,财政支出扩大,国家收储可能会导致粮农种植玉米的倾向性变强,导致玉米种植面积增多,进而导致其他粮食可能出现减产。
【小问3详解】
2017年:从材料可知,2017年我国已经出现玉米过剩的情况,国家收储玉米储存量大。乙醇属于清洁能源,利用过剩的玉米产出乙醇,可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保障能源安全。
2022年:由第一问可知,此时市场玉米缺口较大。观察图可知,生物质燃料在我国能源占比量中极低,乙醇燃料整体地位不高,而生产乙醇会消耗大量粮食,容易危害粮食安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沼泽湿地使地表土壤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的地段,其上生长着大量沼泽植物,其下有泥炭的形成和积累的陆地生态系统。CO2在全球升温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泥炭地碳汇能力有减弱趋势,可能转变为碳源。地理公众号山城学术圈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对加拿大45°N~60°N,80°W~125°W区城进行了泥炭沼泽碳排放研究,图a为加拿大地区泥炭地温度与CO2浓度关系图,图b为CO2浓度年内季节及年际变化图。
(1)结合植被长势分析当地夏季CO2浓度较低的原因。
(2)有人认为“CO2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平均温度升高”,请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加以解释。
(3)说明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泥炭地变为碳源的可能性。
【答案】(1)研究区域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植被生长旺盛、覆盖度较高;植物光合作用强,CO2吸收速率快,并且释放O2较多,导致夏季CO2浓度较其他季节低;研究区域冬季气温较低,植物光合作用较弱,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CO2排放较多。
(2)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温,释放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物质会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CO2浓度增加使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增强,大气平均温度升高。
(3)全球变暖导致泥炭沼泽退化,沼泽植物减少,碳储量减少;大气增温促使泥炭快速分解,使泥炭地变为碳源。
【解析】
【分析】本题以加拿大地区泥炭地温度与CO2浓度关系图与CO2浓度年内季节及年际变化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泥炭地变为碳源的可能性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当地夏季CO2浓度较低的原因主要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角度来来分析。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来说,由于该研究区域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因此夏季植被生长旺盛,覆盖度较高,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较快,但是冬季气温较低,植被光合作用较弱,所以夏季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低。从呼吸作用的角度来说,由于冬季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的强度,因此冬季植物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较多,所以当地夏季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较低。
【小问2详解】
CO2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平均温度升高的原因要从大气的保温作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量较小,所以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入地面,所以地面增温较多,而地面升温后会释放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汽等物质会大量的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导致大气升温,由于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会使大气释放大气逆辐射,对地表起到保温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增强,大气的平均温度升高。
【小问3详解】
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泥炭地变为碳源的可能性,主要从沼泽退化与泥炭分解两个角度来分析。从沼泽退化的角度来说,全球变暖会导致泥炭沼泽的退化,沼泽植物减少,碳储量减少。从泥炭分解的角度来说,大气增温能够促使微生物变得活跃,使泥炭快速分解,使泥炭地变为碳源。
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地理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地理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地理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银杏树的植被类型为,关于该图描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