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必修上册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共22页。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1.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涵。 2.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注意文章中引用的作用。 3.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素养目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摩挲书页,捧卷而读,聆听文化的钟鸣,啜饮文化的甘露,我们每个人都能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任务活动一 群文阅读,谈读书的感受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 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观 书 于 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观书有感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 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 书 于 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之流所能领略的!赏读 诗人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自问自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诗人在赞美读书中有所领悟,心灵上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用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观书有感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您最早接触的中国作家是哪一位? 2.您觉得读书对于您的意义是什么?3.中国有句老话,叫开卷有益,您怎么看待这句话?4.您觉得一个人一年应该读多少本书合适?5.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从阅读中找到灵魂的慰藉吗?6.为了应对高考,我们必须读几部名著,对此,您有什么建议?7.读书要不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活动二 谈自己读书的目的、方式和场所任务活动二 谈自己读书的目的、方式和场所读书的目的 为了考试,升学,赚钱,陶冶情操……读书的方式 手机,电脑,纸质书 读书的场所 教室,家里,图书馆,随时随地1.您最早接触的中国作家是哪一位? 2.您觉得读书对于您的意义是什么?3.中国有句老话,叫开卷有益,您怎么看待这句话?4.您觉得一个人一年应该读多少本书合适?5.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从阅读中找到灵魂的慰藉吗?6.为了应对高考,我们必须读几部名著,对此,您有什么建议?7.读书要不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活动二 读书文本,梳理文脉1.《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明确] (1)目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2)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明确] (1)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2)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2《上图书馆》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读书:目的和前提》结构图示《上图书馆》结构图示识作者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①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外语界泰斗级人物——王佐良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⑤,中译英《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任务活动三 探究文本内容1.本课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黑塞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对书籍内容的领悟来写自己对阅读的选择的。在少年时代,黑塞先是把显得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因为这两部书的吸引,黑塞开始阅读之前几乎看不懂的书,如巴尔扎克的作品。 又过了若干年,黑塞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阅读中国古典作品的译本,如“中国丛书”(《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还有中国的抒情诗和中国通俗小说。任务活动三 探究文本内容1.本课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2.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任务活动三 探究文本内容(1)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2)“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3)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4)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的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3分析《上图书馆》引用的作用。[考点解读] 为了满足表达中心的需要,文章中有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或者诗词、故事、书信、日记,或者别人的评价。因此,命题者有时从这个角度入手,要求分析引用这些材料的作用。任务活动三 探究文本内容A第一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B第九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A[明确]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B[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也点明文章的中心。技巧点拨观点一:图书馆应该有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厚度,比如足够丰富的图书,足够浓郁的氛围,以及源源不断的新书,要使读者有书可读,有新书可读。图书馆应该让公众在信息海洋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图书馆应不再仅限于查阅资料,它应通过信息的搜集、分析、勘误和重组,培养创新能力,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图书馆有自己的责任,要树立起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信仰。它有助于消除愚昧,开启民智,培养起一代智慧、文明、进取的国民。4.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图书馆也应该与时俱进,你认为我们的图书馆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观点二:要在社会上营造读书向学的氛围,即在每一个人心中建造起一座图书馆,现代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润泽因为忙碌、欲望、急切而变得焦虑的心灵,养成一种顾盼自如的文化气度,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重建。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怀念老北大时期自由旁听、自由进出图书馆的情景?为什么许多人感叹杭州图书馆多年来一任拾荒者自由穿行?根源就在于,一个禁锢越少、门槛越低、声音越杂的时代,才越有可能养成拥有健全心志、丰盈思想和自由灵魂的责任公民。开放的心灵,从开放的图书馆开始。任务活动三 探究文本内容 黑塞谈读书 黑塞是个优秀的作家,具备了作家本有的、深具人性的智慧,同时又是一个善于读书、博览书籍的人。他写书,他爱书,所以最能知道书的魅力。他不以学者的立场,而以自由自在的笔法,足可信赖的知识,娓娓道出他对读书的看法,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是为了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之后,便能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任务活动四 素材积累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素材运用 心是有灵的,只要心不褪色,不沉沦,不苍老,捧卷在手便有一种居高临下满目青山的大气。你可以在“桃花源”里流连,在“赤壁”沉醉,也可以在“岳阳楼”下凝思,在“滕王阁”前遐想,你可以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也可以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 陆游有言:“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纪晓岚又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在孤寂的书斋岁月里,如果加一些山水的点缀,那么在枯燥之中必然会增添一些晶莹之彩、芳香之味和清冽之韵,让我们即使在漆黑之夜,心中也会亮一盏不灭的灯。 开卷读山川,卷中有石上清泉,可洗濯我们心中的尘埃;卷中有绿湖白莲,可赋予我们高洁的品德;卷中有奇峰峻峦,可赋予我们挺拔的人格……阅读山川,不仅仅是在墨香中的漫游,更是我们人生高度的提升。——节选自《开卷读山川》 在班上,一些同学不是沉迷于游戏就是刷手机追剧,班主任为此感到担忧,计划出一期黑板报,以“阅读引领成长,书香浸润人生”为主题。宣传委员设计了一个“好书推荐”栏目,面向全班征稿。请你从《论语》《边城》《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词,介绍作品特点,激发阅读兴趣。(5分)任务活动五 精练答案:①《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原则,通过简单对话和行动成功刻画了孔子及其众弟子个性鲜明的形象。其中很多名句朗朗上口,给人哲思,流传至今。要了解汉文化,不能不读《论语》。②《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湘西边城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表现人性的美好。少女翠翠乖巧淳朴,是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故事却是一首凄美的歌,让人读后留下无限的叹惋。③《老人与海》是一部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寓意的文学经典。作者海明威通过塑造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讴歌了人类的永恒价值。小说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任选一部即可)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一谈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我觉得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能够充实自己,并且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观点二)读书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选择自己想要走的道路,为了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有更多的选择,因此,读书,是每一个人能够拥有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